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新型除雪車的製作方法
2023-06-28 22:28:56 1

本實用新型涉及路面清掃設備,具體涉及一種新型除雪車。
背景技術:
除雪車的用途是清掃道路上的冰雪,除雪車通常使用自卸卡車的底盤作為基礎,然後外加專門的除雪設備改裝而成。使用除雪車除雪是道路除雪中效率最高的一種。
如公告號為CN106245570A的專利,該專利公開了一種環衛用除雪車,鏟雪系統包括鏟雪鬥、揚雪裝置,揚雪裝置安裝在鏟雪鬥的一側;所述鏟雪鬥內設置有螺旋輸雪組件,所述螺旋輸雪組件包括螺旋槳、變速器、電機;所述揚雪裝置包括傳動帶,所述傳送帶兩端的滾筒中設置有管狀電機,在所述傳送帶上設置有等間距布置的隔板。在破碎板結的雪塊後,採用螺旋輸雪組件將其擠壓到鏟雪鬥一側,經過輸送帶送到路邊或其地方。
該專利的缺點在於:當該除雪車用於城市道路的除雪時,揚起的飛雪易揚到在道路兩側人行道上的行人,有一定的安全隱患。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邊除雪邊收集雪、防止揚起的飛雪揚到行人的新型除雪車。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新型除雪車,包括車體,所述車體前端安裝有用於鏟雪的鏟雪鬥和用於吸雪的吸雪組件,所述車體後端安裝有承載雪的收集箱,所述吸雪組件包括用於將鏟雪鬥剷出的雪引到收集箱內的吸雪管和用於將鏟雪鬥剷出的雪吸入到吸雪管內的抽氣泵,所述吸雪管位於鏟雪鬥上方且與鏟雪鬥相連通。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抽氣泵將鏟雪鬥鏟起的雪吸到吸雪管內,然後通過吸雪管將雪排到收集箱內。在此過程中,雪不會揚到路面的行人,減小了安全隱患。同時完成了雪的收集,可對雪進行回收利用。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吸雪管設有兩個且分別位於鏟雪鬥兩端。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兩個吸雪管可同步對鏟雪鬥兩端進行吸雪,從而提高雪的收集效率。同時也減小了鏟雪鬥內殘留的雪量,減小了除雪車在行進過程中受到的阻力。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鏟雪鬥兩端均開設有出料口,所述吸雪管通過出料口和鏟雪鬥連通,所述吸雪管和鏟雪鬥呈可拆卸連接。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由於在無人出沒的地方雪一般融化較慢,故一般積雪較多。故在除鄉間道路或一些無行人出沒地域的雪時,可拆卸下吸雪管,使雪直接揚到鏟雪鬥兩側。防止由於鄉間道路雪過多而導致收集箱一下就集滿的情況發生。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吸雪管包括第一管和第二管,所述第一管連接於鏟雪鬥,所述第二管連接於第一管背對鏟雪鬥一端,所述第二管背對第一管一端位於收集箱上方且朝向收集箱呈彎曲設置。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確保吸雪管內的雪可穩定的落入收集箱內。且減小了雪從吸雪管內的噴出時揚起的雪量。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第二管定位轉動連接於第一管。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可根據需求來相對第一管轉動第二管,從而調節雪從第二管出來後的運動方向,使雪準確落入收集箱內。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鏟雪鬥呈單側開口的箱體,所述鏟雪鬥的開口端朝向背對車體一側,所述鏟雪鬥上端面呈開口朝下的圓弧形設置。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使積雪可更好的堆積在鏟雪鬥內,然後被吸雪管吸走收集。同時鏟雪鬥上端面對雪有一個阻擋作用,減小了在鏟雪時雪向上飛揚,從而減小了飛揚的雪對駕駛者視線的影響。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鏟雪鬥內設置有螺旋輸雪組件,所述螺旋輸雪組件包括轉動連接於鏟雪鬥的螺旋槳和用於驅動螺旋槳轉動的電機。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積雪聚集在鏟雪鬥內時,通過螺旋槳轉動,將積雪送到出料口,提高了出雪效率。且螺旋槳轉動可打散雪塊,防止大塊雪塊無法進入到吸雪管內進行收集。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鏟雪鬥前端安裝用於有破冰鏟。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破冰鏟可鏟起在道路被車輛和行人踩壓後板結在地面上的雪冰,使路面積雪被清理的更乾淨。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收集箱包括底板和側板,所述側板設有四塊且分別位於底板四側,位於所述車體後端的側板轉動連接於底板,所述底板和車體之間設有用於驅動底板相對車體轉動的液壓缸。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在收集箱需出料時,轉開側板,液壓缸驅動底板轉動,從而使雪沿底板滑動,完成出料。
