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電機定子線圈繞線機構的製作方法
2023-06-30 00:44:46 1
本實用新型屬於電機維修裝置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電機定子線圈繞線機構。
背景技術:
在電機製造或維修過程中,電機定子線圈繞線是一項基本內容,尤其在電機維修過程中,由於各異性強,因此需要對每個電機進行分別維修,此時,人工繞線的成本相比購買全新線圈要低的多,因此,人工繞線工作必不可少,但在實際工作過程中,通常使用相對簡單的繞線裝置,利用繞線機雖然可以加快繞線速度,但由於在繞線模具上纏繞不均勻,導致將線圈嵌入電機定子內時耗費大量的時間,但完全人工繞線又耗時耗力,因此需要一種方便實用,又能保證繞線質量的繞線機機構。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針對現有問題,提供了一種電機定子線圈繞線機構。
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的:一種電機定子線圈繞線機構,包括線架和控制箱,所述線架頂面上設有多個固定柱,前後固定柱之間交錯設置,在控制箱頂面上設有條形槽,條形槽內設有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可在條形槽內左右滑動,移動到相應位置後與控制箱頂面固定設置,在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中間設有繞線支架,繞線支架由控制箱內控制機構控制,可在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中間的條形槽內左右移動,繞線支架上設有由電機控制旋轉的轉動軸,轉動軸一側設有齒輪組,齒輪組另一端連接繞線模具架,繞線模具架上固定設有繞線模具;控制箱靠近線架的一側上固定設有導線支架,導線支架上設有導線器,導線器內設有導線槽,導線槽前端設有可左右滑動的固定銷。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線架頂面上的固定柱設有兩行。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齒輪組與繞線模具架之間的連接軸上設有計數器,用於記錄繞線圈數。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轉動軸上設有控制裝置,控制裝置用於設置電機的操作時間。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線槽的後端設有單線槽,單線槽的數量為1-5個,多個單線槽通過同一個導線槽導出,可使導線槽內有多根線時,不會混亂。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銷根據實際需要左右滑動,可控制導線槽的寬度。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齒輪組將電機轉速轉化為繞線適用轉速。
在使用時,先將所要使用的漆包線套設與線架的固定柱上,然後根據需要將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移動到相應位置,此時,繞線模具所要使用的部分設於導線槽前方,將需要繞制的漆包線穿過導線槽,如果只有一根線,則穿過中間位置的單線槽後通過導線槽導出,繞制在繞線模具上,如果有多根線,則分別穿過相鄰的多個單線槽後通過導線槽導出,繞制在繞線模具上;
將固定銷的位置根據同時需要繞制漆包線的數量確定,再將繞線模具等準備工作完成後,調整電機的工作時間和控制機構的操作,同時啟動電機以及控制機構,電機控制繞線模具轉動,控制機構控制繞線支架在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之間的條形槽內左右往復運動,電機頻率和控制機構的運轉速度通過實際需要設定;
當完成一個規格的線圈繞制後,調整左定位塊和右定位塊的位置,在繞制前,線圈所要使用的部分設於導線槽前方,將漆包線繞到相應的部分的繞線模具上後,調整電機的工作時間和控制機構的操作後,啟動電機以及控制機構,重複以上工作,直到繞線完成後將繞制完成的線圈取下即可。
本實用新型相比現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該繞線機構實現了自動繞線,人工需要操作的部分較少,省時省力,通過導線槽和控制機構的共同作用,使繞線能均勻整齊的排列在繞線模具內,提高了繞線質量,不僅有助於後續工作的進行,同時也能提高電機線圈的工作壽命,操作方法簡單,可以推廣使用。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
如圖1中所示,一種電機定子線圈繞線機構,包括線架1和控制箱3,所述線架1頂面上設有多個固定柱2,前後固定柱2之間交錯設置,在控制箱3頂面上設有條形槽4,條形槽4內設有左定位塊41和右定位塊42,左定位塊41和右定位塊42可在條形槽4內左右滑動,移動到相應位置後與控制箱3頂面固定設置,在左定位塊41和右定位塊2中間設有繞線支架5,繞線支架5由控制箱3內控制機構控制,可在左定位塊41和右定位塊42中間的條形槽4內左右移動,繞線支架5上設有由電機6控制旋轉的轉動軸51,轉動軸51一側設有齒輪組53,齒輪組53另一端連接繞線模具架54,繞線模具架54上固定設有繞線模具55;控制箱3靠近線架1的一側上固定設有導線支架7,導線支架7上設有導線器71,導線器71內設有導線槽72,導線槽72前端設有可左右滑動的固定銷73。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線架1頂面上的固定柱2設有兩行。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齒輪組53與繞線模具架54之間的連接軸上設有計數器56,用於記錄繞線圈數。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轉動軸51上設有控制裝置52,控制裝置52用於設置電機6的操作時間。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導線槽72的後端設有單線槽(在圖中沒有標出,單線槽與導線槽72設於同一水平面上連通),單線槽的數量為1-5個,多個單線槽通過同一個導線槽72導出,可使導線槽72內有多根線時,不會混亂。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固定銷73根據實際需要左右滑動,可控制導線槽72的寬度。
作為對上述方案的進一步改進,所述齒輪組53將電機6轉速轉化為繞線適用轉速。
在使用時,先將所要使用的漆包線8套設與線架1的固定柱2上,然後根據需要將左定位塊41和右定位塊42移動到相應位置,此時,繞線模具55所要使用的部分設於導線槽72前方,將需要繞制的漆包線8穿過導線槽72,如果只有一根線,則穿過中間位置的單線槽後通過導線槽72導出,繞制在繞線模具55上,如果有多根線,則分別穿過相鄰的多個單線槽後通過導線槽72導出,繞制在繞線模具55上;
將固定銷73的位置根據同時需要繞制漆包線8的數量確定,再將繞線模具55等準備工作完成後,調整電機6的工作時間和控制機構的操作,同時啟動電機6以及控制機構,電機6控制繞線模具55轉動,控制機構控制繞線支架5在左定位塊41和右定位塊42之間的條形槽4內左右往復運動,電機6頻率和控制機構的運轉速度通過實際需要設定;
當完成一個規格的線圈繞制後,調整左定位塊41和右定位塊42的位置,在繞制前,線圈所要使用的部分設於導線槽72前方,將漆包線8繞到相應的部分的繞線模具55上後,調整電機6的工作時間和控制機構的操作後,啟動電機6以及控制機構,重複以上工作,直到繞線完成後將繞制完成的線圈取下即可。
該繞線機構實現了自動繞線,人工需要操作的部分較少,省時省力,通過導線槽和控制機構的共同作用,使繞線能均勻整齊的排列在繞線模具內,提高了繞線質量,不僅有助於後續工作的進行,同時也能提高電機線圈的工作壽命,操作方法簡單,可以推廣使用。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並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範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