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力測定裝置及紗線卷繞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1 09:24:41 2
專利名稱:張力測定裝置及紗線卷繞裝置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測定沿紗線通道行走的紗線的張力的張力測定裝置以及具備這樣的張力測定裝置的紗線卷繞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從餵紗筒管將紗線卷繞到卷裝上的紗線卷繞裝置為我們所知。在這樣的紗線卷繞裝置中,為了測定由張力付與部付與的紗線的張力,有時搭載張力測定裝置。例如,在日本特開平10-38722號公報中記載了具備行走的紗線接觸的導紗器、支承導紗器的支承體、安裝了支承體的彈性板、安裝了彈性板的內殼體、收容內殼體的外殼體、以及填充在內殼體與外殼體之間的樹脂層的張力傳感器。在該張力傳感器中,根據彈性板的應變檢測紗線的張力。·但是,特開平10-38722號公報記載的張力傳感器存在如果某種外力作用於外殼體使外殼體變形,該變形通過樹脂層和內殼體傳遞給彈性板,結果紗線張力的測定精度惡化的擔憂。
實用新型內容因此本實用新型以提供一種能夠精度良好地測定紗線張力的張力測定裝置以及具備這樣的張力測定裝置的紗線卷繞裝置為目的。本實用新型的張力測定裝置為測定沿紗線通道行走的紗線的張力的張力測定裝置,具備底座;變形部,安裝在上述底座上、因上述紗線的接觸而變形;以及檢測部,以與上述變形部的變形方向具有交叉關係的方向成為固定方向的方式,安裝在上述底座上,根據上述變形部的變形,將上述張力作為電信號而檢測。該張力測定裝置中,檢測部以與變形部的變形方向具有垂直交叉關係的方向成為固定方向的方式安裝在底座上。由此,檢測部對底座的固定力不容易傳遞給變形部。由此,根據張力測定裝置,能夠精度良好地測定紗線的張力。並且,變形部安裝在與變形部的變形方向具有垂直交叉關係的方向上所形成的底座的第I安裝面上;檢測部用固定件安裝在與第I安裝面交叉的底座的第2安裝面上;固定件進行的固定方向,跟紗線與變形部接觸的方向垂直交叉。根據該結構,即使某種外力作用於檢測部而檢測部變形,該變形也不容易傳遞給變形部。由此,能夠精度良好地測定紗線的張力。並且,也可以是第2安裝面與第I安裝面垂直交叉,固定件進行的固定方向為與第2安裝面垂直交叉的方向。根據該結構,由於檢測部的變形更不容易傳遞給變形部,因此能夠更精度良好地測定紗線的張力。並且,底座也可以具有第I壁部,設置有第I安裝面,以及第2壁部,設置有第2安裝面,與第I壁部具有交叉關係。根據該結構,能夠使檢測部的變形更不容易傳遞給變形部。[0010]並且,第2壁部也可以與第I壁部垂直交叉。根據該結構,能夠使檢測部的變形更不容易傳遞給變形部。並且,變形部也可以具有負載傳感器部,具有安裝在第I安裝面上的一端部;以及杆部,具有 支承紗線的一端部和與負載傳感器部的另一端部連接的另一端部。根據該結構,能夠根據負載傳感器部的應變容易並且確實地將紗線的張力作為電信號檢測。並且,檢測部也可以具有殼體,安裝在第2安裝面上;以及信號處理部,收容於殼體,處理電信號。根據該結構,能夠抑制由殼體或電路板的變形傳遞給變形部引起的紗線張力的測定精度的惡化。並且,還可以具備安裝在與第I安裝面具有交叉關係的底座的第3安裝面上、將紗線引導到紗線通道的導板;還可以具備安裝在與第I安裝面具有交叉關係的底座的第4安裝面上、覆蓋變形部的蓋。根據該結構,能夠抑制由導板或蓋的變形傳遞給變形部引起的紗線張力的測定精度的惡化。本實用新型的紗線卷繞裝置具備上述本實用新型的張力測定裝置以及卷繞紗線的卷繞部。根據該紗線卷繞裝置,由於具備能夠像上述那樣精度良好地測定紗線的張力的張力測定裝置,因此能夠實現以規定張力的紗線的卷繞。並且,在張力測定裝置中還可以具備基座,在變形部安裝在底座的第I安裝面上、檢測部安裝在與第I安裝面具有交叉關係的底座的第2安裝面上的情況下,該基座安裝在與第I安裝面具有交叉關係的底座的第5安裝面上,支承張力測定裝置。根據該結構,能夠抑制由基座的變形傳遞給變形部引起的紗線張力的測定精度的惡化。並且,也可以還具備沿紗線通道配置在張力測定裝置的上遊側、對紗線付與規定張力的張力付與部。根據該結構,由於能夠根據精度良好地測定的張力反饋控制張力付與部,因此能夠更確實地實現以規定張力的紗線的卷繞。根據本實用新型,能夠精度良好地測定紗線的張力。
