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機械液壓系統用散熱器的製作方法
2023-06-17 08:04:21 5
專利名稱:工程機械液壓系統用散熱器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於熱交換設備技術範疇,具體涉及具有液壓系統的工程機械用散熱器,特別涉及具有液壓變矩機構和轉向機構的裝載機、挖掘機、壓路機用散熱器的改進。
現有的裝載機等工程機械,為了有效地避免由於其工作環境狀況異常突變,而發生的超載衝擊負荷影響所導致的發動機「熄火」,均在其變矩機構和轉向機構,採用液壓驅動的技術方案。同時,為了有效地降低液壓系統所循環使用的機油溫度,以保障其正常工作,而一般都採用了由轉向機構散熱部分和變矩機構散熱部分兩者組合而成一體的液壓系統散熱器,其結構如附
圖1所示。由附
圖1可見,現有的這類散熱器的散熱油管(3)、(6)之間的連接,是採用小彎曲半徑的彎管(8)、(9)連接的。在實際使用中,這類傳統的彎管連接結構,至少存在以下二方面的缺陷一是由於回油背壓過高,而引起變矩機構竄油,不但影響機油散熱,而且嚴重時會引起回油管爆裂;二是由於散熱管內機油流速快,機油與管壁內摩擦熱大,而影響了散熱效果。綜上所述,亟需對現有的這類散熱器進行改進,以滿足日益增長的生產建設的需要。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針對現有的這類散熱器所存在的缺陷作改進,提供一種回油背壓較小的、散熱油管內機油流速較慢的散熱器,以克服現有這類散熱器所造成的竄油、回油管爆裂、散熱效果較差的不足。
實現本實用新型目的之技術方案是將散熱油管與散熱管之間連接,由現有的小彎曲半徑彎管連接結構改成箱室連接結構。同時,將現有的呈「 」狀的單根散熱油器排列結構改成至少有2根散熱管並聯,再通過箱室串聯的排列結構。其具體結構是它仍由轉向機構散熱部分和變矩機構散熱部分組成。它仍具有框架、轉向機構散熱進油管、轉向機構散熱油管、轉向機構散熱排油管、變矩機構散熱進油管、變矩機構散熱油管、變矩機構散熱排油管,其改進點在於所說的轉向機構散熱油管至少有2根且並聯成一組,其左右兩端部與相鄰的另一組至少有2根並聯的散熱油管,分別通過若干個相對應的箱室,焊接貫通而成串聯;所說的變矩機構散熱油管,至少有2根且並聯成一組,其左右兩端部與相鄰的另一組至少有2根並聯的散熱管,分別通過若干個相對應的箱室,焊接貫通而成串聯。
轉向機構的散熱進油管,與其首箱室相焊接貫通,而其排油管與其尾箱室相焊接貫通。變矩機構的散熱進油管,與其首箱室相焊接貫通,而其排油管與其尾箱室相焊接貫通。
為了適應安裝使用的客觀實際需要,本實用新型還可將位於左側的若干個箱室,通過焊接而組合製作成整體的左油箱,而將位於右側的若干個箱室,通過焊接而組合製作成整體的右油箱。
所說的左油箱和右油箱與呈「口」型的框架,通過焊接連結而製成本實用新型,也可以通過鉚接或者是螺栓連接而製成本實用新型。
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變矩器不竄油,其回油管不易爆裂和散熱效果好等明顯特點。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附
圖1,為現有這類散熱器的結構正視簡圖。
附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
附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一種結構的正視圖。
附圖4,為附圖3的仰視圖。
附圖5,為附圖3的左油箱(8)部分的A-A剖視圖。
附圖6,為附圖3的右油箱(9)部分的B-B剖視圖。
參見附圖2、3、4、5、6,由3根轉向機構散熱油管(3)並聯組成一組,其左、右兩端部與相鄰的另一組,通過相對應的箱室(10)、(11)、(12)、(13)焊接貫通而成串聯,組成轉向機構散熱部分;由2根變矩機構散熱油管(6)並聯組成一組,其左、右兩端部與相鄰的另一組,通過箱室(14)、(15)、(16)、(17)、(18)、(19)、(20)、(21)、(22)焊接連結貫通而成串聯,組成變矩機構散熱部分。而設在變矩機構散熱器部分且分別與箱室(22)、尾箱室(23)相焊接貫通的尾組散熱油管,由3根變矩器散熱油管(6)並聯組成,以期進一步提高本實用新型的工作性能。由位於左側的箱室(10)、(12)、(15)、(17)、(19)、(21)、(23),通過焊接而組合成整體的左油箱(8);由位於右側的箱室(11)、(13)、(14)、(16)、(18)、(20)、(22),通過焊接而組合成整體的右油箱(9)。轉向機構的散熱進油管(2)與其首箱室(10)相焊接貫通,而其排油管(4)與其尾箱室(13)相焊接貫通;變矩機構的散熱進油管(5)與其首箱室(14)相焊接貫通,而其排油管(7)與其尾箱室(23)相焊接貫通。框架(1)與左油箱(8)、右油箱(9)焊接連結而組裝成本實用新型。在左油箱(8)和右油箱(9)的翅邊上設有安裝孔(25)。在散熱油管(3)、(6)上,設有鋁質散熱片(24)。
