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重機用行走小車及具有該行走小車的手動雙梁起重機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21:29:31 2
專利名稱:起重機用行走小車及具有該行走小車的手動雙梁起重機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起重機用行走小車及具有該行走小車的手動雙梁起重機。
背景技術:
起重機被廣泛的應用於機械製造、冶金、石油、石化等行業的車間、倉庫等搬運場 合。尤其適用於需要精確定位的物料運輸、大型零部件精密裝配等場合。目前,起重機按其 起升裝置的驅動方式可分為電動起重機和手動起重機;按其主梁的構成可分單梁起重機和 雙梁起重機。傳統的單梁起重機,包括單根主梁、端梁、懸掛機構和起升機構,在主梁兩側設有 端梁,在所述端梁上設有懸掛機構,懸掛機構具有車輪,懸掛機構的車輪裝配在車間或倉庫 中橫向設置的吊車梁上,懸掛機構的車輪能夠沿吊車梁的槽軌行走,使得起重機沿橫向移 動,實現起重機的移動和定位。在單根主梁下方吊設有能沿所述主梁滑行的行走小車,起升 機構懸掛於行走小車之下,並且起升機構下部的吊鉤在手動或電動起重葫蘆的驅動下沿高 度方向升降,從而達到起降被吊物件的目的。雖然單梁懸掛起重機具有結構簡單、製造成本 低、安裝方便的優點,但其不足之處在於,單梁懸掛起重機的懸掛機構、主梁、行走小車及起 升機構沿縱向疊加設置,這樣使得單梁懸掛起重機整體高度過大,進而減少了起重機的最 大吊起高度,特別在低廠房或對大型零部件進行起吊作業時,容易因吊起高度不足,而導致 被吊物件不能運送到位,嚴重影響正常的生產作業。若採用其他運輸及吊裝方式,也會造成 費時費力、生產效率低的缺陷並增加了生產成本。為了減小起重機的整體高度,通常採用雙梁起重機。中國專利第 「ZL200620031140.6」號公開了一種「雙梁起重機」,包括兩條並列的主梁和兩側的端梁,主 梁上設有行走小車,兩條主梁的內側下部均設有承重梁,行走小車的車輪裝配在兩條承重 梁上。該雙梁起重機雖然行走小車置於兩主梁內側的承重梁上,使得行走小車與主梁在高 度上重疊,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起重機的整體高度,增大了起重機的最大吊起高度。但 是,由於起吊機構仍然吊掛在主梁的下方,造成起重機的整體高度較大,仍然不能滿足吊裝 作業的高度需要。並且,該起重機的起吊機構採用電動葫蘆,由於電動葫蘆結構複雜,整體 結構尺寸大,通常電動葫蘆在垂直方向的尺寸至少是手拉葫蘆的兩倍,而其自重至少為手 拉葫蘆的十倍,因此導致主梁的承載負荷增大。為保證主梁強度,必然要加大主梁結構尺 寸,因此造成起重機的整體高度較大,且自重較重。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懸掛起重機存在的結構尺寸過大的缺陷,提供 一種能夠減小起重機整體高度,增大起吊空間,滿足低矮廠房的吊裝需要的起重機用行走 小車。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起重機用行走小車,包括車架和設置在 所述車架兩端的車輪,所述車架的中部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至少向下形成開口部,在
3所述容置腔中設有用於與起重機的起吊機構相配合的接合件。如上所述的起重機用行走小車,所述容置腔為貫通所述車架中部的腔體,所述接 合件通過軸栓固定在所述容置腔中,並位於所述車架的頂部。如上所述的起重機用行走小車,所述車架的中部向上拱起,所述容置腔形成在該 拱起部,且所述接合件設置在該拱起部的頂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緊湊,空間利用率高,可靠性強的具有 上述行走小車的手動雙梁起重機。為達到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出的一種起重機用行走小車,具有如上所述行走 小車的手動雙梁起重機,包括由兩主梁和兩端梁構成的矩形框架,在所述兩端梁上分別設 有與所述起重機導軌相連接的懸掛機構,其特徵在於,在所述兩主梁內側分別設有相對置 的導軌,所述行走小車的車輪與所述導軌相配合,起吊機構與固定在所述行走小車的容置 腔內的接合件相連接。如上所述的手動雙梁起重機,所述容置腔為貫通所述行走小車車架中部的腔體, 所述接合件通過軸栓固定在所述容置腔中,並位於所述車架的頂部。如上所述的手動雙梁起重機,所述車架的中部向上拱起,所述容置腔形成在該拱 起部,且所述接合件設置在該拱起部的頂部。如上所述的手動雙梁起重機,所述導軌設在所述兩主梁內側的上部。如上所述的手動雙梁起重機,所述端梁由兩平行且間隔設置的鋼板相對焊接而 成,所述懸掛機構的連接部嵌置在所述端梁的兩鋼板之間,並與所述端梁固定為一體。