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背井離鄉待在大城市(要不要去大城市)
2023-07-04 02:40:10 1
這是熊貓貝貝的第736篇原創文章: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這是自然規律,也是人類社會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深層動力。
任何城市,都有潛在的社會結構和階層劃分,這是永遠不會改變,永遠存在的社會規律。
以一個公司為例,一個持續發展,長期穩定的公司或者企業,裡面的階層和管理結構,一定也是同樣穩定和堅固的,以微見著,這就是整個人類社會的運行規則。
那麼在小環境是很難打破這種階層固化的情況下,人往高處走的發展路徑就會被限制住,所以,「橫向遷移」就成了必然的現象。
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是不是這個意思?
作為一個房地產領域超過15年的從業者,有幸能夠借行業的需要,在工作的十幾年裡面,去過中國很多的城市,不同級別,不同地域,包括不同風俗文化,都有過體驗和經歷。
所以,這篇文章,就將從一個房地產行業中年人的角度,和各位讀者朋友,聊一聊我對城市選擇和紮根發展的一些個人理解和看法。
周末時光,就不寫太嚴肅的分析內容和話題了,2021年,中國經濟大變革大調整的關鍵年份,也讓很多人對於城市選擇有了一些全新的思考,所以,基於這樣的認知需求,在這篇文章裡面,會根據個人的體驗,以及對中國社會的一點觀察,給大家提供些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沒有什麼浮誇的語句,也沒有什麼艱澀的道理,更沒有什麼雞湯,純粹是思考分享,拋磚引玉,大家看了有什麼看法和觀點盡可以文末留言,文明交流,但是請不要死抗硬槓,沒意思,如果非要槓,那就是你對,網絡噴子槓精千千萬,現實悽苦窩囊猥瑣,也不差你一個。
以微見著,洞察先機,把握趨勢,指導決策。
PS:
文章略長,內容的閱讀需要一定的時間和耐心,並且需要進行思考。內容不求討好所有讀者,寫作分享也是一個閱讀群體和寫作群體互相選擇的過程。每個人的認知層次不同,不做強求,這篇文章的內容不是什麼大路貨,也不是什麼看完能夠帶來輕鬆愉悅精神滿足的爽文,請結合自身需要和認知需求理性看待。頭條獨家文章,抄襲搬運必究!選擇大於努力,思維決定層次,是任何時代任何環境下的重要規則。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1要不要去更好的城市發展?這是一個沒有標準答案的選擇題。先說三個觀點。
1、小富靠勤,中富靠運,大富靠命;
2、背井離鄉,是絕大多數普通人安身立命,發家致富,獲得人生突破的常態;
3、人一輩子的三個知道:
發現自己的父母是普通人,承認自己只是一個普通人,接受自己的孩子是普通人。
脫離環境談問題,都是耍流氓,不管時代如何改變,在中國,談城市選擇,談遷移發展,談橫向逐利,就不能脫離中國的文化環境和很多約定俗成的東西。
雖然文化這種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是既然是在中國,其實從每一個中國人出生的那一刻,就開始潛移默化地持續影響著很多東西,包括行動和決策。
中國的兩大文化背景,不得不說,一個是以家庭為單位的「孝道傳承」,另一個,就是濃厚的「落葉歸根」故土情懷。
出生於80年到90年代上半段的人,都應該聽過這麼一句朗朗上口的話:「要想富,先修路」,對應的,就是中國社會,開始高速化經濟和城鎮化發展。
原本禁錮了中國幾代人的物理壁壘,被打破了,也被橫向遷移,提供了現實的支持。
人往高處走,就是一個不斷破壁的過程,這國家打破了物理壁壘,一場轟轟烈烈的人口大遷移,也拉開了序幕。
物理壁壘看得見,文化壁壘看不見,對於遷移發展,追求更好生活的很多人,終其一生,都難以打破文化壁壘。
文化壁壘,其實才是遷移發展最大,最頑固的障礙,對內,是父母盡孝,對外,是文化認同。
但是,對於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好不容易走出原本生養的家鄉,通過教育,工作,婚姻獲得了城市遷移的機會,這種誘惑,即使文化壁壘的存在,也難以抵抗。
不知道大家聽過一句話沒有?
那就是「皇權不下鄉」,越小的城市,這種現象越明顯,這就是一種現實的,難以短期就能發生徹底和本質改變的事實,那就是階層固化。
小地方,就是拼父母,拼家庭,拼家族,拼關係,而個人的能力和特長,直接被抹殺,而不是所謂的壓抑。
地主家的傻兒子,衣食無憂,嬌妻相伴,工作不愁,特權橫行。
普通人家的才俊,在這樣的現實環境中,只能按照環境的規則,低頭認命。
別說這是什麼封建老舊思想,昆明級別夠高了吧,城市規模和等級夠大了吧?那孫小果這樣的人間惡魔不是在官宦家庭的父母庇護下,逍遙法外,作威作福這麼多年?
