犯罪心理方面書籍(一部劇一小說來聊聊犯罪心理學)
2023-06-09 07:54:37 2
什麼是犯罪心理學?
帶我進入犯罪心理學的一部劇和一套小說。
生活與作品中的犯罪心理學差別。
01
心理愛好者,身邊的常有這樣的逗逼:
「你看心理學呀,那你猜下我在想什麼?」
「……」(臣妾猜不到啊!)
「你學心理學啊,那你身邊都是心理扭曲的人吧?」
「……」(我身邊的人都樂觀向上,可能除了你……)
「你會心理學啊,那來幫王寶強分析下馬蓉的出軌心理吧!」
「……」(我長的像狗仔?!)
心理學被神化成「讀心術」,偵探小說作家和各類藝術作品的風靡功不可沒,小說界有大師阿加莎克裡斯蒂、柯南道爾、東野圭吾、松本清張等,影視界有名偵探柯南、大偵探福爾摩斯、天朝的包拯包大人等,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犯罪心理學高手中的高手,將罪犯心理分析出神入化,順便將觀眾唬得一愣一愣,不明覺厲,不得不服。
心理學發展至今,已是參天大樹,枝繁葉茂,分支眾多,其中應用心理學更是家族龐大。心理學,用在病人身上,就是臨床心理學,用在學生身上,就是教育心理學,用在消費者身上,就成了消費心理學......而用在破案上,就是犯罪心理學。
犯罪心理學,顧名思義,就是研究犯人的心理,主要深入研究「什麼導致人犯罪」,即「犯罪動機」問題,以及根據罪犯的行為方式,推斷出他的心理狀態,從而分析出他的性格,生活環境,職業,成長背景等,即「犯人心理側寫」,也包含人犯罪後的反應和行為推測, 即「犯罪的心理預測」。
02
初識犯罪心理,應該是央視的《今日說法》。在家的日子,它必是午飯的獨特配菜,案件講述過程,必伴隨著精彩的犯罪心理剖析。而第一次接觸「犯罪心理學」這個專業詞,則是在大學的選修課上。再後來,遇見一部劇,一套小說,逐漸陷入神奇的犯罪心理學世界。
一部劇——《讀心神探》
《讀心神探》是2010年TVB電視劇,主要講述了警探姚學琛擅於「讀心」,精於從肢體語言和微小細節分解案情,憑藉一個表情、一個眼神,窺探疑兇的心理活動,從而識破謊言破案的故事。(來自百度百科)。
與它相遇實屬偶然,隨意切換電視頻道,碰巧看見「姚sir」在用犯罪心理知識和觀人術大顯身手,自此我像被吸進旋渦,掉入驚心動魄的破案情景中。雖然有借鑑美劇的嫌疑,細微的動作被誇張地放大,但其中包含的心理知識也值得品味學習的。
一、《讀心神探》中的犯罪心理知識
一)關於說謊
1. 回憶時的眼球是朝左下方的,而謊言不需要回憶的過程。一個人說謊時,會儘量控制手和腳的動作,甚至不會觸摸一些人或者物件。
2.驚奇、害怕的表情在臉上超過一秒,表示是假裝的。微表情是內心流露與掩飾,通常發生在五分之一秒的時間之內。 eg:你說錯了,對方會有嘴角輕微上揚而又恢復。 撒謊時,搖頭否認之前可能會有一瞬間的點頭動作。
3.對方對你撒謊時,會有更多的眼神交流,來判斷你是否相信他的謊言。說話或思考時把手放在鼻子上是想要掩飾什麼的舉動。
4.如果是真的生氣,大吼大叫和手用力拍桌子應該是同時發生的,如果一先一後,就有可能是在偽裝。
5.對方對你的質問表示不屑,通常你的質問會是真的。
6.向對方詢問某事時,對方一側肩抖動表示對方對自己的話不自信。說話時一直把手放在褲兜裡或抵著大腿,是緊張的表現。
7.人在害怕時會出現生理逃跑反應:血液從四肢回流回腿部,做好逃跑準備,手部會先變冰涼 。撫摸自己的手是一種自我安慰的手勢,在自己不完全相信自己所說的話時,用來儘量打消自己的疑慮。
8.對你的問題生硬的重複是典型的撒謊方式 eg:「你去過他家嗎?」「我沒去過他家。」 描述一連串發生的事情,如果事情是編造的,他可以按虛構好的順序說,但是卻無法倒敘重複。
9.微笑的時候眨眼睛說明真的想到令人幸福的事,假笑眼角是沒有皺紋的。
10.真正的兇手會對被害人表現出輕視、厭惡,甚至害怕,而不是驚訝。
二)關於情緒判斷
1.傷心:面部特徵包括眯眼,眉毛收緊,嘴角下拉,下巴抬起或收緊。
2.害怕:害怕時,嘴巴和眼睛張開,眉毛上揚,鼻孔張大。
3.憤怒:這時眉毛下垂,前額緊皺,眼瞼和嘴唇緊張。
4.厭惡:厭惡的表情包括嗤鼻,上嘴唇上抬,眉毛下垂,眯眼。
5.驚訝:驚訝時,下顎下垂,嘴唇和嘴巴放鬆,眼睛張大,眼瞼和眉毛微抬。
6.輕蔑:輕蔑的著名特徵就是嘴角一側抬起,作譏笑或得意笑狀。
7.仇恨和憤怒:眉毛下壓,上眼瞼抬高,嘴巴合成一條線一樣。
二、其他心理知識:
