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基於崗位模型的招生、培訓、實習、就業裝置的製作方法
2023-05-30 14:01:21 1

本發明是一種基於崗位模型的招生、培訓、實習、就業裝置,屬於網際網路+職業教育領域。
背景技術:
目前職業院校都在探索校企合作的方法,且獲得不少的進展成果。比如頂崗實習、委培訂單班、現代學徒制等等,但距離落實與可操作性存在較大難點與困境。這裡有政策制度與文化因素的制約。但更重要的是在技術上沒有找到一個突破性的解決方案。主要表現為以下三個方面:
1、合作方面:目前職業院校同企業的合作還停留在形式層面的比較多,沒有找到一種雙方互利互贏的長效合作機制。學校領導更注重政績效益的高大上的校企合作籤約儀式,操作層更喜歡一刀切的批量頂崗的實習、委培訂單班、或放養式的頂崗實習。企業基本上是認命式的被動接受或者不作為的利用廉價勞動力。究其原因有二:其一、雖然學校企業有著人才供需關係,但學校對企業沒有培養具體人才要求的義務,企業對學校沒有要求具體人才的權利,只能被動的選擇與接受。所以他們只簡單地停留在人才供需信息合作層面。其二、現有的現狀,企業與學校的溝通成本太高,企業寧願直接求助於人才市場。沒有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校企合作信息化解決方案。
2、培訓課程:目前職業院校的培訓教材與資源可謂五花八門,品種雜全,各自為政。大家都在追求大而全,陳舊不精,與企業需求脫接,缺乏必要的互動機制。
3、就業方面:學校對學員的就業雖有相關的要求,但對就業的質量與學員的個人意願不用考慮。學員畢業後,一般通過學校推薦或人才市場,應聘進入企業。企業從學校篩選學員進入企業,需要重新培訓才能成為一個合格員工,且流動性高,造成企業用新人成本很高。特別是中小企業,沒有完善的培訓機制,要花很大的人力成本來培訓新員工,使得有些企業寧願放棄招人,讓熟手多幹點活,這樣壓制了企業用新人的需求。造成一邊企業招不到人,一邊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奇怪現象。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要解決上述三個相關的系列問題,我們用的是一種崗位模型的思路,涉及到5個專利權利要求。
本發明第一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學校企業建立一種互利共贏、容易操作的長效合作機制。
本發明第二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職業院校的培訓課程由大而全變得更接近企業需要、具體有序、互動更新。
本發明第三個要解決的問題是如何讓學員與崗位快速的匹配,實現合適的人在合適的崗位。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基於崗位模型的招生、培訓、實習、就業裝置。它建立了一個以任務為核心的「一倉(任務倉)兩庫(知識庫、技能庫)三師(上司、師傅、導師)四平臺(招生、培訓、工作、招聘、)」的崗位模型。來對校企合作進行標準化、量化、規範化的控制,使學校與企業在崗位模型上自行運轉的招生、培訓、實習、就業的合作。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基於崗位的校企對接方法,把企業的需求崗位群同學校的就業方向崗位群進行對接,實現校企合作的招生與招聘的需求對接。
