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裂縫補漏方法與流程
2023-06-08 07:58:01 1

本發明涉及一種補漏方法,具體來說,涉及一種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裂縫補漏方法。
背景技術:
建築物多採用現澆鋼筋混凝土平臺樓頂的構造型式,其普遍存在因容易出現裂縫而造成漏水的問題,尤其遇到雨季會導致屋頂漏水,浸溼牆壁,影響居住。究其原因,主要是由於地腳或者局部下沉造成應力發生變化而產生裂縫、以及長時間的風吹日曬導致混凝土熱脹冷縮不均而產生裂縫。對於上述漏水問題,人們現有的樓頂防漏手段最普遍的做法有兩種:一是在樓頂重新鋪一層防漏材料,如鋪一層水泥砂石,不僅浪費材料,還會增加樓頂頂面的壓力,更為重要的是防漏並未達到理想效果,該方法存在的不足是使用壽命短,一般為3至5年;二是通過熬化的瀝青修補樓頂表面的裂縫,該方法的缺陷在於瀝青只能封蓋住樓頂裂縫的淺層部分,很難滲入裂縫深層,而處在裂縫淺層的瀝青會因為風吹日曬而脆化、風化而脫層、開裂,雨水又會隨著原裂縫滲漏,而且修補後的屋頂表面不均勻,不整齊,返修量大。
針對以上問題,本發明提供一種一次性可填充整條裂縫、補漏效果好、環保、施工簡便的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裂縫補漏方法。
技術實現要素:
針對以上的不足,本發明提供了一種一次性可填充整條裂縫、補漏效果好、環保、施工簡便的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裂縫補漏方法,它按照下述步驟進行:
步驟(1),水泥平臺樓頂找縫,即在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潑灑清水,以便明確樓頂裂縫的準確位置,並在裂縫裂開的位置做好標識,以便後期補漏施工;
步驟(2),對樓頂下表面的裂縫裂開張口進行封堵,即在樓頂下表面上找到穿透裂縫的位置,並確定裂縫的裂開張度以及長度,首先,將AB膠按照A膠:B膠為1:1的重量配比進行混合;然後,將混合後的AB膠從樓頂下表面的裂縫裂開開口均勻地刮進裂縫內,待AB膠充分硬化並凝固固結後形成第一AB膠封堵層,達到從樓頂下表面對樓頂裂縫進行密封封堵的目的;
步驟(3),對樓頂上表面的裂縫裂開張口進行封堵,即:首先,將AB膠按照A膠:B膠為1:1的重量配比進行混合;然後,將混合後的AB膠從樓頂上表面的裂縫裂開開口均勻地刮進裂縫內,同時在裂縫的兩端留出溢流埠,且在沿裂縫的長度方向的中間位置留出注膠埠;待AB膠充分硬化並凝固固結後形成第二AB膠封堵層,達到從樓頂上表面對樓頂裂縫進行密封封堵的目的;
步驟(4),通過注膠裝置向樓頂裂縫層注膠,首先將補漏裝置固定在相應裂縫預留的注膠埠位置;其次將AB膠按照A膠:B膠為3:1的重量配比進行均勻混合;然後將混合後的AB膠裝入補漏裝置的膠筒內;最後通過打氣筒的不斷緩慢打氣加壓,利用膠筒內不斷增大的氣壓推動AB膠經由補漏裝置的注膠口、裂縫預留的注膠埠而緩慢地注入整個樓頂裂縫層中,直到裂縫兩端留出的溢流埠有AB膠流出停止注膠即可。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步驟(2)中第一AB膠封堵層的厚度為3~5mm。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步驟(3)中第二AB膠封堵層的厚度為3~5mm。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步驟(2)中第一AB膠封堵層的寬度大於樓頂下表面裂縫的縫隙寬度。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步驟(3)中第二AB膠封堵層的寬度大於樓頂下表面裂縫的縫隙寬度。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步驟(4)中的補漏裝置包括膠筒固定座、膠筒、膠筒蓋和打氣筒,所述膠筒固定座可拆卸地設置在膠筒的底部,所述膠筒固定座的底面上設有注膠口,所述膠筒蓋可拆卸地設置在膠筒的頂部,所述膠筒蓋上設置有打氣孔,所述打氣筒出氣管與打氣孔相連通。