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分最低的兒童片(這是一部兒童片)
2023-06-14 21:49:07
(本文由Sir電影原創:dushetv)
Sir今天要考考你。
知道以下這些片的共同點是啥嗎:
《月光男孩》《房間》《伯德小姐》《機械姬》《瑞士軍刀男》《龍蝦》《災難藝術家》《女巫》《皮囊之下》。
相信你一點頭緒都沒有……
區別影迷和資深影迷的時間就在這一刻了!
好吧不浪費時間,開。
這些電影,都來自同一家發行公司——
A24。
這個Logo有沒有很熟悉
你應該像記住網飛、記住HBO一樣,記住這3個字母。
因為這家來自美國的電影發行及製作公司,以獨立、新銳,跳脫傳統好萊塢模式的眼光,形成了一個新的電影風向標。
啥叫風向標?簡單說,就是指向最主流審美的好標準。
它成立5年,發行/製作60多部影片,驚人地獲得了21個奧斯卡提名(僅今年就7個)。
勝算這麼高,跟A24挑選電影的口味有關。
雖然風格各異,但這些電影都有同樣的特點:
成本小、質量硬、逼格高。
今天的主角,就是A24的新作——
《佛羅裡達樂園》
The Florida Project
看海報:
孩子奔跑的身姿,衣服上卡通的圖案,灑滿陽光;
身後紫色的房屋,夏日氣息的棕櫚樹,空中劃一道彩虹……
(有獨特的搶眼設計,又有隱藏的衝突感。)
再看片名裡的地點: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迪士尼樂園,就坐落在佛羅裡達州的奧蘭多市郊。
迪士尼樂園,是所有孩子心中,離夢最近的地方。
到此為止,電影讓人聯想到的是美好、希望、夢幻。
……但其中還夾雜一絲莫名的隱隱擔心。
打開影片,隨手截幾張圖:
動畫式高飽和的色彩,每一幀都像童話般漂亮。
一搜,這個貌似迪士尼式的美好故事,卻有個味道怪怪的劇情簡介:
莫妮是一個早熟的六歲女孩,她和年輕失業的媽媽海莉住在魔法城堡旅店的一個廉價單間裡,過著艱難的生活……在暑假裡,莫妮和她的朋友們展開了一系列冒險。
讀出味道了吧?
《佛羅裡達樂園》是一部兒童片,上映時卻被評為R級(限制級)。
看完片你會發現,電影的畫面與內容,全是極端的錯位。
鏡頭有多美,現實就有多殘酷。
靠剛剛的三張截圖,Sir來給你「看圖說話」:
莫妮和玩伴坐在牆邊,牆上是關於「分享」的公益塗鴉。
兩人眼神望著同一個方向,他們在等什麼?
下一幕,答案揭曉。
快餐店走出一個黑人女孩,對他們使了個眼色,兩個孩子便熟練地衝向餐廳後門,拿走打包好的……
餐廳剩飯。
窮人孩子的「分享」,更像乞討。
接著,就有了第二張截圖的故事:
兩個孩子,跟莫妮的媽媽海莉,在室外的餐桌,愜意地享受著「美食」。
每天,除了來源一樣的午餐,還有一個必備環節……
罵街。
餐桌對面的停機坪,每天都有載著遊客俯瞰迪士尼的直升機起飛。
面對富人的遊樂項目,窮人只有豎中指的份。
午餐後,還有夜生活。
入夜,海莉和朋友(餐廳的黑人女孩)穿上豔裝,安頓好孩子們,就往當地最熱鬧的街道走去,街的名字挺美,「橙花路」。
熱鬧,因為那裡每晚都聚集著妓女、黑幫,各種閒散人員。
而海莉的夜生活,就是瞎晃。
在流動小吃店買一份垃圾食品,借店家的音樂,自嗨一會兒。
三張靜圖,三張動圖,兩個極端。
一牆之隔,這邊是夢幻的迪士尼,另一邊是莫妮和海莉住的廉價汽車旅館。
一個是富人的樂園,一個是底層的失樂園。
現在再看電影海報,你又會發現新料了——孩子,被截去了半張臉。
《佛羅裡達樂園》講述的,就是一群被遺忘的邊緣人。
電影幾乎沒劇情,只是描繪底層的眾生相。
孩子們玩耍的項目,一點都不積極向上:
對著汽車吐口水,比誰吐得遠;向陌生人討錢買冰淇淋,完全不害臊;甚至還跑到廢棄的房子裡玩火,最後釀成火災……
滿口髒話,調皮搗蛋。
家長們?也好不到哪去。
有的終日無所事事,趴著曬太陽;有的每天躲在屋裡吸大麻。
家庭教育就更別提了……
「媽媽」海莉為了賺錢生存,帶著小莫妮偷坑拐騙,別以為她內疚,她樂在其中。
混亂、貧窮、閒得蛋疼、不思進取……這些都符合富人們對底層的想像吧?