幾千年的家族式和地方權力慣性和運行規則,還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夠撼動和改變的。
有些城市和地區,就算到了今天,這種情況依然根深蒂固,難以改變,比如體制更迭,關鍵崗位,社會管理,都被一個看不見的小圈子長期牢牢的掌控著。
所以,年輕人,在信息,物理屏障被打破的現代社會,惹不起,鬥不過,沒機會,換個城市重新開始,就成為了必然的趨勢。
畢竟投胎這個事情,自己做不了主,自己能做主,路也修好了,就攔不住了。
這也直接導致了中國在經濟發展歷程過程中,出現了很多有意思的現象,那就是開篇說的那句,一般而言,普通人出人頭地,基本都在外地,而不會在自己家鄉,回家鄉,最多是衣錦還鄉,榮歸故裡。
人生要發達,就必須要投資,投資的本質,多少都有點帶著賭性。
選擇家鄉以外的城市前已發展,就是用自己的身家和一個新的城市捆綁,已經超越了小富即安的勤勞,上升到命運的抉擇層面,而我每一篇文章都會有這麼一句話:
選擇大於努力。
就是這個意思。
至少來說,是否離開自己的家鄉,去更大更好的其他城市謀求發展,根源就是在家鄉已經固化的階層和關係圈的環境中,無法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
這或許是絕大多數,通過各種渠道和方式,進行城市遷移的群體,最深層次的動機和原因。
既然是人生抉擇,那就沒有對錯好壞的說法,只有合適與否的區別,至於這樣的選擇,合適,還是不合適,其實如人飲水,冷暖自知。
物理和信息屏障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但是文化屏障,是永遠的問題。
而是否能夠打破文化屏障,就成了決定遷移發展最終結果的關鍵。
與其說討論「應不應該去大城市發展」,首先應該要問問自己這麼一個問題:「什麼是文化屏障,我是否有機會,有可能打破這樣的屏障」?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2選擇遷移謀求發展,三個最關鍵的「人生本錢」,先弄明白人活一世,無非名利二字,百變不離其宗,就是這麼簡單粗暴。
要不要去大城市,要不要換一個城市,要不要去別的城市試試……等等這樣的疑惑或者問題,其實都沒有問在點子上。
說白了,就是不確定性太強,如果類似於長三角,珠三角,包括中國發達的幾個一線城市,新一線核心城市,省會城市這樣,只要有明顯的收入優勢,這個收入差距,就足以吸引無數人前僕後繼。
直白一點,千裡奔波,不就是圖個衣食住行麼?
但是值不值,該不該,這其實是一個更深層次的利益考量。而很多人,就缺乏這種具有博弈思維的考量。
對於不同的群體,要不要選擇遷移式發展,應該先想清楚,弄明白自身,決定人生的三個重要的「本錢」情況如何:
這三個「人生本錢」,並不複雜:資源,資產,資料
還是那句話,小富靠勤,在已經全面消滅了絕對貧困的中國大地上面,只要願意做,總不會餓死,勤勞一點,活得好一點,沒有爭議。
但是想要實現人生的突破,不管是名是利要想有所成就,那就不可能是臉朝黃土背朝天的埋頭苦幹就能實現的,必須要有三大人生本錢的助力,才有可能實現。
只要得有一樣,人生才有質變的可能,中富靠運,這個運,不是簡單的運氣,還有趨勢的意思在裡面。
走路的人跑再快,也追不上騎車的人。
為什麼很多人選擇了遷移發展,面對文化,甚至是物質上的壁壘和門檻卻永遠打不破?
本錢,就是打破無形壁壘的關鍵,注意,這個本錢,可不是什麼資金,也不是什麼資本,也就是說,單純的金錢,是解決不了問題的。
資源,是人情資本,是社會關係,是勞動技術,普通人最大的資源,就是自己的勞動價值;
資產,特指具有金融屬性,可流通,價值還會變化的商品,現代社會,房產,股票,基金,存款,保險……等等,都屬於可見資產。
當然,資產也有無形資產,什麼智慧財產權,版權,創作權等等。
資料,這個就比較厲害了,生產資料,就是土地,工廠,機器,流水線,專利技術等等,生活資料,就是涵蓋衣食住行這樣生活必需的載體。
為什麼大城市城中村農民大字不識,躺著收租,生活富足?就是因為他們有自建房這樣的生活資料,而這樣的生活資料被需求,就會產生價值。
大家發現了沒有?這三個人生本錢中,有重疊現象,並且對於普通群體而言,最具有普適性和可達性的,是什麼?
