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針刺留置針的製作方法
2023-05-29 15:56:16 3

本發明涉及醫療器械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防針刺留置針。
背景技術:
目前市面上普通留置針無防針刺功能,在穿刺完成拔出針管後針尖裸露在外容易刺傷醫護人員或其他相關人員,造成交叉感染。為了解決穿刺完成後針尖裸露在外易刺傷人的問題,市面上出現了防針刺留置針。
現有的防針刺留置針通常包括導管座、針座、針管、保護座和彈簧片,保護座可滑動地設置於針座內,彈簧片安裝於保護座上,彈簧片的自由端為可遮擋針尖的彈性擋片,在防針刺留置針使用的過程中,彈性擋片抵壓在針管上不遮擋針尖,當穿刺完成後拔出針管後,彈性擋片在自身恢復彈力的作用下遮擋住針尖,實現防針刺的效果。這種方式雖然可以實現防針刺的效果,但是由於在彈性擋片遮擋針尖之前長期處在一個抵壓在針管上的狀態,這樣就會給針管施加一個比較集中的力,使針管在該力的作用下容易發生彎曲變形,同時由於加了具有防針刺功能的結構後,整個防針刺留置針的長度也相應增加了,從而針管而需加長,導致針管的剛性變差,更易發生彎曲變形。這些變形的針管在使用中會導致穿刺失敗,給患者造成痛苦。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於克服現有技術中的防針刺留置針的針管容易在擋片的抵壓下發生彎曲變形的缺陷,從而提供一種不易彎曲變形的防針刺留置針。
本發明提供一種防針刺留置針,包括:
導管座;
針座,可滑動地套裝於所述導管座;
針管,安裝於所述針座且針尖可由所述導管座穿出;
保護機構,設置在所述導管座與所述針座之間,由保護座及安裝於所述保護座上的保護片構成;所述保護座具有可供所述針管穿過的保護座本體,且在所述保護座本體內成型有容置部分所述針管的容置腔;所述保護片具有保護片主體,所述保護片主體的一端成型有容置於所述容置腔中的擋片;所述擋片具有一個抵壓在所述針管上的第一狀態,及一個遮擋所述針尖的第二狀態;
所述容置腔內設置有支撐結構,所述支撐結構施加給所述針管一個與所述擋片所施加的抵壓力方向相反的支撐力。
所述保護座可滑動地設置於所述針座內,所述保護片安裝於所述保護座上。
所述支撐結構可拆卸地固定連接於所述保護座本體上。
所述支撐結構一體成型於所述保護座本體上。
所述支撐結構為由所述容置腔的底壁朝向所述針管延伸而出的凸臺,所述凸臺的上表面與所述針管接觸。
所述凸臺上成型有用於對所述針管進行徑向定位的定位槽,所述針管與所述凸臺接觸的部分容置於所述定位槽中。
所述凸臺成型於所述容置腔中遠離所述擋片的一端。
所述保護片主體的兩側分別成型有向遠離所述保護片主體方向延伸而出的側臂,所述側臂的末端成型有向靠近所述保護片主體方向延伸而出的倒鉤,所述倒鉤卡合連接於所述保護座本體上。
所述保護座本體的底部在所述倒鉤的對應位置處成型有適於所述倒鉤容置的讓位槽。
所述凸臺成型於所述容置腔中與所述讓位槽所相對應的位置處。
所述擋片為彈性片,並具有一個在所述擋片脫離與所述針管相抵時使所述擋片向靠近所述針管的方向運動的恢復彈力;
所述側臂成型於所述保護片主體遠離所述擋片的一端的兩側。
所述保護座本體的兩端分別成型有與所述容置腔連通、對所述針管在垂直於所述擋片對所述針管的抵壓方向上的移動進行限位的限位槽。
本發明技術方案,具有如下優點:
1.本發明提供的防針刺留置針,通過在容置腔內設置支撐結構,支撐結構施加給針管一個與擋片所施加的抵壓力方向相反的支撐力,與擋片施加給針管的抵壓力相平衡,使針管在擋片的抵壓下不易發生變形,從而可以更好地保證針管功能的正常實現及針管與其他結構的良好配合。
2.本發明提供的防針刺留置針,所述支撐結構為由所述容置腔的底壁朝向所述針管延伸而出的凸臺,所述凸臺的上表面與所述針管接觸,所述支撐結構做成凸臺形式,可以與針管之間面接觸,避免對針管造成應力集中而使針管易損壞。
