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

2023-10-11 23:46:54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1

  渾厚的文字背後,堅實的文化背景支撐。這種文化背景猶如排山倒海,到了筆尖成了文字就成了涓涓細流流入心間。每每我捧著餘秋雨的書沐浴著溫和的月光和徐徐海風品味的時候,總是對「黃金屋」「顏如玉」體會深刻。

  這已經是我第二遍讀《山居筆記》了,第一次讀的時候是在公司論壇上,電子版的。電子版的文字雖然與印製版相同,但畢竟直接給予的只是文字。而在明亮的辦公室,電話,傳真機及傳真機的聲音,也很難讓人去品味。只能說,這個時候,無數個盒飯端到我面前,我要挑出非快餐的午餐,慢慢體會。

  感謝公司論壇,可以說是應有盡有。只要你去求書,基本上可以滿足。雖然不直接接觸前線營銷,但在競爭激烈的行業及商海中,還有那麼多同事與我這種沒有什麼文化甚至有些淺薄的人志同道合,我也滿足了。

  人生真是有很多遺憾,我喜歡語言而且自認在語言方面小有天賦,因此高考的時候也一心填報語言類的學校,但最終因為非成績類的因素學了財務。雖然財務專業在我高考的時候炙手可熱,但我從來也沒有想過要學它。

  因此大學四年渾渾噩噩的混著,專業課沒有好好學。在其他同學拼命考註冊會計師的時候,我卻大聲宣揚,我不會做財務的。

  人生無奈,畢業後我還做了財務而且做到現在。不敢說有大建樹,但憑此混口飯吃,應該是沒有問題了吧。

  在老公和自己的努力工作下,我過上小富的生活——-這個小富,當然指的僅僅是有了夠住的房子,有了夠花的銀子,還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和可能隨時開會家的車子。

  或許在這種時候,我才能思考自己到底喜歡什麼。有人研究過,中國真正能做學問的,都是家庭背景相當殷實的。有些人,雖然也登上科學的高峰,但他的確不是熱愛科學,而是想通過科學這條路擺脫他的困境。

  我,在生活的二十九年中,從來沒有想過,我該以何種生活方式和精神境態來生活的問題。而至於餘秋雨提到的人格傳承,雖然偶有思考,但總會被湮沒在報表與奔波中。

  記得高中歷史課的時候老師說過明朝有個皇帝,是一個不愛政治愛木工的人。他潛心研究木工藝術,把朝政給了一個大臣。這個皇帝無可厚非的被歷史評定為昏君。但我亦深深感到「昏君」的無奈。投胎到了皇室貴族並被推當了皇帝,又能如何呢?假如歷史有假設,這個皇帝如果不當皇帝,說不定會是一個能與魯班齊名的木工藝術大師呢!

  最近在上MBA備考課,原以為我的邏輯會非常差勁。沒想到做了邏輯題,卻發現自己原來不差。60分的邏輯題,在老師沒有教任何套路招式的情況下,我憑自己的招式亂碰亂撞,能在50分以上。而數學仍舊是我最頭疼的科目,雖然只是初等數學。但現在學數學與十年前學數學卻有不同的感觸。以前學的時候背公式,壓根不會想用來幹什麼。而現在學數學,學的卻是其嚴謹,其運用,其考慮思維方式的多方位。

  但無論如何,我都不喜歡這些課程。因為至今,我都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考Mba—當然,如果我去面試,我不會愚蠢到說這種話——-人在生存的時候不得不虛偽。這是老公給我安排的路,我就這樣走。這樣走著,我就不會落後。而一旦老公說的事情我不去做,我就會自食其果。所以,我相信,於我的未來——-工作的未來以及生存,這樣走下去是不會有錯的。雖然我不喜歡。

  有些時候,很想改行。幻想著如果能學中文或者外語,去體會文學的精深,以書為伍而不是以商為對,這個人生也就完滿了吧。

  可我,仍舊要在這工作空閒時候鬼鬼祟祟的敲著這些文字。還好,比較懶惰的我有一個會寫程序的老公,每每遇到大問題的時候,只要我有需要,他總能給我編寫一個小程序讓我能在幾分鐘之內解決其他同事需要幾天甚至一個星期的工作量。工作,如果以量來計算其價值的話,足以說明我不在狀態。真正有激情的時候,不是以量來衡量,而是以創造的看的見的價值來衡量的—又來行話了。當然,會計核算創造的價值不是以貨幣最終體現的,而是以一種報告的形式告知來創造價值的,這種告知本身就是一種價值——-或許我該這麼去理解我的工作,會更有意義更有動力一些。

