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炒菜機內鍋的製作方法
2023-06-23 03:42:36
一種炒菜機內鍋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炒菜機內鍋,其主要結構為用於盛放食物進行加工的鍋體,鍋體可隨電炒鍋的主機的驅動進行轉動,鍋體底面設置有用於配合連接電炒鍋的主機的連接裝置。所述的鍋體的內壁由球面狀的側壁和鍋體底面組成;所述側壁上設置有用於翻炒食物的長條狀的筋條,所述筋條與鍋體之間為可拆卸連接,筋條由鍋體底面順著鍋體旋轉的方向延伸至開口處,筋條的底面與鍋體的側壁相互貼合。本發明的優點是容量大,可以翻炒不同形狀、體積的食材。筋條形狀能夠滿足各種食物的翻炒,加上筋條可拆卸,用戶清洗方便。節省了現有技術所使用的攪拌葉的結構,可以防止攪拌葉脫落、避免塗層脫落、延長驅動電機壽命、使用方便。
【專利說明】一種炒菜機內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旋轉式自動烹飪鍋的部件,特別是一種炒菜機內鍋。
【背景技術】
[0002]目前,市場上的烹飪鍋有兩類,一類的加熱方式以底部加熱為主,無攪拌功能,所以不適合炒菜。另一類採用上下加熱方式,鍋內配置攪拌葉片,可以起到炒菜的作用,但還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的全方位加熱烹飪鍋。
[0003]現有帶有攪拌葉片的烹飪鍋的加熱方式是設有發熱盤加熱,通過鍋體與發熱盤接觸傳熱,對鍋體底部與發熱盤的貼合面要求較高,不足之處是能耗大、升溫慢;另外一種是電磁加熱,採用平面電磁線圈結構,優點是升溫快,缺點是只能底部加熱,為此,在鍋體上部配置光波管加熱來輔助加熱。
[0004]採用電磁加熱且上部有光波管加熱的烹飪鍋,時間長後會積碳,清潔困難,碳集聚太多容易著火。而且為了達到自動翻炒的效果,如果採用下部電機驅動攪拌葉片,缺點是在轉動軸部位容易滲油滲水、生鏽,導致烹飪鍋漏電。如果採用上部驅動攪拌,即電機設置在鍋體的頂部,電機長期處在高溫狀態的工作環境中,加速電機的老化速度,使得產品的故障率高。
[0005]從使用操作角度看,現有的產品的操作極不方便,無論是上部驅動還是下部驅動,必須先放攪拌棒再放入需要加工的食材,否則先放食物無法再置入攪拌棒;並且在炒菜時經常有攪拌棒脫落的現象,使用極不方便。
[0006]由於現有的攪拌葉片的烹飪鍋為了能更有效地翻炒食物,攪拌棒的葉片需要非常貼近鍋體底,否則無法有效將食物進行翻炒。攪拌棒轉動時,容易將鍋體內的塗層刮落,並將刮落的塗層混合到食物中。
【發明內容】
[0007]本發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現有的烹飪鍋的加熱效果差、故障率高、升溫效果差、容易刮落鍋內的塗層等技術缺點,重新設計一種用於旋轉式電炒鍋的鍋體。
[0008]本發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上述目的:
針對現有的電炒鍋存在的技術缺點,重新設計一種炒菜機內鍋,其主要結構為用於盛放食物進行加工的鍋體,鍋體可隨電炒鍋的主機的驅動進行轉動,鍋體底面設置有用於配合連接電炒鍋的主機的連接裝置。所述的鍋體的內壁由球面狀的側壁和鍋體底面組成;所述側壁上設置有用於翻炒食物的長條狀的筋條,所述筋條與鍋體之間為可拆卸連接,筋條由鍋體底面順著鍋體旋轉的方向延伸至開口處,筋條的底面與鍋體的側壁相互貼合。當鍋體傾斜狀態轉動時,食物主要儲存在球面狀的側壁上,隨著鍋體的旋轉,筋條將部分食物的垂直高度太高,並產生一個向著鍋體底面的支撐力和一個朝向鍋體軸心的支撐力。當食物達到一定高度後,食物受到重力和兩個支撐力的作用產生向下翻滾的動作,從而實現翻炒食物的目的。為了適應炒不同體積的食物,用戶可以拆卸更換不同形狀、大小的筋條。[0009]所述的筋條由與鍋體的側壁貼合的底面、用於配合鍋體轉動提高食物高度的第一側面和使得從第一側面滑落的食物產生反轉的第二側面和第三側面組成。第一側面用於對食物產生向上支撐力。第二側面是作為食物翻轉時減緩食物彈跳動作和為食物提供一個翻轉時的臨時支撐面,有效提高食物翻轉的成功率。第三側面用於為翻轉後的食物提供一個向下滑向鍋體的側壁時的支撐面,防止食物與鍋體的側面再次撞擊產生第二次翻轉而導致食物與鍋體的側面接觸面與翻轉前相同。所述的第一側面、第二側面、第三側面和底面邊沿依次連接組成,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之間為圓弧過度,第二側面與第三側面之間為圓弧過度。
[0010]為了模擬人工炒菜時,不同食材所需要的不同翻炒頻率和動作。所述的筋條數量為兩條,並且對稱設置在鍋體的內壁上;或筋條數量為三條,並且呈圓形矩陣分布在鍋體的內壁上;或筋條數量為四條,並且呈圓形矩陣分布在鍋體的內壁上;或筋條數量為五條,並且呈圓形矩陣分布在鍋體的內壁上;或筋條數量為六條,並且呈圓形矩陣分布在鍋體的內壁上。
[0011]具體的說,所述的第一側面與底面的夾角為10°至45°,第二側面與底面的夾角大於等於0°並且小於45°,第二側面的寬度小於底面的寬度。
[0012]為了適應炒制不同食材的需要,所述的第二側面與底面之間最大間距為5?20mm。具體地說,第二側面與底面之間最大間距可以是6mm或7mm或8mm或9mm、或IOmm或11mm 或 1 2mm 或 13mm 或 14mm 或 15mm 或 16mm、或 1 7mm 或 18mm 或 1 Qmnin
[0013]為了讓鍋體適用於電磁加熱方式,所述的鍋體為耐高溫的磁感應材料製成;或者鍋體是由耐高溫材料製成,鍋體外側覆蓋有一層磁感應材料塗層。
[0014]本發明具有以下優點:
1.通過內鍋特定的結構,儘可能實現大容量;可以翻炒不同形狀、體積的食材,具備有炒菜、煎肉排功能;還能具備煮飯、燜、煽、煲湯等功能。
[0015]2.內鍋配置不同的攪拌筋條形狀,能夠滿足各種食物的翻炒,加上筋條可拆卸,用戶清洗方便。
[0016]3.可通過調整內鍋內筋條數量,調整炒菜速度快慢。
[0017]4.內鍋使用外部驅動、外部加熱的結構,並且節省了現有技術所使用的攪拌葉的結構,可以防止攪拌葉脫落、避免塗層脫落、延長驅動電機壽命、使用方便。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8]圖1為本發明專利實施例一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專利實施例一的底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專利實施例一的筋條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專利實施例一的使用狀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9]實施例一:如圖1所示,本發明的主要結構為用於盛放食物進行加工的鍋體I。如圖4所示,鍋體I可隨電炒鍋的主機9的驅動進行轉動.如圖2、4所示,鍋體I的底部設置有用於配合連接電炒鍋的主機9的連接裝置2。如圖1所示,所述的鍋體I的內壁由球面狀的側壁11和鍋體底面12組成;所述側壁11上設置有用於翻炒食物的長條狀的筋條3,所述筋條3與鍋體I之間為可拆卸連接,筋條3由鍋體底面12順著鍋體I旋轉的方向延伸至開口 13處,筋條3的底面30與鍋體I的側壁11相互貼合。
[0020]如圖1、3所示,所述的筋條3由與鍋體I的側壁11貼合的底面30、用於配合鍋體I轉動提高食物高度的第一側面31和使得從第一側面31滑落的食物產生反轉的第二側面32和第三側面33組成。第三側面33用於為翻轉後的食物提供一個向下滑向鍋體I的側壁11時的支撐面,防止食物與鍋體I的側面11再次撞擊產生第二次翻轉而導致食物與鍋體I的側面11接觸面與翻轉前相同。所述的第一側面31、第二側面32、第三側面33和底面30邊沿依次連接組成,第一側面31與第二側面32之間為圓弧過度,第二側面32與第三側面33之間為圓弧過度。
[0021]如圖1所示,所述的筋條3數量為兩條,並且對稱設置在鍋體I的內壁11上。如圖3所示,所述的第一側面31與底面30的夾角a為30°,第二側面32與底面30的夾角b大於等於10°,第二側面32的寬度小於底面30的寬度。
[0022]如圖3所示,所述的第二側面32與底面30之間最大間距h為10mm。
[0023]如圖1、2、4所示,為了讓鍋體I適用於電磁加熱方式,所述的鍋體I為耐高溫的磁感應材料製成。
【權利要求】
1.一種炒菜機內鍋,其主要結構為用於盛放食物進行加工的鍋體,鍋體可隨電炒鍋的主機的驅動進行轉動,鍋體底面設置有用於配合連接電炒鍋的主機的連接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鍋體的內壁由球面狀的側壁和鍋體底面組成;所述側壁上設置有用於翻炒食物的長條狀的筋條,所述筋條與鍋體之間為可拆卸連接,筋條由鍋體底面順著鍋體旋轉的方向延伸至開口處,筋條的底面與鍋體的側壁相互貼合。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炒菜機內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筋條由與鍋體的側壁貼合的底面、用於配合鍋體轉動提高食物高度的第一側面和使得從第一側面滑落的食物產生反轉的第二側面和第三側面組成;所述的第一側面、第二側面、第三側面和底面邊沿依次連接組成,第一側面與第二側面之間為圓弧過度,第二側面與第三側面之間為圓弧過度。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炒菜機內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筋條數量為兩條,並且對稱設置在鍋體的內壁上;或筋條數量為三條,並且呈圓形矩陣分布在鍋體的內壁上;或筋條數量為四條,並且呈圓形矩陣分布在鍋體的內壁上;或筋條數量為五條,並且呈圓形矩陣分布在鍋體的內壁上;或筋條數量為六條,並且呈圓形矩陣分布在鍋體的內壁上。
4.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炒菜機內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一側面與底面的夾角為10°至45°,第二側面與底面的夾角大於等於0°並且小於45°,第二側面的寬度小於底面的寬度。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炒菜機內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第二側面與底面之間最大間距為5~20臟。
6.根據權利要求1至5任一項所述的炒菜機內鍋,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鍋體為耐高溫的磁感應材料製成;或者鍋體是由耐高溫材料製成,鍋體外側覆蓋有一層磁感應材料塗層。
【文檔編號】A47J36/00GK104013299SQ201410294529
【公開日】2014年9月3日 申請日期:2014年6月27日 優先權日:2014年6月27日
【發明者】劉衛林, 王超 申請人:廣東順德金易廚電器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