本發明根據企業量化管理理論,把崗位職責或項目分解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可量化的、可操作的任務元,然後按標準製作成任務指導卡(簡稱任務卡),並按關鍵詞、名稱及屬性進行分類,構建成一個崗位或項目的任務倉。然後通過工作平臺把任務派給崗位模型上的個人去執行,也可以向公眾進行招標。再委託師傅或導師進行指導、跟蹤、評價、考核,確保任務如質如量完成。可實現遠程頂崗、分布式頂崗 以及外包服務。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基於崗位模型的崗位課程分類法。它從崗位任務或項目任務出發,挖掘任務的技能點、知識點,並形成了一個以崗位為單元的任務倉、技能庫、知識庫的課程資源庫。這種基於崗位模型的課程資源庫,讓企業與學校在培訓課程內容上進行了對接。使學校的培訓對企業產生直接的經濟價值,為校企合作注入了經濟動力,推動合作前行。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基於崗位模型的人崗匹配方法。系統將學員在崗位模型中的培訓和工作結果與表現形成一個能力崗位模型,包括完成考核的任務倉、技能庫、知識庫。與企業的需求崗位模型進行對比,把符合企業崗位需求的學員自動匹配到所對應的崗位,把符合學員的企業需求崗位推送給學員。通過企業需求崗位模型與學校培養的學生能力模型的匹配,完成校企合作的無縫對接。
本發明的整體思路是基於一種崗位模型。該模型的原理基於美國著名心理學家麥克利蘭於1973年提出的素質冰山模型。所謂「冰山模型」,就是將人員個體素質的不同表現表式劃分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其中,「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識、基本技能,是外在表現,是容易了解與測量的部分,相對而言也比較容易通過培訓來改變和發展。而「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是人內在的、難以測量的部分。它們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得到改變,但卻對人員的行為與表現起著關鍵性的作用。
本發明把素質冰山模型引入到崗位模型,針對容易了解與測量並發生改變的冰山上面的崗位基本知識、技能,我們通過一倉(任務倉)兩庫(知識庫、技能庫)對崗位的基本知識與技能進行了標準化、量化、規範化的處理,交給三師在崗位培訓平臺上進行快速改變提升。針對難以測量與了解並不太容易通過外界的影響而改變的冰山以下部分,包括社會角色、自我形象、特質和動機,我們可以通過招生平臺進行第一輪地篩選,再通過培訓平臺第二輪發現,工作平臺的第三輪試用,招聘平臺的第四輪匹配。層層發現與挖掘,找到合適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本發明通過崗位模型對崗位的招生、培訓、工作、招聘進行了量化、標準化、規範化的控制,讓學校企業的三師在崗位模型上有機協作,打造基於職業崗位的精品崗位模型。有利於學校企業規模化地培養學員,促進學員快速入職、並向高技能型人才發展。
本發明的崗位模型也是學校與企業的合作模型,它是由上司主導,導師或師傅參與的一種崗位模型。此三師可以是來自學校、企業、社會的專家人士。學校與企業均可建立自己的崗位模型,邀請專家入駐,專家可以通過外聘合作的方式給予補充。
學校可以利用自有的師資,或外聘上司、師傅或導師,建立虛擬上司的實訓崗位模型。用來對學員進行崗位培訓、實訓,然後再讓學員自行尋找師傅、上司,完成實習與就業。
企業可以利用自有的師資,或委託或外聘學校、社會的師資力量,量身打造適合自己企業需要的崗位模型。按師資來源可以分為委培崗、實習崗、就業崗,委培崗的師傅、導師均來自學校;實習崗的師傅自有,導師來自學校;就業崗的師傅與導師均為自有。