在轉向機構散熱部分的機油走向是,機油由進油管(2)進入首箱室(10),通過由3根並聯的散熱油管(3)進入箱室(11),再由箱室(11)通過並聯的3根散熱油管(3)進入箱室(12),繼而由箱室(12)通過並聯的3根散熱油管(3)進入尾箱室(13),再由排油管(4)排出。
在變矩機構散熱部分的機油走向是,機油由進油管(5)進入首箱(14),通過由2根並聯的散熱油管(6)進入箱室(15),再由箱室(15)通過2根散熱管(6)進入箱室(16),然後依次由箱室(16)進入箱室(17),由箱室(17)進入箱室(18),由箱室(18)進入箱室(19),由箱室(19)進入箱室(20),由箱室(20)進入箱室(21),由箱室(21)進入箱室(22),最後通過由3根並聯的散熱管(6)進入箱室(23),再由排油管(7)排出。
實施例,框架(1)由90mm寬4mm厚的普通鋼板焊接製成。轉向機構散熱部分的進油管(2)、排油管(4)採用φ22mm×1.5mm壁厚的無縫鋼管制成。變矩機構散熱部分的進油管(5),排油管(7)採用φ22mm×1.5mm壁厚的無縫鋼管制成。散油熱管(3)、(6)採用φ22mm×1.5mm壁厚的無縫鋼管制成。左油箱(8)、右油箱(9)採用4mm的鋼板焊接製成。左、右油箱(8)、(9)與框架(1)焊接成整體,從而製作成本實用新型。
將本實用新型應用於裝載機上作對比試驗,其測試結果如下
一、壓力損失現有技術為0.31MPa。
本實用新型為0.15MPa。
二、散熱效果在環境溫度30℃下行駛50km後測試採用現有技術的變矩機構工作溫度為100℃。
採用本實用新型的變矩機構工作溫度為90℃。
測試數據表明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明顯的進步和突出的效果。
權利要求1.一種工程機械液壓系統用散熱器,由轉向機構散熱部分和變矩機構散熱部分組成,具有框架(1)、轉向機構散熱進油管(2)、轉向機構散熱油管(3)、轉向機構散熱排油管(4)、變矩機構散熱進油管(5)、變矩機構散熱油管(6)、變矩機構散熱排油管(7),其特徵在於(1)所說的轉向機構散熱油管(3),至少有2根且並聯成一組,其左右兩端部與相鄰的另一組至少有2根並聯的散熱油管(3),分別通過箱室(10)、(11)、(12)、(13)焊接貫通而成串聯;(2)所說的變矩機構散熱油管(6),至少有2根且並聯成一組,其左右兩端部分與相鄰的另一組至少有2根並聯的散熱油管(6),分別通過箱室(14)、(15)、(16)、(17)、(18)、(19)、(20)、(21)、(22)、(23)焊接貫通而成串聯;(3)轉向機構的散熱進油管(2),與其首箱室(10)相焊接貫通,而其排油管(4)與其尾箱室(13)相焊接貫通,變矩機構的散熱進油管(5),與其首箱室(14)相焊接貫通,而其排油管(7)與其尾箱室(23)相焊接貫通。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工程機械液壓系統用散熱器,其特徵在於所說的箱室(10)、(12)、(15)、(17)、(19)、(21)、(23),通過焊接而組合成為整體的左油箱(8),而所說的箱室(11)、(13)、(14)、(16)、(18)、(20)、(22),通過焊接而組合成為整體的右油箱(9)。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工程機械液壓系統用散熱器,是由至少有2根散熱油管並聯,並通過若干個相對應的箱室連結貫通而形成串聯的散熱器。本實用新型與由單根散熱油管經由小彎曲半徑的彎管連結而形成串聯的現有這類散熱器相比,具有變矩機構不會發生竄油,其回油管不易爆裂,散熱效果好等特點,是工程機械液壓系統用理想的更新換代散熱器。
文檔編號F15B21/04GK2201508SQ94242118
公開日1995年6月21日 申請日期1994年6月17日 優先權日1994年6月17日
發明者蔡中青, 謝文慶 申請人:江陰市利港閥門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