  說些啥呢,這是山居筆記的讀後感嗎?我不會對其文章去做評價的,因為就我的筆力和智慧,還達不到評價餘大師的程度。但讀完之後給我的感覺就是,就社會現象而言,文化,商業,權勢的積沉,或許是商業第一,文化第二,權勢第三。而就個體而言,是溫飽第一,思想第二,行動第三。

  社會和個體,有些相似,同樣也有些無奈。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2

  《山居筆記》一遍看下來,感覺的確很不錯,我覺得可以用「美、奇、柔」三個字來表達我的感想。

  首先,「美」是餘秋雨散文的最主要的特色。我公公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餘秋雨寫的句子真的很美很美」,而當時我也只是聽聽而已,根本就不知道其中的「很美很美」的真實含義,而今,看了《山居筆記》之後,終於領悟到了餘秋雨「美」的所在了。「成熟是一種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輝;一種圓潤而不膩耳的音響;一種不再需要對別人察言觀色的從容......」,多麼美的一串「成熟」的詮釋,諸如此類的語句還很多很多。同樣是幾個漢字,在他的筆下竟拼湊出如此美妙的句子,這也是他能受到如此多的人去欣賞他、品味他的原因了。

  其次,餘秋雨的語句中還隱約著「奇」的特點。一些看似平常的語句卻是很「奇崛」的,像「領略這樣逝去以久的人生風採」等等句子。還有,他的「奇」是建立在很平凡的事物上的。在寫現在山西的那些小商販說「在巨商的腳下做著最小的買賣」,形容康熙狩獵時馬跑得快時說「耳邊生風,群山急退」。小商販、馬快跑是我們生活中很平凡普通的事情,然而餘秋雨的這些「描繪」語句卻是那麼的不平凡不普通,這就是他「奇」的所在了,一般的人是不能望其項背的。

  「柔」是說餘秋雨的文章顯現出一絲綿、纏之意。有很多句子有這樣的特點,細細品味會感到有「柔」意。

  現今,餘秋雨是很受歡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評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為普通讀者的我們尚且還沒有「知識的資格」去評論他,我們也沒有「知識的水平」去判斷究竟是餘秋雨的錯「實」還是金文明他們的糾「實」,我們現在只有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中有這麼一句:「大藝術家即便錯,也會錯出魅力來。好像王爾德說過『在藝術中只有美醜而無所謂對錯』」。也許餘秋雨就是本著這句話而寫文章的吧,我覺得這也是評論餘秋雨的最好句子了!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3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

  應該說全書沒有詩歌那樣唯美華麗的辭藻,也少了雜文那般犀利精闢的筆鋒,但正是由於這樣一種擯棄了浮華的隨性,給了人一種心靈深處的親切感---自然流露出來的文字往往能帶給人最深刻的印象。

  舉例來說,在「一個王朝的背影」這個章節,中其中有一段是在說清朝的避暑山莊。一開始,作者用本身親自遊覽的經驗,詳盡地寫出了該處美麗的風景,讀完後閉上眼彷佛就可想像出當地的美景,一花一草,一樣不漏。接著又藉由該地原本避暑遊玩的作用之後,卻是用來躲避敵軍的追殺來暗諷當年強大的帝國,在晚年衰亡的慘況,清代後期皇帝的失落感也可想而知。

  可能我對這些文字的理解很膚淺,而對作者文學心理的解讀也只是停留在很淺薄的層面上,但在某種程度上,我想自己或多或少地受到了一次心靈上的洗禮吧。一切的一切,餘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不得不嘆服餘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或許從中我們可以讓自己的心靈找到一絲的寧靜。

  現今,餘秋雨是很受歡迎的一位作家,但批評他的人也不少。我想,作為高中生的我們尚且還沒有「知識的資格」去評論他,我們也沒有「知識的水平」去判斷究竟是餘秋雨的錯「實」還是金文明他們的糾「實」,我們現在只有以一個普通讀者的身份去欣賞《文化苦旅》《山居筆記》……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4