如上所述的手動雙梁起重機,所述行走小車的接合件為掛環,所述掛環與所述起 吊機構的掛鈎相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優點1、本實用新型行走小車採用內嵌式結構,行走小車的車架具有內凹的容置部,起 重機的起吊機構嵌入該容置部內,使得起吊機構與行走小車能夠部分地沿高度方向重疊設 置,減小了起升機構的吊鉤至主梁的下端(即上極限位置)的距離,減小了雙梁懸掛起重機 的整體高度,在相同安裝條件下,增大了起重機的最大起升高度,從而滿足在車間、倉庫進 行吊裝作業中對起升高度需要,增加了實用價值。2、本實用新型行走小車的車架中部呈向上拱起狀,形成具有所述容置腔的拱形車 架。便於起重機的起吊裝置與容置腔34內的接合件33連接,具有拆裝方便的有益效果。並 且,容置腔為貫通車架中部的腔體,這樣,既節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又減輕了行走小車的 重量,使得行走小車的移動更加靈活、方便。3、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上所述行走小車的手動雙梁起重機,具有結構簡單、緊湊,空 間利用率高,可靠性高,成本低,適用範圍廣的優點,,具有較大的產業利用價值。4、本實用新型手動雙梁起重機的端梁由兩平行設置的鋼板相對焊接成型,在所述 兩鋼板之間連接有所述懸掛機構。這樣,懸掛機構內嵌於端梁的兩鋼板之間,懸掛機構與端 梁在高度方向上具有相重疊的部分,進一步減小雙梁懸掛起重機整體高度。其中,懸掛機構 的連接部通過螺栓連接於所述端梁的兩鋼板之間。這樣,既有利於懸掛機構與端梁連接牢 固可靠,又便於拆裝。
以下附圖僅旨在於對本實用新型做示意性說明和解釋,並不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 圍。其中,圖1為本實用新型手動雙梁起重機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手動雙梁起重機的俯視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手動雙梁起重機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行走小車的主視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行走小車的側視結構示意圖。圖中1_手動雙梁起重機;11-主梁;12-端梁;2-懸掛機構;3-行走小車;31-車 架;32-車輪;33-掛環;34-容置部;4-起吊機構;41-吊鉤;42-手拉鏈起重葫蘆;43-掛 鉤;5-驅動裝置;6-起重機導軌;211-車輪安裝部;212-連接部;7-導軌。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徵、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現對照附圖說明 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
。其中,相同的部件採用相同的標號。請參考圖1、圖2和圖3,分別為本實用新型手動雙梁起重機的主視結構示意圖、俯 視結構示意圖和側視結構示意圖,圖4和圖5分別為本實用新型行走小車的主視結構示意 圖和側視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了一種起重機用行走小車3,以及具有該行走小車3的 手動雙梁起重機1。如圖1、2、3所示,本實用新型提出的手動雙梁起重機1包括由兩主梁 11和兩端梁12構成的矩形框架,在所述端梁12上分別設有與所述起重機導軌6相連接的 懸掛機構2,所述懸掛機構2在驅動裝置5的帶動下沿起重機導軌6移動,使得起重機整體 能夠沿起重機導軌6行走。驅動裝置5與懸掛機構2的配合連接方式為公知技術,在此不 再詳細描述。在所述兩主梁11內側分別設有相對置的導軌7,所述行走小車3的車輪32與 所述導軌7相配合,使得所述行走小車3能沿所述導軌7移動。請配合參見圖1、4、5,本實用新型提出的行走小車3包括車架31和設置在所述車 架31兩端的車輪32,所述車架31的中部形成有容置腔34,所述容置腔34至少向下形成開 口部,在所述容置腔34中設有用於與起重機的起吊機構4相配合的接合件33。所述起吊 機構4的上部與所述容置腔34中的接合件33相連接。這樣,所述起吊機構4部分地收容 在所述行走小車3的容置腔34內,減小了起吊機構的吊鉤41至主梁11下端(即上極限位 置)的距離H,減小了雙梁懸掛起重機的整體高度,從而增大了起重機的最大起升高度。在本實施例中,為了便於安裝和拆卸,將所述容置腔34設置為貫通所述車架31中 部的腔體,接合件33通過軸栓35固定在所述容置腔34中,並位於所述車架31的頂部。