3.本發明提供的防針刺留置針,所述凸臺上成型有用於對所述針管進行徑向定位的定位槽,所述針管與所述凸臺接觸的部分容置於所述定位槽中。通過在凸臺上成型容置針管的定位槽,對針管進行徑向定位,可以防止針管發生徑向晃動,以保證取得較好的穿刺效果。
4.本發明提供的防針刺留置針,所述保護片主體的兩側分別成型有向遠離所述保護片主體方向延伸而出的側臂,所述側臂的末端成型有向靠近所述保護片主體方向延伸而出的倒鉤,所述倒鉤卡合連接於所述保護座本體上。側臂上的倒鉤可以實現與保護座本體的卡合連接,保護片主體的兩側均成型有側臂,每側的側臂上均成型有倒鉤,可以使保護片的兩側均實現與保護座本體的卡合連接,從而將保護片穩固地安裝於保護座本體上,進而可以避免因保護片安裝不穩定導致的保護片無法良好包覆針尖,本發明的這種保護片與保護座的連接方式,能夠有效防止針尖外露,具有更好的防針刺效果。
5.本發明提供的防針刺留置針,所述保護座本體的底部在所述倒鉤的對應位置處成型有適於所述倒鉤容置的讓位槽。通過讓位槽容置倒鉤,可以避免倒鉤凸出保護座本體的底部,從而使保護座在針座內的滑動更順暢,同時避免針座內壁與倒鉤之間產生摩擦。
6.本發明提供的防針刺留置針,所述凸臺成型於所述容置腔中與所述讓位槽所相對應的位置處。這樣可以避免保護座本體上成型凸臺的位置處厚度太大,從而可以使得保護座本體的厚度沿軸向分布均勻,防止加工成型時出現因厚度分布不均造成的易產生氣泡等成型瑕疵,從而確保成型有凸臺的保護座本體的正常使用。
7.本發明提供的防針刺留置針,所述擋片為彈性片,並具有一個在所述擋片脫離與所述針管相抵時使所述擋片向靠近所述針管的方向運動的恢復彈力;所述側臂成型於所述保護片主體遠離所述擋片的一端的兩側。側臂距離擋片較遠,可以使擋片具有足夠的彈性,防止擋片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切換時由於彈性不足而發生永久性變形導致無法良好包覆針尖。
8.本發明提供的防針刺留置針,所述保護座本體的兩端分別成型有與所述容置腔連通、對所述針管在垂直於所述擋片對所述針管的抵壓方向上的移動進行限位的限位槽。所述限位槽的設置,既可以實現保護座本體兩端對所述針管在垂直於所述擋片對所述針管的抵壓方向上的移動進行限位,又可以便於針管的安裝,且可以直接將針管沿徑向裝入所述限位槽內,比起現有的通過通孔的方式將針管沿軸向裝入通孔中,本發明的限位槽的對針管的安裝方式可以有效防止針管發生彎曲變形。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明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明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明的第一種實施方式中提供的防針刺留置針的剖視圖;
圖2為圖1所示的防針刺留置針的保護座的立體圖;
圖3為圖1所示的防針刺留置針的保護片的立體圖;
圖4為圖1所示的防針刺留置針的保護片與保護座配合的立體組合剖視圖;
圖5為圖1所示的防針刺留置針的針管與保護片的安裝狀態剖視示意圖;
圖6為圖1所示的防針刺留置針的保護座與保護片、針管三者之間的安裝狀態剖視示意圖;
圖7為圖1所示的防針刺留置針的導管座、保護座分別與針座脫離狀態下的示意圖;
圖8為圖1所示的防針刺留置針的保護座、針座和保護片分別完全與導管座脫離狀態下的示意圖;
附圖標記說明:
1-導管座,11-卡槽,2-針座,3-針管,31-針尖,4-保護座,41-保護座本體,42-容置腔,43-讓位槽,44-限位槽,5-保護片,51-保護片主體,52-擋片,521-凸起,53-側臂,531-倒鉤,6-凸臺,61-定位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發明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發明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發明保護的範圍。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發明不同實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術特徵只要彼此之間未構成衝突就可以相互結合。
