非耕地設施蔬菜基質栽培有機生產工藝的製作方法
2023-06-21 09:23:56 1
專利名稱:非耕地設施蔬菜基質栽培有機生產工藝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屬於農業生產工藝領域,特別是涉及一種非耕地設施蔬菜基質栽培有機生 產工藝。
背景技術:
有機蔬菜生產基地要求土地應是完整的地塊,其間不能夾有進行常規生產的地 塊,但允許夾有有機轉換地塊;有機蔬菜基地與常規地塊交界處必須有明顯標記,如河流、 山丘、人為設置的隔離帶等。基地的環境條件主要包括大氣、水和土壤等,應選擇空氣清 潔、水質純淨、土壤未受汙染、具有良好生態環境的地區,其環境因子指標應達到國家土壤 質量標準、灌溉水質量標準和大氣質量標準等。避免在廢水汙染和固體廢棄物周圍2至5 米範圍內進行有機蔬菜生產。而一般傳統農業生產區難以達到有機農業生產基地要求,由 於人口的膨脹,對農產品需求量大,片面追求產量而忽視產品質量,傳統農業區或多或少都 不能隔離汙染源,即便有條件發展有機農業,也需要2-3年的轉換期。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既可滿足有機蔬菜生產要求,又可減少傳統農業生產 區轉化時間的非耕地設施蔬菜基質栽培有機生產工藝。本發明的具體技術方案為
一種非耕地設施蔬菜基質栽培有機生產工藝,其特徵是在非耕地區域,設置標準日光 溫室或塑料大棚,採用發酵檸條作為有機基質,按照國際標準有機蔬菜生產工藝規程進行 有機蔬菜生產;
所述非耕地區域是指沙漠或鹽鹼地;
所述發酵檸條是指將檸條粉碎,用水撒溼,加入有機肥、尿素、麩皮和生物菌素,混勻, 在環境溫度10°c 40°C條件下堆積發酵,當堆中心溫度高於65°C時,翻堆,至堆中溫度 下降到接近環境溫度時就完成發酵;然後以體積比檸條有機肥珍珠巖=1 :0. 4 0. 6 0.6 1的比例充分拌勻即可; 所述檸條粉碎成2 3cm ;
上述有機肥採用每立方米檸條加入有機肥5 10kg,所述的有機肥為消毒的雞糞、豬 糞、牛糞或羊糞。
上述尿素採用每立方米檸條加入尿素1 4kg ; 上述麩皮採用每立方米檸條加入麩皮2. 5kg ; 所述麩皮可用米糠或玉米粉代替;
上述生物菌素按照每立方米加入生物菌素0. 5kg,所述的生物菌素為鋸末發酵助劑或 秸稈發酵助劑;
在上述翻堆過程中要適時補充水分。本發明選擇非耕地區域,即沒有從事過傳統農業生產,除土壤條件外其他環境因素都符合有機農業生產的沙漠或鹽鹼地區,利用標準日光溫室或塑料大棚,採用無化學汙 染的的發酵檸條作為有機基質,按照國際標準有機蔬菜生產工藝規程進行有機蔬菜生產, 既可減少傳統農業區需要轉化的期限,提高非耕地區域的利用率,增加可耕作土地面積,又 提高了設施蔬菜產品質量。同時,在生產中,遵循蔬菜市場的生態系統平衡理論,本著發揮 蔬菜系統的自我調控和保護措施的原則,引進選用抗性品種,推廣利用生物農藥,保護天 敵,多樣性種植,使多作系統的病蟲害危害減少到最少;種植綠肥,增施有機肥,培養土地的 自養能力;加強環境調控措施,改善蔬菜栽培場地的環境條件,增強蔬菜植株自身的抗逆性 和抗病性,從而生產出更多優質農產品。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1
將檸條平茬後的枝條用粉碎機粉碎成2-3cm長,用水灑溼(使相對含水量在60-65%,即 用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不滴水為大致合宜標準),然後每立方米原料中加入消毒雞糞 10kg,尿素3kg,麩皮2. 5kg和鋸末發酵助劑(金寶貝鋸末發酵助劑操作說明,北京華夏康源 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0. 5kg,其中加入有機肥和尿素主要是調節碳氮比,加快發酵速度,麩 皮和生物菌劑按照5 1比例混合,也是加快發酵速度,拌勻後堆成1. 