  山居筆記是本關於歷史、文化、地理、美術的書。跟隨著餘秋雨思緒的腳步,他在山居中對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省思,以一種閒散的方式將它用筆記錄下來。他仿佛對中國文化做出一次批判;將現實與歷史結合,用文字去剖析一個王朝的興衰,記錄著東北土地上的流放,站在走過歷史的這塊土地上,吟著蘇東坡的《赤壁賦》、《念奴嬌》,隱約聽到廣陵散已經響起……

  當我一走進,那已斑駁的碑文向我傾訴整個王朝的興衰,已無昔日《木蘭圍場》的風光,臥倒在這的只剩整座山林。這時我仿佛看見一個老人逐漸被歷史的洪溝吞沒,沒有什麼怨嘆,只留下一座承德山莊。凝視這已走進歷史的歷史,我內心一股無法言喻的悵然,悄悄化作淚從眼角溢了出來。感傷這段歷史的所摻雜的苦澀和悽涼,也感傷用生命來奠祭這段歷史的文人。走向流放者的土地心中又是一種不同的悸動,在地理課本上讀到的它,是那麼樣的展現因工業,而發達的生命力;是那麼樣的展現因農業發達而擁有的豐饒,怎麼也無法聯想起它曾背負著流放者那份在心裡的高貴和不屈,孕育過流放的下一代。北大荒已不再是北大荒:流放者也已不是流放者,時間的遞嬗。將這段過往帶走,但流放者的精神及其意志帶不走,因為它已生根,而那脆弱的都城,雖已化作塵土,但那曾經的繁華,已被接承。在十萬進士這一篇裡也使我感觸不少,因為一個神聖的科舉制度,居然可以讓人搞到一片黑暗,原來是一個爭取人才來做官,變到一個大家都變成封閉的讀書人,只知道在那一些《四書》《五經》裡面打轉,而不知道要去讀一些實用的書,到頭來,我的中國傳統的科舉制度就只是培養出一些只知道反口仁義道德而骨子卻跟一個三歲小孩一樣(什麼都不知,什麼都不會),有的還更可惡的是靠關係就可以做官而不是靠自己的實力去爭取到的`,還有包庇這些人的人也很可惡,如文中李實對權德輿說:「你可以照我排的名次一一錄取,否則,你就會貶到外地,到那是後悔莫及!」還好這一次李實沒有成功,可以算是不幸中的大幸了吧,但是並不是每一次都是那麼幸運的逃過的……

  我清楚的了解現在的我要去思索那五千年的文化,只能望洋興嘆,即使耗費一生去探索,也只有徒勞無功。也許去看看那千年書院,感嘆那已不再有的朗朗書聲;也許去走走那曾有許多商行的山西,體會那曾有的繁榮;也許背著行囊走向那未知的土地,才能感受那文化的衝擊……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5

  跟隨餘秋雨,我走進了清朝的歷史,那破敗王朝的背影,看到歷代流放者那悽涼落寞的生活,感慨人生無常,誰又能抵擋的了那些事故變遷呢?蘇東坡的突圍,讓我感慨哪個朝代對於大師的埋沒,想到歷代大師都經歷的摧殘,想到我們國人嫉妒品質的劣跡其實由來已久,其實根深蒂固,早已化為血液裡一絲我們不遠承認的遺傳。

  《愧抱山西》則描述了一代晉商的發家成名史,讓我對山西有了一番新的認識,敬佩山西晉商的精名能幹,敬佩他們的審時度勢,敬佩他們的種種。正是這些優秀品質,使得一代晉商在異鄉的土地上紮根發芽,開花結果,遍地的分號,無不訴說著這個人群的智慧。但隨著時代的變遷,當一切都發生變化之後,山西晉商似乎一夜蒸發。他們的頹然落幕,是戰爭紛亂的影響,也是時代前進的必然。但是,他們留下的在山西的總票號,卻還在向世人昭示著這裡昔日的繁華,即便是見慣世面的人們,也會為這裡的富貴大氣所震撼。相必,若是山西晉商的風範尚存,山西晉商的經商之道尚存,我國商業文化,必然又是一番新天地。當然,當今的溫、浙、廣的商人已經遍布全國,支撐著經濟的繁榮,但他們比起山西晉商,缺少了厚道,更缺少了長遠的眼光。

