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老了誰都有老去的日子(讀懂父母的時候)
2023-05-24 12:46:09 3
有這樣一部電影,沒有跌宕起伏的劇情,可卻憑藉真摯溫柔的情感,觸動了每個人的心。
有業內權威人士評價它:「代表了中國電影的一個高度。」
雖然上映時在國內爆冷,但它卻在日本狂攬8億票房,並且一舉斬獲金雞獎最佳男主角、最佳導演獎。
這部電影,取景於湖南的鄉間,那裡草木晴翠,遠山如黛,秀麗的風景如同一支悠揚的田園牧歌,治癒著每一個人的心。
時至今日,豆瓣已經有超過15萬人,給它打出了8.7的高分。
這部電影,就是《那山那人那狗》。
《那山那人那狗》,講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兒子接替父親的鄉郵員工作,在父親陪伴下,第一次送信的故事。
那條走了三天三夜的送信路,不僅是子承父業的工作交接之路,也是通往親情的心路。
一座山,一條狗,兩代人。
翻過無數阻礙,這對不甚親近的父子,才終於看見了彼此。
跨越鴻溝,才能看到父親的苦心
兒子永遠也忘不了,自己剛當上鄉郵員的那天。
大清早,山間還瀰漫著迷濛的霧氣,兒子剛睜開眼,就發現父親把昨晚裝進郵包的信件,重新整理了一遍。
父親以前也是做鄉郵員的,兒子剛接手這份工作,他不放心。
趁著兒子吃早餐的功夫,父親又把送信的注意事項細細說了一遍。
送信之路,著實不易。
223公裡山路,3個大岔口,需要整整3天,才能走完。
父親腿腳不好,這條路本該兒子一個人走的,奈何那隻領路的狗認生,父親想了想,還是跟著兒子一起上路了。
就這樣,在暮色還未完全褪盡的清晨,父子倆踏上了行程。
清川帶長薄,車馬去閒閒。
父子倆卻一前一後地走著,幾乎一路無言。
在兒子的印象裡,自己很少能見到父親,他常年在外,一年回家的次數,屈指可數。
所以這麼多年來,兒子甚至連「爸」都沒怎麼叫過。
那些曾經在彼此生命中缺失的時間,已然形成了巨大的鴻溝,讓父子倆變得疏離又陌生。
怕被父親埋怨,一路上,兒子走的飛快。
可上山的路蜿蜒陡峭,兒子沒走一半,就累得氣喘籲籲。
父親找了一處歇息的地方,解下隨身帶的水壺,遞給兒子。
看著兒子大汗淋漓的樣子,父親若有所思。
他突然說起自己的腿病,感慨道,真是老了不中用,吃什麼藥都不見好。
兒子聽了,安慰他,退休了,一樣可以治病。
父親顯然對兒子的話不甚滿意,有些不高興地嘟噥:「我不是在說治病!」
兒子感到莫名其妙,反問道:「你不就是在說治病嗎?」
父親一時語塞,他掐滅手上的煙,看了看那個沉重的大郵包,沒說話。
兩百多公裡郵路,十幾個山坳,親自跑了這麼多年,箇中艱辛,父親當然知曉。
他只是想著,如果自己腿病治好了,就可以繼續跑山路,兒子也不用這麼辛苦了。
有人說,每個不善言辭的父母背後,都是不被理解的苦心。
電影的父親,像極了現實生活裡,我們的父母。
含蓄,寡言,不苟言笑,哪怕被孩子誤解也不多說。
可他們所有笨拙的努力、小心翼翼的靠近,都是想跨越代溝,離我們更近一點。
就像有人說的:
「沉默,也是一種愛的發聲,聽得有多仔細,就有多少千言萬語。」
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只是他們不會表達罷了。
就像時間會造成溝通上的阻礙,但無法隔絕愛。
放下成見,才能懂得父親的偉大
稍作休息後,父子倆又踏上了行程。
因為之前話不投機,兩人都隔得遠遠的,很快,父親就被兒子甩出了一大截。
其實,兒子對父親,一直是有怨氣的。
因為父親常年在外工作,很少陪伴家人,所以兒子覺得父親這麼多年來,沒有盡到家長的責任。
看著兒子的背影,父親有些訥訥,不知道該說什麼好。
就這樣,父子倆各懷心事,來到了村委會。
接待他們的是村長秘書,他向父親感慨,從前在山裡工作的人,都已經提拔成幹部,只有父親,還堅持著這份苦差事。
這讓兒子聽得很不是滋味,等秘書走後,他讓父親找個時間,和領導反映一下工作情況。
可父親卻看得淡然:「這條山路只有我一個人跑,沒時間天天跑到領導面前叫苦。」
兒子還是有些忿忿,埋怨鄉裡村裡的人,都不給父親寫封表揚信。
聽到這,父親笑了笑:
「寫是寫過,我沒讓發,哪有自己給自己投遞表揚信的?」
在父親眼裡,自己不過是做了最本分的工作,沒什麼值得張揚的。
更何況,這些年和村民們結下的深厚情誼,遠比嘉獎和榮耀更珍貴。
整理好信件後,父子倆再次啟程。
在父親的指引下,兒子見到了一位特殊的老人——五婆。
五婆是個苦命的人,眼睛瞎了,兒子也過世了,唯一的孫子在畢業那年出了山,之後就再也沒有回來。
這些年,都是父親冒充五婆的孫子,給她寫信、寄錢。
見到五婆,父親先是關心地詢問了她的身體情況,然後讓兒子讀信。
直到看到五婆露出滿意的笑容,父親才放心地離開。
父親叮囑兒子,一定要經常去看看五婆,要不她一個人待著,會很寂寞的。
善良、低調、樸實,這是兒子之前從未了解的父親。
可他不知道的事,何止是這些?
