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回溯的原理(金博男秒針如何轉動)
2023-06-09 04:20:31 5
摘要:「秒」最初為長度單位,經明末傳教士利瑪竇的時間改革,才開始成為一個時間單位。而擁有秒針的三針表於清朝中葉進入到中國以後,「秒」這個時間尺度才真正被用於計量。但是,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人把三針表只當做一種高級飾品來看待。因此,中國人關於「秒」的時間意識並沒有因為三針表的流行而覺醒。之後,隨著西方科學知識以及文化思想勢不可擋地湧入晚清中國,「秒針」所象徵的更加精確化的「時間」,終於開始像蒸汽機和「電氣」一樣,漸漸與科學及文明關聯起來。而積極使用「時間」元素,完全由中國人創作的科學小說,也於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其中,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便是先鋒之作。在這篇小說中,徐念慈通過地底國與現實世界二者時間制度的設定與對比,完成了對訴說時間相對性這一中國文學經典母題的戲仿(parody),給當時的中國人帶去了關於「秒」乃至「時間」本身的全新啟示。引言
明萬曆九年(1581)春,義大利傳教士羅明堅(Michele Ruggieri)由澳門再度來到廣州。這一次他精心準備了一架自鳴鐘,贈與當地一名叫黃應甲的武官。在這名武官的引薦下,羅明堅終於接觸到了朝廷,他的傳教活動也因此迎來了轉機。[1]此架自鳴鐘便是目前已知中國最早的機械鐘錶。[2]時至萬曆二十六年(1598),羅明堅的繼任者,明清時期最負盛名的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在南京街頭舉辦了一場特殊的「展覽會」,公開展示了包括自鳴鐘在內的種種西方機械。由此,普通中國民眾第一次得以領略機械鐘錶的風採。又三年之後的萬曆二十九年(1601),利瑪竇將兩架自鳴鐘上的羅馬數字換成十二地支,並鐫刻上龍紋,獻與當時的皇帝明神宗。[3]自此之後,西方的機械鐘錶及時間制度,便開始在中國普及開來。
針對近代中國的計時儀器與時間制度,迄今為止包括歷史學、文學等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可謂不豐碩。然而,在西曆、二十四小時制、星期制等時間制度受到海內外學者熱議的同時,卻鮮有人關注「秒」這個時間概念。目前,僅有學者湛曉白在其專著中討論近代中國時間計量的精確化時,對「秒」在晚清及民國時期的普及有所探討。[4]而「秒」最初是如何被國人一步步認知,該認知又是如何變遷的?本文將著重討論這兩個尚待解決的問題。
一、什麼是「秒」?
「銫133原子基態的兩個超精細能級間躍遷對應輻射的9192631770個周期的持續時間」,這是1967年召開的第13屆國際度量衡大會對於秒的定義。[5]除了相關專業的研究人員以外,包括筆者在內,普通人自然無法理解此段描述的具體含義。或許乾脆將其當作通過現代科學技術與科學儀器所得到的一個精密計算結果也不為過。而筆者想表達的觀點是,闡釋「秒」這個時間概念,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在古代,「秒」最初並不是一個時間單位,而是長度單位。成書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孫子算經》[6]中,有如下記載:
度之所起,起於忽。欲知其忽,蠶所生,吐絲為忽。十忽為一秒,十秒為一毫,十毫為一釐,十釐為一分,十分為一寸,十寸為一尺,十尺為一丈,十丈為一引;五十尺為一端;四十尺為一匹;六尺為一步。二百四十步為一畝。三百步為一裡。[7]
十根蠶絲並排,其寬度即為「一秒」之長度。雖然《漢書·律曆志》中記載度量衡的正式長度單位為「分、寸、尺、丈、引」,並不提「忽、秒、毫、釐」,好在《漢書·敘傳》裡,我們還可以看到以下說明:
元元本本,數始於一,產氣黃鐘,造計秒忽。八音七始,五聲六律,度量權衡,歷算逌出。[8]
「造計秒忽」,意思即為計算要從「秒忽」開始。另外,關於「秒」的實際運用,我們還可以在《隋書》中看到南北朝時期祖衝之計算得出的圓周率數值在「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六忽」與「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釐九毫二秒七忽」之間。[9]
時至唐代,度分秒計量體系開始形成,「秒」作為角度單位,被運用於天文學計算之中。例如,關於歲星(木星)出現後的移動軌跡,《舊唐書》裡有如下描述:
日行一百七十六分五十秒,日益遲一分。一百一十四日行十九度二百九分。[10]
另一方面,關於時間的計量體系,古代中國最基本的時間制度之一是百刻制,顧名思義,一晝夜的時間被分成一百刻,「刻」便成為最基本的時間單位,配合漏刻使用。百刻制被認為起源於殷商,一直施行至明末。[11]當然,中國歷史上也曾出現過很多精確度在百刻以上的漏刻,例如北宋時期燕肅發明的「蓮花漏」(圖1),每一刻又可以細分成六十「分」。
圖1 南宋楊甲《六經圖》卷三所錄燕肅發明的蓮花漏圖解
龍圖燕公肅雅多巧思,任梓潼日,嘗做蓮花漏獻於闕下,後作藩青社,出守東穎,悉按其法而為之,其制為四分之壺,參差置水器於上,刻木為四方之箭,箭四觚,面二十五刻,刻六十。四面百刻,總六千分,以效日……[12]
一日「六千分」,「一分」即現代的14.4秒。除燕肅以外,元代人趙有欽發明的漏刻,其測量的精度甚至提升到了6秒。[13]但必須強調的是,明末以前的時間測量精度隨著製造技藝的進步不斷得到提升的同時,與之相匹配的時間單位卻並不曾新增。而與中國情形完全不同的是,在14世紀的歐洲,雖然秒針還沒有被「創造」出來,但現代的「時分秒」計時體系早在1345年左右就已經出現。[14]如本文引言中所提到的,這種計時體系16世紀末才終於通過傳教士來到中國。
那麼,在沒有現代精密科學儀器的明末,「秒」究竟是如何測量以及定義的呢?將自鳴鐘帶入中國的利瑪竇對此有著堪稱完美的回答。