是房子,是商品房!所以,中國人就算到了外國,首選的投資和遷移準備,是做什麼?
買房子。
這已經成為了一種執念一樣的慣性,我去過很多城市,不管大小,只要不是本地土生土長的遷移群體,對於在自己長期生活發展的城市,擁有屬於自己的房子,完全就是一種不加掩飾的需求表達。
離開家鄉,意味著離開自己家庭的主場,來到一個全新的,有著完全不同規則和環境的城市,而想要在這樣的城市,活的明白,就一定要擁有自己的人生的本錢。
很多人會拿收入說事情,那就太膚淺,格局太小了,北廣上深的收入是高,機會是多,但是和普通三四線城市的收入也沒有說天上地下,無法企及的差距,同樣,還有消費水平的對衝,收入高,消費高,生活成本高,光看收入,說不定撥手指頭一算,這生意還是虧的。
在自己的老家,雖然收入低一點,結婚以前吃住用度家裡幫襯,收入雖然不能和大城市比,生活品質可不會比大城市差,甚至更高,這不是開玩笑的。
那去大城市,去更好的城市,圖個啥?想要啥?怎麼實現?靈魂三問都沒有想明白?
那我出於良心:這樣的群體,還是不要瞎折騰了,理由後面會提到,結論就是這樣。
在自己的家鄉無法在三大本錢的助力或者根本沒有先天本錢,那麼換個城市,去到大城市,想要實現成功遷移,打破屏障,關鍵的第一步,就是要讓自己,擁有人生本錢。
追逐可見可得可行的人生本錢,才是遷移發展的終極目的。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3是否應該去大城市發展,問問自己這麼三個問題:看得見的是光鮮,看不見的是苟且,這是人間真實。
具體到個人,應不應該去大城市發展,需要提前問自己三個問題:
1、大城市就是絞肉機,就是吸血鬼,就是榨汁機,對於這種本質和現實,是否能夠接受?
城市越大,入場券越難,紮根的難度就越高,不光是小地方有固化,大城市的固化,更為真實殘酷,不近人情,還沒得商量。
有多少北漂,雄心壯志而來,灰頭土臉不甘心地離開?
去大城市打拼,本質上就是要義無反顧地離開家鄉,巨大的放棄,巨大的投入,來爭取這種小概率的紮根成功,好像和賭博也沒什麼區別。
中國大城市,一線城市的剩女,都快要變成一個梗了,當然沒有男女對立的意思,就事論事,青春不在,夢還在,一無所有,除了婚姻,還有什麼辦法能讓這些見過世面的女人放棄?
這一放棄,就是對自己的青春,對自己在這樣一個城市奮鬥多年的努力,宣告失敗。
就和公司開不下去,承認自己失敗一個意思。沒有幾個人能坦然豁達地接受。
大城市再好,能最終留下,紮根生存的,獲得入場券的,畢竟是少數,所以,大城市不僅僅是榨汁機,還是角鬥場,生死相博,時刻發生。
這樣的現實,能接受嗎?別拿自己的運氣和這種小概率事件去賭博,必輸。
2、小城市是人情大過天,大城市是人情薄如紙,能接受嗎?
其實換個城市,人情這東西,自己老家那套人際邏輯,就沒有多少用了,真正決定在社會上能走到什麼程度,是人品,道德,還有認知所決定差異的。
遷移發展,最直接的一點,那就是心態上的適應,個體的喜怒哀樂,對於一個城市而言,完全是沒有任何影響的東西。
認為情緒價值很重要的人,不是巨嬰,就是媽寶,要麼就是沒有被現實毒打清醒。
在大城市,想要活下來,就是善良都要帶刺。在陌生的城市生活,就是一場修行。
反脆弱的能力,很重要。如果太玻璃心,或者人情世故難以適應,在大城市,會很難受。
3、去大城市,遷移發展,有沒有明確的目標和計劃,還是隨波逐流?