5m高,3-4m寬的堆,整 堆(包括底部)用塑料膜密封(保溼、提溫),於適宜環境溫度為20°C的條件下發酵。當堆中 心達65°C以上時,翻一次堆(每次翻料時觀察料的乾濕性,幹時適當補充水分,以避免延長 發酵時間和發酵不均勻,補充水分時用手抓物料時,物料鬆散不成坨時需補水,補至使相對 含水量保持在60-65%,即用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不滴水的標準),然後繼續堆制;當堆 中溫度下降到接近環境溫度時就完成發酵。發酵完成後添加輔料(主要是有機肥和珍珠巖),按基質配比檸條有機肥珍珠巖 =1:0.4: 1 (體積比)的比例充分拌勻,即成以檸條為主要原料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基質
或育苗基質。在沙漠地帶,修建標準日光溫室,以上述採用檸條製成的有機基質,按照國際標準 有機蔬菜生產工藝規程進行有機蔬菜生產。實施例2
將檸條平茬後的枝條用粉碎機粉碎成2-3cm長,用水灑溼(使相對含水量在60-65%, 即用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不滴水為大致合宜標準),然後每立方米原料中加入消毒豬 糞、牛糞或羊糞5kg,尿素1kg,米糠2. 5kg和秸稈發酵助劑(金寶貝秸稈飼料發酵助劑操 作說明,北京華夏康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0. 5kg,其中加入有機肥和尿素主要是調節碳 氮比,加快發酵速度,米糠和生物菌劑按照5 :1比例混合,也是加快發酵速度,拌勻後堆成 1. 5m高,3-4m寬的堆,整堆(包括底部)用塑料膜密封(保溼、提溫),於適宜環境溫度為40°C 的條件下發酵。當堆中心達65°C以上時,翻一次堆(每次翻料時觀察料的乾濕性,幹時適當 補充水分,以避免延長發酵時間和發酵不均勻,補充水分時用手抓物料時,物料鬆散不成坨 時需補水,補至使相對含水量保持在60-65%,即用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不滴水的標 準),然後繼續堆制;當堆中溫度下降到接近環境溫度時就完成發酵。發酵完成後添加輔料(主要是有機肥和珍珠巖),按基質配比檸條有機肥珍珠巖 =1 =0.6:0. 6 (體積比)的比例充分拌勻,即成以檸條為主要原料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基質或育苗基質。在鹽鹼地區,修建標準日光溫室,以上述採用檸條製成的有機基質,按照國際標準 有機蔬菜生產工藝規程進行有機蔬菜生產。實施例3
將檸條平茬後的枝條用粉碎機粉碎成2-3cm長,用水灑溼(使相對含水量在60-65%,即 用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不滴水為大致合宜標準),然後每立方米原料中加入牛糞8g, 尿素4g,玉米粉2. 5kg和鋸末發酵助劑(金寶貝鋸末發酵助劑操作說明(鋸1102),北京華 夏康源科技有限公司生產的)0. 5kg,其中加入有機肥和尿素主要是調節碳氮比,加快發酵 速度,麩皮和生物菌劑按照5 1比例混合,也是加快發酵速度,拌勻後堆成1. 5m高,3-4m寬 的堆,整堆(包括底部)用塑料膜密封(保溼、提溫),於適宜環境溫度為10-40°C的條件下發 酵。當堆中心達65°C以上時,翻一次堆(每次翻料時觀察料的乾濕性,幹時適當補充水分,以 避免延長發酵時間和發酵不均勻,補充水分時用手抓物料時,物料鬆散不成坨時需補水,補 至使相對含水量保持在60-65%,即用手緊抓一把物料,指縫見水不滴水的標準),然後繼續 堆制;當堆中溫度下降到接近環境溫度時就完成發酵。發酵完成後添加輔料(主要是有機肥和珍珠巖),按基質配比檸條有機肥珍珠巖 =1 0. 5 0. 8 (體積比)的比例充分拌勻,即成以檸條為主要原料的有機生態型無土栽培基 質或育苗基質。在沙漠地帶,修建塑料大棚,以上述採用檸條製成的有機基質,按照國際標準有機 蔬菜生產工藝規程進行有機蔬菜生產。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不限於上述實施例所提供的方式。