利瑪竇來到中國,除了自鳴鐘等機械以外,還帶來了大量科學、天文學等西學著作,其中就有他的老師克裡斯託佛·克拉維斯(Christoph Clau)的Astrorabium(《星盤》)。克拉維斯曾參與修訂格力歷即現在通行之公曆,在數學、天文學等領域有著非凡的建樹,可謂聲名卓著。Astrorabium後來由利瑪竇口述,經李之藻之手在1607年被譯定為《渾蓋通憲圖說》,意即以圖解的方式闡釋天體運行。該書中便詳細介紹了測定時刻所需的儀器以及具體的測量法(圖2)。
圖2 定時尺分度圖說(《渾蓋通憲圖說》卷下)
圖2中左下方的儀器稱為「瞡筩」,是測量時不可或缺的工具。「瞡筩」中間有一「樞」——圓形小孔,在此「樞」上嵌入「分成式尺」,再通過對照天體角度與尺上數值,便可以判定時刻。[15]至於尺上的具體刻度,如圖2中所示,從卯至午為90度,即30度為一時辰。至於具體度數與時刻長短的換算,書中專門製作了「度圖」(圖3)以供查閱。
圖3 度圖(《渾蓋通憲圖說》卷下)
度圖中上方第一行的「度」,表示度數,而緊跟在「度」之後的「時」與「分」,實則表示時間,「時」即一小時,「分」即一分鐘,與現代無異。該表最右一列,即1度到30度所對應的時間長度,分別為第二、三列所示數值,具體為1度等於「〇時四分」即4分鐘,2度即8分鐘,3度即12分鐘……依此類推。中間與左邊的「度」列同理,即31度至60度所對應的時間為2小時4分至4小時,70度至360度所對應的時間為4小時40分至24小時。[16]
需要注意的是,為了方便計算與測量,利瑪竇直接使用了西方的計時體系。至於中國的時刻制度為何不方便計算,利瑪竇專門予以了說明:
凡計日百刻者,每刻作六十分。每時有八刻又零二十分作二小刻,今節去餘分以便鐫記。故每日止九十六刻。[17]
如前文所述,直至明末,百刻制一直為中國的基本時間制度。而除了百刻制以外,廣為人知的十二時辰制,早於漢代就已經出現。實際上,中國人長久以來是通過這兩種制度互相配合來計時的。但是,如利瑪竇所談到的,將二者相換算的話,1時辰即8⅓刻,無論如何都會有餘數出現。為了消除⅓刻這個餘數,「小刻」的概念便被創造出來。將1刻60等分,其中10分即為1「小刻」,如此⅓刻即2小刻,1時辰即為8刻又2小刻。
利瑪竇覺察到上述換算殊為不便之後,便提倡索性將一日百刻改為九十六刻,那麼1時辰即等於8刻。在如此改良的同時,利瑪竇又導入了西方的「時分秒」計時體系,具體為:
且以四刻為一時以便推算。每時共六十分,每刻得一十五分,而以一分為六十秒,一秒為六十忽。[18]
至此,「秒」終於作為時間單位登場。現在,讓我們回看剛才的「度圖」(圖3),表的最下方橫排有三個標記:「分」「秒」「忽」。而需要注意的是,「度」列下方的「分秒」依舊是度數單位,只有「時」和「分」的豎列下方所表示的「分·秒」和「秒·忽」才為上述時間單位。也就是說,當「度」的單位變成「分」的時候,「時」列的時間單位也對應地變為「分」,而「分」列的單位則變為「秒」。按照剛才的方法,從上往下讀,「〇度一分」所對應的時間為「〇分四秒」即4秒鐘,「〇度二分」即8秒鐘……最後的「三六〇分」即24分鐘。而1度等於60分,360分即6度,根據表中數值6度所對應的時間為「〇時二四分」即24分鐘,二者數值相吻合。
同樣,當度數的單位為「秒」時,時間單位相對應地變為「秒」和「忽」。所以,根據此表可以輕鬆得知,1秒鐘即為0度0分15秒。
在沒有現代精密科學儀器的明末,「秒」究竟是如何測量以及定義的呢?用利瑪竇所給出的答案來回答這個問題,即太陽移動0度0分15秒角度所需要的時間,即為1秒鐘。
那麼,讓我們試著追問,作為角度單位的「秒」緣何會被當做時間單位來使用呢?在歐洲,「second」(秒)本就為角度與時間單位,所以導入西方計時體系之際,中國的角度單位「秒」也被沿用為時間單位,這自然不難推測。而從根本上來說,人類感受且計量時間的歷史,本身就是通過觀測日月星辰的運動以及位置變化開始的。對於人類而言,角度,可能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確定的、可以讓人信服的東西。所以,角度單位能夠轉化為時間單位,也就是一件再自然不過的事情。而通過這種轉化,進而使時間的曖昧性變得稀薄,成功地讓時間成為一種可以被人類掌控且可以被描述的事物,這可以說是人類支配時間的歷史之中,極為重要的一步。
二、「三針洋表最時興」
康熙九年(1670),利瑪竇所帶來的「秒」被寫入《清會典》之中,至此「秒」正式成為一個時間單位。[19]
周日十二時,時八刻,刻十五分,分六十秒。[20]
但是,不得不指出的是,「秒」雖然正式成為時間單位,但僅僅存在於理論之中。因為真正要測量一秒鐘的時間,漏刻自不必說,即便使用上節所述利瑪竇的計時方法,測量太陽0度0分15秒的位移也是萬萬不能做到的,即便勉強做到,也不具備任何實際意義。而改變如此現狀,使「秒」真正能夠被測量、被捕捉到的,自然是擁有秒針的三針表的到來。關於三針表[21]的出現時間,著名歷史學家戴維·蘭德斯(David S. Landes)有以下考證:
已知最早擁有秒針的彈簧驅動鐘錶——恐怕也是所有類型鐘錶中最早的——是弗雷莫斯多夫(Fremersdorf)藏品中,一個沒有署名的「俄耳甫斯」鐘錶。其製作時間大約是1560年至1570年之間。[22]
自羅明堅16世紀晚期將機械鐘錶帶入中國後,到18世紀中葉,不說民間,僅皇宮之內的鐘表就已經多到數不勝數。傳教士沙如玉(Valentin Chalier)曾於18世紀三四十年代負責宮廷內機械鐘錶的管理和維修,據他所言,當時宮廷內僅出自巴黎及倫敦最頂尖鐘錶師之手的傑作,在18世紀30年代就已經超過了4000件。[23]至於三針表何時進入中國,很遺憾,確切的時間還無從得知。不過現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藏品中,我們確可以看到「銅鍍金月球頂人打樂鍾」「銅鍍金轉皮球花鐘」等乾隆時期精美的三針表。同時,乾隆帝留下的許多關於自鳴鐘的詩句,也可以作為佐證。例如,《詠自鳴鐘》裡如此寫道:
奇珍來海舶,精製勝宮蓮。水火非明藉,秒分暗自遷。[24]
在此還不得不提到徐朝後於1809年付梓的《自鳴鐘表圖說》。該書是中國第一部系統介紹機械鐘錶的內部構造以及維修方法的工具書,「反映了18世紀末以前中國的鐘表技術水平」[25]。書中關於三針表有如下記載:
一曰表。機軸如鍾,收大為小,有單針、兩針、三針、四針之別。單針指時指刻,兩針並指分,三針並指秒,四針並指日。[26]