1.相處久的人,特別是情侶,他們不經意的漸漸的模仿對方的動作,然後成為一種習慣,出現心理學所說的「無聲移情效應」,這種面部肌肉神經模仿運動,令我們的輪廓,鼻子和嘴角動作漸漸變得相似,我們稱之為mirror behave, 鏡子效應,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夫妻相。
(關注一個人就會不自覺去模仿他/她,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妨有意識地避開負能量的人,多去欣賞優秀的人,說不定你在不知不覺中,也在變得優秀。)
2. 要有好的記憶就要有好的聯想,想像的畫面越生動,記憶就越深刻。
(在學習記誦上,聯想記憶法不是沒有道理滴。)
3.直覺是一個人的學識再加上經驗累積出來的判斷力,有時候很準的。
(讀書與經歷,都很重要)
總結:再厲害的謊話高手也會露餡,沒有人可以不動聲色、不露山水地撒謊,因為再怎麼欺騙,也瞞不過自己的真心,身體永遠比嘴巴要誠實。
讀心術是根據人的神態來揣測心理的,理論在實際生活中不一定每次都能準,但和一個人相處的時間久了,自然就能讀懂了。
所以,坦誠是最好的撒謊方式,也是與人相處的處世法則,坦蕩蕩,自然不怕圓不了謊,撒謊,總有被揭穿的時候。
一套小說——《心理罪》
4年前的暑假,在購書中心偶然翻到第一冊《畫像》,我就此淪陷在雷米的犯罪心理分析世界。雷米,以《心理罪》(網絡原名《畫像》)等犯罪心理小說聞名於網絡,粉絲無數,某公安院校教師,精通犯罪心理學和刑偵學。洞悉形形色色的罪惡,甚至超過自己的掌紋。以其代表作《心理罪》系列崛起,成就「中國心理犯罪小說第一人」。(來自百度百科)
書裡通過主人公方木的描述展開對罪犯的心理側寫,通過分析罪犯的行為,推理出罪犯的身份或下一步行動,從而協助警方破案。從前傳到尾聲,從《第七個讀者》《畫像》到《教化場》《暗河》再到《城市之光》,情節曲折,氣氛陰鬱,但是全部讀下來也是毫不費力。到了現在,這套小說已經有網劇版本,但是如果想體會原版曲折緊湊的情節,還是看書好啊!
在《畫像》中,方木通過分析罪犯不正常的性虐殺行為、案發地點和屍體狀況,推理出兇手的特徵、年齡、職業、工作地點和典型心理特徵,從而準確判斷兇手的身份。(再說詳細就劇透了,其他幾部也很精彩!)
書中亮點還包括兇手模仿世界著名殺人案件進行連環殺人、案件根據真實案例改編等等。雖然不像《讀心神探》一樣,能夠學到具體的心理知識,但是作者將理論結合具體案例,做成一頓豐盛的犯罪心理大餐呈現在讀者面前,看完你必定像我一樣,佩服作者對於犯罪心理的研究之深刻。
03
無論是看《讀心神探》還是讀《心理罪》,讀者很容易感受到犯罪心理學的魅力,但必須承認,藝術作品中犯罪心理學和生活中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甚至大相逕庭。
1、藝術作品中,我們作為讀者,可以盡情享受情節的發展,為主人公捏把汗的同時,又讚嘆作者的奇思妙想。而生活中,我們作為平民百姓,不直接參與警察偵破案件,如果身處案件中,只會膽戰心驚,絕不會是泰然享受。
2、優秀的小說可讀性高,儘管情節曲折,但案件一定會告破,解決一定美好,但生活中,還有很多未破案件,犯罪心理學理論再怎樣發達,始終都有分析不到的死結,需要進一步勘查。現實中,案件線索隨時會中斷,就像書和劇在最糾結的時候戛然而止,未完待續,續日待定,誰看了都會心理不舒服。
3、小說中主人公自帶不死光環,即使人物九死一生,最後也一定是生,就算是死,也是詐死。但現實中辦案,辦案人員往往有不可以預知的危險,與作品中的主人公不可等同而語。藝術與生活,始終有不可比擬性,生活是藝術源泉,藝術高於生活。
生活中和理論上的犯罪心理學更有深度,也更有內涵,此文也僅是淺顯分析,僅供娛樂,筆者會再接再厲,爭取進一步深入了解。
04
文學作品的作用之一,就是讓讀者享受視覺與精神的盛宴。
看犯罪心理學作品,不僅能夠享有悅讀感受,還能提高察言觀色和識人的能力。最重要的,是犯罪心理學告訴我們,再完美的謊言,即使騙得過別人,也騙不了自己,所以,坦誠,才是處世之道。
感謝閱讀!
備註:文中心理學知識點摘自原劇,部分來自網友補充,由亞力山小小整理。
原創:亞力山小小,轉載請聯繫作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