上司是崗位模型的創建者,主要負責崗位的職責界定,並把崗位職責或項目總任務進行量化與分解,形成任務元,構建崗位任務倉。邀請或聘用師傅和導師參與,組織領導「一倉兩庫」的建立與審核,「三師」的溝通協作,以及「四平臺」的監控與確認。
崗位模型的師傅在上司與導師的協作下,根據任務倉中的任務元,挖掘該任務元的技能點與知識點,並與知識、技能形成一種清晰的對應關係,師傅是「一倉兩庫」的主要建設者。同時負責崗位技能培訓、實習指導、任務委派與評價。
崗位模型的導師,主要負責招生、培訓指導、任務指導與評價、知識庫的建立,以及為師傅與上司提供建議與諮詢。
通過崗位模型把「三師」的職責進行了明確的分工,清晰明了,容易操作。一旦建成,就可以在「三師」的共同協作下自行運轉,並不斷完善,形成一個能系統完成招生、培訓、實習、就業的裝置。
其次,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基於崗位模型的校企對接方法。首先為學校專業建立一個就業方向崗位群,然後通過校企合作,把與專業相關的企業需求崗位列入到專業就業方向崗位群,建立一個與企業需求崗位群對應的專業就業方向崗位群,完成學校專業與企業崗位在信息技術上的對接,這是校企對接信息化 的突破點。同時,為企業需求崗位建立一個崗位關聯專業群,把學校的相關專業加入進來,建立合作,然後再通過合作把企業的需求崗位群對接到學校的專業就業方向群,形成對接閉環。
有了崗位群的對接,企業與學校可以基於崗位模型把對接具體化。按師資伯情況來分,委培崗是企業上司和學校師傅、導師共建;實習崗是企業上司、師傅和學校的導師共建;就業崗是企業自主獨立創建,不能提供數據共享。但是學校可以建立一個虛擬的實訓崗同企業就業崗對接,通過培訓資源庫與企業上司、師傅進行共享,滿足學校的就業培訓需要。
有了崗位的對接,在崗位模型中就能自然地完成任務倉的對接。委培崗與實習崗都能在工作雲平臺上進行數據共享與對接。由於企業的就業崗出於保密性或其他原因無法同學校的虛擬實訓崗對接實際數據,學校只能通過往年過時的虛擬模擬數據進行實訓。
有了任務倉的對接,與任務倉相關聯的知識庫、技能庫也即完成了對接。當然就業崗中有些企業需要保密或其他原因無法分享,同樣學校也有一些需要保密或其他原因無法分享。這樣企業與學校就形成一種既能分享對接,又能相互獨立的企業培訓資源庫與學校培訓資源庫。
同時,上司、師傅及導師通過個人相互關注,分享交流任務卡、知識卡、技能卡,完成培訓課程資源庫更進一步地交流分享對接。
有了基於崗位模型的校企對接,結合網際網路與移動網際網路技術,為校企合作掃清了技術障礙。讓他們之間的溝通變得便捷,降低了溝通成本,這樣校企才有興趣進行長期的互動合作。
有了基於崗位模型的校企對接,讓企業的實際需求崗位能在學校找到具體的對接崗位,實現人才培養的具體化與精準化,企業就會有很強的參與動力。相當於學校為企業提供了個性化的培訓、外包工作,降低了企業的人力資源成本。
學校利用專業就業方向崗位群進行招生,可找到這種崗位意願的學員,提高了學員的滿意度。更重要的是這種基於崗位模型的校企對接,讓學校老師零距離地接觸到企業的真實需求,為開發有實用價值的課程資源提供了理論依據與數據支撐,將提高學校的教學質量。同時為學校師生提供了真實的有經濟效益的實踐機會。
學校企業通過專業就業方向崗位群與企業需求崗位群實現了對接,利用崗位模型讓對接進行了合理有序的規範。為校企合作掃清了技術障礙,降低了合作成本,捆綁了雙方的利益,建立了一種互利共贏的長效合作機制。
同時,企業可以利用崗位工作雲平臺,採用了量化管理,任務微分的方法對崗位職能或總任務進行了分解。把崗位任務或項目任務分解成一個個相對獨立的、可操作的任務元。並把任務元製作成標準的任務指導卡(簡稱任務卡),這樣有利於學員、員工學習與執行,也方便師傅導師指導、評價、考核。
