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擺動擠壓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06-05 09:43:31 1
專利名稱:一種擺動擠壓系統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專利涉及到鑄造機械行業中臥式擠壓鑄造機組成部分擺動擠壓系統,本實用新型擺動擠壓系統的結構成為可調擺動擠壓系統,其原理還可以用於立式擠壓鑄造機。
背景技術:
擠壓鑄造技術兼有鍛造的組織緻密、機械性能高和鑄造的成形性好雙重優點,同時又克服了鍛造的各向異性的缺點,所以很快成為特種鑄造技術的熱點,擠壓鑄造技術的發展大大促進了擠壓鑄造機的發展。 目前的文獻和書籍介紹,擠壓鑄造機的金屬液一般以上給料的方式進入模腔並擠壓,如洪慎章編著的「特種成形實用技術」(機械工藝出版社2008年版)第五章中的介紹,如羅守靖等編著的「液態模鍛與擠壓鑄造技術」(化學工藝出版社2006年版)第一篇第一章的介紹。這種擠壓方式一般採用油壓機完成,屬於直接擠壓鑄造,這種技術看似簡便,但存在不足。第一,這種擠壓技術給料是通過將金屬液澆注到定模內完成,澆注過程容易產生卷氣,鑄件易產生氣孔缺陷;第二,鑄件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精度是通過控制金屬液的澆注量來實現的,鑄件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精度難於控制;第三,擠壓系統不能移動,受料不方便,不易實現自動化。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設計一種供臥式擠壓鑄造機用可調擺動擠壓系統,解決擠壓鑄造受料不方便,不平穩,易發生卷氣,鑄件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精度難以保證,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低的問題。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採用垂直分模方式的臥式擠壓鑄造機,其動模板和定模板上分別安裝有模具的動模和定模,動模和定模下端各設一個半圓形的澆口套,呈對稱分布,貼合時形成圓形澆口套。擠壓系統的主軸線與澆口套的軸線重合,擠壓系統中的料筒可以與澆口套對接。料筒置於模具分模面的正下方。料筒實現的主運動為擺動式。料筒傾斜受料後,再擺正,對準動模和定模共同組成的澆口套,料筒上升與澆口套對接,然後料筒內衝頭上升推金屬液進入模腔,形成鑄件。本實用新型的擺動擠壓系統,實現料筒擺動技術,同時為配合充型過程的完成,還實現料筒升降技術。料筒擺動和升降技術通過以下方案實現在澆口套的正下方有懸掛框架,懸掛框架由固定上梁、拉杆、升降座板組成,擠壓座板套在拉杆上,可以沿拉杆上下移動,擠壓座板上設置轉軸、角型支架,轉軸上設置擠壓油缸,擠壓油缸上設置有料筒,料筒內設置衝頭,角型支架上設置料筒擺動油缸,料筒擺動油缸與料筒用銷軸連接。升降座板下方設置升降油缸,升降油缸的活塞杆與擠壓座板相連。當擠壓座板上的料筒擺動油缸活塞外伸時,推動料筒作擺動運動,料筒傾斜到位後,沿料筒內壁注入金屬液,然後料筒擺動油缸帶動料筒作反方向擺動,到垂直位置後,升降油缸推動擠壓座板上升,料筒插入澆口套後,擠壓油缸驅動活塞杆和衝頭上升,把金屬液由下向上擠入模具型腔中,型腔中的空氣被推向上方,經由分型面上方的排氣通道外溢。在金屬液充滿型腔後,衝頭持續擠壓金屬液,金屬液在壓力下凝固,使擠壓鑄造件變得完整、緻密和光潔。在金屬液凝固成型後,擠壓油缸驅動衝頭下行回復原位,擠壓座板下行回復原位,料筒口離開澆口套,然後,料筒傾斜,等待下一個循環的動作。一個工作循環可歸結為,料筒處於傾斜位時受料-料筒擺動到垂直位置-料筒上升插入澆口套-衝頭上升擠壓金屬液到模腔-料筒下降-衝頭下降-料筒傾斜。實現料筒垂直時位置可調技術。不同的模具會有不同的厚度,此時,動模和定模形成的澆口套的軸線與擠壓系統的軸線不在同一位置,而是左右有所偏移。在機架上水平設置移動油缸和導軌,固定上梁可沿導軌左右移動,即整個擠壓系統可以沿導軌水平左右移動。當澆口套軸線位置變化時,擠壓系統相應移動一定位置,確保當料筒擺正時可以對準澆口套。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實質性特點和進步主要體現在I.本實用新型擺動擠壓系統中部件料筒以傾斜方式接受金屬液的平穩注入,不易·捲入氣體;2.料筒以垂直方式插入燒口套,金屬液由下向上進入模腔,有利於模腔內空氣上升溢出,使得鑄件無氣泡;3.料筒中的衝頭持續對金屬液加壓,使壓力充分傳遞到擠壓鑄造件的每一個地方,金屬液在較高壓力下凝固成型,鑄件組織緻密;4.當模具的厚度改變時,可移動懸掛框架,使料筒垂直時料筒口始終對準澆口套;5.本實用新型的澆注充型方式可以實現鑄件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精度通過模具保證,多餘的金屬液留在澆口套中,形成料餅,鑄件尺寸精度可以得到保證;6.料筒傾斜到擠壓鑄造機外側受料,受料空間大,可以配備給湯機,容易實現自動化。
以下結合附圖