  餘秋雨帶我們到他的家鄉餘姚走了一番,那個不甚出名的地方,是他心疼永遠的記憶,也是永遠的痛。「少小離家」,卻「老不能回」,即便回去,也未踏進家鄉的土地,也沒有迎接的親朋好友了,回去也是一片寂然,除非頂著名人的稱號,官員的接洽顯得熱鬧些罷了。落葉歸根的觀念,怕是難以實現。越是難以實現,越成為心底裡那柔軟的痛,越是思戀。

  讓我感觸深的,還有《十萬進士》。餘秋雨這個人的眼光,實在比一般人深邃,當代人們除了怒斥科舉制度的殘害人,卻並不想它曾經為我們挑選人才時帶來的好處,也不去探究在哪個環節致使這一妙策變質,成為眾多書生枷鎖。而餘秋雨的分析,則是犀利深刻,卻有委婉絮叨,這觀點,怕是用在當今高考也適用吧。

  我最愛的一篇是《遙遠的絕響》。原因有二,其一,這主人公阮籍和嵇康,是中國歷史上不可多得的美男子,大文豪,其中嵇康更是通宵音律,為人瀟灑,不拘禮節,是如我般凡夫俗子所嚮往而又不能企及的。這些哀嘆,也只能心裡想想,合上書,天亮還要回到這規範的框架裡生活。我註定不能做到那般瀟灑,權且在這羨慕他們吧。

  想不到的是,餘秋雨在書的結尾,提到的卻是小人。小人的確構成了生活的一部分,歷史的一部分,小人做不得,小人不得不防。這是大師給予的忠告。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6

  《山居筆記》是餘秋雨大師的一部散文集,作者以散文的創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內容。並以其獨特的視角深刻地闡述出自己的觀點,使人們在感受歷史厚重的同時,也與作者的思想交匯,達到相得益彰的好處。此書也涉及多個反方面:文化的流傳、歷史的演變、地域的差別、戰爭的殘酷、政治的光明與黑暗、教育的不同與相同,能讓人們全方位多層次領略歷史的滄桑、世事沉浮。

  它也是一幅巨幅的畫卷,優美的自然、厚重的歷史、古樸的人民、絢麗多彩的文化,使人們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即使最濃鬱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人們也不會感到絲毫的壓抑。同時《山居筆記》也使人們足不出戶就能感受到大千世界的魅力、古代歷史的縱橫。使那些時間緊湊的人們放鬆工作學習壓力的同時,也提高了自我文化涵養。

  以地域為分隔、以時間為線索、以時間為主線,《山居筆記》為我們演繹著華夏古國兩千年來不朽的文化劇。全書共分為十一章,每一章都有一個地點、一些故事、一些人物。作者以一個探訪者身份,一步步為讀者揭開文化背後的歷史。末代王朝的民族關係以及西學東傳,東北大地的苦難文化,城市文明的興衰榮辱與文化之間關係的思考。蘇東坡那充滿艱辛與不滿的跌宕生命之旅,嶽麓書院那繼承千年而從未斷掉的讀書靈氣,晉商經世的傳奇,可這背後又有多少的辛酸與淚水。自己家鄉的懷念與解讀,天涯海角上的特殊文化,科舉制下的現象與反思,還有嵇康的造詣才氣與境界令觀之的每個人嘆服。最後,作者對文化圈子中的負面因素進行描寫,也是對人性的深刻剖析。全書中的每一故事都娓娓道來,讀著、思考著、震撼著,有的浩瀚大氣震撼人心,有的跌宕起伏令人揪心,有的過早凋零不禁使人扼腕。

  作者通過行走以自己的見聞和思考集成了《山居筆記》一書,可謂是中國文化的總結,作者智慧的凝聚。作者以親身感受道出中國文化的內涵,使讀者觸碰到其中最真實最柔軟的部分。讀此書好像與餘秋雨先生一起重溫華夏歷史,並肩行走在中國文化薰染的大地上,一切如真如幻,如夢如現,使每一個讀者流連忘返、興奮至極。

  《山居筆記》以舉重若輕的筆法巧妙地把人類歷史文明發展的壯麗畫卷化為輕風拂袖的優美言辭,讓厚重的歷史與超然的意境完美結合,激蕩出煥然神採,讓人回味無窮。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7

