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堡壘電影和原著有什麼區別(上海堡壘證明了IP改電影確實非常困難)
2023-06-29 06:45:43 1
《上海堡壘》僅僅上映兩天,我就從網絡上的各種戲謔看到了它悲慘的結局。誠然,該片的評分反向超越《逐夢演藝圈》絕對是一件帶有魔幻主義色彩的事情,但無法否認的是,它確實是一部爛片。
上海成為人類最後的希望
我很喜歡《上海堡壘》的小說,這使我寫這篇影評時有些沉痛。畢竟當年,我這個失戀的衰仔也躲在宿舍裡,反反覆覆翻《上海堡壘》,就為了看明白林瀾到底有沒有喜歡過江洋。然後從字裡行間,我明白,林瀾是愛過江洋的,只是這種愛從來都沒有壯懷激烈,而是在不經意間,隨著電波和晚風而消逝。
因為在毀滅的危機面前,這些都不重要。而江洋恰好只是一個被命運擺弄的小人物,他可以怯懦,可以有兒女情長的小心思,可以耍脾氣,當然也可以被命運推到前臺,發著瘋怒吼著,成為一名英雄。所以書中的江洋是完整的,他的情感是完整的,他的轉變是完整的,你完全不會覺得他在結尾成為大人物會有什麼地方突兀。
同樣的,原著中的每一個人物,都是完整的。林瀾耳邊上翹的捲髮,在窗戶上用手指畫小怪獸,就連楊建南都不知她到底喜歡誰;有同時愛上兩個女人的將軍,把兩個女人都騙上逃生的飛機;還有大豬、二豬(潘瀚田和曾煜),以及各種意義上都超級聰明,最終和江洋白頭偕老的路依依。這樣細膩的人物情感才是《上海堡壘》的核心,假設同樣的關係出現在其他背景下,比如說《龍族》,它依舊是極好的作品。
那麼,問題出在電影版本對原著的改編上嗎?一定程度上來說,是的。
首先,電影大幅度地簡化了人物的關係,江洋和將軍毫無互動,江洋的同伴大豬二豬就好像工具人一般,而路依依高度濃縮了兩個原著角色,但最為致命的,卻是江洋和林瀾的改編。在電影版中,我們看得出來江洋從始至終都喜歡林瀾,但是他為什麼喜歡,喜歡哪裡卻沒有說明。更悲劇的是,林瀾和江洋的位置在劇中都被拔高了,這同樣導致了觀眾理解的問題。
《上海堡壘》劇照
由於缺乏鋪墊,兩個人的互動自始至終透露著一種尷尬。林瀾始終是一種戰爭在前,我們不要兒女情長的感覺,這很符合電影的林瀾人設。江洋卻是一種單戀而自我催眠的大男孩兒模樣,這樣的角色作為主角,觀眾很難共情和理解他。表達方式上,他的情感流露依靠獨白,但這種歲月靜好般的抒情又和整體氛圍割裂,自然影片中主角所有的感情戲都是失敗的。直到最後,甚至要到彩蛋的部分,滕華濤導演才展露出曾是《失戀三十三天》導演的水平,但這已經彌補不了什麼。
簡化人物關係情有可原,畢竟影片的篇幅限制,無法像原著一樣細膩真實。但是主角的情感線不應該如此支離破碎,改編時不應該假定大部分觀眾看過原著,假設他們能理解和接受兩人的關係。
第二個大問題,是使命感的營造。原著最開始可能是沒有什麼使命感的,因為江洋只是個運氣不好選了特殊委培專業的大學生,剛畢業就被徵召入伍,毫無選擇。他的使命感最終來源於一同戰鬥的戰友,那些犧牲的,那些活著的,還有那些他想保護的。改編之後呢,電影版採用了常見套路,那就是營造一個宏大敘事。地球人找到仙藤,外星人來搶仙藤,上海是我們最後的堡壘,所以我們要死守它。可是,在主人公們的身上,我們感覺到這種使命感了嗎?