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作進一步說明附圖是擺動擠壓系統結構示意圖。圖中I為定模,2為動模,3為澆口套,4為固定上梁,5為導軌,6為移動油缸,7為料筒擺動油缸,8為角型支架,9為擠壓座板,10為轉軸,11為升降油缸,12為升降座板,13為擠壓油缸,14為擠壓活塞,15為拉杆,16為機架,17為料筒,18為衝頭。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所示,定模I和動模2設置於擠壓系統的上方,當擠壓鑄造機合模時,定模I和動模2貼合在一起共同形成了圓形的澆口套3。在澆口套的正下方有懸掛框架,懸掛框架由固定上梁4、拉杆15、升降座板12組成,拉杆15上設置有擠壓座板9,擠壓座板9套在拉杆15上,可以沿拉杆15上下移動,擠壓座板9上設置轉軸10、角型支架8,轉軸10上設置擠壓油缸13,擠壓油缸13上設置有料筒17,料筒17內設置衝頭18,角型支架8上設置料筒擺動油缸7,料筒擺動油缸7與料筒17相連。升降座板12下方設置升降油缸11,升降油缸11的活塞杆與擠壓座板9相連。當擠壓座板9上的料筒擺動油缸7的活塞杆外伸時,推動料筒17作擺動運動,料筒17傾斜到位後,沿料筒17內壁注入金屬液,然後料筒擺動油缸7帶動料筒17作反方向擺動,到垂直位置後,升降油缸11推動擠壓座板9上升,料筒17插入澆口套3,擠壓油缸13驅動衝頭18上升,把金屬液由下向上擠入模具型腔中,型腔中的空氣被推向上方,經由分型面上方的排氣通道外溢。在熔液充滿型腔後,衝頭18持續擠壓金屬液,金屬液在壓力下凝固,使擠壓鑄造件變得完整、緻密和光潔。在金屬液凝固成型後,擠壓油缸驅動衝頭18下行回復原位,擠壓座板下行回復原位,料筒17離開澆口套3,料筒17傾斜,等待下一個循環的動作。一個工作循環可歸結為,料筒處於傾斜位時受料-料筒擺動到垂直位置-料筒上升插入澆口套-衝頭上升擠壓金屬液到模具型腔-料筒下降-衝頭下降-料筒傾斜。實現料筒垂直時位置可調技術。在機架16上安裝移動油缸6和導軌5,固定上梁4可沿導軌5左右移動,當移動油缸6中的活塞移動時,可牽引固定上梁4沿導軌5移動,即整個擠壓系統可以沿導軌5左右移動。當澆口套3軸線位置變化時,擠壓系統相應移動一 定位置,確保當料筒垂直時料筒17對準澆口套3。需要強調的是以上僅是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並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據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實質對以上實施例所作的任何簡單修改、等同變化與修飾,均仍屬於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範圍內。
權利要求1.一種擺動擠壓系統,其特徵在於實現料筒擺動技術,同時為配合充型過程的完成, 還實現料筒升降技術,為實現料筒擺動和升降,在澆口套的正下方有懸掛框架,懸掛框架由固定上梁、拉杆、升降座板組成,擠壓座板套在拉杆上,可以沿拉杆上下移動,擠壓座板上設置轉軸、角型支架,轉軸上設置擠壓油缸,擠壓油缸上設置有料筒,料筒內設置衝頭,角型支架上設置料筒擺動油缸,料筒擺動油缸與料筒用銷軸連接,升降座板下方設置升降油缸,升降油缸的活塞杆與擠壓座板相連,當擠壓座板上的料筒擺動油缸活塞外伸時,驅動料筒作擺動運動,料筒傾斜到位後,沿料筒內壁注入金屬液,然後料筒擺動油缸帶動料筒作反方向擺動,到垂直位置後,升降油缸驅動擠壓座板上升,料筒插入澆口套後,擠壓油缸驅動活塞杆和衝頭上升,把金屬液由下向上擠入模具型腔中,在金屬液凝固成型後,擠壓油缸驅動衝頭下行回復原位,擠壓座板下行回復原位,料筒口離開澆口套,然後,料筒傾斜,等待下一個循環的動作。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擺動擠壓系統,其特徵在於在機架上水平設置移動油缸和導軌,固定上梁可沿導軌水平左右移動,即整個擠壓系統可以沿水平導軌左右移動,當澆口套軸線位置變化時,擠壓系統相應移動一定位置,確保當料筒擺正時可以對準澆口套。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擺動擠壓系統,模具的動模和定模共同組成的澆口套位於擠壓鑄造機擠壓系統的主軸線上,料筒置於模具分模面的正下方。料筒實現的主運動為擺動式,料筒傾斜受料,受料平穩,不易發生卷氣,料筒擺正對準澆口套,料筒上升與澆口套對接,料筒內衝頭上升推金屬液由下向上進入模腔,同時模腔內空氣上升經排氣通道外溢,然後形成鑄件。當定模厚度變化時,可以調節料筒水平方向上的位置,使得料筒可以正確對準澆口套。應用本實用新型的擺動擠壓系統可以解決擠壓鑄造受料不方便,不平穩,鑄件厚度方向上的尺寸精度難以保證,設備的自動化程度低的問題。
文檔編號B22D18/02GK202667609SQ20122022400
公開日2013年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2年5月18日 優先權日2012年5月18日
發明者萬水平, 賈祥磊, 趙峰, 孔躍明, 顧棟梁 申請人:蘇州三基鑄造裝備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