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的製作方法
2023-06-23 20:27:51
專利名稱: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排水止水帶,特別是涉及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
背景技術:
隧道與地下工程的滲漏水多發生在襯砌的施工縫、伸縮縫和沉降縫(簡稱工程縫)上。背貼式止水帶在襯砌工程縫防水中起著重要作用。現有的背貼式止水帶存在以下不足(1)不具備襯砌壁後的排水功能或排水能力較差,容易使襯砌壁後水壓較大並導致隧道滲漏水;( 背水面上的止水條材質柔軟,混凝土澆築過程中易被壓倒而不能發揮其正常止水功能;尤其是,這種背貼式止水帶的造型使滲水由襯砌壁後至工程縫的沿程阻力較小,地下水容易沿止水帶面向襯砌的一側滲出,為隧道與地下工程的滲漏水的防治造成很大的麻煩。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上述現有技術中的不足,提供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該背貼式排水止水帶的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隧道與地下工程滲漏水的防治效果更好,生產成本低,便於推廣使用。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包括帶狀中肋,所述帶狀中肋上設置有繞道,所述繞道迎水面的上方設置有沿帶狀中肋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濾水條,所述繞道與濾水條之間形成與地下工程排水系統相連通的排水通道,所述帶狀中肋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能夠阻止地下水向工程縫滲透的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均沿帶狀中肋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的上部與帶狀中肋的左側面連接,所述第二翼板的上部與帶狀中肋的右側面連接,所述第一翼板的下部向遠離第二翼板的一側傾斜,所述第二翼板的下部向遠離第一翼板的一側傾斜。上述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帶狀中肋的下底面設置有加強筋一。上述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的內側面上均設置有加強筋二。上述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的內側面和外側面上均設置有沿帶狀中肋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止水稜。上述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關於帶狀中肋的中心點對稱。上述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帶狀中肋、繞道、第一翼板、第二翼板、加強筋一和加強筋二為一體式結構。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以下優點1、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簡單,設計新穎合理。2、本實用新型設置的第一翼板下部向遠離第二翼板的一側傾斜,第二翼板的下部向遠離第一翼板的一側傾斜,使得滲水繞第一翼板的背水面至工程縫,或繞第二翼板的背水面至工程縫的滲水流程加長,阻力加大,能夠有效的避免或減輕工程縫的滲漏水。3、本實用新型所述帶狀中肋的下底面設置有加強筋一,所述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上部的內側面上設置有加強筋二,增加了該背貼式排水止水帶的強度,並延長了使用壽命。4、本實用新型通過在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的內側面和外側面上均設置止水稜,進一步加長了滲水繞第一翼板的背水面至工程縫,或繞第二翼板的背水面至工程縫的滲水流程,取得了更好的防治滲漏水。5、本實用新型的實現成本低,使用效果好,便於推廣使用。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該背貼式排水止水帶的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隧道與地下工程滲漏水的防治效果更好,且其生產成本低,便於推廣使用。下面通過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做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橫截面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的A-A剖視圖。附圖標記說明1-繞道; 2-第二翼板;3-止水稜;4-加強筋二 ;5-加強筋一 ;6-濾水條;7-帶狀中肋;8-第一翼板;9-排水通道。