問題還有,切入點太大了。既然是人類最後的堡壘,為什麼就只有幾個臉譜化的外國委員?既然是人類最後的堡壘,那麼營造方向應該是全世界人類支援上海堡壘,大家眾志成城,伴隨著肉眼可見的巨大犧牲,頑強抗擊。《流浪地球》裡面就有類似的橋段,無論何種膚色和語言,他們都在為了挽救地球那微渺的希望在努力。而《上海堡壘》裡面僅僅有一個犧牲指揮官的名字讓你聯想到這是個外國人,你完全感受不到人類最後的堡壘那種絕望和使命感。
選擇了這種宏大敘事,同時也使得影片中段主角的情感橋段更加跳戲,這種情境下,主角不應該如此頹喪,而應該有一種壓抑之下的絕望和瘋狂。
《上海堡壘》整裝待命的戰士
第三,打鬥場面。原著裡面,打鬥場面並不是非常多,但是每一次都非常重要。電影把大多數的打鬥都湊了進去,而且場面更加宏大。誠然,無人機和機器人對衝視覺效果很爽,也很符合硬科幻大場面的要求。但是問題來了,無人機的打鬥,觀眾無法感知到戰鬥者的心理變化。
也許,主角和其他配角深度參與了很多打鬥,但觀眾並沒有因此受到感染。看到幾萬人在一個屏幕上無序地打鬥,我們並不會覺得非常爽。但是如果是像《熱血高校》那樣,源治一個人衝向光頭軍團,又或者亮劍,明明實際上沒有多少演員在對打,我們卻覺得非常熱血。因為你感覺得到人物的情感在變化,而非簡簡單單的敵人在那裡,我要消滅他,觀眾需要的不是無意義的打鬥。
電影有很多大的、沒有主角參與的打鬥場景,戰局很亂,渲染著人類在外星捕食者面前毫無還手之力。但是這樣的場景,完全沒必要反覆出現。事實上只需要著重渲染一次就足夠了,然後重要的筆墨應該放在主人公一行人的戰鬥上,他們在戰鬥中是如何情感變化,突破自我的。雖然電影在這方面做了一些努力,但是太靠後了。就結果而言,無人機這一設計是敗筆,還不如更加原始一點。
最後,當然也是最大的問題,主角缺乏推動力。原作是一部愛情小說,主人公可以心安理得地以愛情作為主線動力,可以不斷地被動接受命運。然而改編版裡,主人公沒有那樣的權利,但他延續了原著的精神,導致了主角的被動顯得十分扎眼。他除了送暗戀的人禮物,從未做過任何改變自己命運的努力,這完全沒有戰爭片應有的英雄主義氣息。反倒是將軍和楊建南有一些努力,讓他們作為主角更合適一點。換句話說,電影到最後都沒解釋清楚,為什麼他是主角,難道僅僅因為活到最後?
我相信製片人和導演肯定也希望還原原著的蟲子型捕食者和巨大的次級母艦,但是因為電影工業水平和成本原因改成了機器人。這種大設定方面的改動,即便作為原著書粉,我認為這些也是可以接受的。但更重要的是,改編的新故事應當是完整的,其中大部分人的情感是正常的,各自都需要有推動力,大體的情節需要合情合理。這樣觀眾才可以代入其中。
無論是追求何種科幻視覺和效果,人仍然是推動故事的最重要因素,因為在臺下付出金錢觀影的觀眾,都是活生生的人。他們花費時間金錢來到影院,開始觀影這一帶有儀式色彩的行為,想體驗的是不一樣的人生。忽視整體內容割裂的劇本,單憑特效堆疊,已經無法把觀眾引入新世界。而依靠流量,在當今時代下,更是一種變相的口碑自殺,造成現在的情況也就不足為奇了。
本文為蝌蚪五線譜原創文章
作者:孫望路
蝌蚪五線譜
專注做權威、有趣、貼近生活的網際網路科學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