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膠筒固定座與膠筒通過螺紋配合連接。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膠筒採用透明的塑料材質製成,以便於在注膠過程中觀察膠筒內AB膠的注射量。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膠筒蓋與膠筒通過螺紋配合連接。
為了進一步實現本發明,所述膠筒固定座的直徑設計成比膠筒的圓筒直徑大。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
1、本發明的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裂縫補漏方法,只需沿樓房屋頂的裂縫進行補漏,與現有手段整個樓房屋頂都覆蓋防漏材料的技術相比,節約材料更環保,補漏施工效率效率更高,而且通過加壓注入樓頂裂縫層的AB膠水幾乎可充滿整條裂縫,AB膠水充分硬化並固結後,與樓頂混凝土結合緊密,不會產生新的裂縫,補漏防漏效果好,使用壽命長。
2、本發明的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裂縫補漏方法,本發明採用將AB膠灌入樓頂裂縫層內,AB膠是A、B兩液混合硬化膠的別稱,A液是本膠,B液是硬化劑,A組分是丙烯酸改性環氧或環氧樹脂,或含有催化劑及其他助劑,B組分是改性胺或其他硬化劑,或含有催化劑及其他助劑,A膠、B膠在常溫下按一定比例混合後才能硬化,AB膠具有很高的粘接強度,因此利用AB膠來對樓房屋頂的裂縫進行補漏,有效阻止了裂縫的漏水;此外,丙烯酸改性環氧或環氧樹脂可滲入屋頂內堵塞水泥微孔、毛細孔,其具有較強的粘合性,進一步提高了樓頂裂縫的抗滲漏性以及延長了樓頂防漏的使用壽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補漏注膠裝置正立放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明的補漏注膠裝置倒立放置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的樓頂下表面的裂縫裂開張口進行封堵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的樓頂上表面的裂縫裂開張口進行封堵的結構示意圖;
圖5為本發明的樓頂上、下表面裂縫封堵的剖面圖;
圖6為本發明的通過補漏注膠裝置向裂縫層注膠補漏的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進行進一步闡述,其中,本發明的方向以圖1為標準。
如圖1至圖6所示,實施本發明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裂縫補漏方法所採用的補漏注膠裝置1包括膠筒固定座11、膠筒12、膠筒蓋13和打氣筒,其中,補漏裝置1呈縱向設置,膠筒固定座11設置在膠筒12的底部,膠筒固定座11與膠筒12通過螺紋配合實現氣密封的可拆卸連接,膠筒固定座11的底面上居中位置設有上下貫通的注膠口111,膠筒12用於存放已調製混合好的AB膠,膠筒12採用透明的抗壓強度大的塑料材質製成,其壁厚在5mm,膠筒12上標有刻度,以便於在注膠過程中觀察測量膠筒12內AB膠的注射量,膠筒12也可以採用設有透明觀察的不透明塑料材質或者鋁合金等金屬材質製成;膠筒蓋13設置在膠筒12的頂部,膠筒蓋13與膠筒12通過螺紋配合實現氣密封的可拆卸連接,膠筒蓋13上設置有打氣孔131,打氣孔131上設置有打氣連接接口,打氣筒採用現有技術實現。
本發明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裂縫補漏方法的施工步驟如下:
步驟(1),水泥平臺樓頂找縫,即:在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潑灑清水,以便明確樓頂裂縫的準確位置,並在裂縫裂開的位置做好標識,以便後期補漏施工,其裂縫標識可採用粉筆或者硬物劃出的痕跡作為標識記號。
