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未來成為什麼樣的城市(一個後發省會城市何以規劃建設都市圈)
2023-07-01 00:23:08 3
南昌未來成為什麼樣的城市?□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南昌未來成為什麼樣的城市?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南昌未來成為什麼樣的城市
□ 每經特約評論員 陳憲(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教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特聘研究員)
近日,隨著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的2021施政報告公布,香港《北部都會區發展策略》發布,深港兩地將深度合作,形成一個超級都市圈引發無限想像。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部地區南昌市的發展情況。
2020年,在中部地區6個省會城市GDP排名中,南昌市排名第五,GDP為位居第四的合肥市的57.2%。在全國27個省會城市GDP排名中,南昌位列第20位。南昌發展相對滯後有多方面原因,比較一致的觀點是空間結構不合理。由此導致的主要問題是,南昌城市首位度偏低,進而集聚資源要素的能力不足以支撐省會發展,更談不上發揮省會優勢。
一般認為,在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省份,如果沒有一個強省會,難以避免資源要素尤其是人才向省外流出;同時,省會在一省範圍內集聚和配置資源能力不夠,省內各市勢必缺乏向心力,進而,難以與其他中部省份競爭。筆者建議,從調整空間結構入手,超前規劃建設南昌都市圈,重構基礎設施體系和現代產業體系,有望力促南昌和江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南昌空間結構不合理
南昌空間結構不合理,已被有關各方長期詬病。採用現行劃定都市圈空間範圍的方法,以南昌新區紅谷灘為圓點,按半徑60~80公裡的範圍畫兩個圈,不難看到,在這兩個圈內的永修縣、靖安縣、奉新縣、高安市、豐城市、樟樹市和餘干縣等縣市,都在其他地級市的轄內。從交通連接上看,它們大多與南昌接壤,距離南昌更近,距離行政管轄的地級市更遠。以靖安為例,靖安距離南昌65公裡左右,距離宜春近200公裡。從經濟聯繫上看,由於空間距離、市場流通、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等方面的原因,這些縣市無疑與南昌更加緊密,甚至基本形成了一體化的態勢。同時,在轄域面積16.69萬平方公裡的江西省,省會面積7195平方公裡,佔比僅4.31%(在中部6省中,該佔比最低)。可見,作為省會的南昌市,其空間結構不盡合理。
在南昌市的空間結構中,還存在市轄區面積過小,佔比過低的問題。南昌市市域面積7195平方公裡,市轄六區面積2631.36平方公裡,佔全市面積36.6%。在江西,一直有個說法,為了在全國百強縣市保住江西唯一的南昌縣,而不將其撤縣建區。
筆者認為,從南昌整體發展的角度考慮,已經符合國家有關條件和標準的南昌縣應當撤縣建區。南昌縣1810.7平方公裡,撤縣建區後,南昌市市轄區面積佔比將提高到62%的合理水平。同時,新建的蓮塘區(擬)可將部分街道或鎮調整到青雲譜區。這些舉措對南昌市中心城區的建設,城市化水平的持續提高將產生積極作用。
空間結構不合理,導致的主要問題是南昌城市首位度偏低,進而集聚資源要素是能力不足以支撐城市的發展。城市首位度原指「首位城市與第二位城市人口規模的比值」,現一般指「首位城市的經濟總量與地區經濟總量的比值」,常以百分比表示。
江西地處長三角、珠三角和閩東南的交匯處,史稱「人傑地靈、物華天寶」。有觀點認為,作為沿海發達地區的腹地,一旦交通基礎設施完善,南昌有望發展成為人流、物流、信息流暢達,新興產業集聚的區域中心城市。但就目前情況看,南昌似是中國城市經濟的「窪地」。
