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樂新區建設(全域融入新區新城建設)
2023-06-30 00:54:00 2
牢記使命,步履堅定。潮起東南,新城屹立。
沿著為福州擘畫的宏偉藍圖,堅持「3820」戰略工程思想精髓和「東進南下」城市發展思路,長樂區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全域融入新區新城建設,持續掀起高質量發展熱潮,加快建設現代化國際城市重要窗口。
濱海新城起新景。陳銘清 攝
崛起東南 新城蝶變
「地處長樂偏僻沿海,曾是一片荒漠莽灘。」這是原國營文武砂農場常務副場長楊宗琪對濱海新城核心區所在地最初的印象,「如今,這裡高樓林立,日新月異,超乎我的想像」。
歲月如歌,新城蝶變。作為福州實現從濱江城市向濱江濱海城市跨越的「主戰場」,長樂舉全區之力推動新區新城建設,加速教育、醫療、文化等各項民生配套全面開花。新區新城已成為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典型樣板。
福州三中濱海校區。陳銘清 攝
在這片土地上,一所所建成或在建的高端優質學校映入眼帘。融僑賽德伯雙語學校、福州三中濱海校區、福州濱海實驗學校、濱海新城實驗幼兒園等一批優質學校相繼建成,傳來朗朗讀書聲;天津大學-新加坡國立大學舉辦福州聯合學院,今年秋季開始招生;職教城入駐一批省屬職業院校,福州外語外貿學院濱海新城校區等多所院校聚集於此。
華山醫院福建醫院。記者 餘少林 攝
在這片土地上,一座座高水平醫療配套建築從沙地之上崛起。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福建醫院、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濱海院區)建成開診,項目由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與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共建,是全國首批10個國家區域醫療中心項目之一;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康復醫院(濱海院區)建成試運行,全力爭創國家級區域醫學中心;福州市疾控中心新址建設緊鑼密鼓,著力打造防治一體化的國家疫情防控救治點。
在這片土地上,一個個文化地標項目破土而立,為群眾帶來更多文化福利。商務印書館福州分館打造具有福州特色的全民閱讀基地,成為新晉網紅打卡點;海峽青少年活動中心、福州市第二工人文化宮等高品質公共文化配套建成投用,提升長樂的文化承載力和吸引力。
昂首闊步勇向前,一張藍圖繪到底。如今,東海之濱煥發勃勃生機,一棟棟嶄新高樓熠熠生輝,一個個建設項目快馬加鞭,福州「東進南下 沿江向海」藍圖逐漸變為現實。
東湖數字小鎮。記者 餘少林 攝
數字賦能 產業壯大
作為中國「草根工業」的發源地,長樂深耕實體經濟,從「草根工業」蝶變成為規上工業產值近3500億元、位居全省第二的「參天大樹」。特別是,長樂紡織經濟以品牌化數位化催生新優勢,全力打造功能性新材料世界級產業集群。
在恆申集團、永榮集團、金綸高纖等紡織企業,一個個數位化示範車間、智能化工廠植入了數字基因,變得與眾不同。
「最初簡單的機器設備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現在的智能化設備既釋放了人力,又大幅提升了產能。」恆申集團相關負責人回憶道。
這種改變來自工業網際網路與實體經濟的融合。截至目前,長樂區工業網際網路接入企業數量、新增解析量分別佔全省的66%、74%,領跑全省。工業網際網路賦能實體經濟飛躍,大東海實業、恆申控股和永榮控股等3家企業上榜中國企業500強,金綸高纖、長源紡織等5家企業入圍中國民營企業製造業500強。全區紡織業產值從1992年的5343萬元增長到2011年的700億元,進而躍升到如今的超2300億元。
工業網際網路賦能傳統製造業,是長樂區大力發展數字經濟的縮影。近年來,長樂加速推動大數據產業發展,2021年數字經濟佔GDP比重達到55%,數字核心產業佔比達到9.5%,數字應用場景已經滲透到長樂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
「雲大物智鏈」新一代信息技術和精準醫療、平臺經濟、網絡視聽等現代服務業項目和產業園區項目紛紛落戶中國東南大數據產業園,促進大數據與相關行業融合發展。截至5月18日,產業園已註冊企業總計801家,註冊資本總計597.2863億元,是全省規模最大的大數據產業集聚區之一。
長樂還培育壯大「樂紡雲」「建鋼雲商」「城投均和供應鏈」等供應鏈平臺,2021年實現納統銷售額907億元,納稅12.4億元。長樂區紡織工業網際網路平臺被國家工信部評為工業網際網路試點示範項目。
數字賦能,產業發展後勁十足,推動長樂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加快產城融合步伐。
黑臉琵鷺在閩江河口溼地悠閒覓食。鄭航 攝
生態璀璨 綠意綿延
