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的製作方法
2023-07-02 03:15:56 1
專利名稱: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汽車部件,特別是一種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
背景技術:
汽車排氣管的作用主要為將發動機排出的廢氣導出車外。如圖5所示,習知早期的習知排氣管40內僅設有一個膨脹室41,排氣管40一端連接發動機的導入管42,另一端連接排出外環境的尾管43;排氣管40內設有連接導入管42及尾管43的內管44,內管44上布列有消音孔45,使發動機排出的廢氣經由導入管42進入排氣管40內的內管44,再由尾管43排出,而排氣震波主要在內管44內由消音孔45穿出於膨脹室41內,以求降低噪音。
但此種早期的排氣管40效果雖佳,但產生的噪音較大,為公開了如圖6、圖7所示的較後期的習知排氣管40a,其內設有三個膨脹室41,導入管42與內管44穿過三個膨脹室41直接連通尾管43,於三個膨脹室41之間設有數個內管44而相連通,所有內管44上布列有消音孔45,使發動機排出的廢氣經由導入管42進入排氣管40內,再由與導入管42連接的內管44上的消音孔45排出,再配合其它的內管44的連通,使廢氣以反反覆覆進入不同的膨脹室41,形成迂迴流徑的型態,使產生噪音的排氣震波抵消掉,以達降低噪音的效果。可於內管44的消音孔45周圍包覆有不鏽鋼絲46及玻纖棉47,達到更佳降低噪音的效果。但此種迂迴管路結構在高速行駛而需大量排氣時,會發生排氣不順暢的情形,使排氣管內壓力升高,發動機無法順利排放廢氣而影響進氣效率,形成背壓不高,無論在起步或行駛中的動力均有不足的問題點。
發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降低噪音、排氣順暢、增強功率的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
本實用新型形成一個膨脹室,並於膨脹室內設有內管;內管的一個外部端連接發動機的導入管,其另一外部端連接排出外環境的尾管;內管為由前端往後側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後側面壁的第一直管、由第一直管末端形成橫轉向曲弧彎繞且靠近後側面壁的後彎管、由後彎管末端往前側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前側面壁的第二直管、由第二直管末端形成縱轉向曲弧彎繞且靠近前側面壁前彎管、由前彎管末端向後側面壁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後側面壁的第三直管及於第三直管末端形成穿入後側面壁與尾管連通的分叉部依序銜接形成的曲回彎繞內管;前、後彎管呈U形,以使內管形成雙U型。
其中內管第一直管及第二直管上的第一消音孔部及第二消音孔部內壁上前側間隔分別設有兩個呈斜置型態、半圓形的半片擋板;半片擋板上布列有穿孔。
內管的後彎管及前彎管兩側面分別設有數個隨彎管曲弧彎繞間隔排列的消音孔。
由於本實用新型形成一個膨脹室,並於膨脹室內設有內管;內管的一個外部端連接發動機的導入管,其另一外部端連接排出外環境的尾管;內管為由前端往後側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後側面壁的第一直管、由第一直管末端形成橫轉向曲弧彎繞且靠近後側面壁的後彎管、由後彎管末端往前側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前側面壁的第二直管、由第二直管末端形成縱轉向曲弧彎繞且靠近前側面壁前彎管、由前彎管末端向後側面壁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後側面壁的第三直管及於第三直管末端形成穿入後側面壁與尾管連通的分叉部依序銜接形成的曲回彎繞內管;前、後彎管呈U形,以使內管形成雙U型。內管形成一管直通到底的形態,廢氣能有效地達到拉長消音距離,大大降低噪音及使排氣直通順暢效果,使本實用新型內壓力可維持一定不致升高,使發動機得順利排放廢氣進而改善進氣效率;降低噪音效果,又使背壓得升高得以增強功率,以使無論在起步或行駛中的動力均可較大。不僅降低噪音,而且排氣順暢,增強功率從而達到本實用新型的目的。
圖1、為本實用新型透視結構示意立體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透視結構示意側視圖。
圖3、為本實用新型內管局部透視結構示意立體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內管結構示意剖視圖。
圖5、為習知較早期排氣管透視結構示意立體圖。
圖6、為習知較後期排氣管透視結構示意立體圖。
圖7、為習知較後期排氣管結構示意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10外部一端連接發動機的導入管20,另一端連接排出外環境的雙管式尾管30。
