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的製作方法
2023-06-21 22:04:36 1

本發明屬於益智玩具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
背景技術:
迷宮玩具是一種常見的兒童益智類玩具,可分為平面類和立體類兩大類,不管哪一類的迷宮玩具主體,均具有多條彎彎曲曲的異形通道。操作時,需將小球移動至迷宮玩具主體入口,然後小球在異性通道中不斷移動,隨後從迷宮玩具主體出口拿出。由於迷宮玩具主體中的路徑以及障礙多樣,因此需要操作者根據情況選擇不同的通道來移動小球,方可完成。諸多變化,使得迷宮玩具對於幼兒的智力開發具有很多好處,並且趣味性十足,深受幼兒喜愛。
但是,現在市面上的迷宮玩具中,固定在迷宮玩具主體內部的異形軌道基本全是每條軌道直接連通出口和入口,而不能將不同的軌道重新排列組合形成新的軌道,並且操作時,只需要經常翻轉迷宮玩具,便能使得通關,因此其玩法單一。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提供一種旋轉立體迷宮玩具主體,其通過轉軸將上迷宮和下迷宮體連接在一起,在上迷宮體上設置有若干條上軌道,在下迷宮體上設置有若干條下軌道,並且該轉軸轉動插接在上迷宮體上,該轉軸同步連接在上述下迷宮體上,從而使得上迷宮體可以相對於下迷宮體轉動,若干條上軌道與若干條下軌道結合時配合連通,當上迷宮體相對於下迷宮體轉動不同的角度時,上軌道和下軌道可以組合出來不同的軌道,在不增加體積的情況下增加了更多的軌道玩法,從而解決上述問題,使得本發明更有趣味性。
本發明通過下述技術方案實現:一種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包括上迷宮體、下迷宮體和轉軸,所述上迷宮體包括上連接座和環繞設置在上連接座外側壁上的若干條上軌道,所述下迷宮體包括下連接座和環繞設置在下連接座外側壁上的若干條下軌道,所述轉軸的上端轉動插接在所述上連接座上,所述轉軸的下端同步聯動連接在所述下連接座上,所述上軌道和所述下軌道結合時配合連通。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的實現本發明,所述轉軸包括上轉軸和下轉軸,所述上轉軸轉動插接在所述上連接座上,所述上轉軸的下端同步聯動連接在所述下連接座上,所述下轉軸同步聯動連接在所述下連接座上;所述上轉軸的下表面軸向設置有第一限位銷槽,所述下轉軸的上表面軸向設置有第一限位銷,所述第一限位銷配合卡接在所述第一限位銷槽內。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的實現本發明,所述上轉軸的下端軸向設置有第一限位柱,所述第一限位銷槽設置在所述第一限位柱的下表面,所述下連接座的上表面設置有第一限位孔,所述第一限位柱配合卡接在所述第一限位孔內。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還包括搭接在所述上連接座下表面與所述下連接座上表面之間的中間墊片,所述上轉軸轉動插接在所述中間墊片上,所述上連接座上設置有上豎向通孔,所述上轉軸轉動插接在所述上豎向通孔內,所述上轉軸、上豎向通孔和中間墊片上表面之間設置有轉動傳動結構。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所述轉動傳動結構包括立柱、齒輪、設置在所述上轉軸周向側壁上的外齒以及設置在上述上豎向通孔下部內壁上的內齒,所述上豎向通孔的下部為圓孔,所述立柱設置在所述中間墊片的上表面,所述齒輪轉動安裝在所述立柱上,所述齒輪與所述外齒嚙合連接,所述齒輪與所述內齒嚙合連接。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所述立柱的數量為三根,三個所述立柱環繞所述上轉軸均勻分布。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所述下連接座上設置有下豎向通孔,所述下轉軸插接在所述下豎向通孔內;所述第一限位孔位於所述下豎向通孔的上部,所述下豎向通孔的中部還設置有第二限位孔,所述下轉軸的中部軸向設置有第二限位柱,所述第二限位柱配合卡接在所述第二限位孔內。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還包括蓋合於所述上豎向通孔上部開口處的上蓋殼,所述上轉軸的上端轉動插接在所述上蓋殼上。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還包括蓋合於所述下豎向通孔下部開口處的下蓋殼,所述下轉軸的下表面軸向設置有第二限位銷,所述下蓋殼上設置有第二限位銷槽,所述第二限位銷配合卡接在所述第二限位銷槽內。
