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轍叉的製作方法
2023-06-02 16:58:46 1
專利名稱:一種轍叉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剛性的轍叉。
背景技術:
轍叉是用在道岔或軌道平面交叉處的一種設備。
當機車車輛經過轍叉變軌行駛時,存在於軌縫區域中的轍叉叉心因此而受到高磨損。
德國專利號為DE-B-1 284 439中公開了一種具有鍛制塊狀轍叉叉心的轍叉,在與連接軌焊接在一起之後作為單元對轍叉叉心進行油調質處理。在德國專利號為BE-C-702 087中也對轍叉區段的共同調質處理作了介紹。
現有技術的轍叉中連接軌之間的縱向焊縫長度很大,造成加工時間長且費用高。
實用新型內容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轍叉,轍叉的縱向焊縫長度短,從而能夠降低製造成本,同時提高了耐磨性。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下述技術方案 一種轍叉,它包括轍叉叉心以及與之焊接在一起的連接軌,所述連接軌間從轍叉叉心開始,經過一個長度U至少在其經過分段處理的工作邊背面的區域中彼此焊接在一起。
所述連接軌間的焊接長度L二 e XN[rnm],其中20《e《50且N4/轍叉的角度。
事實表明,連接軌之間的縱向焊縫的長度可以依賴於轍叉的角度來確定。由此獲得這樣的優點,即與現有的設計結構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焊縫長度可以更短。尤其規定,e為30《e《40。關於因數N,根據轍叉的傾斜度考慮N為6-18. 5之間的數值。
所述連接軌在其與轍叉部件的焊接區域中,就其軌腰而言,淨間距As為30mm《As《70mm,通常為40mm《As《60mm。在焊縫末端,工作邊背面表面間的淨間距Z應為10mm《Z《40廳,通常為15腿《Z《30腿。
從轍叉叉心伸出的連接軌不僅軌頂而且軌底也應彼此焊接在一起。同時,底部之間的縱向焊縫應與頂部之間的相同。
所述被加工連接軌的工作邊背面表面的區域,彼此相向並對焊縫起限制作用的表面的角度e應為25°《e《50°,即約為40°。在軌底區域同樣規定,彼此相向並對焊縫起限定作用的表面的角度Y應為25°《Y《50° ,即約為40° 。
所述軌頂區域彼此相向的表面的最大間距(從而形成了縱向焊縫),應在15mm-25腿之間,通常為20mm。所述軌底區域的間距尺寸與此相同。
所述叉心兩連接軌之間的角度通常為1:6至1:18. 5,因而N處於6-18. 5之間。因此,焊縫長度L處於120mm和925mm之間,即L數值取決於因數e和傾角。建議長度範圍在角度為l:6時約為210mm,在角度為1:18. 5時約為675mm。
所述連接軌是通過閃光對焊與轍叉叉心固定連接。
本實用新型轍叉的縱向焊縫長度短,從而能夠降低製造成本,同時提高了耐磨性。
圖1是本實用新型局部結構俯視圖2是圖1的A-A向剖面結構示意圖3是本實用新型道岔的原理圖。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1
參見圖1-3所示,道岔10能夠實現從正線12朝分側線14的過渡。正線12和側線14之間在轍叉16處分開。處於內側的鋼軌18、 20在轍叉中相交並且必須中斷,以便軌道車輛可以根據道岔10的位置駛到正線12或者側線14上。
所述道岔角a是指道岔末端24中的最終切線22與基本軌的中軸線26的夾角。這個道岔角a相當於轍叉的角度,因而ct^:N。該角度為1:12。
所述轍叉16由轍叉叉心18構成,該轍叉叉心18通過閃光對焊與連接軌20、22相固定連接。亦可稱為焊接軌的連接軌20、 22逐漸匯入正線和側線12、 14的內側鋼軌18、 20。
從閃光對焊接頭24開始,連接軌20、 22經過一個長度L焊接在一起。
為保證縱向焊縫26的足夠寬度,在連接軌20、 22的與工作邊對置的側面(工作邊側面)28、 30中對其進行加工。在此,被加工的側面28、 30的角度3為38° 。側面26、 28之間的最大間距為20腿。
連接軌20、 22也在其軌底32、 34中彼此焊接在一起。對連接軌20、 22進行相應加工,其中限定著焊縫36的表面38、 40應成角度Y,該角度Y為38^。兩個被加工的表面38、 40之間的最大寬度為20mm。焊縫26的長度L根據轍叉16的角度1 :N來確定,並且更確切地說根據關係式1^= e XN[mm]來確定,其中£ =35,並且N42, L=420mm。
所述連接軌20, 22在其與轍叉部件的焊接區域中,就其軌腰而言,淨間距As為50mm。在焊縫末端,工作邊背面表面間的淨間距Z為25mm。
從轍叉叉心伸出的連接軌20, 22不僅軌頂而且軌底也彼此焊接在一起。同時,底部之間的縱向焊縫應與頂部之間的相同。實施例2
一種轍叉,其與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於,這個道岔角a相當於轍叉的傾斜
度,因而a4:N。該傾斜度為1:6。
被加工的側面28、 30的角度P為25° 。側面26、 28之間的最大間距為15mm。對連接軌20、 22進行相應加工,其中限定著焊縫36的表面38、 40應成角
度Y,該角度Y為25。。兩個被加工的表面38、 40之間的最大寬度為15腿。焊縫26的長度L二 e XN[mm]來確定,其中e 二35,並且^6, L=210mm。所述連接軌20, 22在其與轍叉部件的焊接區域中,就其軌腰而言,淨間距
