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的製作方法
2023-06-26 17:26:36 1
專利名稱:一種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折彎機模具,具體涉及ー種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
背景技術:
金屬板折彎操作是鈑金成型加工中的常見エ序,由工人操作折彎機來完成。折彎機分為液壓折彎機和數控折彎機,按運動方式可分為上動式、下動式。折彎機包括支架、エ作臺和夾緊板,工作檯置幹支架上,工作檯由底座和壓板構成,底座通過皮帶與夾緊板相連,底座由座殼、線圈和蓋板組成,線圈置於座殼的凹陷內,凹陷頂部覆有蓋板。使用時由導線對線圈通電,通電後對壓板產生引力,從而實現對壓板和底座之間薄板的夾持。折彎機可以通過更換折彎機模具,對不同形狀的エ件進行折彎加工。現有技術中,在成型帶半圓弧形的U形折邊鈑金件吋,如圖I所示,其折彎エ序需分三歩,如圖2所示,第一歩為折彎25°彎,第二步為間隔與折邊長度匹配的距離,折彎第2個25°的彎,第三步在兩次折彎內加入墊板,更換上、下模具後下壓,完成エ件。在此折彎過程中,在第一、ニ步折彎時,下模111與エ件112出現幹涉,需要把圖中陰影部分113去除,這樣在下模111上需要開ー個缺ロ,勢必影響到模具的強度,在折彎時容易受カ而爆裂,模具使用壽命縮短,也就提高了生產加工成本;另外,在第三步中,需加入墊板114後再下壓,一方面在操作上不是很方便,安全性也不能保證;另ー方面成品的U型折邊的半圓弧尺寸不可靠,影響成品的一致性。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種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通過對模具結構的改進,増加模具強度,延長使用壽命,同時簡化加工エ序,縮短加工時間,提高生產效率。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包括折彎模具組件和壓邊模具組件,所述折彎模具組件由折彎上模和折彎下模組成,所述折彎上模上設有折彎衝頭,所述折彎下模上設有與該折彎衝頭配合的凹陷,所述壓邊模具組件由壓邊上模和壓邊下模組成,所述壓邊上模上設有壓邊衝頭,所述折彎衝頭上端設有凸起臺階,該凸起臺階的平面與衝頭側面之間的夾角為90° ;所述壓邊下模頂端設有壓邊槽,該壓邊槽內設有活動塊,所述活動塊ー側經復位結構與壓邊槽連接,另ー側與壓邊槽之間設有壓邊間隙,該壓邊間隙的寬度與經折彎後的U型折彎件開度相配合;所述壓邊衝頭兩側面之間的夾角小於45°,其端部與所述活動塊近復位結構側側壁至壓邊槽之間的間隙相對應。上述技術方案中,待加工的エ件為帶半圓弧形的U形折邊鈑金件,通常由折彎與壓邊兩部分組成,分別由折彎模具組件和壓邊模具組件來實現。在本實用新型中,折彎上模的折彎衝頭帶有凸起臺階,該凸起臺階的平面與衝頭側面之間的夾角為90°,當折彎上模下壓後,使エ件成型為ー側與底邊呈90°直角的U型折彎エ件,而後進行壓邊;所述壓邊下模上設有壓邊槽,壓邊槽內設有活動塊,壓邊上模的壓邊衝頭角度小於45°,其端部與活動塊至壓邊槽槽壁之間的間隙相對應,即當壓邊上模下壓,便插入活動塊至壓邊槽槽壁之間的間隙內,活動塊在壓邊槽內滑移,被推向壓邊槽的另ー側,縮小壓邊間隙的寬度,在執行壓邊操作吋,將 U型折彎件放入壓邊間隙內,在壓邊下模下壓,活動塊移動擠壓U型折彎件,縮小U型開度,直至達到設定值,壓邊上模撤離,活動塊在復位結構的作用下復位,該復位結構可採用現有技術中的復位彈簧等結構實現,エ件加工完成。整個過程分2道エ序,與以往相比,將兩步折彎エ序合併為一歩完成,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時解決了エ件與下模之間的幹涉問題,保證了模具強度;另外,壓邊エ序無需加設墊板,由壓邊上模下壓的距離來控制,從而使成品的U形的半圓弧形一致性提高,且加工方便,提高生產安全性。