片材輸送設備和圖像記錄設備的製作方法
2023-06-04 21:15:06 1

本申請是申請日為2014年3月28日、申請號為201410122796.8、發明名稱為「片材輸送設備和圖像記錄設備」的發明專利申請的分案申請。
對相關申請的交叉引用
本申請要求在2013年3月29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13-073332和在2013年12月6日提交的日本專利申請no.2013-253439的優先權,其公開在此通過引用而被整體併入。
本發明涉及一種用於沿著輸送路徑輸送片材的片材輸送設備和一種設置有該片材輸送設備的圖像記錄設備。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圖像記錄設備,其中,輸送路徑在設備殼體的內側處形成,並且圖像被記錄在引導到輸送路徑且通過輸送路徑輸送的片材上。在一些情形中,這種圖像記錄設備具有用於支撐多張片材的紙張進給盒。此外,已知一種圖像記錄設備,該圖像記錄設備具有用於獨特地將片材從紙張進給盒引導到輸送路徑的手動供紙盤(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2012-1329和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2004-224463)。
在如上所述的圖像記錄設備的情形中,為了執行維護和/或解決塞紙,可以採用一種構造,從而圖像記錄設備的殼體的一部分被打開/關閉。在另一方面,在作為具有掃描器功能的多功能機實現圖像記錄設備的形式的情形中,可以採用一種構造,從而平板式掃描器的原稿蓋被打開/關閉(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o.2012-1329)。
技術實現要素:
在具有如上所述的構造的圖像記錄設備的情形中,如果布置手動供紙盤,同時避免殼體和原稿蓋的旋轉範圍,從而例如待打開/關閉的殼體和原稿蓋不與手動供紙盤碰撞,則出現的問題是圖像記錄設備為大型設備。
已經對於前面的問題加以考慮而實現了本發明,其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具有殼體和將會經歷狀態變化的片材支撐單元的小型設備。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片材輸送設備,包括:第一殼體,在該第一殼體內形成有用於輸送片材的輸送路徑;輸送單元,該輸送單元被構造成沿著輸送路徑輸送片材;第二殼體,該第二殼體被設置成能夠相對於第一殼體移動;片材支撐單元,該片材支撐單元在第一殼體中在第二殼體移動所朝向的一側上的位置處以可旋轉的方式設置,並且該片材支撐單元被構造成能夠按照片材支撐單元的旋轉前端更靠近第二殼體布置的次序在第一狀態、第二狀態和第三狀態之間變化,且被構造成至少在第三狀態中支撐待進給到輸送路徑的片材;以及推壓單元,該推壓單元被構造成在從第一狀態到第二狀態的範圍內朝向第一狀態推壓片材支撐單元,並且在從第二狀態到第三狀態的範圍內朝向第三狀態推壓片材支撐單元,其中,處於第一狀態中的片材支撐單元被構造成隨著抵靠相對於第一殼體移動的第二殼體而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跟隨第二殼體。
當第二殼體相對於第一殼體移動時,片材支撐單元隨著第二殼體抵靠片材支撐單元而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旋轉。在這種情況中,推壓單元推壓片材支撐單元以提供第一狀態。因此,片材支撐單元跟隨第二殼體的狀態變化。如果使用者將第二殼體移動到鄰接狀態並且片材支撐單元從第一狀態越過第二狀態而被旋轉到第三狀態,則片材支撐單元被保持在第三狀態中,這是因為推壓單元推壓片材支撐單元從而提供第三狀態。相應地,片材支撐單元能夠被布置在第二殼體的移動範圍中。
根據本發明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種片材輸送設備,包括:第一殼體,在該第一殼體內形成有用於輸送片材的輸送路徑;輸送單元,該輸送單元被構造成沿著輸送路徑輸送片材;第二殼體,該第二殼體相對於第一殼體以可旋轉的方式設置,並且被構造成能夠在第二殼體的旋轉前端側抵靠第一殼體的鄰接狀態和第二殼體的旋轉前端側與第一殼體分離的分離狀態之間變化;片材支撐單元,該片材支撐單元在第二殼體的旋轉基端側上設置在第一殼體中,且被構造成圍繞與第二殼體的旋轉軸線平行的旋轉軸線旋轉,該片材支撐單元被構造成能夠按照片材支撐單元的旋轉前端更靠近第二殼體布置的次序在第一狀態、第二狀態和第三狀態之間變化,且被構造成至少在第三狀態中支撐待進給到輸送路徑的片材;以及推壓單元,該推壓單元被構造成在從第一狀態到第二狀態的範圍內朝向第一狀態推壓片材支撐單元,並且在從第二狀態到第三狀態的範圍內朝向第三狀態推壓片材支撐單元,其中,處於第一狀態中的片材支撐單元被構造成隨著抵靠在鄰接狀態和分離狀態之間變化的第二殼體而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跟隨第二殼體。