曾經,父親在爬山時好幾次滾落懸崖,昏迷了很久;父親腿上的疾病,也是因為常年涉水路落下的……
很多事,父親都沒主動跟家人提起過。
那些過往歲月裡歷久經時的苦,父親都一個人默默咽下,不告訴任何人,更不讓親人擔心。
《人類群星閃耀時》裡說:「世間一切偉大的壯舉總是默默完成的。」
在閉塞的山路裡,父親用愛,串聯起千家萬戶的期望,也帶給無數人溫暖和感動。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這是父親的擔當,亦是很多老一輩人身體力行的格局和偉岸。
設身處地,才能理解父親的平凡
天色漸晚,父子倆在村民的邀請下,準備夜宿茶峒。
在那裡,兒子邂逅了一位美麗的侗族姑娘。
晚宴上,兩人跳舞、敬酒、唱歌,一見如故。
看著相談甚歡的兩個年輕人,父親不由得想起自己年輕的時候。
當年,父親也是在山路上,遇到的母親。
相戀時,他最快樂的時刻,就是在送信路上,牽起心上人的手。
而成婚後,母親和兒子等待自己回家的身影,也成了父親記憶中,最溫暖的影像。
其實,拋下鄉郵員的身份不談,父親何嘗不是一個有所牽掛的普通人?
若不是生活所累,他又怎麼願意拋下妻子和孩子,孤身一人,在外打拼?
那晚,父親灌了自己很多酒,一直喝到不省人事。
流年往事,在記憶深處熬煮成苦酒,那是對家人的歉疚,和身不由己的無奈。
離開茶峒時,父親問兒子,是不是喜歡那個侗族姑娘。
兒子很猶豫,他是中意那位姑娘,可又擔心她離開了山裡,像母親那樣,思念家鄉,在等待中度過大半生。
賈平凹說:「男人的一生,是兒子也是父親。前半生,兒子是父親的影子,後半生,父親是兒子的影子。」
兩代人的經歷如同一個輪迴,那一刻,父親明白了兒子的顧慮,兒子也讀懂了父親的不易。
走到小河邊時,兒子主動提出,背父親過河。父親答應了。
渡河時,兩人想起十幾年前,父親背著兒子去鬧市玩的場景。
那時,兒子還是個小不點,坐在父親寬闊的肩頭,言笑晏晏。
如今,兒子已然長大,可父親卻在歲月的侵蝕下,變得蒼老而瘦削。
想到這,父親的眼眶漫上了淚意。
村裡的老人常說:背得動爹,兒子就長成了。
當兒子背著瘦弱的父親,淌過冰冷而刺骨的溪水,也設身處地地體會到了父親數十年如一日的艱辛。
那一刻,兒子終於放下了曾經對父親的不滿,取而代之的,是對他的敬佩和心疼。
晚上臨睡前,兒子突然問父親,山裡的人一直住在山裡,除了大山,是不是什麼都沒有了?
父親意味深長地回答:
「他們還有想頭,日子越苦越要有想頭。
人有想頭,就什麼頭有了,沒有想頭,再好的日子也沒滋味。
就像咱們跑的這條郵路,說苦,夠苦的,幹的久了,記掛的人多了,遇上的事多了,就覺得有幹頭了。」
話雖拙樸,卻是父親最深刻的感悟。
二十幾年送郵路,家人的守望,村民的期待……這些都是父親無比珍視的東西。
所以他才義無反顧地踏上山路,跌倒了繼續爬起,受傷了依然堅持。
生活不易,但有了想頭,便覺得萬事可期。
其實,守候在家的母親,孤身一人的五婆,乃至千千萬萬努力生活的普通人,誰不是靠著想頭,捱過人生的一段段苦日子呢?
就像《只要平凡》裡唱的那樣:
「沒有神的光環,握緊手中的平凡,此心此生無憾,生命的火已點燃。」
哪怕註定一路艱辛,哪怕可能有所失去,但若能在照亮別人的同時,溫暖自己,那,便實現了生命的意義。
故事的最後,父親選擇陪伴在母親身邊,而兒子則繼承父業,踏上了送郵之路。
三天三夜的相處,已經讓兒子讀懂了父親的默默付出和美好品質,並感懷於心。
有首歌唱道:「長大後,我就成了你。」
接過父親的郵包,兒子已然明白了自己的責任。
前方等待他的,是村民們殷殷的期盼,是父親走過的崎嶇山路,或許,還有一段美麗的愛情。
蒙田曾說:
「作為一個父親,最大的樂趣就是在於:在其有生之年,能夠根據自己走過的路來啟發、教育子女。」
讀懂父親的苦心,我們才學會感恩;讀懂父親的擔當,我們才懂得付出;讀懂父親的不易,我們才更有平凡生活的勇氣。
即使表達方式會變,思想和觀念會變,但這這些融於血脈的精神內核,卻會世世代代地傳承下去。
所以,如果父母還健在,好好去愛、去陪伴他們吧。
在傾聽中了解彼此,在傾訴中相互懂得,在體諒中達成和解。
在有限的時光裡,多花些精力和耐心,追上他們老去的腳步。
趁時光未散,趁一切都來得及。
作者 | 竹西,愛讀書,愛生活。
圖片 | 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