實際上,不僅限於皇宮內,即便是在民間,三針表也一度十分流行。[27]乾隆、嘉慶年間的詩人林蘇門擅長作風俗詩,著有詩集《邗江三百吟》(1808)。其中收錄一詩,題為《帶三針表》,詩中寫道:「二分明月要三針」[28],便是記錄了揚州人追買三針表的情形。而比起詩句,我們更應該關注此詩的序文,關於三針表的構造以及當時社會背景,序文中有以下說明:
此亦定時刻之物也。用銅胎瓷面再加玻璃罩,內皆螺絲篆攢之。全藉法條為準。面上畫如八卦,另嵌以針定時。罩內一望針向某處,則知某時刻正末幾分。洋人一針表售出價不過數十金。近日,面上三針校定更準,其價更昂。揚州城趨時人借定時名目亦多於腰間佩戴以為觀飾。[29]
可見,三針表雖然在18世紀末以來受到民間追捧,但中國人所謀求的並不是更加精確的時間,歸根結底三針表也不過是一件更加高級、昂貴的配飾或者玩具罷了。這種情況,當然不僅僅發生在江南,北京亦是如此。例如詩人楊米人的《都門竹枝詞》(1795)裡,便如此吟誦道:
三針洋表最時興,手裹牛皮臂系鷹。[30]
關於中國人對待西方機械的態度,義大利歷史學家契波拉(Carlo Maria Cipolla)曾有精彩的論斷:
當歐洲人使用透鏡製造顯微鏡、望遠鏡和眼鏡時,中國人則樂於把它當做令人著迷的玩具把玩。在對待鐘錶上,他們亦是如此。透鏡、鐘錶和其他儀器為了滿足歐洲社會文化環境的特定需求,才於歐洲出現,但在中國,這些發明屬於從天而降的意外收穫,所以中國人把這些東西當做奇技淫巧看待,便是再自然不過的事情了。[31]
至於秒針的發明,究竟是基於何種需求,又是如何「推動」歐洲社會前進的?換言之,歐洲的「秒針」社會究竟是什麼模樣?這對於19世紀以前的中國人而言,恐怕是一個難以回答甚至難以想像的問題。因此,或許只有當中國人走向世界,親眼目睹歐洲的「秒針」社會後,才能真正理解秒針的內涵之所在,知曉秒針的「正確玩法」。
三、蒸汽、電氣、秒針
光緒二年(1876),郭嵩燾(1818—1891)受清廷之命前往英國,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任駐外大臣。他在歐洲任職期間,深入歐洲社會,參觀考察了眾多工廠、學校以及政府機構。值得慶幸的是,他將這些所見所聞都事無巨細地寫在了日記當中,讓後人得以一窺究竟。
光緒三年五月二十三日(1877年7月3日),這一天,郭嵩燾來到了英國「格林裡叱」(格林威治)天文臺。在天文臺一層,他看到了數百件鐘表陳列一堂,皆由海軍專門送來進行試驗:
其試驗有熱度寒度之不同,以得熱氣流動則行加速,得寒氣凝滯則行加遲,須是寒熱如一,行乃有準。其熱櫃貯熱水其下,上置鐘錶數十具,加蓋其上。寒櫃置冰亦然。其鍾屋下有大時辰鍾一座,置之地中,以四時氣適均,寒暑無所加損。格林裡叱所以取準時刻分杪者,必以此鍾為定。[32]
西方鐘錶的製造技藝為什麼能夠日新月異?郭嵩燾在日記中如此分析道:
水師鐘錶皆供國家之用,例應送驗。鐘錶店製造諸器,不能送驗也。徒以格林裡叱時辰鍾為倫教各處所取準則者,其試驗尤精。每得一鐘錶最準者,由格林裡叱定其等差,即聲價為之頓增。是以皆樂得其一言以取重,而相與出奇爭勝,技藝亦因以日進。[33]
可見,包括軍事設備的開發與改良在內,西方鐘錶製造技藝的進步與其社會需求有著直接的關聯,二者往往相互促進。
除了鐘錶之外,在這一天的日記中,關於時間還有另外一些值得玩味的記載。例如不管是「觀星顯遠鏡」還是測風儀,這些儀器的記錄測量,在當時已皆可以精確到秒,而顯然,郭嵩燾沒有將這些細節忽略。
因為提倡仿效西方的政治制度,郭嵩燾受到彈劾,於光緒五年(1879)受召回國。而同一年,另一個中國人又開啟了自己的歐洲之旅,他便是被李鴻章派往德國考察的徐建寅(1845—1901)。與郭嵩燾有所不同的是,徐建寅在其父親徐壽(1818—1884)的影響下自幼學習「西學」,是大清為數不多的科學家之一。他的此次德國之行,也讓他成為中國歷史上最早一批赴國外考察的工程技術人員。
光緒七年七月二十九日(1881年8月23日),徐建寅來到了德國「司旦丁伏爾鏗」造船廠考察「雷艇」,在他的《歐遊雜錄》中,對當日情形有以下記載:
同金翻譯登雷艇試行,初次至半路汽機事件發熱而停,未能試得確數,約一小時。至十一點半鐘又行一海裡,得三分二十六秒。回行一海裡,得三分十一秒半。惟哈總辦之表,則僅三分十秒半,當時已說明作十一秒計。後派鄭清濂往試其數,由伊登記。[34]
從這段看似平淡的記敘中,我們可以發現,對徐建寅而言,「秒」甚至已經無法滿足他對船速的計量要求,而不得不使用「半秒」來記錄,且對最後僅為「一秒」的測量誤差,他甚至再次派人專門檢驗核實。徐建寅對時間的如此「斤斤計較」或許是基於一個技術專家的本能與自覺,但毫無疑問的是,比起國內競相購買三針表的「趨時人」,他才是那個時代真正了解「秒針」之價值的人。
當然,在當時不僅限於「雷艇」,包括火車、汽船等蒸汽動力機械的速度測量,甚至槍械、火炮等武器發射速率的測量,種種場合都務須精確到「秒」,而這些都會加快西方社會時間精確化的進程。另一方面,西方「秒針」社會背後的另一隻推手則是「電氣」。關於這一點,讓我們把目光重新放回郭嵩燾的日記當中。
光緒三年九月十日(1877年10月16日),郭嵩燾第一次親眼看到並使用了貝爾(Alexander Graham Bell)於過去一年剛剛發明的電話。他在當日的日記中如下寫道:
近年卑爾所制聲報,亦用電氣為之。上下樓由右引至左,相距約數十丈,安置電線,各設小木案以便憑坐。兩端為木杵圓柄,納電線其中,約長三寸許。上有圓盤,徑二寸許,凡兩層。內層縮小五寸許,上為圓孔,徑八寸。銜馬牙鐵餅其中,薄僅如竹萌之半。上下並貼薄錫,中安鐵柱,用電線環繞之。安置柄中,鐵餅距鐵柱中間不及一杪。據格裡云:「人聲送入盤中,則鐵餅自動,聲微則一杪動至二百,聲愈重則動愈速,極之至一千,與耳中之膜納聲者同一機杵〔杼〕。聲在耳中,如錐刺之,則自知痛,痛不在錐也。鐵膜動,與耳中之膜遙相應,自然發聲。」[35]
郭嵩燾雖然原原本本將同行外國人對電話工作原理的講解記錄了下來,但緊跟著又不得不發出「然其理吾終不能明也」[36]的感嘆。關於「電氣」,郭嵩燾在日記中還曾專門解釋過電量的定義。
量電之數曰發拉,曰邁古路發拉。每花〔發〕拉為一電池一秒鐘過一息蒙阻力所發之電。[37]