圖I為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形態的紗線卷繞裝置的卷繞單元的主視圖;圖2為作為本實用新型一個實施形態的張力測定裝置的張力傳感器的縱剖視圖;圖3為沿圖2的III - III線的張力傳感器的剖視圖;圖4為圖2的張力傳感器的局部分解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優選實施形態。另外,在各圖中給相同或相當的部分添加相同的附圖標記,省略重複的說明。如圖I所示,卷繞單元(紗線卷繞裝置)I為從餵紗筒管B將紗線Y卷繞到卷裝P上的裝置。餵紗筒管B在上一道工序的細紗機形成,例如在放置到託盤上的狀態下從細紗機搬送。另外,通過並列設置多個卷繞單元I從而構成自動絡紗機。在卷繞單元I中沿紗線Y的行走路徑(即紗線通道)從上遊側(這裡為下側)開始依次設置有筒管支持部2、紗線退繞輔助裝置3、預清紗器4、柵欄式張力器(張力付與部)5、張力傳感器(張力測定裝置)6、下紗捕捉裝置7、捻接器8、切斷器9、清紗器11、上紗捕捉裝置12和卷繞部13。這些各結構安裝在機臺14上。並且,在卷繞單元I中設置有控制卷繞單元I的各結構的控制部15以及顯示卷繞單元I的動作狀況等的顯示器(顯示部)16。控制部15在與控制整個自動絡紗機的控制裝置之間收發有關絡紗動作的種種信息。筒管支承部2以使餵紗筒管B直立的狀態支承餵紗筒管B。紗線退繞輔助裝置3用配置在餵紗筒管B上方的筒狀部件控制從餵紗筒管B上退繞下來的紗線Y的氣圈。柵欄式張力器5通過用由梳齒狀的固定柵欄和可動柵欄構成的一對柵欄將紗線Y保持成鋸齒形從而付與行走的紗線Y規定的張力。張力傳感器6為測定沿紗線通道行走的紗線Y的張力的裝置。控制部15根據用張力傳感器6測定到的紗線Y的張力,給行走的紗線Y付與規定張力地反饋控制柵欄式張力器5。預清紗器4用夾著紗線通道以規定的間隔配置的一對限制部件預先限制比規定值大的紗疵的通過。清紗器11在紗線Y的卷繞中檢測大肚紗等紗疵。切斷器9在用預清紗器4限制紗疵通過時或者用清紗器11檢測到紗疵時,將紗線切斷。捻接器8在用切斷器9切斷紗線Y時或者紗線Y斷紗時將餵紗筒管B側的紗端與卷裝P側的紗端拼接在一起。下紗捕捉裝置7能夠以軸線α為中心沿上下方向轉動地構成,在其轉動端設置有吸引口 7a。吸引口 7a在捻接器8的上部與預清紗器4的下部之間轉動。上紗捕捉裝置12能夠以軸線β為中心向上下方向轉動地構成,在其轉動端設置有吸引口 12a。吸引口 12a在捻接器8的下部與卷繞部13之間轉動。由此,下紗捕捉裝置7向下方向轉動用吸引口 7a吸引餵紗筒管B側的紗端,然後向上方向轉動,將餵紗筒管B側的紗端交給捻接器8。另一方面,上紗捕捉裝置12向上方向轉動用吸引口 12a吸引卷裝P側的紗端,然後向下方向轉動將卷裝P側的紗端交給捻接器8。卷繞部13將從餵紗筒管B退繞下來的紗線Y卷繞到卷裝P上形成滿卷卷裝P。卷繞部13具有形成了滾筒槽17a的卷繞鼓17、以及能夠旋轉地支承卷裝P的搖架18。搖架18使卷裝P的表面以適當的接觸壓與卷繞鼓17的表面接觸。卷繞部13通過用電動機旋轉驅動卷繞鼓17並使卷裝P從動旋轉,從而使紗線Y以規定的寬度橫動並將紗線Y卷繞到卷裝P上去。接著更詳細地說明上述張力傳感器6。另外,在以下說明中,為了方便將紗線通道中張力傳感器6的上遊側稱為下側,將其相反的一側稱為上側,相對於張力傳感器6的紗線通道將紗線Y導入導出的一側稱為前側,將其相反的一側稱為後側。如圖2和圖3所不,張力傳感器6具備用金屬一體成型的底座20。底座20具有圍成空間S的側壁部(第I壁部)21、上壁部22、下壁部23和後壁部24。底座20還具有在側壁部21的外側(即空間S的相反一側)沿上下方向延伸的縱壁部25以及從縱壁部25的下端部延伸到前側的橫壁部(第2壁部)26。其中,橫壁部26與側壁部21具有近似垂直交叉的關係。另外,一個壁部與另一個壁部具有交叉關係不僅包括一個壁部的規定壁面與另一個壁部的規定壁面直接交叉的情況,還包括包含一個壁部的規定壁面的假想面與包含另一個壁部的規定壁面的假想面交叉的情況。在側壁部21的前端部的內側(即空間S —側)的側面(第I安裝面)21a上安裝有因紗線Y的接觸而變形的變形部30。變形部30具有由金屬一體地成型的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更詳細為如下地構成。S卩,負載傳感器部31的前端部(一端部)31a用螺栓32安裝在側壁部21的側面21a上。負載傳感器部31形成為沿前後方向延伸的長方體形狀,在其側面通過例如印刷等設置應變片33。杆部34的後端部(另一端部)34b連接在負載傳感器部31的後端部(另一端部)31b上。杆部34形成為沿前後方向延伸的圓柱狀(但是後端部34b為長方體狀),在其前端部(一端部)34a上設置有從側壁部21側與紗線Y接觸的接觸部36。接觸部36用與紗線Y的摩擦阻力小、並且磨損小的陶瓷等材料形成為圓筒狀,在其周面上設置有槽36a,以使紗線Y穩定地接觸。這樣,變形部30安裝在與變形部30的變形方向具有近似垂直交叉關係的方向上所形成的底座20的側面21a上。從側壁部21 —側與紗線Y接觸的導紗器51安裝在底座20的上壁部22上。