有人在分析南昌的管轄範圍、省內地位,以及集聚和輻射能力後認為,它是一個典型的弱省會。由於南昌在一省範圍內集聚和配置資源的能力不夠,省內各市缺乏向心力,贛州(贛南)與大灣區和廣東的聯繫,贛西與長沙和湖南的聯繫,上饒(贛東北)與長三角的聯繫均高於與南昌的聯繫。九江作為長江沿江城市,區位效應沒有很好發揮。多年來搞的昌九一體化本應是強強聯合,但因為二者都不夠強,故沒有真正地融合。
提高南昌首位度刻不容緩
對於南昌首位度不高的問題,江西省委省政府、南昌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視,各方專家和各界人士也提出過許多積極建議。
早在2012年6月,在江西省政府正式出臺的《關於進一步推進城鎮化發展的實施意見》中,就提出了「著力培育和發展以南昌為核心的南昌大都市區」的構想。2015年12月,經國務院同意,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復函江西省政府,原則同意《江西省城鎮體系規劃(2015~2030年)》。該《規劃》正式提出範圍達2.3萬平方公裡的南昌大都市區,其核心區總面積為5090平方公裡。2018年,江西省委十四屆六次全會明確提出江西區域發展新格局,要求南昌強化首位擔當、展現省會作為,切實發揮好聚集力、輻射力和帶動力,進而做大做強做優大南昌都市圈。儘管這些構想和規劃在落實中遇到了各種各樣的困難,但人們仍然寄予很高的期待。
從戰略上看,提高南昌首位度,做大做強省會,是比較一致的建議。城市首位度並非越高越好,首位度過高,意味著省內城市整體發展不均衡。但是,就江西省現階段的情況,以及與中部省份的比較中,可以得出南昌首位度偏低的結論。
在操作路徑上,比較集中的觀點是,應採取類似山東省的濟南市合併萊蕪市,安徽省的巢湖市拆分合併,將其中一部分並給合肥市的方法。這種行政手段比較簡單,且立刻見效。但見效的程度和實際的效果就不盡然了。合併了萊蕪的濟南市,目前的首位度仍在省會城市中「墊底」,為13.87%。
具體到江西省和南昌市,又有它們的具體情況。物理空間上靠近南昌市的縣市,分屬於不同的地級市。南昌行政上合併周邊縣市,勢必提出贛西地級市調整的棘手難題。做大了南昌,贛西還需要宜春、新餘和萍鄉三個地級市嗎?答案不言自明,但做起來「傷筋動骨」。為此,筆者建議用都市圈即經濟功能區規劃建設的辦法,解決做大做強南昌的問題。如果能夠行政區劃調整和都市圈規劃建設並舉,當然更好。
都市圈規劃應提上日程
現在提出規劃建設南昌都市圈,從城市化演化邏輯和南昌城市發展階段看,的確超前了一點。但是,從南昌目前要解決的空間結構問題看,又不失為一個可行選擇。南昌周邊的縣市,如永修、靖安、奉新、高安、豐城、樟樹和餘干等,都在其他地級市的轄內,它們的經濟社會聯繫無疑與南昌更加緊密,但行政區劃調整是一個複雜系統的工程,短時間難以完成,故率先提出南昌都市圈規劃建設,既加快推動經濟功能區的形成,又可為後續的行政區劃調整創造條件。
在區域一體化的空間結構中,都市圈處於核心地位,是科技創新策源,新興產業集聚,公共政策協同,生態和社會治理,以及公共服務均等化的基本載體。南昌都市圈要在產業發展、綜合交通、公共服務和環境治理等方面做到集中規劃、全面賦能。周邊縣市不僅與行政區劃的南昌市功能互補、相互賦能,周邊縣市之間也將功能互補、相互賦能。特別要強調的是,周邊縣市基本不存在承接南昌市人口和功能疏解的問題,而是要按照集聚一定人口規模、形成獨立功能的要求,打造若干節點市鎮。
筆者建議,在已有工作的基礎上,先行專題研究南昌都市圈規劃建設課題,後續組織編制南昌都市圈發展規劃綱要,並報國家發改委審核批覆。同時,根據南昌市和周邊縣市的發展現狀,近期從南昌都市圈的兩個專項規劃——基礎設施體系規劃和現代產業體系規劃入手,將南昌都市圈規劃建設做實做細做精。
在基礎設施體系方面,要加強現有基礎設施的整體性規劃,提升基礎設施運作效能。在現代產業體系方面,要著力打造產業鏈和產業生態;結合現有優勢產業,培育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有助於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的生活性服務業。如在氣候條件好的靖安、奉新一帶發展康養產業,進而拉動大健康產業發展;在具有溫泉資源優勢的奉新、永修發展休閒旅遊產業,進而形成以南昌—九江(廬山)為目的地的旅遊產品。
每日經濟新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