「發拉」即電容的國際單位法拉,由英國物理學家麥可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即原文中的「邁古路發拉」的名字命名。郭嵩燾對自己上述記錄的具體含義很可能依舊一無所知,但這些陌生又抽象的名詞與定義,實際上在當時已經開始不斷地進入到普通中國人的視野當中。1876年,也就是郭嵩燾來到英國的這一年,中國第一本自然科學雜誌《格致彙編》創刊。該刊旨在向中國人普及真正的西方基礎科學知識,在當時收穫以及培養了大批中國讀者。包括「電氣」在內的西方科學知識以及以「電氣」為驅動的機械與器物,通過各種途徑與方式被源源不斷地輸入大清帝國之後,「秒」這個時間單位存在的真正意義,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也就被越來越多的中國人所察覺。
德國歷史學家沃爾夫岡(Wolfgang Schivelbusch)在其《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Geschichte der Eisenbahnreise: Zur Industrialisierung von Raum und Zeit im 19. Jahrhundert)中談到鐵路的發明消滅了傳統的空間和時間觀念,[38]而不僅僅是以火車為代表的蒸汽動力機械,包括使用火藥的槍炮以及使用「電氣」的機器等等,同樣都可以視為將傳統空間與時間極度壓縮之物。也就是說,這些東西有一個共性,那就是發明他們的動機從根本上而言都是為了提高效率。而提高效率,換言之便是縮短時間。西方社會在18世紀初之所以漸漸步入「秒針」社會,並不僅僅是因為這些機械由西方世界所發明,而更是因為這些機械的使用直接促使西方轉化為一個更高效的社會。晚清人李圭的海外遊記《環遊地球新錄》(1878)中記載的美國消防局的運行機制,或許是證明上述觀點最為簡單明了的一例:
尤奇者,車房左壁有電機,旁有銅鐘。何處起火,電信一至,鍾亦藉電氣自鳴,後槽系馬繩亦因以自脫。馬聞鍾皆奔出,各就車前部位而立,五秒工夫可齊備出門。倘在夜間,則馬奔地板聲震甚,樓上火夫皆驚覺,衣褲靴帽悉於臥時整備,亦僅五秒時可穿齊。計自得電信至馬車出門,日則五秒時,夜則十秒時耳。每分時車行一裡。車上鳴鐘,使行人避道,否則死傷勿論。[39]
通過這一系列生動詳實的描述,我們或許可以認為李圭個人也像徐建寅那樣,「秒」的時間意識已經覺醒,但在他眼中所映射的追求高效的西方社會本身,對於19世紀70年代的大清帝國而言,還是一個尚且遙遠的存在。然而,當西方最新的機器、科學甚至於文化與思想以不可阻撓之勢進入中國之後,中國人的社會生活也就相應地發生了轉變。中國人的時間觀念亦是如此,例如流行於明清時期的「貓眼定時」一說,在晚清之後便漸漸淪為批判的對象。[40]另外,星期制度的導入以及「星期日」的普及,也反映出了中國人時間觀念的巨大轉變。[41]「秒」這個時間概念,或許與「星期」不同,在晚清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中並不曾起到什麼實質性的作用,然而秒針所代表的不斷精確化的時間本身,卻逐漸與蒸汽機及電氣並列,開始轉化為科學與文明的象徵,並帶給中國人新的關於時間的啟示。而晚清誕生的「科學小說」,又恰逢其時地為此種觀念與中國人時間認知的發展提供了新的土壤。
四、法螺先生的「時間旅行」
晚清是小說的時代。在梁啓超發表了《論小說與群治之關係》(1902)這篇提倡小說創作、肯定小說價值的文論之後,一直被視為末流的小說,終於迎來了前所未有的繁榮。「科學小說」便是在這個時期誕生的眾多新類型小說之一。雖然以「科學」為名,但因為受到以儒勒·凡爾納為代表的西方文學的影響,此類小說從一開始就帶有非常濃重的科幻色彩。
在晚清之前,像是《鏡花緣》《蕩寇志》等一批小說之中,實際上已經開始出現一些科幻的元素與描寫片段,[42]但必須要說明的是,這些小說中的科幻元素與「時間」並無關聯,且「時間」也從不曾參與這些小說主體的構建。而另一方面,像是明末成書的《西遊補》,雖涉及了「未來世界」的概念,但這個「未來」自始至終依舊存在於《西遊記》的世界觀以及時間框架之中。然而,當以凡爾納為代表的西方科幻小說,尤其是那些讓「時間」直接參與小說內容與主題構建的作品,於清末被接連不斷地介紹到國內之後,不僅中國人的小說創作觀念為之煥然一新,就連時間觀念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構想了未來之中國的梁啓超《新中國未來記》(1902),作為最初的嘗試之作雖然沒能徹底擺脫傳統時間觀念的束縛,[43]但從這篇小說開始,「把玩」時間要素,旨在將「時間」本身置於小說創作核心的作品,終於開始在中國出現。
光緒三十一年(1905),上海的小說林社出版了一部「科學小說」,題為《新法螺先生譚》。作者署名「東海覺我」,即小說林社的編輯之一,晚清著名的翻譯家、作家徐念慈。時間回到1904年夏天,徐念慈的好友,同為晚清著名作家的包天笑完成了譯作《法螺先生譚》。閱讀此作後大受刺激的徐念慈,當即決定要塑造一個中國版的「法螺先生」。包天笑的這部《法螺先生譚》,轉譯自日本作家巖谷小波的《法螺先生——獨逸の部》(1899)和《続法螺先生——獨逸の部》(1900)[44],原作是由德國作家拉斯伯(Rudolf Erich Raspe)創作的《閔希豪森男爵敘述他在俄羅斯的奇妙旅行和戰役》(1875),在歐洲可謂家喻戶曉。
徐念慈筆下的「新法螺先生」,其「奇妙旅行」大致經過如下:某日,新法螺先生登上一座足有三十六萬尺之高的山巔。忽然,秒速達到數百萬尺的大風自頭頂吹來,最終導致他的肉體與靈魂分離。新法螺先生花了四十八個小時才搞清楚了所發生的一切,但通過種種實驗,成功地發現了使肉體與靈魂自由結合與分離的秘訣。分離出的靈魂還可以發光,所以他站在山巔,使靈魂大放光明以照亮全世界。他本想照醒在迷夢中沉睡的中國人,使其能夠奮發圖強,創造一個超越西方的真文明世界,但中國人卻完全不為所動,依舊在銷金帳中。新法螺先生為之大怒,將自己的肉體化為無數火球,欲將東半球之東半一舉焚之,卻不想誤將靈魂擲下。這一擲,使得四分之一的靈魂帶著肉體墜入地下,進入地底的另外一個中國,而另外的四分之三的靈魂則飄向宇宙於金星著陸,途中還看到了水星人的「造人術」。最終,四分之三的靈魂乘著宇宙氣流回到地球,與從地底國出來的肉體成功結合。