權利要求
一種非耕地設施蔬菜基質栽培有機生產工藝,其特徵是在非耕地區域,設置標準日光溫室或塑料大棚,採用發酵檸條作為有機基質,按照國際標準有機蔬菜生產工藝規程進行有機蔬菜生產。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耕地設施蔬菜基質栽培有機生產工藝,其特徵是所述非 耕地區域是指沙漠或鹽鹼地。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非耕地設施蔬菜基質栽培有機生產工藝,其特徵是所述發 酵檸條是指將檸條粉碎,用水撒溼,加入有機肥、尿素、麩皮和生物菌素,混勻,在環境溫度 10°C 40°C條件下堆積發酵,當堆中心溫度高於65°C時,翻堆,至堆中溫度下降到接近環 境溫度時就完成發酵;然後以體積比檸條有機肥珍珠巖=1 0. 4 0. 6 :0. 6 1的比例 充分拌勻即可。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檸條生產蔬菜栽培基質和育苗基質的方法,其特徵是 所述檸條粉碎成2 3cm。
5.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檸條生產蔬菜栽培基質和育苗基質的方法,其特徵是 上述有機肥採用每立方米檸條加入有機肥5 10kg,所述的有機肥為消毒的雞糞、豬糞、牛糞或羊糞。
6.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檸條生產蔬菜栽培基質和育苗基質的方法,其特徵是 上述尿素採用每立方米檸條加入尿素1 4kg。
7.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檸條生產蔬菜栽培基質和育苗基質的方法,其特徵是 上述麩皮採用每立方米檸條加入麩皮2. 5kg。
8.按照權利要求3或7所述的利用檸條生產蔬菜栽培基質和育苗基質的方法,其特徵 是所述麩皮可用米糠或玉米粉代替。
9.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檸條生產蔬菜栽培基質和育苗基質的方法,其特徵是 上述生物菌素按照每立方米加入生物菌素0. 5kg,所述的生物菌素為鋸末發酵助劑或秸稈 發酵助劑。
10.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利用檸條生產蔬菜栽培基質和育苗基質的方法,其特徵是 在上述翻堆過程中要適時補充水分。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一種非耕地設施蔬菜基質栽培有機生產工藝,其工藝為在非耕地區域,設置標準日光溫室或塑料大棚,採用發酵檸條作為有機基質,按照國際標準有機蔬菜生產工藝規程進行有機蔬菜生產。本發明選擇非耕地區域,即沒有從事過傳統農業生產,除土壤條件外其他環境因素都符合有機農業生產的沙漠或鹽鹼地區,利用標準日光溫室或塑料大棚,採用無化學汙染的發酵檸條作為有機基質,按照國際標準有機蔬菜生產工藝規程進行有機蔬菜生產,既可減少傳統農業區需要轉化的期限,提高非耕地區域的利用率,增加可耕作土地面積,又提高了設施蔬菜產品質量,生產出更多優質農產品。
文檔編號C05F17/00GK101889516SQ20101023052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0日 優先權日2010年7月20日
發明者馮海萍, 張麗娟, 曲繼松, 楊冬豔, 郭文忠 申請人:寧夏農林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