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包括帶狀中肋7,所述帶狀中肋7上設置有繞道1,所述繞道1迎水面的上方設置有沿帶狀中肋7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濾水條6, 所述繞道1與濾水條6之間形成與地下工程排水系統相連通的排水通道9,所述帶狀中肋7 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能夠阻止地下水向工程縫滲透的第一翼板8和第二翼板2,所述第一翼板8和第二翼板2均沿帶狀中肋7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8的上部與帶狀中肋7的左側面連接,所述第二翼板2的上部與帶狀中肋7的右側面連接,所述第一翼板8的下部向遠離第二翼板2的一側傾斜,所述第二翼板2的下部向遠離第一翼板8的一側傾斜。 通過設置的第一翼板8的下部向遠離第二翼板2的一側傾斜,第二翼板2的下部向遠離第一翼板8的一側傾斜,從而使帶狀中肋7、第一翼板8、第二翼板2以及第一翼板8和第二翼板2下端的連線構成一個梯形形狀,使用時,該背貼式排水止水帶的迎水面緊貼襯砌混凝土施工時的基面,工程縫位於繞道1背水面的左側。工程縫的右邊襯砌段為先澆段,左邊襯砌段為後澆段。地下水沿該止水帶的迎水面流動至濾水條6時,由於濾水條6可透水,滲水很容易進入排水通道9,並由其排向地下工程排水系統。如果滲水繞第一翼板8的背水面至工程縫,或繞第二翼板2的背水面至工程縫的滲水流程加長,阻力加大,能夠有效的避免或減輕工程縫的滲漏水。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帶狀中肋7的下底面設置有加強筋一 5。所述第一翼板8 和第二翼板2的內側面上均設置有加強筋二 4,從而增加了該背貼式排水止水帶的強度,並延長了使用壽命。[0026]如圖1和圖2所示,所述第一翼板8和第二翼板2的內側面和外側面上均設置有沿帶狀中肋7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止水稜3,進一步加長了滲水繞第一翼板8的背水面至工程縫,或繞第二翼板2的背水面至工程縫的滲水流程,取得了更好的防治滲漏水。如圖1所示,所述第一翼板8和第二翼板2關於帶狀中肋7的中心點對稱。所述帶狀中肋7、繞道1、第一翼板8、第二翼板2、加強筋一 5和加強筋二 4為一體式結構。以上所述,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據本實用新型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變更以及等效結構變換,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保護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包括帶狀中肋(7),所述帶狀中肋(7)上設置有繞道(1),所述繞道(1)迎水面的上方設置有沿帶狀中肋(7)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濾水條 (6),所述繞道(1)與濾水條(6)之間形成與地下工程排水系統相連通的排水通道(9),所述帶狀中肋(7)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能夠阻止地下水向工程縫滲透的第一翼板(8)和第二翼板O),所述第一翼板(8)和第二翼板(2)均沿帶狀中肋(7)的長度方向延伸,所述第一翼板(8)的上部與帶狀中肋(7)的左側面連接,所述第二翼板( 的上部與帶狀中肋(7)的右側面連接,所述第一翼板(8)的下部向遠離第二翼板O)的一側傾斜,所述第二翼板O) 的下部向遠離第一翼板(8)的一側傾斜。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帶狀中肋(7)的下底面設置有加強筋一(5)。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8)和第二翼板O)的內側面上均設置有加強筋二 G)。
4.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 (8)和第二翼板O)的內側面和外側面上均設置有沿帶狀中肋(7)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止水稜(3)。
5.根據權利要求1、2或3所述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翼板 (8)和第二翼板(2)關於帶狀中肋(7)的中心點對稱。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其特徵在於所述帶狀中肋(7)、繞道(1)、第一翼板(8)、第二翼板O)、加強筋一(5)和加強筋二(4)為一體式結構。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背貼式排水止水帶,包括帶狀中肋,帶狀中肋上設置有繞道,繞道迎水面的上方設置有沿帶狀中肋的長度方向延伸的濾水條,繞道與濾水條之間形成與地下工程排水系統相連通的排水通道,帶狀中肋的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能夠阻止地下水向工程縫滲透的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第一翼板和第二翼板均沿帶狀中肋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一翼板的上部與帶狀中肋的左側面連接,第二翼板的上部與帶狀中肋的右側面連接,第一翼板的下部向遠離第二翼板的一側傾斜,第二翼板的下部向遠離第一翼板的一側傾斜。該背貼式排水止水帶的結構簡單、使用方便、使隧道與地下工程滲漏水的防治效果更好,生產成本低,便於推廣使用。
文檔編號E02D31/02GK202250109SQ201120396860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18日 優先權日2011年10月18日
發明者呂康成 申請人:長安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