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蘭芳先生罕見影像(靠一把刀被梅蘭芳奉為貴賓)
2023-06-17 12:10:14 1
活了101歲的他,用一把剪刀見證了一個世紀。
他說自己長壽的秘訣是不貪錢,也不怕死。
從一個小小學徒,到一個手藝匠人,再到成為電影主角,他用自己的一生證明了:有時平凡也是一種傳奇。
剃頭匠的一生
Legend「為什麼我老找老人兒理髮呢?當然我有一個傳統的觀念,現在什麼髮廊什麼的,就知道拿剪子給你絞,這刮臉他也不會,可是呢,這個刮臉在理髮來說,對於理髮的人是最舒服了。」
說這話兒的是北京百年小吃老店爆肚張的第三代傳人——張耀興。
兒子曾多次勸他試試外面的髮廊,可爆肚張卻是點名道姓,只讓靖大爺給自己理髮。
一旁的靖大爺聽到爆肚張的誇讚,樂得合不攏嘴。
靖大爺是何方神聖?
用一句話來形容,他是老北京的「活化石」剃頭匠。
他17歲從順義老家進城,在北京後海邊上一家理髮店學習理髮,20歲出師當掌柜的,一晃眼,一剪就是80多年。
即便是年近百歲,他仍然眼不花、耳不聾、手不抖,每天騎著三輪車給老主顧上門剃頭、聊天,服務細緻入微,收費卻很公道,每次只收5元錢。
哪怕老主顧主動給他大鈔,他也不要。
2002年,靖大爺這平凡的日常被導演施潤玖拍成了紀錄片,片名簡單粗暴,就叫《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
2006年,一位蒙古族導演哈斯朝魯看到紀錄片後找上門來,看92歲的靖大爺依然精神矍鑠,還能坐兩小時打麻將,激動壞了,又讓他以自己為原型拍了一部電影《剃頭匠》,上映後獲了不少獎項,豆瓣評分高達9.2。
可這之後,老主顧們一個個都去世了,老街坊大多也都搬走了,靖大爺的體力也逐漸不行了,從此他便很少再上門剃頭。
而像靖大爺刮臉絞鼻須捂熱臉這樣的老手藝,也在所謂時尚潮流的攻勢下,逐漸成了人們記憶中的「時代符號」......
「死完得了,他們死完了我也不幹了,20來年死了400多,都給剃走了」,靖大爺88歲那年,對著鏡頭侃侃而談。
他口中剃走的老主顧之一,就有剛給剃完頭的穆老人。
走進穆老人家中時,只見他形容枯瘦,滿臉溝壑,眼底也沒了生機,只剩最後一口氣在那吊著。
看到穆老人躺在床上苟延殘喘,靖大爺默默拿出工具,仔細地給他刮掉下巴上的鬍鬚,嘴裡還喃喃著:「明明上次來還好好的......」
穆老的兒子回答說,父親剛從醫院回來,飯也不咋吃了。
但臨走哪怕神志不清,穆老人還是讓兒子請來靖大爺為他最後剃一次頭,只因他想體面乾淨地離開人世。
靖大爺雖然唏噓,但他對生死早已司空見慣,「有時候一天就死仨的,下回我一去,哎,這人沒了。又上一家,又沒了。」
能夠活到這個歲數,還能走街串巷上門剃頭,靖大爺也是修煉了自己的一套長壽秘笈的。
「我就是想得開,怎麼都行。你說我,我不言語;你罵我,我聽不見,我就是不和你逗氣。」
其實,靖大爺能走上剃頭匠這條路,也是命運使然。
靖大爺名叫靖奎,1914年底出生於北京順義縣一個農民家裡,家裡人也不愚昧,送他進了私塾,從小就熟讀四書五經。
十五六歲時,爺爺想讓他上大學,但家裡其他人不同意,他一賭氣就自己跑到城裡當學徒去了。
本想著自己文化傍身找個記帳的活,但沒成,進了一家成衣鋪,結果師兄偷錢還賴在他身上,靖大爺直接和師兄吵了一架,甩手離去,這才找上一家理髮館做學徒,誰知在這個剃頭的行當裡一幹就是一輩子。