如圖1和圖2所示,本實施例提供一種防針刺留置針,包括導管座1、針座2、針管3和保護機構。
針座2可滑動地套裝於所述導管座1。
針管3安裝於所述針座2且針尖31可由所述導管座1穿出。
保護機構設置在所述導管座1與所述針座2之間,由保護座4及安裝於所述保護座4上的保護片5構成。
保護座4可滑動地設置於所述針座2內,具有可供所述針管3穿過的保護座本體41,且在所述保護座本體41內成型有容置部分所述針管3的容置腔42。
保護片5安裝於所述保護座本體41上,具有保護片主體51,所述保護片主體51的一端成型有容置於所述容置腔42中的擋片52;所述擋片52具有一個抵壓在所述針管3上的第一狀態,及一個遮擋所述針尖31的第二狀態。
所述容置腔42內設置有支撐結構,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支撐結構為一個一體成型於所述保護座本體41上的凸臺6,所述凸臺6由所述容置腔42的底壁朝向所述針管3延伸而出,凸臺6的上表面與所述針管3接觸,施加給所述針管3一個與所述擋片52所施加的抵壓力方向相反的支撐力。所述支撐結構做成凸臺6形式,可以與針管3之間面接觸,避免對針管3造成應力集中而使針管3易損壞。作為可變換的實施方式,所述凸臺6也可以可拆卸地固定連接於所述保護座本體41上。作為可變換的實施方式,所述支撐結構也可以包括多個凸臺6。
凸臺6的上表面成型有用於對所述針管3進行徑向定位的定位槽61,所述針管3與所述凸臺6接觸的部分容置於所述定位槽61中。通過在凸臺6上成型容置針管3的定位槽61,對針管3進行徑向定位,可以防止針管3發生徑向晃動,以保證取得較好的穿刺效果。
配合參閱圖3和圖4,所述保護片主體51的兩側分別成型有向下延伸而出的側臂53,所述側臂53的末端成型有向靠近所述保護片主體51方向延伸而出的倒鉤531,所述倒鉤531卡合連接於所述保護座本體41上。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側臂53為具有一定彈性的彈性片,並具有一個在所述擋片52脫離與所述針管3相抵時使所述擋片52向靠近所述針管3的方向運動的恢復彈力。側臂53上的倒鉤531可以實現與保護座本體41的卡合連接,保護片主體51的兩側均成型有側臂53,每側的側臂53上均成型有倒鉤531,可以使保護片5的兩側均實現與保護座本體41的卡合連接,從而將保護片5穩固地安裝於保護座本體41上,進而可以避免因保護片5安裝不穩定導致的保護片5無法良好包覆針尖31,本實施例的這種保護片5與保護座4的連接方式,能夠有效防止針尖31外露,具有更好的防針刺效果。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側臂53成型於所述保護片主體51遠離所述擋片52的一端的兩側。側臂53距離擋片52較遠,可以使擋片52具有足夠的彈性,防止擋片52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切換時由於彈性不足而發生永久性變形導致無法良好包覆針尖31。
所述保護座本體41的底部在所述倒鉤531的對應位置處成型有適於所述倒鉤531容置的讓位槽43。通過讓位槽43容置倒鉤531,可以避免倒鉤531凸出保護座本體41的底部,從而使保護座4在針座2內的滑動更順暢,同時避免針座2內壁與倒鉤531之間產生摩擦。
所述凸臺6成型於所述容置腔42中與所述讓位槽43所相對應的位置處。這樣可以避免保護座本體41上成型凸臺6的位置處厚度太大,從而可以使得保護座本體41的厚度沿軸向分布均勻,防止加工成型時出現因厚度分布不均造成的易產生氣泡等成型瑕疵,從而確保成型有凸臺6的保護座本體41的正常使用。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保護座本體41的兩端分別成型有與所述容置腔42連通、對所述針管3在垂直於所述擋片52對所述針管3的抵壓方向上的移動進行限位的限位槽44。所述限位槽44的設置,既可以實現保護座本體41兩端對所述針管3在垂直於所述擋片52對所述針管3的抵壓方向上的移動進行限位,又可以便於針管3的安裝,且可以直接將針管3沿徑向裝入所述限位槽44內,比起現有的通過通孔的方式將針管3沿軸向裝入通孔中,本實施例的限位槽44的對針管3的安裝方式可以有效防止針管3發生彎曲變形。