這 樣,既節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又減輕了行走小車的重量,使得行走小車的移動更加靈活、 方便。本實用新型的接合件33與容置腔34之間還可以通過焊接或其他公知的連接方式, 只要保證接合件33能夠固定在容置腔34內即可。在另一個可行的本實施例中,如圖4所示,所述車架31的中部向上拱起,所述容置 腔34形成在該拱起部,且所述接合件33設置在該拱起部的頂部。採用該結構能夠進一步 增加吊鉤41與行走小走3之間的重疊量,即當起吊機構4的吊鉤41處於上極限位置時,使吊鉤41的下鉤部距主梁11下端的距離H進一步減小,在不改變起重機導軌6、懸掛機構2 以及主梁11結構尺寸的情況下,使雙梁懸掛起重機具有更大的起吊高度。在本實施例中,所述接合件33為掛環33,所述起吊機構4包括由上至下依次連接 的用於與所述掛環33相連接的掛鈎43、手拉鏈起重葫蘆42和用於懸掛被吊物件的吊鉤 41,所述吊鉤41在所述手拉鏈起重葫蘆42的驅動下沿高度方向上升或下降,從而起到升降 被吊物件的作用。本實用新型採用掛鈎與掛環的配合連接方式,具有可靠性高,拆裝方便的 優點。在本實施例中,導軌7設置在主梁11底部,通過車輪32與導軌7的配合,使得行 走小車3能夠沿導軌7滑行。本實用新型也不限於此,在起重機設置位置的空間高度允許 的情況下,導軌7還可以設在兩主梁11內側上部,從而提升了行走小車與起吊機構的高度 位置,進一步減小了起重機的整體高度,並且進一步減小起升機構的吊鉤41至主梁11下端 (即上極限位置)的距離H,從而增加了起重機的最大起升高度。請再參考圖3,所述懸掛機構2包括機架21,所述機架21包括設置在機架21上部 的安裝用於懸掛行走輪22的車輪安裝部211和設置在機架21下部的連接部212,懸掛行走 輪22與起重機導軌6相配合,使得懸掛機構2能夠能沿起重機導軌6滑動,從而帶動被吊 物件沿起重機導軌6移動,起到運送和定位被吊物件的作用。懸掛行走輪22與起重機導軌 6配合連接方式與現有技術相同,在此不再詳細描述。在本實施例中,所述端梁12由兩平行且間隔設置的鋼板相對焊接而成,所述懸掛 機構2的連接部212嵌置在所述端梁的兩鋼板之間,並與所述端梁12固定為一體。這樣, 懸掛機構2的一部分嵌入端梁12的兩鋼板之間,從而進一步減小起重機整體高度。其中, 懸掛機構2的連接部212通過螺栓23與所述端梁12相連接。這樣,使得懸掛機構2與端 梁12連接牢固可靠,並且便於拆裝。另外,所述主梁11採用工字鋼、槽鋼或鋼板,以滿足不 同起重噸位和跨度的需要。本實用新型起重機行走小車採用在行走小車3的車架中部形成有容置部34的結 構,起重機的起吊機構4的掛鈎與該容置部內的掛環相連接,使得起吊機構4與行走小車3 能夠沿高度方向部分地重疊設置,減小了起升機構的吊鉤41至主梁11的下端(即上極限 位置)的距離H,減小了雙梁懸掛起重機的整體高度;因此,在相同安裝條件下,增大了起重 機的最大起升高度,從而滿足在車間、倉庫吊裝作業時對起升高度需要。其中,所述容置腔 34設置為貫通所述車架31中部的腔體,既節省了材料、降低了成本,又減輕了行走小車的 重量,使得行走小車的移動更加靈活、方便;另外,所述車架31的中部向上拱起,所述容置 腔34形成在該拱起部,進一步增加起吊機構的吊鉤41與行走小走3之間的重疊量,使雙梁 懸掛起重機具有更大的起吊高度。本實用新型具有上述行走小車的手動雙梁起重機,該起 重機除具有上述行走小車的有益效果外,在起重機設置位置的空間高度允許的情況下,在 主梁11上部設置導軌7,行走小車3與導軌7相配合,從而提升了行走小車與起吊機構的高 度位置,進一步減小了起重機的整體高度,增加了起重機的最大起升高度。並且,由於懸掛 機構的連接部嵌入端梁內,使得懸掛機構與端梁在高度方向上部分重疊,更進一步減小起 重機整體高度,增加了起重機的最大起升高度。本實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在安裝時,將行走小車3安裝在兩主梁之間形成的導 軌上,在起重機設置位置的空間高度允許的情況下,導軌7設置在主梁11的上部,行走小車3的車輪32與兩主梁11的導軌7相配合,行走小車3在外接的手動或電動驅動裝置的帶動 下能夠沿導軌移動,從而提升了行走小車與起吊機構的高度位置,減小了起重機的整體高 度,增加了起重機的最大起升高度。起吊機構4懸掛於行走小車3的容置部34的掛環33 上,使得起吊機構4與行走小車3能夠沿高度方向部分地重疊設置,進一步減小了雙梁懸掛 起重機的整體高度。將懸掛機構2嵌入安裝於由兩鋼板對焊而成的端梁中,懸掛機構2的 懸掛行走輪22安裝於吊車梁6上,且懸掛機構2能夠在驅動裝置5的帶動下沿吊車梁6行 走,使得懸掛機構2與端梁12之間部分重疊,進一步減小起重機整體高度,增加了起重機的 最大起升高度。由此,使得起重機的整體高度有明顯的減少,從而大幅度增加了起重機的最 大起升高度。