學徒的日子向來不好過,但靖大爺從沒挨過打,他腦子活泛嘴也甜,學徒三年期間,哄得師傅顧客都很喜歡他。
學徒期滿後,靖大爺當了工人,每月能有30塊的薪水,在那個年代也算不少了,但他不滿足,偷偷地在掌柜身邊跟著學本事。
掌柜的會正骨,過去理髮後給人捏叫「放睡」,免費的,店裡的很多工人都是馬虎著幹,可靖大爺偏不。除了偷著學,還自個兒鑽研針灸圖琢磨穴位,這學來的本事後來在他20來歲當掌柜時派上了用場。
因為手藝好心眼活,上至傅作義這樣的達官顯貴,下到胡同裡的平民百姓,甚至京城有名的「四大名旦」梅蘭芳、程硯秋、尚小雲、荀慧生都曾是他的主顧。
但這樣的風光日子沒過幾年就結束了。
剛解放那會兒,他在清華大學開的理髮室買賣沒了,學校賠了他600塊錢。後來又是公私合營,靖大爺在地安門的店也沒了,文革結束後他向房管所要房沒人理,只能領了600塊補償款悻悻而歸。
雖然後來後悔過,但靖大爺天生樂觀,「也就瞎湊活吧,什麼事都不想了。」
靖大爺走街串巷的剃頭生涯,也是從那時候開始的。
「昨天你沒來嗎?」
「沒來,不到日子我就不來,這些天天涼不是嗎?」
「是啊,我說這麼些天怎麼沒來?」
老張和靖大爺年紀相當,身體卻遠不如靖大爺,眼睛不好使,腿腳也不利索,可腦子卻一直惦記著靖大爺來幫忙剃頭刮臉的日子。
靖大爺將行動遲緩的老張攙扶到桌椅旁,拿出自己的吃飯傢伙什兒,用刮刀將後腦勺上的頭髮剃乾淨,接著沿著腮幫,仔細刮掉新長出的鬍渣,連鼻毛也也不忘修剪一番。
最後打溼毛巾清洗一番,再用擰乾的熱毛巾捂臉,叫人直呼「舒坦」。
外面的髮廊,很早就沒了這麼講究的剃頭手藝,拿個推子修修剪剪,有時還能讓人意外受傷,但靖大爺卻是手起剪落穩穩噹噹。
「我們做活,這人顴骨高,就給他頭髮留厚一點。那人歪腦袋,你不能再隨著歪,一邊頭髮要厚一點,一邊頭髮要薄一點,這腦型、臉譜一人一樣,做活細的就要把主顧記在心上,頭的樣子長短大小全知道。」
大女兒靖秀芬曾經回憶說:「老爺子有日曆,400多人,哪天去誰家寫得明明白白,完事還跟人約下次的時間。」
除了腦型、臉譜和老主顧們剃頭的時間,靖大爺用心記的,還有老主顧們的煩心事兒。
溫和老人86歲,是個老光棍兒,沒事愛和老姑娘們玩幾圈麻將,但年紀大也不能貪玩久坐,靖大爺和他嘮家常時勸他:
「別傷身就得,傷錢不傷身,傷倆錢兒沒關係,說來四圈我輸了,輸就輸了。」
馬福貴老人84歲,退休前在粉絲廠看大門,費盡千辛萬苦拉扯大了7個孩子,晚年身體不好耳背卻遭自個兒女的數落。
「人家老頭比你還大兩歲呢,人家都能活動呢,他就是坐著不動窩兒,也不活動,就跟那有功之臣似的,坐那兒老睡。」
「越甜越不知道甜...」
靖大爺不言語,專心幫馬福貴老人刮臉,結束後對著馬福貴耳邊大聲喊了句:「沒事,不礙事,越老越沒事兒!且活著呢!」
馬福貴老人似是聽懂了老夥計的安慰,一直點頭附和。
有時和老主顧嘮嗑,靖大爺的話題都是誰誰誰又死了,談論到生死,靖大爺一臉坦然,「活著就是一場大夢,甭管是誰,活多大也得回去。」
因為手藝好,收費也僅一兩塊或三五塊,即便不出門走街串巷,也經常有慕名而來的人前來請靖大爺露一手,甚至還有不少老外,靖大爺也不拒絕,非常樂於展示。
也有人過來請靖大爺給家裡半身不遂的老人剃頭,桌上扔了三塊錢,老伴不願意,靖大爺卻不計較,「爭什麼呀?爭這點錢管什麼用,人家一時半會拿不出來,怎麼辦呢?我去就去吧。」