但富人們不能體會的是:
生活的艱難會不斷滋長、傳遞,從你傳給孩子,從孩子傳給孩子……一眼望不到盡頭。
這種「天賦的厄運」,甚至不需要教育也能感知——
片中莫妮說過一句話,Sir心頭一顫:
我總能看出來,大人們什麼時候想哭。
字幕來源:鯨魚字幕組,下同
莫妮當然不是悲傷地說的,那太矯情。
她說的樣子,反而帶有幾分「炫耀」,仿佛早就習以為常。
先別急著輕視這種「炫耀」,說人家「身陷悲劇不自知」。
《佛羅裡達樂園》並不想靠展示底層慘況,來博取觀眾的廉價同情——那樣的電影優勢感太足,立場太驕傲。
身為一個「非底層」,你看著看著,反而會意識到一件事:
你未必有人家幸福,更沒有審視別人命運的資格。
比起努力想改變命運的普通人,他們的人生,反而有一種強大的「無欲則剛」。
比如,他們懂「坦然面對」,我們真的懂嗎?
海莉帶著莫妮在樂園周邊賣廉價香水,被管理員發現後落荒而逃。
一路上,小莫妮不停在耳邊叨逼叨,追問著為什麼要被趕走。
一會兒說要吃冰淇淋,一會兒說走累了要休息……
一點倒黴的心情都沒有。
連Sir隔著屏幕都對這個熊孩子不耐煩了,但海莉怎麼做?
啥也沒說,停下腳步,整理書包,背起莫妮繼續走。
那邊是車水馬龍,這邊是相依為命的母女。
真正的堅強,不是一把鼻涕一把淚,而是如此的不動聲色。
又比如,他們懂「快樂無價」,我們懂嗎?
兩母女唯一一次出遠門,帶著鄰居家的小女孩簡希(也是莫妮的玩伴)。
日落出發,他們在路邊攔順風車,到達目的地時夜幕已降臨。
三人在黑暗中找了一片草地坐下,拿出蛋糕,點上蠟燭,唱起生日歌。
原來,今天是簡希的生日。
可為什麼要大老遠,跑到一片黑暗中慶生?
這時,鏡頭一切……
煙花在空中綻放,三個人興奮地尖叫起來。
原來,母女費盡周折,只為了讓新來的小鄰居,看一眼隔壁迪士尼的煙花。
不用買門票,也沒有擁擠的人群,但欣喜程度並不亞於身處樂園。
旅程是免費的,煙花是免費的。
空氣是免費的,草地是免費的,夜空是免費的……
你還好意思說,快樂,要花錢買?
這等力度的坦然與快樂,當然具備足夠的力量,去打動「底層之上」。
《佛羅裡達樂園》爛番茄新鮮度96%,在美國獲得多個影評人、評論家協會的最佳影片。
它的好,在Sir看來,就好在沒有以俯視的視角,以一種「非底層」的貌似高尚,製造錯位與噱頭。
當物質世界的美好與苦難,與精神世界的坦然與快樂,無聲地融合一處後,導演的種種用心也終於脫去了神秘外衣。
底層人物,獲得了獨特的閃光方式:
人生雖然被「小寫」,但他們的人生態度被「大寫」了。
看完,我們應該反思自己視野之窄。
當看著電影中的窮逼小屁孩,沒心沒肺地穿梭在貧民區。
你也要看到,他們同時也奔跑在陽光下。
你可以同情,更應該羨慕,羨慕他們的「窮開心」。
當莫妮被兒童管理局強制帶走,海莉張大嘴面對著鏡頭罵生活操蛋。
你可以同情,更應該欽佩,欽佩他們的「窮堅強」。
以後,再看到現實出現下面的畫面,我們能不能不止於旁觀者的悲憫?不止於徒勞的自我慶幸?
總有閃光的人性,隱藏在悲苦的現實裡。
反過來,也總有卑微的人生,隱藏在貌似安全的假象裡。
與其慶幸自己還混得不算糟,不如捫心自問,你已經卑微了多久,不由自主了多久。
難道我們大多數人,每天掙扎著想掙脫一個世界,不就是為了讓另一個世界收留?
那樣的我們,到底算「認命」,還是「不認命」?
Sir在電影之外,也看到了真正的「不認命」。
導演肖恩·貝克,也曾是個每況愈下的窮鬼,因為拍電影讓他幾乎破產:
《百老匯王子》在電影院失敗了,我花了10萬美元發行,只賺回2.8萬,這是歷史上最爛的投資。我徹底崩潰,又開始抽菸了。
《百老匯王子》是導演的第三部失敗長片。但同樣因為它,讓導演被許多投資人看中,給錢讓他拍了第四部、第五部……
如果真的「認命」,他就不會被生活的機遇看見了。
第五部長片《橘色》,他全程用iPhone拍攝,入圍聖丹斯電影節。
到了《佛羅裡達樂園》,他又一次順利籌到了錢,預算是《橘色》的15倍不止。
也許是生活感悟,他同樣把這種「不認命的基因」,放在了影片結尾。
最後一個鏡頭,來自佛羅裡達樂園的兩個窮孩子,竟然跑向了迪士尼樂園……
他們真的跑進了嗎?
不如相信導演更想說的是,學會與挫敗相處,找到心中的迪士尼樂園,才是真的「不認命」。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卡卡西式角色扮演
Sir電影原創,微信ID:dushetv
微信搜索關注:Sir電影
微博搜索關注:毒舌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