在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中,雖然可以看到以凡爾納《月界旅行》及《地心歷險記》為代表的太陽系漫遊記與地底漫遊記等類型小說的身影,但作為中國人書寫的最早期的一部科學小說,《新法螺先生譚》的故事相對完整,且表現出了一定的新奇意象,極大地引領了晚清科學小說的風潮。[45]還有學者認為這部作品「顛覆了古典探奇搜秘的說部形式,並提供了一套新的雄渾(sublime)觀念」[46]。
「造人術」「催眠術」「腦電波」等書中涉及的這些「科學」元素,自然是該小說新奇意象的一些具體體現,而為了貼合「科學小說」的標籤,書中除了頻繁使用與物理、化學、生物、醫學等學科相關的新名詞之外,還對各種數值設置頗為細心,似乎同樣也在展示這部小說的「科學」之處。例如新法螺先生墜落時,書中的描述如下:
按第(一)秒一十四尺二二。第二秒四十二尺六六。第三秒七十一尺一。墜物漸加速率之公例。如炮彈之脫口。直往下落。[47]
所謂「公例」,即我們所熟知的自由落體運動公式:y=1/2gt2。通過此公式,我們可以輕易得知第二秒的位移距離是第一秒的三倍,第三秒的位移距離是第一秒的五倍。這皆與小說中的數值相吻合,所以徐念慈對照著公式一邊計算一邊行文的情形似乎並不難想像。[48]而另一方面,除了上述非常具體的數值設定之外,如前文內容梗概中所提及的風速每秒「數百萬尺」那般,明顯偏離科學常識的數值也非常多見。而如此傾向,同樣出現在其他晚清科學小說之中。「百萬」「百億」這些極度誇張的數字,在營造奇幻氛圍的同時,似乎也在表達著那個時代對待科學的敬意以及對未來的無限嚮往。而「秒」這個時間概念,便為如此敘述以及想像,提供了一個從未有過的具體且廣闊的空間。
與梁啓超不同的是,徐念慈對「時間」的興趣之所在,並不體現於「未來」這個時間概念之上。實際上,「時間」作為構成《新法螺先生譚》的重要要素,迄今為止卻並未得到應有的關注。那麼,該小說中究竟暗含了哪些徐念慈對於「時間」的思考,以及他又是如何「把玩」時間本身的?我們需要把目光投擲於新法螺先生的地底「奇遇」。
新法螺先生的肉體墜入地底國之後,與一位名為「黃種祖」的白髮老翁相遇。但奇妙的是,這位老翁自稱其出生只不過數十日。新法螺先生自然不信老人之言,打趣地說道三十歲的自己豈不是老翁之始祖?然而,老翁卻向他解釋道該國之人民,有出生數秒、數分鐘就死的人,最長壽的也不過四個小時。隨後,面對桌子上的「計時器」,新法螺先生與老人展開了一場關於「時間」的對話,具體如下:
餘即觀桌上。果見有奇異之記時器。此器周約五尺許。有三針。針長八寸。但聞窣窣擺聲。而三針無一稍動者。餘曰:此器有秒針乎。翁曰。此長者秒針也。餘曰。秒針胡不動。此針適已壞乎。翁曰。否否。秒針固非能一看即見其動者。餘曰。何謂也。翁曰。君尚不知乎。是何年歲之大。而智識之幼稚也。餘語君。一日當分為二十四時。每一時六十分。每一分六十秒。餘曰。然。翁曰。每一秒一千二百九十六萬微。餘曰。翁誤矣。每一秒六十微耳。翁曰。否。餘未聞有以六十微為一秒者。餘之記時器。固以一千二百九十六萬微為一秒也。[49]
「一千二百九十六萬」無疑也是一個精心設定的數值,而與其他數值有所不同的是,徐念慈在此專門以夾批的形式,向讀者仔細地說明了此處的時間換算問題。
覺我曰一千二百九十六萬微。為時鐘之二十一萬六千秒。即三千六百分。即六十小時。即二日半。是黃種老人之記時器。以一秒時當今之二日半。一分時當今之一百五十日。一小時當今之二十五年。二十四小時當今之六百年。宜其最壽之人。不得過四小時矣。朝菌晦朔。螻蛄春秋。世間物我之不齊。誠有如此哉。[50]
像徐念慈說明的那樣,如果地底的一日與地上現實世界的六百年相當的話,那麼輕而易舉可以逆向推算出地底之一秒等於地上之「二日半」,即「一千二百九十六萬微」。但細細思之,「二日半」這個數值的設定本身實在有些蹊蹺,並且一日為什麼一定要對應「六百年」這個時間呢?當然,把一切歸為作者的個人喜好,也不失為一種解決問題的辦法,但連墜落距離的數值設定都要參照物理公式的徐念慈,在需要夾批說明的地方卻隨意設置了一組數值,這種可能性讓人難以信服。而實際上,我們有理由相信這裡的數字依舊是有來源根基的,解決問題的關鍵既不是「二日半」,也不是「六百年」,而是「一千二百九十六萬微」。
12960000這個數字,在西方被稱為「柏拉圖之數」(Plato’s number),是聖數之一。印度教中則有表示宇宙時間單位的「三分時」(tretā-yuga),即1296000年。二者雖然位數不同,但本質相通。而如此「三分時」由印度傳入中國後,便促成了時間單位「元」的出現,「一元」即129600年。
關於宇宙如何誕生,現如今為中國人所熟知的盤古開天闢地說,基本上依照的是北宋易學家邵康節(1011—1077)《皇極經世書》中的理論。而邵康節的宇宙論,不僅覆蓋了現實世界,像是《封神演義》《西遊記》等這些虛構的中國小說,實質上也處於他的宇宙模型之中。[51]邵康節認為,宇宙從誕生到消滅為一個循環,歷時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稱為「一元」。一元之中又分為十二「會」,一會(一萬八百年)又分為三十「運」,一運(三百六十年)再分為十二「世」,一世即三十年。而如此「元·會·運·世」的時間體系,實則照搬自「年·月·日·辰」[52]。徐念慈採用「1296」這樣一個象徵著宇宙壽命,充滿形式主義(maniérisme)韻味的數字,其對「時間」的設定不可謂不精心,其對「時間」的把玩之心,至此也終於躍然紙上。
「1296」數字問題暫且擱置一邊,這篇小說中所展示的地底國的「時間樂園」——流淌著不同時間的異界——同樣可以看做是中國人循環時間觀的產物之一。[53]對於中國人而言,時間的相對性,從來不是一個陌生的概念。在中國文學史上,最為人熟知的「時間樂園」無疑是《晉書》以及《述異記》等記載的「爛柯」傳說,即一個叫王質的人上山砍柴途中觀看童子下棋,不覺間時光飛逝以至於斧柄已經腐爛的故事。王質回家後「無復時人」,故事就此終結,而像是《太平御覽》等類書所收錄的《東陽記》版本中,還可以看到更加詳細的說明:「去家已數十年」。
實際上,比起「爛柯」而言,更詳細地闡述時間之相對性的事例還有很多。比如四世紀成書的《神仙傳》中,便有呂恭在仙界與仙人逗留兩日,人間已過去兩百年的故事。而除過仙界,地獄之中的時間流速似乎也與人間不同,最早的事例可以在唐代的《酉陽雜爼》中看到。