進一步地,為了更好地實現本發明,所述上蓋殼和下蓋殼上均設置有加力部。
本發明相較於現有技術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發明通過將上迷宮體和下迷宮體連接在一起組合形成迷宮本體,在上迷宮體上設置有若干條上軌道,在下迷宮體上設置有若干條下軌道,並且轉軸轉動插接在上迷宮體上,該轉軸同步聯動插接在上述下迷宮體上,從而使得上迷宮體可以相對於下迷宮體轉動,若干條上軌道與若干條下軌道結合時配合連通,當上迷宮體相對於下迷宮體轉動不同的角度時,上軌道和下軌道可以組合出來不同的軌道,從而解決上述問題,使得本發明更有趣味性;
(2)本發明中的轉軸包括通過第一限位柱和第一限位孔的相互配合同步聯動連接在一起的上轉軸和下轉軸,上轉軸和下轉軸都同步聯動連接在下下迷宮體的下連接座上,上轉軸轉動插接在上迷宮體的上轉軸尚,從而實現將上迷宮體和下迷宮體站東連接在一起的目的,此結構相較於利用一根整的轉軸來連接的方式,具有更強的靈活性;
(3)本發明中的上轉軸、上豎向通孔以及中間墊片上表面之間設置有轉動傳動結構,從而使得上轉軸在隨下迷宮體一起相對於上迷宮體轉動的時候更加穩定,上豎向通孔壁,也即上連接座將會對上轉軸的轉動形成支撐,並且限定該轉動傳動結構的傳動原理為行星齒輪的傳動原理,進而使得上迷宮體相對於下迷宮體轉動的時候,更加平滑穩定;
(4)本發明中設置有上蓋殼和下蓋殼,下轉軸同步聯動連接在下蓋殼上,使用者可以轉動下蓋殼,便可以實現下迷宮體相對於上迷宮體轉動的功能,並且在上蓋殼和下蓋殼上均設置有加力部,從而方便使用者轉動下蓋殼。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例,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是本發明的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圖1所示的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的下迷宮體轉動180°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實施例中的上連接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明中的下連接座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所示的下連接座的另一視角結構示意圖;
圖6是本發明中的下蓋殼的結構示意圖;
圖7是本發明中的轉軸、中間墊片以及齒輪的安裝結構示意圖;
圖8是本發明中的轉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9是本發明中的下轉軸的結構示意圖;
圖10是本發明中的中間墊片的結構示意圖;
圖11是本發明中的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中的上軌道和下軌道均為三根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12是圖11所示的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中的下迷宮體順時針轉動120°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13是圖12所示的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