  這個暑假,我雖然沒有讀很多書籍,但有了挺多的心得與體會。對我影響最深的一本書是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

  餘秋雨先生不愧是中國數一數二的散文家,他的語言清新自然,文筆通順流暢,時不時一句富有深刻哲理的語句,就能讓人不禁浮想聯翩且深深地沉淪在文章裡「不能自拔」、回味無窮。無論是人還是文章,都是我們應該認真學習的典範。

  在《山居筆記》這本書中,我印象最深的文章是《一個王朝的背影》和《歷史的暗角》。

  先談一談《一個王朝的背影》。這篇文章以清王朝為背景,以康熙的「長城」——避暑山莊為線索,開始了與清朝的談話。文章的開頭以康熙的人生與能力入筆,寫到了「康熙希望能築起一座無形的長城」。所以他在避暑山莊外設立「木蘭圍場」,每年去那裡打獵,也算是一種浩大的軍事演習。這就是康熙作為一個君王的偉大之處,無形勝有形,便可以不再去修長城。他不但精通中國文化,而且熟知國外名人所著的幾何與自然科學的學說著作。他「將生命從深宮裡釋放出來」,使那個時代強盛無比。而到了他的後代乾隆那裡,這一切的一切都發生了改變,康熙的「長城」突然變成了康熙炫耀自己功名與榮譽的地方,「樂滋滋地自我品嘗,這使山莊迴蕩出一些燥熱而又不詳的氣氛」。緊接著,排斥了外國文化並只限定在廣州開放外貿,從而導致清王朝逐步走向衰落。之後的嘉慶在避暑山莊看到了父親的功德,不禁覺得身上的擔子太重。這就使之後的子孫在這種壓力下一步步帶領清王朝走向衰敗。在清朝滅亡後,著名的學者王國維在頤和園投水自盡;餘秋雨先生在文末的一段話,讓我很有感觸:「我輕輕地嘆息一聲,一個風雲數百年的朝代,總是以一群強者英武的雄姿開頭,而打下最後一個句點的,卻常常是一些文質彬彬的悽怨靈魂。」

  在《歷史的暗角》這篇文章中,餘先生列舉了中國歷史上一個又一個臭名昭著的小人,並且詳細的分類為:惡奴型、乞丐型、流氓型、文痞型。小人在中國人的心中,自古就有一種範疇,卑鄙的、邪惡的、損人利己的人都會被人們自動劃分到小人這一行列中去。小人的嫉妒與自我利益的膨脹,往往會使一個又一個文化名人走向冤屈之路而無言以對,或許這正是小人真正的強大所在。餘先生的一句話,令我的理解更加深刻:「小人的勢力往往在暗角中滋生,牽絆著中華民族的文明,人被就算被絆倒,摔了個倒栽蔥,也對這些人或事無言以對、無可奈何。」在這一方面,小人的手段耍的極其陰險。「小人用卑微的生命粘貼在一具高貴的生命,高貴的生命之所以高貴就在於受不得侮辱,然而高貴的生命不享受侮辱就得付出生命的代價。」這就是一個二個文化名人被逼上絕路的原因所在。雖然如此,但小人往往不會落得好下場。因為——小人終究是小人。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8

  今天,看了《山居筆記》和《山居筆記(新版)》,其實,除了裡面的序,兩本書大致是一樣的!原版的序很長很長……但用餘秋雨的話來說:「權當我給你們送一束花草,還帶著點兒根莖上的泥土……」,而新版的序就是很簡略了……不過兩本書看了候,都有許多感觸:感於餘先生對歷史文化的獨到見解;感於餘先生對現代文化的責任感;更感於他的文章裡所散發出的深情、大度的光彩。

  一座繁華的城都消失的無影無蹤,這不僅會引起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的濃厚興趣,而且對普通老百姓也永遠是一個巨大的懸念。