另一方面,從側壁部21的相反側與紗線Y接觸的導紗器52安裝在底座20的下壁部23上。導紗器51、52用與紗線Y的摩擦阻力低、並且磨損小的陶瓷等材料形成為板狀。由此,沿紗線通道行走的紗線Y與杆部34的接觸部36和各導紗器51、52這三個部位接觸,以規定的角度彎曲,根據紗線Y的張力通過杆部34在負載傳感器部31中產生應變。並且,當負載傳感·器部31中產生應變時,從應變片33輸出與負載傳感器部31的應變量相對應的電信號。根據變形部30的變形將紗線Y的張力作為電信號檢測的檢測部40安裝在底座20的橫壁部26的上表面(第2安裝面)26a上。其中,橫壁部26的上表面26a與側壁部21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檢測部40具有殼體41和電路板(信號處理部)43,更詳細為如下地構成。另外,一個面與另一個面具有交叉關係不僅包括一個面與另一個面直接交叉的情況,也包括包含一個面的假想面與包含另一個面的假想面交叉的情況。S卩,相對於底座20並設在空間S的相反一側的殼體41的安裝部41a用螺栓(固定件)42安裝在橫壁部26的上表面26a上。殼體41用樹脂形成為長方體箱形。為了將紗線Y的張力作為電信號檢測而處理該電信號的電路板43收容在殼體41內。電路板43通過線路44與應變片33電連接,從應變片33獲取與負載傳感器部31的應變量相對應的電信號,根據該電信號將紗線Y的張力作為電信號輸出。這樣,檢測部40用螺栓42安裝在與底座20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底座20的上表面26a上。並且,螺栓42進行固定的方向跟紗線Y與變形部30接觸的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如圖2和圖4所示,在底座20的上側配置有在將紗線Y導入張力傳感器6的紗線通道之際將紗線Y引導到導紗器51的導板53。導板53用螺栓(固定件)54固定在底座20的側壁部21的上端面(第3安裝面)21b上。另一方面,在底座20的下側配置有當將紗線Y導入張力傳感器6的紗線通道之際將紗線Y引導到導紗器52中的導板55。導板55安裝在設置於卷繞單元I的機臺14側的基座14a上。張力傳感器6,通過基座14a用螺栓(固定件)56 (參照圖3)安裝在底座20的橫壁部26的下表面(第5安裝面)26b上,從而支承在基座14a上。其中,側壁部21的上端面21b和橫壁部26的下表面26b分別與側壁部21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的交叉的關係。並且,螺栓54進行固定的方向和螺栓56進行固定的方向分別跟紗線Y與變形部30接觸的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如圖3和圖4所示,用樹脂形成的蓋61通過螺栓(固定件)62安裝在底座20的側壁部21的前端面(第4安裝面)21c上。蓋61在底座20的上壁部22與下壁部23之間覆蓋變形部30。其中,側壁部21的前端面21c與側壁部21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並且,螺栓62進行固定的方向跟紗線Y與變形部30接觸的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在蓋61上形成有讓支承紗線Y的杆部34的前端部34a突出的凹部61a。具有粘附性的圓環形彈性部件63通過一點點間隙包圍杆部34地配置在凹部61a的底面上。在該狀態下,用樹脂形成的包圍部件64嵌入凹部61a中。包圍部件64使杆部34的接觸部36中紗線Y接觸的地方露出,包圍杆部34的前端部34a。在將紗線Y導入張力傳感器6的紗線通道之際將紗線Y引導到杆部34的接觸部36的導板57 (參照圖2)安裝在蓋61和包圍部件64上。這樣,具有粘附性的圓環形彈性部件63通過一點點 間隙包圍杆部34地配置在使杆部34的前端部34a突出的蓋61的凹部61a的底面。由此,能夠防止飛花進入覆蓋變形部30的蓋61內而使紗線Y張力的測定精度惡化。如圖2所示,在底座20上設置有具有空氣流路71、72和73的送風機構70。空氣流路71沿上下方向延伸地形成在縱壁部25內。空氣流路71的下端部71b通過殼體41與卷繞單元I的空氣供給源連接。空氣流路72從空氣流路71的上端部71a沿橫方向延伸地形成在縱壁部25的上端部和上壁部22內。在空氣流路72的頂端部設置有下側開口的空氣噴射孔74和上側開口的空氣噴射孔75。空氣流路73從空氣流路71的下端部71b分支沿橫方向延伸地形成在側壁部21的下端部內。在空氣流路73的頂端部設置有朝側邊開口的空氣噴射孔76。這樣,在底座20上設置有能夠將空氣噴射到張力傳感器6的規定部分的送風機構70。