中的下迷宮體順時針轉動120°狀態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1-上連接座;2-下連接座;21-第一限位孔;22-第二限位孔;3-上轉軸;31-第一限位銷槽;32-第一限位柱;4-下轉軸;41-第一限位銷;42-第二限位柱;43-第二限位銷;5-中間墊片;6-立柱;7-齒輪;8-外齒;9-內齒;10-上蓋殼;11-下蓋殼;111-第二限位銷槽;12-上軌道;121-a軌道;122-b軌道;123-u軌道;124-v軌道;125-w軌道;13-下軌道;131-c軌道;132-d軌道;133-x軌道;134-y軌道;135-z軌道;14-加力部。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明的目的、技術方案和優點更加清楚,下面將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詳細的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僅僅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實施方式,都屬於本發明所保護的範圍。
實施例1:
本實施例中,一種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包括上迷宮體、下迷宮體和轉軸,限定該上迷宮體包括上連接座1和環繞設置在上連接座1外側壁上的若干條上軌道12,該下迷宮體包括下連接座2和環繞設置在下連接座2外側壁上的若干條下軌道13。上述上軌道12和下軌道13結合時配合相通形成迷宮軌道:即當上迷宮體相對於下迷宮體處於一個狀態下時,若干條上軌道12與若干條下軌道13以一種結合方式一一結合相通形成一種狀態的迷宮軌道;當上述上迷宮體相對於下迷宮體轉動一定角度時,若干條上軌道12與若干條下軌道13以另一種結合方式結合相通形成另外一種狀態的迷宮軌道。本實施例中,由於軌道的設計以及上軌道12和下軌道13的結合結構以及方式並非本發明想保護的重點,故在此不作具體的贅述。
為了說明本發明的原理,在此,如圖1和圖2所示,限定上述上軌道12的數量為兩根,分別為a軌道121和b軌道122,上述下軌道13的數量也為兩根,分別為c軌道131和d軌道132,當上迷宮體和下迷宮體處於一種狀態下的時候,a軌道121與c軌道131結合相相通形成一個迷宮軌道a,b軌道122和d軌道132結合相通也形成一個迷宮軌道b,此時本發明一共提供了兩條迷宮軌道,也即迷宮軌道a和迷宮軌道b;當上述上迷宮體相對於下迷宮體轉動一定角度α,上述a軌道121與d軌道132結合相通形成迷宮軌道c,上述b軌道122和c軌道131結合相通形成迷宮軌道d,此時本發明也提供兩條迷宮軌道,也即迷宮軌道c和迷宮軌道d。由於現有的迷宮中的軌道都是異形軌道,其上設置有需要障礙物,用來實現迷宮的效果,限定上述a軌道121、b軌道122、c軌道131以及d軌道132均不相同,上述a軌道121、b軌道122、c軌道131以及d軌道132也可以均相同,故上述迷宮軌道a、迷宮軌道b、迷宮軌道c和迷宮軌道d都不相同或者都相同,具體根據情況而定。基於上述舉例,因此本發明提供的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能夠提供兩種不同的狀態,故相較於現有技術中的一些立體迷宮或者平面迷宮,本發明由於可以提供更多的迷宮軌道,故其具有更高的難度以及趣味性,對於智力的開發的有益效果更好,更加符合該類玩具產品的設計宗旨,因而其實用性更強。
