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門的世界給我的啟發(自由才是生命的空氣)
2023-06-09 07:57:27 4
楚門的世界給我的啟發?當楚門呱呱墜地時,就成為一出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生活在設計好的「桃源島」的大舞臺上,下面我們就來說一說關於楚門的世界給我的啟發?我們一起去了解並探討一下這個問題吧!

楚門的世界給我的啟發
當楚門呱呱墜地時,就成為一出熱門肥皂劇的主人公,生活在設計好的「桃源島」的大舞臺上。
他身邊的所有人,摯友、伴侶、路人,甚至父母,全都不過是這齣戲裡的演員。
然而,在三十年的生命中,楚門對此卻一無所知,生活在一片虛情假意和安排控制中,五千多個遍布島上的鏡頭,記錄拍攝著他的生活。他的人生,不過是一場不自知的二十四小時真人秀。
直到出現多次拍攝故障,才讓楚門如夢初醒。從而克服對海水的恐懼,冒著生命危險,勇敢逃離這一被永遠操控的人生,去選擇自己嚮往的幸福人生。
這電影我已經看過三遍了,每看一次,仍覺心痛難忍。因為讀懂楚門,才能讀懂孩子,才能讀懂人生。
電影鏡頭一:
電影最後,楚門快要逃離桃源島時,導演溫情脈脈地勸說他留下「聽我勸告,外面的世界,跟我給你的世界一樣虛假,有一樣的謊言,有一樣的欺詐。但在我的世界,你什麼也不用怕。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我看了你的一生。我看著你出生、看著你學走路、看著你上學、看著你掉第一顆牙,你不能離開,跟我一起吧!」
這一幕像不像家長,像一隻老母雞一樣,想盡一切辦法把孩子保護在羽翼之下。
央視有一檔尋親節目,離家出走幾十年的兒子,不願回家和父母相聚。其中傷害兒子最深的一件事,是教授父母強制改了兒子專業、強制幹預兒子就業,他們初心是希望兒子生活、工作穩定。以為這就是幸福。但是兒子卻不喜歡這樣的專業、工作、生活。終於忍無可忍,離家出走,幾十年不與父母聯繫。就算節目組終於找到他的下落,幾十年時光也未能化解的怨憤,從他的錄音裡表達了出來,他說「因為父母過去對他的打罵、控制,導致他心理障礙,導致他現在生活艱難,不能很好地生活,也不能組建家庭。父母已經毀掉了他的整個人生。」他拒絕父母聲淚俱下的道歉,拒絕和父母見最後一面的要求,選擇倔強地一直恨下去。
類似這樣,父母以愛之名,不斷幹預孩子人生,希望盡力為孩子打造一個「桃源」島的行為,還在繼續發生,所以才滋生了那麼多痛苦和悲劇。
之前看到過一則報導,一個品學兼優的高一學生,父母和班主任一同給他施加壓力,讓他改填文理分科。父母剛志得意滿地走出校門,兒子這邊就一跳解千愁了。
真的,被控制的人生,即使更平穩,可是孩子往往非常絕望、憤怒的抗拒。因為孩子們並不想過那一眼望到頭的日子。
真的很遺憾,「十年媳婦熬成婆。」長大後的家長,就丟了小時候的自己,忘了自己從前那些不被理解、接納的情緒,自己當年的傷悲,長成了小時候自己也不能接受的家長樣子。
這就是傳說中「孩子只想要一個蘋果,但家長卻給了一車梨。」家長等著孩子道謝,孩子卻等著家長道歉。
我一直主張「愛」的供給,其驗收資格一定是使用單位(孩子),而不是供給單位「家長」。這也回答了很多網友的疑問,「我一直那麼愛我的孩子,我也沒逼著他成績好呀?沒給過他壓力呀?他怎麼就抑鬱了?」
電影鏡頭二:
楚門終於克服對海水的心理障礙(因為導演安排,在他小時候,他爸爸和他在風浪中遇險,爸爸不幸溺亡的慘痛情節),駕著小船逃離「桃源」島。
導演命令製造風暴、閃電,加以阻擋。一次不成,第二次甚至冒著淹死楚門的風險,命令加大風暴指數,直接對準船體攻擊,妄圖通過施壓,讓楚門放棄逃離。可楚門寧死不屈,用繩子把自己綁縛在船上......身邊工作人員都加以勸阻,「收手,全世界都在看著,不能讓他當眾死掉。「但導演說「他當眾出生......」,繼續命令攻擊楚門。
楚門的憤怒控訴,像不像我們青春叛逆的孩子?「你還有什麼法寶?你想阻擋我,只有殺我!」
這像不像父母,用經濟壟斷、道德綁架來控制孩子按自己的期望生活,選擇專業、選擇戀人、選擇工作?