因此,通過以規定定時從送風機構70噴射空氣,能夠將附著在張力傳感器6上的飛花除去,能夠防止飛花堆積在張力傳感器6上。如以上說明過的那樣,張力傳感器6中沿紗線通道行走的紗線Y與杆部34的接觸部36和各導紗器51、52這三個部位接觸,以規定的角度彎曲,根據紗線Y的張力通過杆部34在負載傳感器部31中產生應變。並且,當與負載傳感器部31的應變量相對應的電信號從應變片33輸出時,電路板(信號處理部)43根據與負載傳感器部31的應變量相對應的電信號,將紗線Y的張力作為電信號輸出。這樣,由於變形部30由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構成,因此張力傳感器6能夠根據負載傳感器部31的應變容易並且確實地將紗線Y的張力作為電信號而檢測。此時,以與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 (即變形部30)的變形方向(這裡為從杆部34的接觸部36中的紗線Y的接觸場所朝側壁部21的方向,即紗線Y產生的擠壓力作用於變形部30的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方向成為固定方向的方式,殼體41 (即檢測部40)被安裝到底座20上。更詳細為,變形部30被安裝在與變形部30的變形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方向上所形成的底座20的側面21a上。並且,檢測部40被用螺栓42安裝在與底座20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底座20的上表面26a上,螺栓42進行的固定方向跟紗線Y與變形部30接觸的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即螺栓42進行的固定方向成為與底座20的上表面26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方向)。由此,殼體41對底座20的固定力不容易傳遞給負載傳感器部31。另外,固定方向是為了將其他部件固定在底座20上而由固定件付與的固定力作用的方向。因此,殼體41對底座20的固定方向為螺栓42的軸線方向。以與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 (即變形部30)的變形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方向成為固定方向的方式,導板53被安裝到底座20上。更詳細為,導板53被用螺栓54安裝到與底座20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底座20的上端面21b上,螺栓54進行的固定方向跟紗線Y與變形部30接觸的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由此,導板53對底座20的固定力不容易傳遞到負載傳感器部31。導板53對底座20的固定方向為螺栓54的軸線方向。並且,以與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 (即變形部30)的變形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方向成為固定方向的方式,蓋61被安裝到底座20上。更詳細為,蓋61被用螺栓62安裝在與底座20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底座20的前端面21c上,螺栓62進行固定的方向與紗線Y與變形部30接觸的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由此,蓋61對底座20的固定力不容易傳遞到負載傳感器部31。蓋61對底座20的固定方向為螺栓62的軸線方向。而且,以與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 (即變形部30)的變形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方向成為固定方向的方式,基座14a被安裝在底座20上。更詳細為,基座14a用螺栓56安裝在與底座20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的底座20的下表面26b上,螺栓56進行的固定方向與紗線Y與變形部30接觸的方向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 由此,基座14a對底座20的固定力不容易傳遞到負載傳感器部31。