當然,具體生產的時候,設置在上迷宮體外側壁上的上軌道12的數量可以為三根、四根或者五根等等,設置在下迷宮體外側壁上的下軌道13的數量與上軌道12的數量可以對應也可以不對應,另外還可以設置中間軌道等等,以便增加難度,具體地設計情況,根據需要具體而定,只要是能實現上迷宮體和下迷宮體轉動時,上軌道12和下軌道13分別結合形成不同的迷宮軌道即可。如圖11至圖13所示,當設置三根上軌道12和三根下軌道13時的情況,三根上軌道12在上連接座1的周向上均勻分布,三根下軌道13在下連接座2的周向上均勻分布。限定三根上軌道12分別為u軌道123、v軌道124和w軌道125,限定三根下軌道分別為x軌道133、y軌道134和z軌道135。處於一個起始狀態的時候,u軌道123和x軌道133結合相通,v軌道124和y軌道134結合相通,w軌道125和z軌道135結合相通;當將下迷宮體(也即下連接座2)相對於上迷宮體(上連接座1)順時針轉動120°的時候,上述u軌道123和z軌道135結合相通,v軌道124和x軌道133結合相通,w軌道125和y軌道134結合相通;當再順時針轉動120°的時候,u軌道123和y軌道134結合相通,v軌道124和z軌道135結合相通,w軌道125和x軌道133結合相通。從上述分析可知,此時,本發明能組合出來三組不同情況的軌道。當然,在轉動的時候,也可結合出來真正能通過小球的通關軌道。
以上是舉例說明本發明的設計原理,然而,本實施例對上軌道12以及下軌道13的形態、走向、障礙物設計等具體軌道設計不作限定,對於上如何實現上軌道12和下軌道13的結合也不作具體限定,只要是能將上對應的上軌道12和下軌道13結合在一起即可。
本實施例中,還包括轉軸,將轉軸的上端轉動插接在上述上迷宮體的上連接座1上,將上述轉軸的下端同步聯動連接在上述下連接座2上。當轉動下迷宮體的時候,轉軸跟著一起轉動,而上迷宮體不會跟著轉軸一起轉動,從而實現上迷宮體和下迷宮體之間的轉動。
本實施例的上迷宮體和下迷宮體之間可以相互接觸也可以不接觸,只要實現上迷宮體和下迷宮體能相互轉動即可。
實施例2:
作為實施例1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例中,限定上述轉軸包括上轉軸3和下轉軸4。
本實施例中,如圖4、圖5、圖8和圖9所示,在上述上迷宮體的上連接座1上開設有上豎向通孔,上述上轉軸3轉動插接在上述上豎向通孔內,從而實現上述上轉軸3(也即上述轉軸的上端)轉動插接在上述上連接座1(也即上迷宮體)上的目的。本實施例中,在上述下迷宮體的下連接座2上開設有下豎向通孔,將上述下轉軸4同步聯動連接在上述下豎向通孔的孔壁上,從而實現上述下轉軸4(也即上述轉軸的下端)同步聯動連接在上述下連接座2(也即上述下迷宮體)上的目的。
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在上述下轉軸4的中部位置同軸設置有第二限位柱42,在上述下豎向通孔中部位置設置有第二限位孔22,具體地,限定上述第二限位柱42為第一等五面立柱,在上述下豎向通孔中部位置的孔壁上設置有第一等五面壁,該第一等五面壁之間形成上述第二限位孔22,將上述第二限位柱42(即等第一等五面立柱)配合卡接在上述第二限位孔22(即第一等五面壁孔)內,從而使得上述下轉軸4與上述下連接座2(也即下迷宮體)同步轉動,也就是說,當上述下轉軸4轉動的時候,便可以帶動上述下連接座2和下軌道13相對於上述下轉軸4以及上軌道12轉動。
本實施例中,在上述上轉軸3的下端軸向設置有第一限位柱32,在上述下豎向通孔的上部位置(也相當於是上述下連接座2的上表面處)設置有第一限位孔21,具體地,限定上述第一限位柱32也為第二等五面立柱,在上述下豎向通孔的上部位置的孔壁上也設置有第二等五面壁,該等第二五面壁之間形成上述第一限位孔21,上述第一限位孔21和第二限位孔22以及下豎向通孔相互連通,上述下轉軸4便插接在該下豎向通孔內,本實施例中,在具體安裝的時候,將上述第二限位柱42(即第二等五面立柱)卡接在上述第二限位孔22(即第二等五面壁孔)內,從而使得上述上轉軸3與上述下連接座2(也即下迷宮體)同步轉動,也就是說,當上述下迷宮體在下轉軸4的帶動下轉動的時候,也將會帶動上述上轉軸3同步轉動。當然,本實施例的第一限位柱32不局限於是等五面立柱,也可以是其他形態的柱子,只要不是純圓柱即可,上述第一限位孔21也不局限於是等五面壁孔,也可以是與第一限位柱32對應的其他形態的孔,只要能滿足利用該第二限位孔22和第二限位柱42實現上述上轉軸3和下連接座2(也即下迷宮體)同步轉動即可。