我記得那個十三四歲可憐小姑娘的遺書,「我在家裡,必須要靠演技,才能活得更好。」
家長可能經常對小孩子說:「你要乖,要聽話。不然不給你吃穿,不要你了,把你趕大街上去,當小乞丐!」
從小就欠缺安全感的孩子,怎麼可能健康成長,怎麼可能勇敢幸福地做自己?天天都那麼糾結、彷徨,努力察言觀色、揣摩家長喜好,盡力扮演家長期望的樣子,討好身邊的每一個人,多累、多痛苦、多分裂!
所以,孩子是一夜之間就性情大變的嗎?我只能說,從前的乖巧懂事有大部分都是演的,是在為了五鬥米折腰罷了。演到青春期,塊頭夠大、身高夠高,可以俯視或平視家長了,有底氣了,有勇氣了,也演夠了,所以,開始了討伐、反抗和控訴。
小時候的那些年,不被家長看見和接納、宣洩的負面情緒,從未被埋葬。它們一直都在。到了青春期,以一種洪荒之力,滾滾而來、勢不可擋。為了自由,為了自己掌控人生,孩子們不管不顧,寧願犧牲掉自己學業、前途、健康,甚至生命,也在所不惜。只有家長先選擇妥協、退讓,終止這不可能有贏家的戰爭,才可能為家庭命運爭取一線生機和希望。
電影鏡頭三:
當幼小的楚門在課堂上侃侃而談,長大後要當麥哲倫,去世界航行時。導演馬上安排溺死爸爸,讓楚門對海水產生心理陰影,從此不敢遠行。
楚門對施維亞一見鍾情,導演直接讓人簡單粗暴地帶離了施維亞。第二次甚至讓人假扮她父親,污衊她是精神分裂患者。
當楚門終於和導演安排的姑娘美露結了婚,在虛假的愛情中生活了N年後,因拍攝出現事故,導演決定讓美露離開,重新安排楚門的第二春。
這樣的事情,現在依然在繼續發生。
想想家長從小對孩子的耳提面命:「要好好學習,不吃學習的苦,就要吃生活的苦!」從小就告知孩子唯一一條成功之路,「考重點中學——考好大學——找好工作——組建好家庭——過上幸福生活。」
像不像導演,用焦慮、恐怖為孩子建造一個「桃源」島,讓孩子必須得按家長既定的路線做選擇,不允許孩子做自己,必須做家長期望的樣子。不然,你就是失敗的人生,你會被人看不起,你會被時代拋棄。
所以,長期被焦慮裹挾的孩子,能健康成長嗎?能發揮出所有的潛力,成績優異,開朗樂觀,長成家長期望的樣子嗎?
一旦無力倒下,沒有第二個選擇的人生,如此絕望,孩子哪還有力氣重新爬起來,站起來,跑起來,飛起來?孩子們早就被嚇壞了呀。
最後用楚門的初戀女友施維亞和導演的辯論作為文章結尾。
施維亞:「你有什麼權力,把一個人的一生,塑造成鬧劇?你一點也不覺得內疚?他不是演員,是囚犯!任由你擺布!」
導演辯解到:」我為楚門提供一個正常的人生,這個你所住的世界是病態的。桃源才是模範的世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