基座14a對底座20的固定方向為螺栓56的軸線方向。根據張力傳感器6,能夠精度良好地測定紗線Y的張力。另外,一個方向與另一個方向具有交叉的關係不僅包括一個方向與另一個方向具有交點地交叉的情況,還包括一個方向與另一個方向位於歪扭位置上的情況(即,一個方向與另一個方向不具有交點地立體交叉的情況)。而且,安裝有殼體41和電路板43 (即檢測部40)的底座20的橫壁部26的上表面26a與安裝有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 (即變形部30)的底座20的側壁部21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而且,安裝有殼體41和電路板43的橫壁部26與安裝有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的側壁部21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由此,即使某種外力作用於殼體41或電路板43使殼體41或電路板43變形,該變形也不容易傳遞給負載傳感器部31。由此,根據張力傳感器6,能夠抑制由殼體41或電路板43的變形傳遞給負載傳感器部31引起的紗線Y的張力的測定精度惡化,能夠精度良好地測定紗線Y的張力。並且,安裝有導板53的底座20的側壁部21的上端面21b與安裝有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的底座20的側壁部21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而且,安裝有蓋61的底座20的側壁部21的前端面21c與安裝有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的底座20的側壁部21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由此,即使某種外力作用於導板53或蓋61使導板53或蓋61變形,該變形也不容易傳遞給負載傳感器部31。由此,能夠抑制由導板53或蓋61的變形傳遞給負載傳感器部31引起的紗線Y張力的測定精度惡化。並且,卷繞單元I由於能夠根據用張力傳感器6精度良好地測定的紗線Y的張力反饋控制柵欄式張力器5,因此能夠確實地實現以規定張力的紗線Y的卷繞。並且,卷繞單元I中安裝有支承張力傳感器6的基座14a的底座20的橫壁部26的下表面26b,與安裝有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的底座20的側壁部21的側面21a具有近似垂直地交叉的關係。由此,即使某種外力作用於基座14a使基座14a變形,該變形也不容易傳遞給負載傳感器部31。由此,能夠抑制由基座14a的變形傳遞給負載傳感器部31引起的紗線Y張力的測定精度惡化。[0051]以上說明了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形態,但本實用新型並不局限於上述實施形態。例如,也可以使用所謂盤式傳感器等能夠對沿紗線通道行走的紗線Y付與規定的張力的其他張力付與 部來取代柵欄式張力器5。並且,檢測部40也可以以與變形部30的變形方向具有以垂直以外的角度交叉的關係的方向成為固定方向的方式安裝到底座20上。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跟變形方向與固定方向平行的情況相比,檢測部40對底座20的固定力也不容易傳遞給變形部30。同樣,導板53或蓋61、基座14a也可以以與變形部30的變形方向具有以垂直以外的角度交叉的關係的方向成為固定方向的方式安裝到底座20上。並且,安裝有檢測部40的底座20的安裝面也可以與安裝有變形部30的底座20的安裝面具有以垂直以外的角度交叉的關係。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與安裝面互相平行的情況相比,檢測部40的變形也不容易傳遞給變形部30。同樣,安裝有導板53或蓋61、基座14a的底座20的安裝面也可以與安裝有變形部30的底座20的安裝面具有以垂直以外的角度交叉的關係。並且,安裝有檢測部40的底座20的壁部也可以與安裝有變形部30的底座20的壁部具有以垂直以外的角度交叉的關係。即使在這種情況下,與壁部互相平行的情況相比,檢測部40的變形也不容易傳遞給變形部30。另外,安裝有檢測部40的底座20的安裝面與安裝有變形部30的底座20的安裝面也可以設置在同一壁部上。