元和初,上都東市惡少李和子,父名努眼。和子性忍,常攘狗及貓食之,為坊市之患。常臂鷂立於衢,見二人紫衣,呼曰:「公非李努眼子名和子乎?」和子即遽祗揖。又曰:「有故,可隙處言也。」因行數步,止於人外,言:「冥司追公,可即去。」和子初不受,曰:「人也,何紿言!」又曰:「我即鬼。」因探懷中,出一牒,印窠猶溼。見其姓名分明,為貓犬四百六十頭論訴事。和子驚懼,乃棄鷂子,拜祈之,且曰:「我分死,爾必為我暫留,具少酒。」鬼固辭不獲已。初,將入畢羅肆,鬼掩鼻,不肯前。乃延於旗亭杜家,揖讓獨言,人以為狂也。遂索酒九碗,自飲三碗,六碗虛設於西座,且求其為方便以免。二鬼相顧:「我等既受一醉之恩,須為作計。」因起曰:「姑遲我數刻,當返。」未移時至,曰:「君辦錢四十萬,為君假三年命也。」和子諾,許以翌日及午為期。因酬酒直,且返其酒。嘗之,味如水矣,冷復冰齒。和子遽歸,貨衣具鑿楮,如期備酹焚之,自見二鬼挈其錢而去。及三日,和子卒。鬼言三年,蓋人間三日也。[54]
如此看來,新法螺先生於地底國的「時間旅行」,與其說借鑑了凡爾納《地心歷險記》之類的地球空洞說,倒不如說它根植於訴說時間相對性這一中國文學史上永恆不變的母題。而「秒」以及「微」所象徵的更加精確化的西方時間制度,這一次只不過作為新的元素,被徐念慈帶入到了這個母題之中罷了。
但是,有一點不得不說的是,徐念慈創作這篇小說的目的決不僅僅是利用中國文學中的傳統橋段與母題來創作出一個訴說時間相對性的故事。與之相反,如何打破傳統文學的束縛與窠臼,才是晚清時期諸多小說家之關心之所在,而徐念慈是否也一樣?實際上,當我們仔細研讀這篇小說中的時間設定,才會恍然發覺到,不管是地底國還是地上人間,這二者的時間流速其實並無差別。換言之,二者時間「密度」相同,不同的只不過是對時間的定義——時間單位罷了。假如我們在地底國,度過了地底國之「一日」的話,那麼,我們對此「一日」的時間感知,實則有人間六百年之久,絕非人間的一日。所以在小說中,新法螺先生從地底國回到人間後,也並沒有像「爛柯」中的王質一樣來到幾十、幾百年之後的世界。
明明身處於同樣的「時間」之中,但對「時間」本身的定義與認知確有天壤之別,這難道不是當時西方世界與中國之間的真實寫照嗎?而一秒的時間,可以再細分為一千二百九十六萬微,如此地底國的時間制度,某種程度而言,正是本應一致的時間在西方卻能夠被精細認知與計量這一現實的極度誇張。如此,我們或許便可以從另一個全新的角度來閱讀這篇小說,即徐念慈對地底國時間制度的設定與對「時間」的把玩,作為訴說時間相對性這一傳統母題的戲仿(parody),向當時的中國人暗示了時間所蘊含的無限可能。
結語
如前文所述,「秒」最初在中國為長度單位,自唐以後,又轉化成角度單位,主要用於天文學的計算。到了明末,經過傳教士利瑪竇的時間改革,「秒」才開始成為一個時間單位。但「秒」這一時間概念,初期僅存在於理論之中,直到擁有秒針的三針表被發明並於清朝中葉傳入中國以後,「秒」才真正能夠被用於時間計量。然而,三針表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僅僅是作為高級飾品抑或是玩具才受到中國人的追捧。換言之,當時的中國人熱愛三針表,絕非是為了追求更加精確的時間。所以,中國人關於「秒」的時間意識也就並沒有因為三針表的流行而覺醒。但隨著西方科學知識以及文化思想勢不可擋地湧入晚清中國,「秒針」所象徵的更加精確化的「時間」,便如同蒸汽機和「電氣」一樣,開始漸漸被中國人視為科學與文明的標誌。而探討「時間」主題,運用「時間」元素的科學小說,也於這一時期開始出現。其中,作為最初期完全由中國人創作的完整之作,便是徐念慈的《新法螺先生譚》。本文在末節通過關注該小說中的時間主題,具體分析了徐念慈如何「把玩」時間元素,以及揭示了晚清中國文人對於「秒」乃至「時間」本身新的認知與探索。
How to Play With the Second Hand: Time Consciousness About
「The Second」 in Late Qing China
Jin Bonan
(Graduate School of Humanities and Human Sciences, Hokkaido University, JAPAN SAPPORO 001-0014)
Abstract:At first, 「the second」(秒) was a unit of length in China. It was not until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fter the time reform by Matteo Ricci’s, that 「the second」 began to become a unit of time. After the three-hand watch with the second hand entered China in the middle of the Qing Dynasty that 「the second」 was really used as a measure of time. However, for a long time, the Chinese regarded the three-hand watch as a high-end accessory. Therefore, the Chinese people’s time awareness about 「the second」 had not been awakened by the popularity of the three-hand watch. Later, as Western 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cultural thoughts poured into late Qing China irresistibly, the precise time symbolized by the 「second hand」, finally began to be gradually regarded by the Chinese as a symbol of science and civilization, which like the steam engine and electricity. Scientific novels that were written by Chinese who actively used the element of 