  一千九百多年前的龐貝古城突然湮沒;更古老、更輝煌的都城—雅典消失的不明不白;柬蒲寨吳哥窟的殞落也是一個千年之謎……時間過濾了一切,我們無法再找回答案。

  黑龍江省寧安即清代著名的流放地寧古塔,一圈巨大的城牆牆根讓人無法想像在遙遠的古代在這裡屹立過一座什麼樣的都城。現在的它只剩下一道泥土砌成的的基座,但曾經的它可是渤海國百城之首,亞洲最大的城市之一,東北亞地區的重要貿易樞紐!如今的城裡保存最完好的只是一口「八寶琉璃井」,它回憶著幾千年來周圍發生的一切,波光一閃,就像是一隻看得太多而終於看倦了的冷眼。都城的西部和北部竟還密密地排列著五座跨江大橋橋墩的遺址。

  如此繁華的城市、如此繁榮的一派景象,是什麼使它消失地如此徹底?!

  華夏大地在數千年間出現過多少星羅棋布的城市,能保持長久生命的又有幾座。比之於山川湖泊、廣漠荒原,城市是非常脆弱的。

  中國,一個以農興國的文明古國,農民顯然佔據了重要地位。在農民眼中,不直接從事農業生產而擁有的財富的人則是大抵不義之人,又因為統治者的長期欺壓,農民起義軍一次次攻陷城池,需要把自己直接生產的財富搶回來。城市本身的不健全,加上城裡鄉人的「客居」感和遼闊的農村對它的心理對抗,便顯得更沒有自信。

  昨日入城市,歸來淚滿巾。遍身羅綺者,不是養蠶人!

  城市匯聚了一切,經濟、政治、軍事、文明、物資,所有的一切。它是一種無形情緒的集中,一種文化的定形,它的高度文明與繁華激起了他人對它的佔有欲。

  歷史,曾在這塊荒涼的土地上做過一個城市的夢。夢很快就碎了,醒來一片荒涼。

  隨著時間的改變一切都在改變……如今的華夏大地上呈現出另一片繁榮昌盛的景象,數不盡的新城拔地而起,交通網絡構建迅速,城市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浮華的背後,卻同樣牽繫著無數的情仇困苦。我熱愛城市,當然也包含著對它的邪惡的承認。城市的邪惡是一種經過集中、加溫、發酵,然後又進行了一番裝扮的,它終究控制了全局、籠罩街市,街市間頑強地鋪展著最尋常的生活。商場的黑暗、階級鬥爭的激烈、街頭的騙子、犯罪團夥的橫行,我們看的太多太多。

  有些時候真想離開城市,回到大自然。拋開這早已看倦的城市,會覺得似乎得到了全然解脫。熱愛自然,卻不能長久隱居山林。作為一個現代人,渴望生命散發出的蓬勃熱量。

  幾步之外就是世俗人性的廣闊綠洲。每天都這麼走,走過邪惡,走向人性,走向人類的擁擠和大熱鬧。相信大家協起手來,洗去心靈的汙點,用一顆顆純潔的心,共同建設我們美好的家園,讓城市的明天更加燦爛輝煌!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9

  《山居筆記》是繼《文化苦旅》之後我所讀餘秋雨先生的第二部文集。因為真實喜歡所以看,因為炒作的厲害所以急著看,因為它的人文氣息不可不看。

  餘秋雨先生的這部書從《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這本書是在20xx年1月出版的,他在這本新版的自序中說他寫這本書歷時兩年有餘(從92年——94年),而且犧牲是相當大的,他辭去了學院的行政職務,十分純粹地幾乎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僅僅十一篇文章卻耗費了兩年多的時間。這,並不是他的寫作效率低,而是那有股堅韌的探求精神,正是他的那種認真態度和永無止境的追求讓人心悅誠服。多年來他通過邊走邊想,有機地將寫作與考察結合在了一起,很多寫到的地方,他是一次又一次的拜訪求證。曾經就為了核對海南島某古蹟的一副對聯上面的兩個字,在幾度函詢都得不到準確回答後,只得親自再次去海南,很多時候,他就是這樣不得不一去再去,在追求真理和對文學的無比熱愛方面,他是毫不吝嗇的,不管時間還是金錢。對他的文章,他真正做到了「得失寸心知」,是不會在乎他的經濟和得失的。按照餘先生的話說:「全書是我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訪中華文明的第二階段記述」。他還說:「寫作這本書的最大困難,不在言論之勇,不在跋涉之苦,也不在考證之煩,而在於要把深澀嶙峋的思考粹煉得平易可感,把玄奧細微的感觸釋放給更大的人群,這等於用手掌碾碎石塊,用體溫焐化堅冰,字字句句都要耗費難言的艱辛,而艱辛的結果卻是不能讓人感受到艱辛。」