當第二殼體在鄰接狀態和分離狀態之間變化時,片材支撐單元隨著抵靠第二殼體而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旋轉。在這種情況中,推壓單元推壓片材支撐單元以提供第一狀態。因此,片材支撐單元跟隨第二殼體的狀態變化。如果當第二殼體處於鄰接狀態中時片材支撐單元被用戶從第一狀態越過第二狀態而旋轉到第三狀態,則片材支撐單元被保持在第三狀態中,這是因為推壓單元推壓片材支撐單元從而提供第三狀態。相應地,片材支撐單元能夠被布置在第二殼體的旋轉範圍中。
推壓單元可以具有:凸輪,該凸輪被構造成不能與片材支撐單元一起移動;凸輪隨動件,該凸輪隨動件被構造成能夠隨片材支撐單元的旋轉一起移動;和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被構造成朝向凸輪推壓凸輪隨動件;凸輪可以被構造成在片材支撐單元處於第二狀態中的狀態中使彈性部件最大程度地彈性變形;並且凸輪可以被構造成將彈性部件的推壓力轉換成用於移動凸輪隨動件的力,從而片材支撐單元處於第一狀態和第三狀態之一中。
相應地,利用簡單且方便的構造實現了推壓單元。
推壓單元可以具有:凸輪,該凸輪被構造成能夠隨著片材支撐單元的旋轉而一起移動;凸輪隨動件,該凸輪隨動件被構造成不能與片材支撐單元一起移動;和彈性部件,該彈性部件被構造成朝向凸輪推壓凸輪隨動件;凸輪可以被構造成在片材支撐單元處於第二狀態中的狀態中使彈性部件最大程度地彈性變形;並且凸輪可以被構造成將彈性部件的推壓力轉換成用於移動凸輪隨動件的力,從而片材支撐單元處於第一狀態和第三狀態之一中。
相應地,利用簡單且方便的構造實現了推壓單元。
凸輪和凸輪隨動件可以沿著豎直方向布置,並且凸輪可以具有沿著豎直方向變形的凸輪表面。
片材支撐單元可以被配置成使得在第一狀態和第二狀態之間的旋轉角度大於在第二狀態和第三狀態之間的旋轉角度。
相應地,片材支撐單元跟隨第二殼體的旋轉的範圍增加。因此,增加第二殼體的旋轉範圍是可能的。
第二殼體可以沿著豎直方向布置在第一殼體的上方,片材支撐單元可以沿著與該豎直方向垂直的前後方向布置在第二殼體的後方處,並且輸送單元可以被構造成沿著該前後方向向前地輸送由片材支撐單元支撐的片材。
第二殼體布置在第一殼體的上方,並且因此第二殼體的操作是容易的。此外,片材支撐單元布置在第二殼體的後方處,並且第二殼體的旋轉軸線(旋轉軸)也位於片材支撐單元一側上,即,在第二殼體的後部處。因此,當第二殼體處於分離狀態中時,能夠從第二殼體的前部達到第一殼體。此外,在跟隨第二殼體時旋轉的片材支撐單元不朝向從前部操作第二殼體的用戶旋轉。此外,片材被從片材支撐單元朝向第一殼體的前部輸送。因此,在從第一殼體的前部輸送之後,用戶能夠接觸片材。
第一殼體可以設置有具有壓盤的平板式掃描器,並且第二殼體可以是被構造成覆蓋壓盤的原稿蓋。
相應地,在設置有較高使用頻率的平板式掃描器的構造中,片材支撐單元能夠被布置在原稿蓋的旋轉範圍中。
片材支撐單元可以具有被構造成支撐片材的支撐表面,支撐表面可以被構造成接近第一殼體的側表面並且在第一狀態中豎立,並且支撐表面可以被構造成沿著支撐表面與第一殼體的側表面分離的方向在第三狀態中傾斜。
相應地,能夠有效地使得在第一狀態中的片材支撐單元是小型的。
片材支撐單元可以具有設置在第一殼體的側壁上的固定單元和被構造成能夠相對於該固定單元旋轉的可移動單元,並且可移動單元可以被構造成能夠在第一狀態、第二狀態和第三狀態之間變化。
固定單元可以具有被構造成支撐待進給到輸送路徑的片材的輔助片材支撐單元。
相應地,片材支撐單元和輔助片材支撐單元能夠被布置在第二殼體的旋轉範圍中。
輔助片材支撐單元可以被構造成在片材支撐單元處於第三狀態的狀態中,朝向片材支撐單元旋轉以被固定單元支撐,輔助片材支撐單元可以設置有側引導件,該側引導件被構造成引導片材的端緣,並且側引導件可以被構造成在片材支撐單元處於第三狀態的狀態中,抵靠朝向輔助片材支撐單元移動的第二殼體。
相應地,在片材支撐單元處於第三狀態的狀態中,能夠防止第二殼體抵靠由輔助片材支撐單元支撐的片材。此外,第二殼體由固定單元經由側引導件支撐。
固定單元可以具有進給單元,該進給單元被構造成向輸送路徑進給由片材支撐單元支撐的片材。
進給單元不與可移動單元一起旋轉,並且因此向進給單元的驅動傳遞得以穩定。
根據本發明的第一方面的片材輸送設備可以進一步包括蓋,該蓋被構造成覆蓋處於第一狀態中的片材支撐單元的支撐表面。
相應地,防止了任何塵土從處於第一狀態中的片材支撐單元的支撐表面一側進入第一殼體。