As為40mm。在焊縫末端,工作邊背面表面間的淨間距Z為15腿。
實施例3
一種轍叉,其與實施例2不同之處在於,這個道岔角a相當於轍叉的角度,因而a二l:N。該角度為1:18.5。
被加工的側面28、 30的角度3為50° 。側面26、 28之間的最大間距為25mm。
對連接軌20、 22進行相應加工,其中限定著焊縫36的表面38、 40應成角度Y,該角度Y為50。。兩個被加工的表面38、 40之間的最大寬度為25mm。
焊縫26的長度L二 e XN[腿]來確定,其中e =37. 5,並且N二18, L=675mm。所述連接軌20, 22在其與轍叉部件的焊接區域中,就其軌腰而言,淨間距As為60mm。在焊縫末端,工作邊背面表面間的淨間距Z為30mm。
權利要求1、一種轍叉,該轍叉(16)包括轍叉叉心(18)以及與轍叉叉心(18)焊接在一起的連接軌(20、22),其中連接軌從轍叉叉心開始在長度L的範圍內至少在其經過分段處理的工作邊背面的區域中彼此焊接在一起;其特徵在於在具有L=ε×N毫米的長度L的範圍內對連接軌(20、22)進行焊接,其中ε為20≤ε≤50且轍叉的角度為1∶N。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e為30《e《40。
3、 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N為6《N《18.5。
4、 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連接軌(20、 22)在其與轍叉叉心(18)之間的焊接的區域中軌腰(50、 52)具有淨間距As為20mm《As《60腿。
5、 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連接軌(20、 22)在其與轍叉叉心(18)之間的焊接的區域中軌腰(50、 52)具有淨間距As為30mm《As《50mm。
6、 根據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連接軌(20、 22)在縱向焊縫末端上在其工作邊背面表面中具有淨間距Z為10誦《Z《40mm。
7、 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連接軌(20、 22)在縱向焊縫末端上在其工作邊背面表面中具有淨間距Z為15腿《Z《30mm。
8、 根據權利要求6或7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連接軌(20、 22)以其軌底(32、 34)在長度L的範圍內焊接在一起。
9、 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連接軌(20、 22)通過閃光對焊與轍叉叉心(18)相固定連接。
10、 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被加工連接軌(20、22)的工作邊背面表面(28、 30)圍成具有25。《e《50。的角度e。
11、 根據權利要求10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連接軌(20、 22)的軌底(32、 34)在其限定著焊縫(36)的表面(38、 40)中圍成具有25。《Y《50°的角度Y 。
12、 根據權利要求ll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縱向焊縫(26)的在工作邊背面表面(28、 30)的區域中的最大間距在15mm-25mm之間。
13、 根據權利要求12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縱向焊縫(26)的在工作邊背面表面(28、 30)的區域中的最大間距為20mm。
14、 根據權利要求13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連接軌(20、 22)的軌底(32、 34)所限定的焊縫(36)表面(38、 40)之間的最大間距在15mm-25mm之間。
15、根據權利要求14所述的一種轍叉,其特徵在於連接軌(20、 22)的軌底(32、 34)所限定的焊縫(36)表面(38、 40)之間的最大間距為2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轍叉,該轍叉包括轍叉叉心以及直股和曲股與轍叉叉心焊接在一起的連接軌,其中連接軌從轍叉叉心開始在長度L的範圍內至少在其經過分段處理的工作邊背面的區域中彼此焊接在一起,在具有L=ε×N毫米的長度L的範圍內對連接軌進行焊接,其中ε為20≤ε≤50且轍叉的角度為1∶N,N為6≤N≤18.5;本實用新型轍叉的縱向焊縫長度短,從而能夠降低製造成本,同時提高了耐磨性。
文檔編號E01B7/12GK201395752SQ20092014718
公開日2010年2月3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22日 優先權日2009年5月22日
發明者孟祥宏, 郝自英 申請人:新鐵德奧道岔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