本實用新型的進一步設置為:所述收集箱的底板上端面中心向下凹陷形成導雪面。
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從而使吸雪管噴向收集箱內的雪可沿導雪面滑到收集箱中心,使收集箱內空間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優點:可邊除雪邊收集雪,防止揚起的飛雪揚到行人,減小安全隱患;可清理路面上板結的雪塊,使路面清潔的更乾淨;收集的雪出料便捷。
附圖說明
圖1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實施例的局部剖視圖;
圖3為實施例的側視圖;
圖4為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主要用於體現收集箱)。
附圖標記:1、車體;2、鏟雪鬥;3、螺旋輸雪組件;4、螺旋槳;5、電機;6、滾珠軸承;7、破冰鏟;8、出料口;9、吸雪組件;10、吸雪管;11、抽氣泵;12、第一管;13、第二管;14、第一法蘭盤;15、第二法蘭盤;16、收集箱;17、底板;18、側板;19、導雪面;20、固定螺栓;21、液壓缸。
具體實施方式
參照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一種新型除雪車,包括車體1。車體1前端固定連接有鏟雪鬥2。鏟雪鬥2呈單側開口的箱體,鏟雪鬥2的開口端朝向背對車體1一側,鏟雪鬥2上端面呈開口朝下的圓弧形設置。
如圖1和圖2所示,鏟雪鬥2內設置有螺旋輸雪組件3,螺旋輸雪組件3包括螺旋槳4和電機5。螺旋槳4轉動連接於鏟雪鬥2,且螺旋槳4兩端穿設入鏟雪鬥2內。螺旋槳4和鏟雪鬥2直接設有滾珠軸承6。電機5的輸出軸連接於螺旋槳4一端,且電機5固定安裝於鏟雪鬥2。鏟雪鬥2前端安裝用於有破冰鏟7。破冰鏟7背對鏟雪鬥2一端呈傾斜向下設置。鏟雪鬥2背對鏟雪鬥2一端呈尖端設置。
如圖2所示,鏟雪鬥2兩端開設有出料口8。出料口8靠近鏟雪鬥2上端。出料口8上安裝有吸雪組件9。吸雪組件9包括吸雪管10和抽氣泵11。如圖3所示,吸雪管10包括第一管12和第二管13,第一管12通過出料口8與鏟雪鬥2相連通。第一管12相對鏟雪鬥2一端設有第一法蘭盤14,第一管12通過第一法蘭盤14固定連接於鏟雪鬥2。如圖2所示,抽氣泵11固定安裝於第一管12內。抽氣泵11可通過螺栓、焊接等方式固定安裝在第一管12內。
如圖3所示,第二管13插接於第一管12背對鏟雪鬥2一端,且第二管13轉動連接於第一管12。第一管12相對第二管13一端和第二管13相對第一管12一端均設有第二法蘭盤15,第一管12和第二管13呈法蘭固定連接。第二管13背對第一管12一端呈向下彎曲設置。
如圖3和圖4所示,車體1後端安裝有收集箱16,收集箱16開口朝上設置,且收集箱16位於第二管13下方。收集箱16包括底板17和側板18。底板17上端面中心向下凹陷形成導雪面19。側板18設有四塊且分別位於底板17四側,側板18垂直於底板17。
如圖3和圖4所示,位於車體1後端的側板18轉動連接於底板17,且該側板18上螺紋連接有固定螺栓20。固定螺栓20穿設過底板17且螺紋連接於底板17,從而使該側板18和底板17可固定連接。其他三塊側板18均固定連接於底板17。底板17和車體1之間設有用於驅動底板17相對車體1轉動的液壓缸21。液壓缸21缸體轉動連接於車體1,液壓缸21的活塞杆轉動連接於底板17。
如圖1和圖2所示,在該除雪車行進時,破冰鏟7鏟起在道路上板結的雪冰,被鏟起的雪冰和雪一起進入到鏟雪鬥2內。通過電機5驅動螺旋槳4轉動,將雪冰和積雪打散,送到出料口8。在抽氣泵11的作用下,雪被吸入吸雪管10內,然後噴入收集箱16中,實現雪的收集。若在無人區除雪時,可拆下吸雪組件9,使雪直接從出料口8揚到道路兩側即可。
如圖3所示,若在使用過程中,發現吸雪管10內噴出的雪未完全落入收集箱16內。可將第二法蘭盤15上的螺栓擰下,然後使第二管13相對第一管12轉動至合適角度。即第二管13的開口對準收集箱16時,擰緊第二法蘭盤15上的螺栓。使由吸雪管10噴出的雪均可被收集。
如圖3和圖4所示,當收集箱16內雪滿以後,擰下固定螺栓20,然後轉開側板18。使液壓缸21活塞杆變短,使底板17背對鏟雪鬥2一端向下傾斜。雪會沿著底板17出料,從而將收集箱16清空。在清空完畢後,通過液壓缸21將底板17轉回到平行地面的位置即可。然後轉回側板18,使側板18垂直於底板17,擰緊固定螺栓20,固定側板18和底板17。
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方式,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並不僅局限於上述實施例,凡屬於本實用新型思路下的技術方案均屬於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應當指出,對於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應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