「time」 also began to appear during this period. Among them, Xu Nianci(徐念慈)’s Xin Fa Luo Xian Sheng Tan(《新法螺先生譚》) was a pioneering work. In this novel, Xu Nianci completed the parody of the classic Chinese literary motif of telling time relativity through the setting and comparison of the time systems of the underground country and the real world, and showed the Chinese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the infinite possibilities of 「the second」 and even 「time」 itself.
Keywords:The Second; Xin Fa Luo Xian Sheng Tan(《新法螺先生譚》); Late Qing Novel; China’s Time System; Consciousness of Time
原文發表於《長江學術》2022年第1期
作者簡介:金博男(1992—),男,陝西西安人,日本北海道大學大學院文學院博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明清文學與中國人時間意識研究。
※日文原文「秒針の遊びかた——清末における「秒」の時間意識について」發表於《饕餮》(日本中國人文學會編)2020年第28號,由作者改訂並翻譯成中文。
[1]參見H. Bernard:《天主教十六世紀在華傳教志》下編,蕭濬華譯,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第190頁。另參見張柏春:《明清時期歐洲機械鐘錶技術的傳入及有關問題》,《自然辯證法通訊》1995年第2期。羅明堅應傳教士範禮安(Alexander Valignani)之邀,1579年自義大利來到澳門,並於1580年12月第一次前往內地廣州。
[2]參見李侑儒:《鐘錶、鐘樓與標準時間:西式計時儀器及其與中國社會的互動(1582—1949)》,政治大學史學叢書25,臺北: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2011年版,第16—17頁。李侑儒還認為,自鳴鐘進入中國的時間可能還要更早一些,因為自鳴鐘最早進入日本的相關記錄為1551年,而中國應當早於日本。
[3]參見盧嘉錫總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機械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405頁。
[4]參見湛曉白:《時間的社會文化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17—121頁。
[5]2019年,國際時間頻率諮詢委員會修改了描述,具體定義為:將銫-133原子不受擾動的基態超精細能級躍遷頻率ΔνCs的值固定為9192631770赫茲,赫茲等於s―1。
[6]學界對於《孫子算經》的具體成書時間尚無定論。錢寶琮則在《孫子算經考》(《科學》1929年第2期)中認為成書於兩晉(266—420年)。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談到此書可能出現於三國、晉或者劉宋,具體為公元280—473年。
[7]《孫子算經》卷上,郭書春校點,《算經十書》二,郭書春、劉鈍校點,瀋陽: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孫子算經》宋刻本等傳本中,相關記載為「十忽為一絲、十絲為一毫」,但《隋書·律曆志》的記載為「孫子算術云:蠶所生吐絲為忽,十忽為秒,十秒為毫,十毫為釐,十釐為分」。對此,郭書春如此考證道:「魏晉南北朝與兩漢期間,度之單位為忽、秒、毫、釐、分、寸;自唐起,『秒』改為『絲』,宋刻本因此而改。」
[8]〔漢〕班固:《漢書》卷一百下敘傳第七十下,〔唐〕顏師古注,北京:中華書局1962年版,第4241頁。另〔漢〕劉德認為「秒,禾芒也。忽,蜘蛛網細者也」;顏師古針對「秒」字還有如此說明:「秒,音眇,其字從禾。」
[9]〔唐〕魏徵:《隋書》卷十六志第十一律歷上,北京:中華書局1973年版,第388頁。
[10]〔後晉〕劉昫:《舊唐書》卷三十二志第十二歷一,北京: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4241頁。
[11]參見閻林山、全和鈞:《論我國的百刻計時制》,《科技史文集》第6輯天文學史專輯2,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0年版,第1—6頁。
[12]〔宋〕吳處厚:《青箱雜記》卷九,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原刻景印》集成之一四《稗海》,臺北:藝文出版社1965年版。
[13]參見盧嘉錫總主編:《中國科學技術史:物理卷》,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46頁。
[14]參見Thorndike Lynn, Science and thought in the 15th century: Studies in the History of Medicine and Surgery, Natural and Mathematical Science, Philosophy and Poli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29, CHAPTER Ⅰ. 另參見Jacques Attali, Histoire du temps, Fayard, 1982, CHAPTER Ⅱ.