實話實說,隨波逐流,很少有人能紮下根,混出頭的。
在全新的城市,能級高於自己家鄉的城市,有兩個東西是出人頭地的「標配」,這樣的標配是必須,但是不一定有用的東西。
一個是:「我在這個城市裡面,到底想要得到什麼東西?」這是目的。
另一個是:「給自己定一個deadline,收入也好,目標也好,拿時間說話,時間到了,成了,那就繼續,不成,馬上就走!」
在大城市奮鬥和在小地方的區別在於,在大城市奮鬥的時間窗口是有限的,兩個原因,第一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過上普通人的生活,光房價一條,就排除一大片;第二,你身邊的人的素質往往都不差,和優秀的人一起競爭,不進則退。
大城市的中年危機,其實就是一種篩選機制:
進入大城市的學歷門檻,將很多人固化在了服務業和工業製造最低端的血汗工廠;
戶籍落戶,又將經濟價值產出不足的群體,進行了淘汰;
35歲中年危機,從年齡層面實現騰籠換鳥;
熬過了前面三關,就以為沒事了嗎?房價,子女教育,父母贍養……大城市的殘酷和現實,是不值得心存僥倖,懷揣幻想去熬的。
小地方,國企,體制,才有熬出頭的說法,大城市裡面的生存,無時無刻不是逆水行舟。
大城市也好,非故鄉的其他城市也好,哪怕出國都是一樣,在這樣的環境裡面,都是結果導向,沒有過程功勞,什麼苦肉計,什麼抹眼淚,都是在為被替代加速。
大城市從不缺人,今年已經不是20歲,但是20歲的新人可是天天有。
去大城市,用個最貼切的形容,那就是向死而生,殺出血路。
如果沒有這樣的覺悟和認知,就不要去當被榨取養分和消耗青春的人肉乾電池了。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寫在最後:選擇城市,是人生中一件需要主動去面對和權衡的事。寫了這麼多,其實對於應不應該遷移發展,去大城市拼搏,應該說,分析的比較全面了。
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狀況就是這麼個狀況,到底該留在大城市,還是回老家,還是得看個人選擇和志向。
文章最後,結合2021年中國的現實情況,談幾點個人的觀點,看法還有理解:
1、選擇城市的決定,應該是主動的行為,而不是被別人的意見和環境輿論裹挾被動的接受。
只有人生關鍵握在自己的手上,才是人生,握不住,或者無法主動面對,那就是別人笑話。
2、不管要不要遷移發展,還是去不去大城市拼搏,在有機會,特別是通過教育,工作等等有緩衝的優勢渠道可以選擇以前,一定值得去不一樣的城市,看一看,體會一下,最好,有短暫的生活和社交經歷。
千萬不要熱血上頭,因為愛情這樣的短暫而又衝動的目的去一個城市,年輕人雖然沒有現成的人生本錢,但是其實,年輕就是最大的本錢,精力,荷爾蒙,勇氣,還有時間!
想去一個不是自己故鄉的全新城市生存發展,至少在去以前,一定要去看一看,這是什麼城市。
3、2021年,中國經濟宏觀事實上已經開始從過往的增量環境,往存量博弈的環境開始轉變。
這個事實就不展開了,話題很大,直接上結論,那就是在接下來的幾年時間裡面,很多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固化,會突然加速,全國搶人的大戰,已經逐漸偃旗息鼓,存量環境的初級搶人階段,已經結束,進入到資源分配和全面平衡的階段了。
這樣的大環境之下,對於遷移發展,去大城市拼搏而言,難度比以前必然高了很多。
2021年,公考大熱,拋開別的什麼疫情衝擊不談,進入大城市的窗口,正在逐漸關閉。
4、對於三無青年(學歷不硬,出身普通,沒有特長)群體而言,去大城市搏一把,見好就收,是人生翻身的關鍵!
5、對於精英青年,如果不能在35歲以前打下江山,擁有可以躺賺(指完全不需要工作就能持續產出經濟收益)的人生本錢,那麼要有降維思想,一線往新一線,新一線往省會,省會往三四線,拿著大城市的積蓄,能力,技能,積累,知識,模式……這些無形資產,進行降維打擊,降維突圍,降維壟斷。
去城市裡面學習,去農村裡面發財,這樣的人生總比被大城市榨乾以後,身不由己的遭遇排斥,要好得多吧?
6、遠離大城市無房無車沒有積累,無法紮根的單身大齡群體。
除了工作關係,業務往來,正常交往以外,保持距離,特別是感情層面,一定要遠離。
不分男女,一視同仁,都是一樣的。
情緒價值,在大城市,一文不值。
7、最後,給大家分享一張圖:
圖片來源:網絡
盤點分析一下:第一位,就是遺憾人生實現遷移發展難度最低的高考;
第二位,是情緒價值害了一生人;
第三位,是文章開篇就說到的文化壁壘;
其中,第七第八位,就是人生本錢。
或許能夠給大家一些啟發和思考。那就很好。
周末隨筆,不登大雅,記錄思考,分享交流。
圖片來源:頭條圖庫
(根據國家有關部門的最新規定,本文內容和意見僅供參考,不構成任何關於置業,投資等行為的明確建議,入市風險自擔。)
以上正文,來自@熊貓貝貝小可愛
原創寫作分享不易,如果覺得文章不錯,歡迎轉發點讚。關注本人
實力原創,頭條獨家,如有抄襲搬運侵權行為,必究!
有問題歡迎留言,再不行就私信也行,文明交流,有問必答,謝謝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