本實施例中,在同軸設置於上述上轉軸3下端的第二限位柱42的下表面上開設有第一限位銷槽31,在上述下轉軸4的上表面軸向設置有第一限位銷41,安裝的時候,將上述第一限位銷41配合插接在上述第一限位銷槽31內即可,以此方式,便能實現上述上轉軸3和下轉軸4的同步轉動。具體地限定上述第一限位銷41呈現為非圓柱狀,上述第一限位銷槽31與上述第一限位銷41的形狀相對應,具體形狀不作限定,只要能滿足利用該第一限位銷41和第一限位銷槽31的配合實現上述上轉軸3和下轉軸4之間的同步轉動即可,也即,當上述下轉軸4轉動的時候,上述上轉軸3也將會跟著一起轉動。結合本實施例中所提供的第二限位孔22與第二限位柱42的配合以及第一限位銷41與第一限位銷槽31的配合形成雙重配合,使得上轉軸3和下轉軸4之間的同步程度更高,避免下轉軸4轉動而上轉軸3不轉動的情況出現,進而使得上述下迷宮體相對於上述上迷宮體的轉動更可靠,只要轉動上述下轉軸4,便會使得下迷宮體相對於上迷宮體轉動,不會出現轉動下轉軸4而下迷宮體相對於上迷宮體不轉動的情況。
實施例3:
本實施例在實施例2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改進,本實施例中,如圖1、圖2、圖7以及圖10所示,還包括有中間墊片5,該中間墊片5上設置有墊片通孔。在安裝的時候,將該中間墊片5的下表面搭接在上述下連接座2的上表面上,限定上述第一限位柱32的上表面與上述下連接座2的上表面平齊,或者是上述第一限位柱32的上表面低於上述下連接座2的上表面,此時,上述上轉軸3將會從上述墊片通孔中穿過,而後將上述上連接座1的下表面搭接在上述中間墊片5的上表面,並且,將上述上轉軸3插接在上述上連接座1的上豎向通孔內,此時上述上轉軸3便可以在上述上豎直通孔內轉動。
為了使得上述上轉軸3在上述上豎向通孔內的轉動更加平穩,本實施例中,如圖3、圖7和圖10所示,在上述上轉軸3、下轉軸4以及中間墊片5之間設置有轉動傳動結構。具體地,限定該轉動傳動結構包括立柱6、齒輪7、設置在上述上轉軸3周向側壁上的外齒8以及設置在上述上豎向通孔下部內壁上的內齒9,限定上述上豎向通孔的下部為圓孔,亦可以限定該上豎向通孔為圓孔,此時,上述內齒9便呈現為一個圓環形內齒9。將上述立柱6豎向設置在上述中間墊片5的上表面,該立柱6為圓柱。具體安裝的時候,將上述齒輪7轉動安裝在上述立柱6上,本實施例中的齒輪7為齒輪柱,在其下底壁中間的位置開設有安裝圓孔,但是該安裝圓孔沒有完全貫穿齒輪柱,以便使得該齒輪7能更加穩定的運行,避免齒輪7上方掉落的灰塵雜質影響其運轉,將上述立柱6配合插接在上述安裝圓孔內,即可實現將上述齒輪7轉動安裝在上述立柱6上的目的。將本實施例中的齒輪7與上述上轉軸3上的外齒8嚙合連接,並且將該齒輪7嚙合連接在上述上豎向通孔內壁上的內齒9上。此時,上述齒輪7將會對上述轉軸的轉動形成支撐,並且對轉軸進行限位以及定位,使得轉軸只能轉動而不能前後左右移動,使得其轉動更加平穩穩定,以便使得下迷宮體相對於上迷宮體轉動的時候更加平穩。作為本實施例的另外一種事實方式,也可以在上述上轉軸3上安裝軸承,然後將該軸承的外壁過盈配合連接在上述上豎向通孔側壁上,利用軸承來實現對上轉軸3轉動的支撐。
如圖10所示,設置上述立柱6的數量為多根,多根立柱6環繞上述墊片通孔(也即上轉軸3)均勻分布,優選的,限定上述立柱6的數量為三根,三個齒輪7分別轉動安裝在上述三根立柱6上。此時,相較於只有一根立柱6和一個齒輪7的結構,三個齒輪7和三根立柱6的結構的傳動和支撐效果更好,從而使得上轉軸3的轉動更加平穩,進而使得下迷宮體相對於上迷宮體的轉動更加平穩。
實施例4:
本實施例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作進一步改進,本實施例中,還包括蓋合在上述上豎向通孔上部開口處(即上連接座1的上頂壁)的上蓋殼10,上述上轉軸3的上端轉動插接在上述上蓋殼10上,進一步使得上述上轉軸3的轉動更加平穩,並且該上蓋殼10可以避免外界雜物進入上述上豎向通孔內部而影響整體性能。
本實施例中,如圖1和圖2所示,還包括蓋合在上述下豎向通孔下部開口處(即下連接座2的下底壁)的下蓋殼11,本實施例中,如圖8所示,在上述下轉軸4的下表面軸向設置有第二限位銷43,如圖6所示,在該下蓋殼11上設置有第二限位銷槽111,安裝的時候,將該第二限位銷43配合卡接在上述第二限位銷槽111內,即可實現上述下轉軸4與上述下蓋殼11的同步聯動,使用者便可以利用下蓋殼11驅動下轉軸4以及下連接座2以及上轉軸3轉動。作為本實施例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限定上述第二限位銷43的形狀呈現為非圓柱狀,上述第二限位銷槽111與上述第二限位銷43的形狀相對應,具體形狀不作限定,只要能滿足利用該第二限位銷43和第二限位銷槽111的配合實現上述下轉軸4和下蓋殼11之間的同步轉動即可。