[15]由於太陽位置的變化,晝夜長短及日出日落的時刻每日都不相同,相關具體參數,該書亦有詳細列表可供參照。
[16]表中數字均由左向右讀。
[17][18]〔明〕李之藻:《渾蓋通憲圖說》卷下,嚴一萍選輯:《百部叢書集成:原刻景印》集成之五十二《守山閣叢書》,臺北:藝文出版社1968年版。
[19]參見湛曉白:《時間的社會文化史》,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4年版,第118頁。
[20]〔清〕崑岡續編:《欽定大清會典》卷八十一《漏刻科》,清光緒12年敕撰光緒25年刻本影印,臺北:啟文出版社1963年版。
[21]本論中特指有時針、分針、秒針的鐘表。
[22]David S. Landes, Revolution in Time: Clock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Belknap Press of th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3: 417—418. 「The earliest known spring-driven timepiece with a second hand—perhaps the earliest timepiece of any kind—is an unsigned Orpheus clock in the Fremersdorf collection. The date is estimated at between 1560 and 1570」。「俄耳甫斯」鐘錶為歐洲文藝復興時期一種常見鐘錶,鐘錶周身會鐫刻俄耳甫斯的故事情節。
[23]參見Paul Pelliott, BULLETIN CRITIQUE(Reviewed Work: La montre 「chinoise」 by Alfred Chapuis), T』oung Pao(通報), 1920, Second Series, Vol. 20, No. 1: 66. 另參見Carlo M. Cipolla, Clock and Culture: 1300—1700, Walker, 1967: 86.
[24]〔清〕高宗:《御製詩三集》卷八十九《高宗詩文十全集》,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2179—2188,上海:商務印書館1936年版。
[25]張柏春:《明清時期歐洲機械鐘錶技術的傳入及有關問題》,《自然辯證法通訊》1995年第2期。
[26]〔清〕徐朝後:《自鳴鐘表圖說》之《鐘錶名目》,徐朝後:《高厚蒙求》三集目,同文館,1887年刻本。
[27]參見李侑儒:《鐘錶、鐘樓與標準時間:西式計時儀器及其與中國社會的互動(1582—1949)》,「政治大學史學叢書」25,臺北: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系2011年版,第75頁。
[28][29]〔清〕林蘇門:《邗江三百吟》,張智主編:《風土誌叢刊》27,揚州:廣陵書社2003年版。「二分明月」為揚州別稱。
[30]〔清〕楊米人:《都門竹枝詞》,路工選編:《清代北京竹枝詞(十三種)》,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9頁。《後漢書·梁統列傳》中記載梁翼愛好「臂鷹走狗」,後世用「臂鷹」借指狩獵或者外出遊玩。「手裹牛皮」或指皮手套。
[31]Carlo M. Cipolla, Clock and Culture: 1300—1700, Walker, 1967: 88. 「While the Europeans were using lenses to produce microscopes, telescopes and spectacles, the Chinese delighted in using them as charming toys. They did the same with clocks. Lenses, clocks, and other instruments had been developed in Europe to satisfy specific needs felt by European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In China the contrivances fell unexpectedly out of the blue and quite naturally the Chinese regarded them merely as amusing oddities」.
[32][33]〔清〕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嶽麓書社1984年版,第243頁。本書為湖南省圖書館所藏郭嵩燾日記手稿經整理而成,原日記並無題,現題目為編者鍾叔河等所加。
[34]〔清〕徐建寅:《歐遊雜錄》,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嶽麓書社1984年版,第776頁。
[35][36][37]〔清〕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嶽麓書社1984年版,第326、326、620頁。
[38]參見〔德〕沃爾夫岡·希弗爾布施:《鐵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化》,金毅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三章。
[39]〔清〕李圭:《環遊地球新錄》,鍾叔河主編:《走向世界叢書》,長沙:嶽麓書社1984年版,第274頁。
[40]參見金博男:「「貓時計」研究——中國人は貓の瞳に時刻を読んだか」,『饕餮』2018年第26號,日本中國人文學會編,第2—19頁。
[41]參見金博男:「清末における「日曜日」の受容」,『時間學研究』2019年第10號,日本時間學會編,第39—57頁。
[42]參見武田雅哉:『中國科學幻想文學館』(上),東京:大修館書店2001年版,第二章。
[43]參見金博男:《「壬寅」輪迴——梁啓超〈新中國未來記〉的時間觀念》,《長江學術》2021年第1期。
[44]這兩部譯作均刊載於巖谷小波的童話集《世界お伽噺》(1899—1908)之中。日譯本原題中的「法螺先生」即閔希豪森男爵,日語中「法螺吹き」即吹法螺,說大話之意。另「獨逸の部」意為「德國卷」。
[45]參見武田雅哉:『中國科學幻想文學館』(上),東京:大修館書店2001年版,第二章。
[46]David Der-wei Wang, 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ies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8—1911(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CHAPTER Ⅴ, 258. 中文翻譯引自王德威:《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宋偉傑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297頁。
[47]〔清〕東海覺我:《新法螺先生譚》,上海:小說林社1905年版,第11頁。括號內容為筆者補正。
[48]最早由傳教士艾約瑟口述,李善蘭翻譯的力學著作《重學》(1859)之中,關於重力的數值為「二十七尺六寸」,而由徐念慈所給出的數字逆向推算,得到的重力值為「二十八尺四寸四分」。二者之間略有出入,所以徐念慈當初具體參考了什麼書目進行計算,目前還不得而知。
[49][50]〔清〕東海覺我:《新法螺先生譚》,上海:小說林社1905年版,第14—15頁。「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出自《莊子·逍遙遊》篇,「蟪蛄」為蟬之一種。而該書中所記為「螻蛄」,為蟋蟀之一種,疑是筆誤。
[51]參見武田雅哉:『桃源郷の機械學』,東京:作品社1995年版,第14頁。
[52]參見〔宋〕邵雍:《皇極經世書》卷十二觀物篇六十,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53]參見中野美代子:『ひょうたん漫遊録 記憶の中の地誌』,東京:朝日新聞社1991年版,第一章「楽園と地獄」;另參見中野美代子:『仙界とポルノグラフィー』,東京:青土社1989年版,「仙界とポルノグラフィー」。
[54]〔唐〕段成式撰,許逸民校箋:《酉陽雜爼校箋》續集卷一,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版,第1483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