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擋片52上成型有凸起521,所述導管座1上形成有與所述凸起521卡合的卡槽11。通過凸起521與卡槽11的配合,使所述保護片5與所述導管座1可拆卸地卡合連接。這樣可以使導管座1、保護座4和針座2環環相扣緊密配合,安裝穩固,可以提高醫護人員在使用留置針時穿刺位置和角度的精確性。
本實施例的防針刺留置針,在安裝時,參閱圖5,先把針管3的非針尖端粘接在針座2上,參閱圖6,然後把針管3對準保護座4上的限位槽44,在保護座4向上移動使針管3進入到限位槽44的過程中,使保護片5的兩個側臂53的倒鉤531卡入到所述保護座4的讓位槽43中,並最終使兩個側臂53的倒鉤531與保護座本體41的下表面卡合,完成針管3、保護片5及保護座4三者之間的安裝,這種保護片5兩側與保護座4卡合連接的安裝方式,可以將保護片5穩固地安裝於保護座本體41上,能夠有效防止針尖31外露,具有更好的防針刺效果。此時針管3頂起保護片5的擋片52,使擋片52處於第一狀態並產生一個使所述擋片52具有向靠近所述針管3的方向的運動趨勢的恢復彈力,此時針管3受到來自保護座4容置腔42內的凸臺6的支撐力,與擋片52在恢復彈力作用下施加給針管3的抵壓力方向相反,針管3受到方向相反的支撐力和抵壓力的綜合作用,可以更有效地防止發生變形。配合參閱圖7,然後安裝導管座1,將針管3插入導管座1中,保護座4的靠近針尖31的一端也裝入導管座1內,利用保護片5的擋片52的彈性,使擋片52上的凸起521卡入導管座1上對應成型的卡槽11中,從而使導管座1、保護片5和保護座4環環相扣緊密配合連接,導管座1與保護座4緊密配合,防止兩者之間發生相對晃動;之後將導管座1、保護片5和保護座4環環相扣的整體一起沿針管3的軸向移動裝入針座2中,完成與針座2之間的安裝。此時,導管座1靠近針座2的一端也部分插置於針座2中。導管座1、針座2和保護座4之間環環相扣緊密配合,安裝穩固,彼此之間不易發生相對晃動,可以提高醫護人員在使用留置針時穿刺位置和角度的精確性。
在防針刺留置針使用完需要抽出針管3時,參閱圖7,先沿針管3的軸向分離導管座1與針座2,保護座4隨導管座1一起與針座2脫離,針管3脫離與擋片52相抵,擋片52在自身恢復彈力的作用下包覆針尖31前端,防止針尖31外露,實現防針刺;再沿針管3的軸向分離導管座1與保護座4,保護片5的擋片52發生形變使其上的凸起521從導管座1的卡槽11中脫出,繼續分離導管座1與保護座4,使保護座4與導管座1沿針管3的軸向發生相對移動直至保護座4從導管座1中完全脫出,配合參閱圖8,此時針座2、針管3、保護座4和保護片5之間為環環相扣連接而成的整體,保護片5的擋片52包覆針尖31前端,並配合保護座本體41對針尖31進行多個角度包覆,同時由於保護片主體51卡合連接於保護座本體41,與保護片5與保護座4安裝穩固,能夠更加有效地防止針尖31外露,具有更好的防針刺效果;而導管座1則作為留置部分留置於患者的穿刺部位。
顯然,上述實施例僅僅是為清楚地說明所作的舉例,而並非對實施方式的限定。對於所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上述說明的基礎上還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變化或變動。這裡無需也無法對所有的實施方式予以窮舉。而由此所引伸出的顯而易見的變化或變動仍處於本發明創造的保護範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