步驟(2),對樓頂下表面的裂縫裂開張口2進行封堵,即:在樓頂下表面(與樓頂上表面相應的室內天花板)上找到穿透裂縫的位置,並確定裂縫的裂開張度以及長度,首先,按照不同的補漏施工環境下的溫度,將AB膠按照相應的重量配比進行混合(如在施工環境溫度為35℃,AB膠的混合比例為A膠:B膠為1:1);然後,將混合後的AB膠從樓頂下表面(室內天花板)的裂縫裂開開口均勻地刮進裂縫內形成第一AB膠封堵層3,並將樓頂下表面的裂縫裂開開口處的AB膠刮平整,形成第一AB膠封堵層3;待刮進樓頂下表面的裂縫裂開開口處的AB膠充分硬化並固結後,第一AB膠封堵層3的厚度為3~5mm,第一AB膠封堵層3的寬度大於樓頂下表面裂縫的縫隙寬度,達到從樓頂下表面對樓頂裂縫進行密封封堵的目的。
步驟(3),對樓頂上表面的裂縫裂開張口5進行封堵,即:首先,按照不同的補漏施工環境下的溫度,將AB膠按照相應的體積比進行混合(如在施工環境溫度為35℃,AB膠的混合比例為A膠:B膠為1:1);然後,將混合後的AB膠從樓頂上表面(水泥平臺樓頂)的裂縫裂開開口均勻地刮進裂縫內,並將樓頂上表面的裂縫裂開開口處的AB膠刮平整形成第二AB膠封堵層4,在樓頂上表面的裂縫裂開張口5長度方向的兩端處留出溢流埠51,且在沿樓頂上表面的裂縫裂開張口5長度方向的中間位置留出注膠埠52;待刮進樓頂上表面的裂縫裂開開口5處的AB膠充分硬化並固結後,第二AB膠封堵層4的厚度為3~5mm,第二AB膠封堵層4的寬度大於樓頂下表面裂縫的縫隙寬度,達到從樓頂上表面對樓頂裂縫進行密封封堵的目的。
步驟(4),通過注膠裝置1向樓頂裂縫層6注膠,即:首先,將補漏裝置1的膠筒固定座11的底面通過AB膠固定在相應裂縫層預留的注膠埠52位置,且膠筒固定座11的注膠口111正對裂縫預留的注膠埠52;其次,待膠筒固定座11完全固定後,將膠筒12氣密封地安裝在膠筒固定座11上,並將AB膠按照A膠:B膠為3:1的重量配比進行均勻混合;然後,將混合後的AB膠裝入膠筒12,蓋上膠筒蓋13,並將打氣筒14出氣管上的連接口連接到膠筒蓋13上的打氣孔131的打氣連接接口上;最後,在高溫暴曬的天氣條件下,通過打氣筒14的不斷緩慢打氣加壓,利用膠筒12內不斷增大的氣壓推動存放於膠筒12內的AB膠,使得AB膠經由注膠口111、裂縫預留的注膠埠52而緩慢地注入整個樓頂裂縫層6中,直到裂縫兩端留出的溢流埠51有AB膠流出停止注膠即可;待裂縫兩端留出的溢流埠51有AB膠時,停止注膠並擦乾淨殘留在膠筒固定座11上的膠水。
為了進一步提高本發明建築物水泥平臺樓頂裂縫補漏方法的填補封堵效果,在步驟(4)中還可以通過再次注膠確保裂縫上部達到充分填補的效果,即:在樓頂裂縫層6第一次注膠後,為了防止第一次所注入的AB膠裂縫被充分吸收並凝固後,造成樓頂裂縫層6的上部出現局部空洞而達不到最佳封堵效果,需要在間隔一天後,第二次通過注膠裝置1向樓頂裂縫層6注AB膠,以對第一次注膠後可能造成樓頂裂縫層6上部出現空洞部分進行再次充填封堵。
為了進一步增大膠筒固定座11與樓頂的接觸面積,以增強膠筒固定座11與樓頂平臺面之間的密封性,將膠筒固定座11的直徑設計成比膠筒12的圓筒直徑大。
本發明的技術關鍵是防水粘接劑AB膠的重量配比,本實施例的AB膠的重量配比是經過多次反覆試驗得出的,其配比是嚴格科學的,當將AB膠按照A膠:B膠為3:1的重量配比進行均勻混合後,透明AB的密度幾乎等同於水,不僅可以充滿整條裂縫,還不會出現因出現B膠過多而導致AB膠凝固時間短導致裂縫不能完全充注AB膠而影響封堵效果,不會出現因出現A膠過多而導致AB膠過於軟化難以及時凝固影響封堵效果。此外,透明AB膠也可替換為琥珀膠、水晶膠等。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明的較佳實施方式,本發明並不局限於上述實施方式,在實施過程中可能存在局部微小的結構改動,如果對本發明的各種改動或變型不脫離本發明的精神和範圍,且屬於本發明的權利要求和等同技術範圍之內,則本發明也意圖包含這些改動和變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