這種量化管理,有利於企業實施因人定崗、以崗定人或零角任務外包,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同時為頂崗實習提供了充足的工作任務,讓校企合作在工作任務上完成對接。
企業通過委託師傅導師指導、評價、考核,為任務的落實提供了可控、安全的保障。也是校企合作的堅實基礎。
本發明提出的基於崗位模型的崗位課程分類法,是崗位雲培訓平臺的一個核心技術,也是我們需要解決的第二個問題的辦法,關係到我們的崗位模型運轉效果。
師傅根據任務卡的需要,挖掘技能點,並製作成標準技能卡,按關鍵詞、名稱及屬性進行分類,形成自己的技能庫。同時也可以通過交流分享收藏別人的技能卡,充實自己的技能庫。
師傅在執行任務或培訓時,根據任務的需要,把相關的技能卡、知識卡與任務卡建立關聯。讓學員在執行任務時,可以在旁邊查閱技能卡、知識卡。
同理,導師根據任務卡的需要,分析知識點,並製作成標準知識卡。按關鍵詞、名稱及屬性進行分類,形成自己的知識庫。同時也可以通過交流分享收藏別人的知識卡,充實自己的知識庫。
導師在指導任務或培訓時,根據任務的需要,把相關的知識卡、技能卡與任務卡建立關聯。讓學員在執行任務時,可以在旁邊查閱知識卡、技能卡。
其實,上司、師傅、導師、學員都可以通過創建與交流分享任務卡、技能卡、知識卡,並建立自己的任務倉、技能庫、知識庫。同時也構建成了一個龐大的基於崗位的培訓課程資源總庫。
上司設置崗位後,從任務倉中調出任務卡並分配到具體的崗位中,然後委派師傅或導師,按任務卡的內容組織相關聯的技能卡、知識卡。並負責這種關聯的審核確認。
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具體的崗位課程培訓資源庫,它包括上司分配的任務倉,師傅匹配的技能庫、導師推送的知識庫。知識技能庫有上司審核的主體部分,也有未審核的延伸部分,也有學員自己收藏的參考部分。此課程資源庫是一個動態資源庫,上司、師傅、導師在不斷更新與修正。
這種基於崗位模型分類法的課程資源庫,採用微分思維、按任務關聯、按關鍵詞、名稱及屬性檢索,保證了資源庫的有序性與易檢索性。
同時,由於是按企業需求定製、具有很強的目的性與商業價值,為資源庫的維持與更新提供了經濟動力,保證了資源庫的互動與鮮活。
本發明提出了一種基於崗位模型的人崗匹配方法。學員在崗位模型中通過培訓、實訓或實習,在培訓雲平臺與工作雲平臺積累了一定知識技能及工作經驗。擁有自己的工作日誌與成果,以及知識技能的學習與考核成果,相當於擁有一個自己的能夠勝任的崗位模型。由於企業與學員是基於同一種標準的崗位模型,我們可以通過比較企業發布的就業崗位模型與學員的能力勝任崗位模型,能得到一個精準匹配,為企業的人才錄用提供最直接的決策數據。
通過這種崗位模型匹配錄用的學員,因為在任務倉、知識庫、技能庫上同企業的需求崗位能夠對接。如果能匹配合適可以直接上崗。如果存在某些不足,也可以讓學員進入企業崗位模型進行短期培訓與實習,快速地勝任崗位。這樣,降低了企業用新人的成本。特別是中小微企業,能很大程度地激發企業招收新人的動力。
附圖說明
圖1、基於崗位模型的招生、培訓、實習、就業裝置結構圖。
圖2、企業需求崗位群與學校專業就業方向崗位群的對接圖。
圖3、基於崗位模型的校企對接關係圖。
圖4、基於崗位模型的崗位課程關係圖。
圖5、基於崗位模型的崗位與學員匹配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講清本發明裝置是如何實現招生、培訓、實習、就業的,我們從個人、專家、企業、學校四個具體的主體來實施步驟來說明它的優越性。
一、個人用戶
1、個人註冊認證:個人通過下載APP或網站申請註冊會員,並提交個人資質證明,由個人當前所在組織確認之後,註冊成功。
2、個人APP功能:
消息:員工、專家、合作夥伴的學員等個人用戶通過APP接收企業、學校、個人所發信息,如:消息、崗位、任務、課程的信息,並可做出反饋,包括評價、應聘、參與、學習、關注、收藏等.