靖大爺的老主顧,就是這樣口口相傳介紹過來的。
幹理髮的,能幹到這歲數,很是罕見,靖大爺說自己已經是剃頭這個行當的「老祖宗」了。
他曾收過十幾個徒弟,但活五六十歲就早早地離開了人世,大多都是因為工作太累身體落下了毛病,但靖大爺愣是活過了這道坎。
雖然剃頭的日常很是平凡,但能堅持80多年,已不是所謂的匠心可以形容。
92歲那年,他在胡同院裡和老夥計們搓麻將,蒙古族導演哈斯朝魯找上門來,說想請他以自己為原型拍一部電影,名字就叫《剃頭匠》。
靖大爺一口答應。
「2006年拍電影,我陪爸吃住在劇組,他也不緊張,特自然,好多戲一遍就過。」大女兒靖秀芬回憶道。
但92歲的靖大爺卻時常難為自己,因為年紀大記不住臺詞,他就把詞寫在手心上,夜裡睡不著覺也在背臺詞。
還有人給他出餿主意讓他裝病還能拿錢,靖大爺聽到後很生氣,還經常催導演快點,生怕自己身體不行給導演添麻煩,「萬一要出點錯,您這錢就白花了,您找演員哪兒找這麼合適的呀?」
好在,靖大爺的努力沒有白白付出,《剃頭匠》上映後拿了不少獎,他的女兒說,「老人演的電影得獎後,他很高興。他說,沒想到,晚年上了電視,還演了電影,這也是他剃頭人生外的又一個意外收穫吧!」
靖大爺曾經總是勸老主顧:活一天總要有一個想法,不能一點想法沒有。人得有精神支柱,有心有茬地活著。
活著的這些年來,他也一直踐行著自己說過的話,擁有這份精氣神,或許也是他能夠長壽的秘笈之一。
2014年,靖大爺肺部感染入院搶救,可最終還是沒有敵過死神的拉扯,享年101歲。
得知靖大爺辭世的消息後,爆肚張的兒子張子安很是難過,因為他81歲的父親「一輩子都找靖大爺剃頭」,而如今,再也找不到了......
記得電影裡有一段情節,靖大爺想著自己時日無多,著手安排自己的身後事。
去服裝店買中山裝做葬服,導購員一臉詫異,告訴他現在已經沒人穿中山裝了;
打電話給殯儀公司,可繁瑣的程序讓他頗為頭痛,最後他只記得對方口裡提到的「500字生平」。
靖大爺打開錄音帶,對著鏡頭一臉平靜,捋了捋自己的白髮,緩緩道來自己的生平。
「我民國二年出生於北京,念過私塾,可不是讀書的材料,又學武術闖蕩江湖,也沒成,這才轉而學剃頭......」
百字訴不盡他的百年人生,但他卻用一把剪刀見證了近一個世紀的興亡。
如今,街頭的老理髮館都消失了,花哨昂貴的美容美髮多了,理髮師身上的名頭也越來越高大上,然而,人們吵著鬧著,卻始終無法與理髮師手裡的剪刀達成共識。
就連簡單的剪頭,也都成了一場豪賭。
而像靖大爺這樣的手藝,卻總是淪落到無人問津的境地,最後大抵也會隨著時代漸漸失傳。
剃頭匠的時代永遠地過去了,但或許,剃頭匠的精神能在這世間的胡同角落裡默默流傳著......
本文圖片主要源自:
紀錄片《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豆瓣、網絡等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刪
[1]紀錄片:《靖大爺和他的老主顧們》
[2]北京晨報:京城百歲剃頭匠靖奎辭世 93歲本色演出獲獎
[3]中國新聞網:93歲剃頭匠的時代剪影:淡定見證近一個世紀興亡
[4]刊參考網:靖奎:京城最老理髮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