  我被他的這種治學精神和嚴謹的求實作風以及認真的求學態度所折服,我深深地被他的文字和精神打動了。這種境界早已超越了文字本身,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穿梭,在東西南北的古老土地上走過。餘先生的文章帶給我們的都是精彩紛呈的人文、地理、歷史、故事……上下求索,展示出人類人文歷史的絢麗詩篇,給我們掀開了精神的家園、文化的糧倉。

山居筆記讀後感範文10

  《山居筆記》以《一個王朝的背影》開始,以《歷史的暗角》結束,餘秋雨先生用親身遊歷,切身體驗,為我們探訪了中華文明,他去尋找一個個文化遺址和文化現場,然後把驚訝、悲痛、遺憾、感動告訴我們,每一段文字,每一段過往都帶給我們強烈的震撼,山居筆記讀後感。

  餘秋雨先生領著我們在一處處山水間瀏覽著歲月的痕跡,在一座座古剎前回味著歷史的興衰,他帶著我們更深刻的去品讀中國那滄桑的歷史。他悲痛地遙望著一個王朝的背影,告訴我們清代的榮辱興衰,從一個避暑山莊讀出了清代幾代君王的雄才偉略或昏庸無道,興盛或衰亡,英勇或懦弱。他心痛的遙望著一個脆弱的都城,訴說著文明與野蠻,昔日與未來。他又滿懷崇敬的講述著一代文豪蘇東坡的偉岸與冤屈,瀟灑與悽楚。

  一切的一切,餘秋雨先生用他那樸實而又不失華麗的語言,生動且精妙的比喻,緊湊又巧妙的文章布局向我們講述那中國的沉重、悠久的歷史,把我們引進那個沉痛的年代。

  不得不嘆服餘秋雨先生的見識之廣,領略之深。整本書充斥著他的橫溢的才華與淵博的知識,每一章的內容都填充進了大量的史料,名言及各類文學知識等諸多內容。整本書涉及的知識面之廣,讓我嘆為觀止。閱讀完全本書,真是看得我目瞪口呆、目不暇接!此外,餘秋雨先生那獨到的見解,更是讓我如雷灌耳、記憶猶新。他那與眾不同的觀點,真的是讓我們打開眼界!

  此外,在閱讀餘秋雨先生在書後寫的答學生問,更是讓我對他徒添一層敬意。有這樣一段話讓我記憶猶新「問:這些年,報刊上有不少對您的評論,有些評論明顯帶有惡意,您為什麼不反駁?——答:有的文章用詞比較尖刻,但其中也指出了我文章中的某個錯訛或疑點。作個比喻,這是包裝粗礪的無價饋贈。你至多只能說『惡詞』而不是『惡意』。」這樣寬宏的心態,這樣容人的大氣,又一次的讓我認識了大師的風範!讓我對這樣一位新時代的文學家肅然起敬。

  《山居筆記》是當代作家餘秋雨先生的一部散文集。作者用一種創新的手法,以散文的創作方式,講述了大量的歷史、文化知識。其內容以文化為主,涉及地理、軍事、教育、政治、交通、園林建築等多個方面,並對此做出一定的闡述以及總結了獨特的觀點。

  對於現今如我一般的大多數人來說,緊湊的生活節奏使得我們不可能有時間和精力去設身處地地了解更多的歷史、文化知識;更不用說,可以親自感受千姿百態的人文、地理風貌,從而達到提高自我的目的。而餘秋雨先生的《山居筆記》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

  打開《山居筆記》就好像打開了一幅巨幅的畫卷。優美的自然、人文景觀中不時點綴穿越時空而來的翩翩古人。一股濃鬱的古老文化氣息鋪天蓋地而來,卻又不會讓人感覺到絲毫地壓抑。厚重卻又奇蹟般地讓人在不知不覺中為其感染。