權利要求1.一種張力測定裝置,測定沿紗線通道行走的紗線的張力,其特徵在於,具備 底座; 變形部,安裝在上述底座上、因上述紗線的接觸而變形;以及 檢測部,以與上述變形部的變形方向具有交叉關係的方向成為固定方向的方式,安裝在上述底座上,根據上述變形部的變形,將上述張力作為電信號而檢測。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張力測定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變形部安裝在與上述變形部的上述變形方向具有垂直交叉關係的方向上所形成的上述底座的第I安裝面上; 上述檢測部用固定件安裝在與上述第I安裝面交叉的上述底座的第2安裝面上; 上述固定件進行的上述固定方向,跟上述紗線與上述變形部接觸的方向垂直交叉。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張力測定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第2安裝面與上述第I安裝面垂直交叉,上述固定件進行的上述固定方向為與上述第2安裝面垂直交叉的方向。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張力測定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底座具有 第I壁部,設置有上述第I安裝面,以及 第2壁部,設置有上述第2安裝面,與上述第I壁部具有交叉關係。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張力測定裝置,其特徵在於,上述第2壁部與上述第I壁部垂直交叉。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張力測定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變形部具有 負載傳感器部,具有安裝在上述第I安裝面上的一端部;以及 杆部,具有支承上述紗線的一端部和與上述負載傳感器部的另一端部連接的另一端部。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張力測定裝置,其特徵在於, 上述檢測部具有 殼體,安裝在上述第2安裝面上;以及 信號處理部,收容於上述殼體,處理上述電信號。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張力測定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具備安裝在與上述第I安裝面具有交叉關係的上述底座的第3安裝面上、將上述紗線引導到上述紗線通道的導板。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張力測定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具備安裝在與上述第I安裝面具有交叉關係的上述底座的第4安裝面上、覆蓋上述變形部的蓋。
10.一種紗線卷繞裝置,其特徵在於,具備權利要求I 9中的任一項所述的張力測定裝置,以及卷繞上述紗線的卷繞部。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的紗線卷繞裝置,其特徵在於,在上述張力測定裝置中還具備基座,在上述變形部安裝在上述底座的第I安裝面上、上述檢測部安裝在與上述第I安裝面具有交叉關係的上述底座的第2安裝面上的情況下,該基座安裝在與上述第I安裝面具有交叉關係的上述底座的第5安裝面上,支承上述張力測定裝置。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的紗線卷繞裝置,其特徵在於,還具備沿上述紗線通道配置在上述張力測定裝置的上遊側、對上述紗線付與規定張力的張力付與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張力測定裝置及紗線卷繞裝置。張力傳感器(6)為測定沿紗線通道行走的紗線(Y)的張力的張力測定裝置。張力傳感器(6)具備底座(20);安裝在底座(20)上、因紗線(Y)的接觸而變形的變形部(30)即負載傳感器部(31)和杆部(34);以及以與變形部(30)的變形方向具有交叉關係的方向成為固定方向的方式安裝到底座(20)上、根據變形部(30)的變形、將紗線(Y)的張力作為電信號檢測的檢測部(40)即殼體(41)和電路板(43)。
文檔編號B65H59/40GK202717439SQ20122037909
公開日2013年2月6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21日
發明者今村久勝, 村山賢一 申請人:村田機械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