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折彎衝頭ー側邊為斜面,另ー側邊為直面,該直面與所述凸起臺階的平面之間的夾角為90°,所述斜面與直面之間的夾角25° 40°。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復位結構包括由至少ー組拉杆和彈簧構成,所述壓邊槽槽壁上開設有一橫向貫穿槽壁的通孔,所述拉杆一端經該通孔與所述活動塊連接,另一端延伸至壓邊槽外側,其端部設有凸環,所述彈簧設置於該凸環與所述壓邊槽之間。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壓邊槽近活動塊側的槽壁頂端設有倒角,該倒角斜面與所述壓邊衝頭的側面相配合。由於上述技術方案運用,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的優點是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折彎衝頭上端設置凸起臺階,凸起臺階與衝頭側邊夾角為90°,從而在一次折彎後,成型的エ件為U型折彎エ件,且ー側與底邊呈90°的直角,而後進行壓邊エ序,通過壓邊衝頭擠推活動塊,縮小壓邊間隙來夾緊U型折彎エ件的開度,直至達到設定值;與以往相比,將兩步折彎エ序合併為一歩完成,提高了加工效率,同時解決了エ件與下模之間的幹涉問題,保證了模具強度;另外,壓邊エ序無需加設墊板,由壓邊上模下壓的距離來控制,從而使成品的U形的半圓弧形一致性提高,且加工方便,提高生產安全性。
圖I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待加工エ件截面結構示意圖;圖2是背景技術中折彎エ序的加工流程圖;圖3是背景技術中壓邊エ序的加工流程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折彎模具組件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圖5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的壓邊模具組件使用狀態結構示意圖;圖6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折彎エ序加工過程示意圖;圖7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一中壓邊エ序加工過程示意圖。其中1、折彎上模;2、折彎下模;3、折彎衝頭;4、凹陷;5、壓邊上模;6、壓邊下模;
7、壓邊衝頭;8、凸起臺階;9、壓邊槽;10、活動塊;11、壓邊間隙;12、U型折彎件;13、拉杆;14、彈簧;15、凸環;16、倒角;17、待加工エ件;111、下模;112、エ件;113、陰影部分;114、墊板。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ー步描述實施例一參見圖4 7所示,一種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包括折彎模具組件和壓邊模具組件,所述折彎模具組件由折彎上模I和折彎下模2組成,所述折彎上模I上設有折彎衝頭3,所述折彎衝頭3 —側邊為斜面,另ー側邊為直面,斜面與直面之間的夾角30°,折彎衝頭3上端設有凸起臺階,該凸起臺階8的平面與衝頭側面之間的夾角為90°,所述折彎下模2上設有與該折彎衝頭3配合的凹陷4 ;所述壓邊模具組件由壓邊上模5和壓邊下模6組成,所述壓邊上模5上設有壓邊衝頭7,所述壓邊下模6頂端設有壓邊槽9,該壓邊槽9內設有活動塊10,所述活動塊10右側經復位結構與壓邊槽9連接,左側與壓邊槽9之間設有壓邊間隙11,該壓邊間隙11的寬度與經折彎後的U型折彎件12開度相配合;所述壓邊衝頭7兩側面之間的夾角為30°,其端部與所述活動塊10近復位結構側側壁至壓邊槽9之間的間隙相對應。