為了方便使用者在上述下蓋殼11施加作用力從而驅動下轉軸4和下連接座2以及上轉軸3相對於上連接座1的轉動,本實施例中,在上述上蓋殼10和下蓋殼11上均設置有加力部14,該加力部14呈花型,以便使用者用手握住施加作用力。
實施例5:
本實施例作為實施例1的一種具體實施方式,本實施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最簡單的結構和方法來實現上軌道12與下軌道13的結合時配合相通。本實施例中,設計上述上軌道12和下軌道13均呈現為四分之一圓弧狀,上軌道12的最低端端面和下軌道13的最高端端面均為與水平面平行的平面,並且上軌道12朝下彎曲,而下軌道13朝上彎曲,上軌道12的最低端端面和下軌道13的最高端端面呈未封閉狀態,並且上述上軌道12的大小尺寸和下軌道13的大小尺寸相同。當上軌道12與上軌道12結合的時候,上軌道12的最低端端面和下軌道13的最高端端面平齊相貼,上軌道12的軌道路徑和下軌道13的軌道路徑相通。當轉動一定角度,則另一條下軌道13與上述這一條上軌道12以同樣的方式結構。
具體地,以實施例1中的兩條上軌道12(a軌道121和b軌道122)和兩條下軌道13(c軌道131和d軌道132)為例,限定a軌道121和b軌道122均呈現為四分之一圓弧狀,a軌道121和b軌道122均朝下彎曲,a軌道121和b軌道122的最上端均連接在上述上連接座1上,並且限定a軌道121和b軌道122呈對稱分布,a軌道121和b軌道122的最低端端面此時均與水平面平行,a軌道121和b軌道122的最低端端面未封閉;限定c軌道131和d軌道132均呈現為四分之一圓弧狀,c軌道131和d軌道132均朝上彎曲,c軌道131和d軌道132的最低端均連接在上述下連接座2上,並且限定c軌道131和d軌道132呈對稱分布,c軌道131和d軌道132的最上端端面此時均與水平面平行,c軌道131和d軌道132的最上端端面未封閉。
在一個狀態下,如圖1所示,a軌道121的最低端端面與c軌道131的最高端端面平齊相貼,a軌道121內的軌道路徑和c軌道131內的軌道路徑組合形成上述迷宮軌道a,b軌道122的最低端端面與d軌道132的最高端端面平齊相貼,b軌道122內的軌道路徑和d軌道132內的軌道路徑組合形成上述迷宮軌道b。當轉動下蓋殼11,驅動下轉軸4和上轉軸3以及下連接座2和c軌道131和d軌道132轉動180°,如圖2所示,此時a軌道121的最低端端面將與d軌道132的最高端端面平齊相貼,a軌道121內的軌道路徑和d軌道132的軌道路徑組合形成上述迷宮軌道c,並且b軌道122的最低端端面將與c軌道131的最高端端面平齊相貼,b軌道122內的軌道路徑和c軌道131的內的軌道路徑形成上述迷宮軌道d。
當然該舉例只是為了說明本發明提供的技術方案能夠實現,而具體的軌道設計以及上軌道12和下軌道13之間的結合時配合相同的結構和方法可以根據具體情況具體設計。
實施例6:
本實施例作為本發明的一種具體使用實施例,本實施例中,在本發明提供的旋轉式立體迷宮主體還設置有pvc外殼,該pvc外殼和上述上蓋殼10和下蓋殼11配合安裝,並且限定上述上蓋殼10和下蓋殼11均可以相對於上述外殼轉動,此時,在上述外殼、上殼體10和下殼體11之間形成一個封閉的空腔,上述上連接座1、下連接座2、中間墊片5、上軌道12和下軌道13均位於上述空腔內,在該空腔內設置有小球,和現有技術相同,該小球可以在上述上軌道12和小軌道13中滾動。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並不局限於此,任何熟悉本技術領域的技術人員在本發明揭露的技術範圍內,可輕易想到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之內。因此,本發明的保護範圍應以所述權利要求的保護範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