在使用過程中,首先開啟懸掛機構2的驅動裝置5和行走小車3的驅動裝置, 使得懸掛機構2沿起重機導軌6移動且行走小車3沿主梁11移動,從而將起吊機構4移至 被吊物件上方;隨後,再將被吊物件與起吊機構4的吊鉤41相連接,手動操作手拉鏈起重葫 蘆42將吊鉤41升起,從而將被吊物件吊起;由於起吊機構4懸掛於行走小車3的容置部34 中的掛環33上,使得起吊機構4部分地嵌入所述行走小車3內;當被吊物件提升至預定高 度之後,再次開啟懸掛機構2的驅動裝置5和行走小車3的驅動裝置,通過移動懸掛機構2 及行走小車3將被吊物件移動至預定位置上方;手動操作手拉鏈起重葫蘆42將起吊機構4 的吊鉤41及被吊物件降下,使被吊物件下落至預定位置;最後,將吊鉤41與被吊物件相脫 離,從而完成起吊作業。將起吊機構4移動至下一個被吊物件的上方,重複上述起吊作業過 程。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示意性的具體實施方式
,並非用以限定本實用新型的範 圍。任何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構思和原則的前提下所作出的等同變 化與修改,均應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權利要求一種起重機用行走小車,其特徵在於,所述的行走小車包括車架和設置在所述車架兩端的車輪,所述車架的中部形成有容置腔,所述容置腔至少向下形成開口部,在所述容置腔中設有用於與起重機的起吊機構相配合的接合件。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起重機用行走小車,其特徵在於,所述容置腔為貫通所述車架 中部的腔體,所述接合件通過軸栓固定在所述容置腔中,並位於所述車架的頂部。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起重機用行走小車,其特徵在於,所述車架的中部向上拱 起,所述容置腔形成在該拱起部,且所述接合件設置在該拱起部的頂部。
4.一種具有如權利要求1所述行走小車的手動雙梁起重機,包括由兩主梁和兩端梁 構成的矩形框架,在所述兩端梁上分別設有與所述起重機導軌相連接的懸掛機構,其特徵 在於,在所述兩主梁內側分別設有相對置的導軌,所述行走小車的車輪與所述導軌相配合, 起吊機構與固定在所述行走小車的容置腔內的接合件相連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手動雙梁起重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容置腔為貫通所述行走小 車車架中部的腔體,所述接合件通過軸栓固定在所述容置腔中,並位於所述車架的頂部。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手動雙梁起重機,其特徵在於,所述車架的中部向上拱起, 所述容置腔形成在該拱起部,且所述接合件設置在該拱起部的頂部。
7.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手動雙梁起重機,其特徵在於,所述導軌設在所述兩主梁內 側的上部。
8.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手動雙梁起重機,其特徵在於,所述端梁由兩平行且間隔設 置的鋼板相對焊接而成,所述懸掛機構的連接部嵌置在所述端梁的兩鋼板之間,並與所述 端梁固定為一體。
9.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手動雙梁起重機,其特徵在於,所述行走小車的接合件為掛 環,所述掛環與所述起吊機構的掛鈎相連接。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起重機用行走小車及具有該行走小車的手動雙梁起重機,行走小車包括車架和設置在所述車架兩端的車輪,車架的中部形成有容置腔,容置腔至少向下形成開口部,在容置腔中設有用於與起重機的起吊機構相配合的接合件。手動雙梁起重機包括由兩主梁和兩端梁構成的矩形框架,在兩端梁上分別設有與所述起重機導軌相連接的懸掛機構,在兩主梁內側分別設有相對置的導軌,行走小車的車輪與導軌相配合,起吊機構與固定在行走小車的容置腔內的接合件相連接。本實用新型實現了起重機結構的優化,減小了起升機構的吊鉤至主梁下端的上極限位置的距離。在相同安裝條件下,增加了最大起升高度。並且結構簡單、緊湊,空間利用率高,可靠性強。
文檔編號B66C17/00GK201647826SQ20102015738
公開日2010年11月24日 申請日期2010年4月9日 優先權日2010年4月9日
發明者卞瀟雨, 戴哲, 曾卓, 李佔雲, 王旭 申請人:中冶京誠工程技術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