如圖5所示,所述復位結構包括由3組拉杆13和彈簧14構成,並列設置於所述壓邊槽9上,對應每ー復位結構處,所述壓邊槽9槽壁上開設有一橫向貫穿槽壁的通孔,所述 拉杆13—端經該通孔與所述活動塊10連接,另一端延伸至壓邊槽9外側,其端部設有凸環15,所述彈簧14設置於該凸環15與所述壓邊槽9之間。如圖7所示,所述壓邊槽9近活動塊10側的槽壁頂端設有倒角16,該倒角16斜面與所述壓邊衝頭7的側面相配合,便於壓邊上模5下壓時,壓邊衝頭7插入活動塊10與壓邊槽9之間。加工過程(I)折彎エ序參見圖6所示,將待加工エ件17放入折彎上模I與折彎下模2之間,折彎上模I下壓,待加工エ件17形成30°角的U型折彎件12,該U型折彎件12的左側邊與底邊呈90°的角;(2)壓邊エ序參見圖7所示,將U型折彎件12的折彎部放置於壓邊槽9內,壓邊上模5下壓,壓邊衝頭7插入活動塊10與壓邊槽9之間,將活動塊10向左側推出,擠壓U型折彎件12,直至達到設定尺寸,壓邊上模5撤離,活動塊10在彈簧14的回覆カ下,被拉杆13拉至初始位置,完成帶半圓弧形的U形折邊鈑金件的加工,如圖I所示。
權利要求1.一種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包括折彎模具組件和壓邊模具組件,所述折彎模具組件由折彎上模和折彎下模組成,所述折彎上模上設有折彎衝頭,所述折彎下模上設有與該折彎衝頭配合的凹陷,所述壓邊模具組件由壓邊上模和壓邊下模組成,所述壓邊上模上設有壓邊衝頭,其特徵在幹所述折彎衝頭上端設有凸起臺階,該凸起臺階的平面與衝頭側面之間的夾角為90° ;所述壓邊下模頂端設有壓邊槽,該壓邊槽內設有活動塊,所述活動塊ー側經復位結構與壓邊槽連接,另ー側與壓邊槽之間設有壓邊間隙,該壓邊間隙的寬度與經折彎後的U型折彎件開度相配合;所述壓邊衝頭兩側面之間的夾角小於45°,其端部與所述活動塊近復位結構側側壁至壓邊槽之間的間隙相對應。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折彎衝頭ー側邊為斜面,另ー側邊為直面,該直面與所述凸起臺階的平面之間的夾角為90°,所述斜面與直面之間的夾角25° 40°。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復位結構包括由至少ー組拉杆和彈簧構成,所述壓邊槽槽壁上開設有一橫向貫穿槽壁的通孔,所述拉杆一端經該通孔與所述活動塊連接,另一端延伸至壓邊槽外側,其端部設有凸環,所述彈簧設置於該凸環與所述壓邊槽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其特徵在於所述壓邊槽近活動塊側的槽壁頂端設有倒角,該倒角斜面與所述壓邊衝頭的側面相配合。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鈑金成型折彎機模具,包括折彎模具組件和壓邊模具組件,其特徵在於所述折彎衝頭上端設有凸起臺階,該凸起臺階的平面與衝頭側面之間的夾角為90°;所述壓邊下模頂端設有壓邊槽,該壓邊槽內設有活動塊,活動塊一側經復位結構與壓邊槽連接,另一側與壓邊槽之間設有壓邊間隙;所述壓邊衝頭兩側面之間的夾角小於45°,其端部與所述活動塊近復位結構側側壁至壓邊槽之間的間隙相對應。本實用新型通過在折彎衝頭上設置凸起臺階,使折彎工序簡化,提高加工效率,且解決了工件與下模之間的幹涉問題,通過在壓邊下模內設置壓邊槽,活動塊在壓邊槽內的移動實現對工件的壓邊,加工方便,且保證了成品的一致性。
文檔編號B21D37/10GK202411233SQ20122001337
公開日2012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13日 優先權日2012年1月13日
發明者章勇 申請人:蘇州市東望鈑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