良好的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去年,長樂全年環境空氣品質優良率為99.73%。今年1月至4月,百分百的空氣品質優良率帶來了「長樂藍」,為無限春光增添靚麗色彩,頻頻成為微信朋友圈中的「主角」。
純淨空氣,與生態文明建設密不可分。
閩江河口溼地就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典範。長樂區對閩江河口溼地採取治理互花米草、改造生態鳥島、養殖塘全面「退養還溼」、建設生態圍欄等措施,使其生態逐漸恢復,吸引更多候鳥。
經過多年努力,閩江河口溼地擁有保護面積2381.85公頃,區內野生動植物1089種。截至目前,閩江河口溼地共發現鳥類266種,每年在此遷徙停歇的水鳥總數超過5萬隻,包括中華鳳頭燕鷗、黑臉琵鷺等珍稀瀕危物種。如今,長樂正在全力推動閩江河口溼地申報世界自然遺產項目。
防護林建設構築起防風固沙的生態屏障,厚植了生態底色。在長樂沿海,成片蓊鬱木麻黃高高聳立,一路蔓延生長。
乘著福州新區新城建設的東風,長樂區著眼於濱海新城長遠規劃和推進速度,結合海岸線特點,系統謀劃,分三期建設總長21.1公裡的沿海防護林。目前,一期和二期建設已完成,三期建設已啟動。
4年多來,長樂區在沿海累計植樹造林9600多畝,平均風速下降40%左右。
沿海防護林不僅是防風固沙的生態屏障,還成了一張度假旅遊的亮麗名片,讓沿海居民實現「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2021年,福州濱海新城岸段作為福建省唯一的代表,入圍「全國美麗海灣案例」。
長樂沿海防護林。(長樂林業局供圖)
鄉村振興 生機勃勃
長樂的城鄉人居環境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中不斷刷新顏值。
在長安村,黨員幹部帶頭清理衛生,開展垃圾分類,村民也養成了愛護衛生、垃圾分類的好習慣,村容村貌煥然一新;在五竹村,試點開展「文明積分制」,激勵制度有力推動村民從「一旁看」轉為「一起幹」,由「要我整治」變為「我要整治」,有效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在山頂村,邊邊角角成了微菜園、小花圃,白牆上的水墨山水畫更添韻味……推進美麗鄉村建設,長樂18個鄉鎮256個村居開展了人居環境大整治,顏值刷出新高度。去年,長樂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獲評省級優秀等次。
長樂區還立足「創新引領,生態立區」發展思路,以「河湖長制」為抓手,系統推進河湖水系綜合治理,既有常態化護河長效機制,又在全省率先出臺治水導則、方案,也有全員鼓足幹勁的「護河愛水、清潔家園」行動,做好水文章,加快建設美麗鄉村。
有了產業「金鑰匙」,能夠更好開啟鄉村振興「致富門」。長樂區引導各村居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推動產業振興。琴江村挖掘歷史文化資源,開發研學項目,持續推動文旅融合發展,帶來興旺人氣,增加村財收入,走出一條鄉村振興的「琴江之路」;營前街道湖裡村發展大頭菜等特色農產品,以「合作社 研學」的創新模式,促進農民增收;古槐鎮青山村探索推行「支部 協會 基地」模式,為農戶提供龍眼產銷一條龍服務,實現規模化種植、產業化經營……產業振興之歌奏響,為鄉村發展注入活力源泉。
此外,鄉村產業還融入了智慧基因。長樂以「數字賦能鄉村振興」為主攻方向,推動社會治理智能化、精細化,打造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圍繞「智慧、共享、全民」,創新推出「雲遊長樂」智慧旅遊平臺,從「吃、住、行、遊、購、娛」提供一站式綜合旅遊服務,成功亮相全國鄉村旅遊工作現場會「創新引領鄉村旅遊未來」專題智慧旅遊展區;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打造「i東湖智慧社區」「樂和解」等平臺,百戶村的「智慧鄉村」項目在鯤鵬應用創新大賽(福建賽區)總決賽上榮獲一等獎。
「我們將積極探索從鄉村振興到共同富裕的長樂路徑。」長樂區領導表示,一方面,突出因地制宜、產業帶動,堅持園區標準化、全產業鏈理念,打造一批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差異化打造「生態、鄉村文化沿江線」「海洋、數字文化沿海線」「傳統、工業文化中間線」鄉村振興精品示範線路,帶動農村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另一方面,高標準推進新一輪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堅持以「護河愛水、清潔家園」行動為載體,深化「萬名幹部下基層」行動,突出「以水帶岸、水岸同治」,每周一攻堅、每月一突破,持續抓好「六清一改」等重點工作,推廣人居環境整治「積分制」等機制,積極創建「美麗海灣」「美麗河湖」,進一步建設生產、生活、生態空間融合發展的美好家園。(記者 餘少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