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教學反思的基本途徑口訣(教師寫好教學反思的五種方法與五個)
2023-05-26 14:51:03 1
本文約2500字 預計閱讀時間5分鐘
教學反思是教師以自己的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作為思考對象而進行全面、深入、冷靜的思考和總結,對自己在教學活動過程和課堂教學實踐中所作出的行為決策以及由此產生的結果進行審視和分析的過程,是教師專業發展和自我成長的核心因素,是一個優秀教師在成長過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環節。古語說:「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善於反思不僅是個人成長的必要條件,也是教師成長的重要法寶。
那麼,撰寫教學反思要注意什麼?有什麼實用的技巧?希望這篇文章可以帶給您一些啟發。
與教育專家的觀點共情。教育專家站位高,觀點精煉,具有影響力。葉瀾教授談到共情反思的力量時說:「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一定能成為名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其真切地反映出教學反思在新教師專業發展中的利與弊。
與身邊的榜樣共情。身邊骨幹教師的肺腑之言更能令新教師感同身受,這些真真切切的教學反思事例會迅速打動教師們的心靈、產生撰寫教學反思的動力和興趣。
撰寫教學反思之前,只有掌握教學反思的要點,明確為何思、思什麼、往哪思、怎樣思,才能快速步入教學反思的正軌,加速提升教學反思質量。
為何思——沉澱規律。只有明白教學反思的目的是沉澱教育教學規律,才能在撰寫時有的放矢。自備課伊始至課後剖析,對自認為亮點或劣點處進行充分思考,當與預設一致時做正面的剖析,反之,做反面的剖析。
思什麼——舍面取點。撰寫教學反思要沉澱規律,不可追求面面俱到,聚焦一點方是上策。具體來看,可以中心開花、同類合併,還可以抓主舍次。
往哪思——詳盡剖析。基於教學擷錄展開反思,方能突破教學反思所聚焦的點。首先,讓事實說話,把課堂上與反思點相關的情境呈現出來。其次,對教學擷錄展開詳盡剖析,層層驗證自己的感受。最後,萬溪匯河,歸結出簡潔的教學規律。
怎樣思——層層突破。做到層層突破,撰寫教學反思便能得法。首先,圍繞主旨把教學擷錄分成幾個層級。其次,對每一個層級進行詳詳細細的剖析,學生的學、教師的教、課堂情境及師生、生生互動皆需剖析;最後,再次觀照主旨,串聯每一層級的剖析,做到該取則取,該舍全舍,層次分明,內容詳實。
從頻率上看,「每課有思、一周一得」最妥當,即每課反思「狂草」記錄,一周精選一篇認真撰寫,教學反思最具質量。
一周一督培習慣。有研究證明,一種習慣養成需21天,鞏固需66天。循此規律,我們可以推行一周一督,一學期後,大部分教師就可以養成一周一得的習慣,三學期後就可以習慣於一周一得的撰寫頻率。
互動點評須把「巧妙」放在首位,能無縫對接彼此的心距,及時肯定其反思的優點,婉轉指出其反思存在的癥結及建議。聚焦「巧妙」可以有五項原則,即指明方向、及時反饋、平等期待、賞識挑刺與細節追問。
教師的教學反思大多具有一定的共性問題,遴選之後大致分五類:漫無邊際、面面俱到、冠履倒置、隔靴搔癢、淺嘗輒止。
以隔靴搔癢為例,一名新教師在《背景資料運用的實踐與思考》中,用了大量的話語介紹背景資料的定義與意義,對課文內容的理解,而只用少量的話語剖析背景資料使用的理性思考。後來,她一邊刪減冗雜,簡練「配角」,一邊增加剖析,豐厚「主角」,切中了要害。於是,教學反思華麗轉身,頗具質量。反思剖析部分對背景資料使用的理性思考層層豐厚,而背景資料的定義與意義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則大幅縮減,教學反思之沉澱規律的目的已然達到。
1.教學反思必須捕捉教學的閃光點
上完一節課,授課教師一定能感受到本節課的亮點所在,此時,教師就應該在教學反思中將這些亮點記錄下來,在以後的教學當中靈活運用。
2.教學反思必須找到教學的失誤點
教學是一種遺憾的藝術,沒有失誤的課堂是不完美的。作為教師來說,失誤在所難免,但我們需要有一雙善於發現失誤的慧眼。課後,教師應儘量列出自己在本節課中的失誤點,如果自己不能發現,可以請同事多聽自己的課,給自己提一些建議,然後認真地加以反思,並分析造成這些失誤的原因。
3.教學反思必須凸顯教學的發展點
一份好的教學反思,要善於尋找自己在教學中的發展點。在分析總結原有閃光點及失誤點的基礎上,我們還要反思自己應該朝哪些方面繼續努力,才能使自己的課堂教學更高效。我們要分析自己的教學在哪些方面還可以做得更好,用發展的眼光看待自己的教學和自己的學生,羅列出教和學兩方面的發展空間。
4.教學反思必須記載教學的疑惑點
沒有一成不變的課堂,也沒有一成不變的學生。我們在教學中會遇到一些備課時沒有預料的問題,對於這些問題,教師要勤於記載,勤於思考。如果當堂不能解決,課後一定要查閱相關資料,在下節課要給學生解釋,並及時將這些問題記錄在案。
5.教學反思必須記錄學生的不同見解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應當充分肯定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一些獨到見解,這樣不僅可以使學生的好方法、好思路得以推廣,同時也是對學生的一種讚賞和激勵。對教師而言,這些難能可貴的見解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與完善,可拓寬教師的教學思路,提高教學水平。因此,將其記錄下來,可以作為未來教學的養分。
本文綜合整理自「教研報」「高校教師服務工作室」等微信公眾號,部分內容有所刪改。
微信編輯|leaxyi
主管: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主辦:北京師範大學
出版:北京師範大學出版集團
編輯:《中國教師》編輯部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郵件主題:姓名 作者單位 投稿欄目 稿件題目
國內統一刊號:CN 11-4801/Z
國際標準刊號:ISSN 1672-2051
▌合作資料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