崗位:個人用戶可以通過設置個人意願,來接收學校或企業推送的實訓崗、實習崗、就業崗。通過申請獲得確認後,即可進入崗位狀態。可進行崗位模型中的崗位培訓和三師指派的任務,並提交培訓考核成果、任務成果及工作日誌和周記。
發現:個人用戶通過選導師、拜師傅、遇貴人(上司)等方式,建立自己的人脈圈,這是一個通過人找崗位的方法。
名片夾:個人用戶通過發現、消息、崗位獲得的個人、企業、學校用戶信息,並加以收藏整理成個人名片夾。
3、個人網頁版功能:
首頁:崗位模型,在確定崗位之後,在這裡接受任務、消息、崗位、課程等信息。並提交培訓考核成果、任務成果及工作日誌和周記。
網上拜師:通過網上選擇自己的導師,導師將指導學員進行職業選擇與崗位培訓。
崗位培訓:在導師的指導下,制定個人的發展方向,選擇專業的就業方向崗位,進行實訓。
實習就業:當實訓積累一定經驗之後,設置就業意願,接收並申請企業推送的實習就業崗位。
職業圈:管理與維護自己的職業圈,了解職業圈信息,建立人脈關係。
二、專家用戶
1、註冊認證:專家(企業學校的上司、導師、師傅)通過網站單獨註冊,提交個人資質,申請成為專家會員。專家可以是個人,也可以是一個團體,如教研室,培訓機構。
2、管理功能:
崗位管理:專家可以創建需要的崗位,包括:設置崗位名稱、職責、待遇及應聘條件,並與學校專業進行關聯。並按需要邀請相關上司、師傅、導師入崗;也可設置崗位的開放程度,如:開放(所有會員可見)半開放(合作會員可見)半封閉(指定會員可見)全封閉(內部員工可見);也可設置崗位的狀態,如:招聘中,關閉。
專家管理:專家可按需要邀請師傅、導師加盟,建立自己的專家組。可以是上下屬關係組織內部員工,也可以是合作關係的組織外專家。
合作管理:搜索相關的專業學校與專家,申請合作,並同學校專業建立關聯,實現信息共享。
課程開發:收集整理自己及合作專家發布的任務卡、知識卡、技能卡,建立自己的培訓課程資源庫。
用戶管理:對自己的訂閱用戶,進行邀請、審核、分類管理。
3、平臺功能:
招聘平臺:可以為自己或為企業培訓和代招人員。
工作平臺:發布自己管理崗位的外包業務信息,跟進、審核、查詢任務實施情況。
培訓平臺:對自己的學員推送課程,並跟進、評價、考核課程的情況。
三、企業用戶:
1、註冊認證:企業通過網站註冊,提交企業資質,申請成為企業會員,企業會員可多人獨立管理。
2、管理功能:
崗位管理:招聘人員創建企業需要的崗位,包括:設置崗位名稱、職責、待遇及應聘條件,並與學校專業進行關聯。另外可按需要邀請相關上司、師傅、導師入崗;也可設置崗位的開放程度,如:開放(所有會員可見)半開放(合作會員可見)半封閉(指定會員可見)全封閉(內部員工可見);也可設置崗位的狀態,如:招聘中,關閉。
專家管理:企業上司在專家管理平臺上,邀請師傅、導師加盟,建立自己的專家組。專家可以是聘用關係的全職內部員工,也可以是兼職、合作關係的培訓師,也可是聘用、兼職或合作關係的學校老師。
校企合作:在合作管理平臺上,搜索相關的專業學校,申請合作,並同學校專業建立關聯,實現崗位信息共享。
課程開發:在課程管理平臺上,收集整理企業員工、專家以及合作的專家針對企業崗位模型發布的任務卡、知識卡、技能卡,建立企業的培訓課程資源庫。
員工管理:邀請員工加入公司的崗位模型。讓中級以上員工自己完善崗位的任務倉、知識庫、技能庫的內容。也可以為員工安排師傅與導師,對員工進行在線培訓與考核。
3、平臺功能:
招聘平臺:企業可免費對員工、專家庫專家、合作夥伴發布崗位信息。需對合作學校之外的組織與個人發布信息,需要群發廣告信息。可以處理個人的應聘申請,通過對比匹配,篩選合適的人才入崗,或加入崗位人才儲備庫,進行培養。