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10內形成一個膨脹室11,並於膨脹室11內設有內管12,內管12的前端穿入前側面壁101並與導入管20連通,內管12為由前端往後側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後側面壁102的第一直管121、由第一直管121末端形成橫轉向曲弧彎繞且靠近後側面壁102的後彎管13、由後彎管13末端往前側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前側面壁101的第二直管122、由第二直管122末端形成縱轉向曲弧彎繞且靠近前側面壁101前彎管13a、由前彎管13a末端向後側面壁102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後側面壁102的第三直管123及於第三直管123末端形成穿入後側面壁102與尾管30連通的分叉部14依序銜接形成的曲回彎繞內管。
前、後彎管13、13a概呈U形的型態,以使內管12形成雙U型。第一、二直管121、122分別布列有第一消音孔部15及第二消音孔部16。於後彎管13及前彎管13a兩側面分別設有數個隨彎管曲弧彎繞間隔排列的消音孔17。藉此,使廢氣於為曲回彎繞管的內管12內而具有流程距離較長的流路,且設有第一消音孔部15、第二消音孔部16及數個的消音孔17。且內管12為由依序銜接的第一直管121、後彎管13、第二直管122、前彎管13a、第三直管123及分叉部14形成一管直通到底的型態,有效地達到拉長消音距離,大大降低噪音及使排氣直通順暢效果,使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10內壓力可維持一定不致升高,使發動機得順利排放廢氣進而改善進氣效率。
如圖2、圖3、圖4所示,內管12第一直管121及第二直管122的第一消音孔部15及第二消音孔部16內壁上前側間隔分別設有兩個呈斜置型態、半圓形的半片擋板18。半片擋板18上布列有穿孔19。如此,可先將排氣震波抵消掉一部份,達到降低噪音更佳的效果,又使背壓得升高以增強功率,以使無論在起步或行駛中的動力均可較大。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增進功效1、使廢氣於曲回彎繞內管12內具有流程距離較長的流路,且設第一消音孔部15、第二消音孔部16及數個的消音孔17,內管12為一管直通到底的型態,有效地達到拉長消音距離,大大降低噪音及排氣直通的順暢效果,使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10內壓力可維持一定不致升高,發動機可順利排放廢氣進而改善進氣效率。
2、內管12於第一消音孔部15及第二消音孔部16內壁上前側間隔設有兩個呈斜置型態、半圓形的半片擋板18,半片擋板18上布列有穿孔19。如此,可先將排氣震波抵消掉一部分,達到更佳的降低噪音效果,又使背壓得升高得以增強功率,以使無論在起步或行駛中的動力均可較大。
權利要求1.一種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其形成一個膨脹室,並於膨脹室內設有內管;內管的一個外部端連接發動機的導入管,其另一外部端連接排出外環境的尾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管為由前端往後側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後側面壁的第一直管、由第一直管末端形成橫轉向曲弧彎繞且靠近後側面壁的後彎管、由後彎管末端往前側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前側面壁的第二直管、由第二直管末端形成縱轉向曲弧彎繞且靠近前側面壁前彎管、由前彎管末端向後側面壁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後側面壁的第三直管及於第三直管末端形成穿入後側面壁與尾管連通的分叉部依序銜接形成的曲回彎繞內管;前、後彎管呈U形,以使內管形成雙U型。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管第一直管及第二直管上的第一消音孔部及第二消音孔部內壁上前側間隔分別設有兩個呈斜置型態、半圓形的半片擋板;半片擋板上布列有穿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內管的後彎管及前彎管兩側面分別設有數個隨彎管曲弧彎繞間隔排列的消音孔。
專利摘要一種具有曲回彎繞內管的排氣管。為提供一種降低噪音、排氣順暢、增強功率的汽車部件,提出本實用新型,它形成一個膨脹室,並於膨脹室內設有內管;內管一端連接發動機的導入管,其另一部端連接排出外環境的尾管;內管為由前端往後側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後側面壁的第一直管、由第一直管末端形成橫轉向曲弧彎繞且靠近後側面壁的後彎管、由後彎管末端往前側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前側面壁的第二直管、由第二直管末端形成縱轉向曲弧彎繞且靠近前側面壁前彎管、由前彎管末端向後側面壁延伸一段長度末端靠近後側面壁的第三直管及於第三直管末端形成穿入後側面壁與尾管連通的分叉部依序銜接形成的曲回彎繞內管;前、後彎管呈U形,以使內管形成雙U型。
文檔編號F01N1/00GK2677628SQ200320130368
公開日2005年2月9日 申請日期2003年12月25日 優先權日2003年12月25日
發明者張明田 申請人:良飛工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