同类文章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

  《格列佛遊記》的藝術特色主要體現在諷刺手法的運用上,尖銳深邃的諷刺是這部作品的靈魂。  當時的英國是作者抨擊和挖苦的對象。格列佛曆險的第一地是小人國。在這個縮微的國度裡,黨派之爭勢不兩立,鄰邦之間不但想戰勝而且要奴役對方。小人國的國王用比賽繩技的方法選拔官員,為獲得國王賞給的幾根彩色絲線

世界因你不同的讀書筆記

  世界因你不同  拿出這本勵志書籍,我立刻被這六個充滿鼓勵的大字所吸引。引文介紹的李開復有著許許多多不平凡的成就: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卡內梅基隆這兩所國際頂尖名校;獲得諸多創新獎項,在蘋果、SGI、微軟、谷歌四大國際網際網路公司擔任重要職位……這些成就鑄造了一個普通人心中成功人士的形象。但

文化苦旅讀書筆記(三篇)

  《文化苦旅》是餘秋雨的第一部文化散文合集。作品主要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歷史、文化散文;另一部分是回憶散文。全書的主題是憑藉山水風物以尋求文化靈魂和人生真諦,探索中國文化的歷史命運和中國文人的人格構成。《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臺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精編

  《三國演義》曹操的狡詐,劉備的謙虛恭謹,孔明的小心,周瑜的胸懷狹小,每獨自一個人物都具備不一樣的性情,筆者塑造的痛快淋漓,細細品嘗,讓讀者似乎進入一種境界。  三國演義讀書筆記500字  在高年級,讀原著《三國演義》,它在我心中已是一本飽含人生哲理,有著非凡意義的鴻篇巨作。對裡面的人物也

水滸傳讀書筆記匯總

  水滸傳讀書筆記300字  《水滸傳》為四大古典名著之一,書中講了宋代的農民起義,揭示了中國封建社會中農民起義的發生。  《水滸傳》中共有一百零八位好漢,他們各有各的技法,而且剛剛英勇無比。殺了好多貪官和壞人,保護正義,寧死不屈,連朝廷都制服不了他們。  如果我是在這一百單八將中的一員,絕

格列佛遊記讀書筆記(匯總)

  《格列佛遊記》是以格列佛船長的口氣敘述週遊四國的經歷。由於暴風雨、上岸找淡水、遭遇海盜、被部下劫持等等種種情況,格列佛共到了四個不同的國度:「小人國」——利立浦特王國,「大人國」——布羅丁奈格王國,有著異想天開卻又不著實際想法人的「飛島國」,最後一個是由一種有智慧的馬管理的「慧駰國」。 

西遊記讀書筆記

  西遊記讀書筆記300字  我看過很多的書,比如:《瞧,這幫壞小子》、《愛的教育》……其中我最喜歡《西遊記》。  《西遊記》講的是唐僧、孫悟空、豬八戒和沙和尚去西天取經,途中遇到了九九八十一難,最終他們用自己的智慧戰勝了所有妖魔鬼怪,取上了真經。  《西遊記》這本書有四個主人公,其中我最喜

伊索寓言讀書筆記(精選)

  《伊索寓言》是古代希臘人傳給後世的一部飽含生活智慧的文學作品。相傳,這部寓言集中的寓言為伊索所作,因而稱為《伊索寓言》。伊索是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著名的寓言家。他與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萊辛並稱世界四大寓言家。他曾是薩摩斯島雅德蒙家的奴隸,曾被轉賣多次,但因知識淵博,聰穎過人,最後獲得自由。

駱駝祥子讀書筆記

  書中的主人公——一個好強、老實,又富有理想的鄉下人——祥子。來到北平後,幹起了拉車這一行。他的理想就是買上一輛自己的車。為了車,他吃盡了苦頭。被搶、被詐,無奈成親,卻喪了妻,喜歡的人也走了。這一路上起起伏伏,坎坎坷坷。這樣無情的社會就像一瓢冷水,連希望的星火也被澆熄了。曾經向上、不屈的祥

讀《水滸》,品永恆的傳奇

  論古道今說英雄,水滸好漢稱第一。  ——題記  說英雄,說風流倜儻,善良正義;說英雄,說追求勇氣,行俠仗義;說英雄,說肝膽相照,替天行道。  《水滸傳》一部經典之作,是我國首部描寫農民起義的小說。描寫了一群不堪暴政壓迫的好漢揭竿而起的故事。這一百單八將,或身懷絕技,或足智多謀,但他們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