工作平臺:管理與發布公司的外包業務信息,跟進、審核、查詢任務實施情況。
培訓平臺:推送公司的文化建設、管理制度等培訓文件。
招生平臺:企業可通過合作學校發布崗位委培招生。
四、學校用戶
1、註冊認證:學校通過網站註冊,提交學校資質,申請成為學校會員,學校會員可供多人獨立管理。
2、管理功能:
專業管理:創建學校專業,包括:設置專業名稱、招生規模、學費及招生條件。並建立專業將來的就業方向,並與企業的需求崗位群相關聯。按招生規模建立相關的委培崗、實習崗、實訓崗,並邀請相關上司、師傅、導師入崗;也可設置崗位的開放程度,如:開放(所有會員可見)半開放(合作會員可見)半封閉(指定會員可見)全封閉(內部員工可見);也可設置崗位的狀態,如:招聘中,關閉。
專家管理:學校可邀請學校外的師傅、導師加盟,建立自己的專家組。專家可以是聘用關係,也可以是兼職、合作關係。
校企合作:搜索相關的專業對口的企業,申請合作,並同企業需求崗位群建立關聯,實現崗位共享。
課程開發:收集整理學校員工、專家以及合作專家發布的任務卡、知識卡、技能卡,建立學校的培訓課程資源庫。
學員管理:邀請在校與非在校學員進入相應的班級。為在校學員安排師傅與導師,對學員進行在線培訓與考核。同時讓非在校學員創建自己的崗位模型,供學弟學妹們拜師學習。
3、平臺功能:
工作平臺:管理與發布學校的外包業務信息,跟進、審核、查詢任務實施情況。
培訓平臺:向學員推送學校的優秀精品課程,宣傳學校的優勢。
招生平臺:向會員發布招生信息,邀請加入新創的班級以及校友班級。
總體步驟如下:
第一步、企業發布實際需要的崗位群,被學校相關專業列為就業方向崗位群。然後按就業方向崗位群進行招生。
第二步、學校企業針對共同的崗位群,據實際情況提供師資力量,按標準打造相對應的崗位模型群。按師資的合作情況分為委培崗、實習崗、就業崗。
第三步、讓學員自願選擇、學校導師指導進入校企認可的崗位模型培訓。學員通過培訓平臺學習導師推送的任務倉、知識庫、技能庫的相關崗位課程,並在導師的指導下完成成果提交及考核。
第四步、學員通過拜師或通過申請實習崗位的形式進行實習,在工作平臺上接受師傅的任務、指導及考核。
第五步、學員在具備一定經驗資質後,可以參與工作平臺的投標,或直接申請就業崗位。
第六步、上司據學員的能力勝任崗位模型同企業的需求崗位模型進行匹配,篩選合適的人才。
以上步驟只所以能順利有機地推進,是由本發明5個專利權利要求直接產生的結果。首先是發明了學校與企業的對接方法:企業的需求崗位群與學校專業就業方向崗位群的對接,實現了學校與企業的需求對接,也是校企合作信息化的突破口。第二、企業通過量化管理,把崗位職責或項目分解成一個個相對獨立、量化的、可執行的任務元,通過工作平臺委派給學生頂崗實習,同時讓師傅導師進行指導、評價、考核,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可行、可操作性的充足頂崗任務,為校企合作提供了堅實基礎,完成校企合作工作任務的對接。第三、通過基於崗位模型的崗位課程分類法,讓學校與企業在培訓課程內容上進行了對接,讓培訓對企業產生實際經濟價值,為校企合作注入了經濟動力,推動合作前行。第四、通過崗位模型培訓、實習的學員可以與企業需求崗位模型進行完美匹配,實現零距離就業,降低企業用新人的成本,激發企業用新人的需求。第五、總之,本發明基於崗位模型的思路,對學校與企業的對接進行了標準化、量化、規範化的控制,使對接具備可操作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