根據本發明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種圖像記錄設備,該圖像記錄設備包括:根據本發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之一的片材輸送設備;和記錄單元,該記錄單元被構造成在輸送路徑中的片材上記錄圖像。
根據本發明,實現了具有經歷狀態變化的殼體和片材支撐單元的小型設備。
附圖說明
圖1示出了示意可移動單元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多功能機的透視圖。
圖2示出了示意可移動單元處於傾斜狀態中的多功能機的透視圖。
圖3示出了示意在可移動單元處於直立狀態中並且側壁被移除的狀態中的多功能機的透視圖。
圖4示出了示意在可移動單元被移除的狀態中在後表面側上的多功能機的透視圖。
圖5示出了示意印表機單元的內部結構的縱截面圖。
圖6示出了示意可移動單元處於直立狀態中旁路盤和手動供紙盤的內部結構的放大縱截面圖。
圖7示出了示意可移動單元處於傾斜狀態中旁路盤和手動供紙盤的內部結構的放大縱截面圖。
圖8示出了示意可移動單元處於傾斜狀態中且後表面蓋和外引導部件處於打開狀態中旁路盤和手動供紙盤的內部結構的放大縱截面圖。
圖9示出了示意在可移動單元被移除的狀態中旁路盤和手動供紙盤的內部結構的放大縱截面圖。
圖10示出了示意聯鎖機構的結構的示意簡圖。
圖11示出了示意在可移動單元的直立狀態中聯鎖機構的結構的平面圖。
圖12示出了示意當可移動單元在跟隨原稿蓋的同時朝向中間狀態被旋轉時聯鎖機構的結構的平面圖。
圖13示出了示意在可移動單元的傾斜狀態中聯鎖機構的結構的平面圖。
圖14示出了示意原稿蓋被關閉並且可移動單元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多功能機的側視圖。
圖15示出了示意可移動單元跟隨打開的原稿蓋的狀態中的多功能機的側視圖。
圖16示出了示意原稿蓋被關閉並且可移動單元處於傾斜狀態中的多功能機的側視圖。
圖17示出了示意原稿蓋被關閉且可移動單元處於直立狀態中的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多功能機的放大截面圖。
圖18示出了示意可移動單元跟隨打開的原稿蓋的狀態中的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多功能機的放大截面圖。
圖19示出了示意原稿蓋被關閉且可移動單元處於傾斜狀態中的根據第二實施例的多功能機的放大截面圖。
圖20示出了示意掃描器單元被構造成能夠相對於印表機單元通過並行連接而移動的改進實例的側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將在下面解釋根據本發明的一個實施例的多功能機10。在下面解釋的實施例僅是本發明的一個實例。顯然該實施例能夠在不改變本發明的主旨或者基本特性的範圍內被適當地改變。此外,在以下解釋中,基於多功能機10(本發明的圖像記錄設備的實例)以可使用的方式安裝的狀態(圖1所示狀態)定義上下方向7(豎直方向),假定在設置開口13的側是前側(前表面)而定義前後方向8,並且在從前側(前表面)觀察多功能機10時定義左右方向9。
如在圖1中所示,多功能機10被形成為具有大致長方體形狀。多功能機10設置有印表機單元11,該印表機單元11用於根據噴墨記錄系統在記錄紙張等片材上記錄圖像。多功能機10具有各種功能,包括例如傳真功能和列印功能。印表機單元11對應於圖像記錄設備。
印表機單元11具有殼體14,該殼體14形成有布置在前表面上的開口13。此外,可以相對於開口13沿著前後方向8插入/移除能夠放置各種尺寸的記錄紙片的供紙盤20和排出盤21。
如在圖5中所示,印表機單元11設置有例如用於從供紙盤20進給記錄紙張的進給單元15、用於在記錄紙張上記錄圖像的記錄單元24、第一輸送輥對54和第二輸送輥對55。片材輸送設備由除了記錄單元24的輸送單元15、第一輸送輥對54、第二輸送輥對55、供紙盤20、旁路盤70、手動供紙盤80和掃描器單元12構造。
如在圖1中所示,掃描器單元12被設置在印表機單元11之上或者上方。掃描器單元12的殼體16沿著前後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尺寸與印表機單元11的殼體14的上述尺寸相同。因此,通過在掃描器單元12被布置在上部位置處時將印表機單元11的殼體14和掃描器單元12的殼體16集成為一個單元,而形成多功能機10的大致長方體形輪廓(外形)。殼體14和殼體16對應於第一殼體。
掃描器單元12是平板式掃描器。能夠以光學方式讀取原稿的圖像的圖像傳感器34被設置在殼體16的內側處。用於放置原稿的壓盤玻璃30被設置在殼體16的上表面處。壓盤玻璃30被原稿蓋17覆蓋。圖1和5示出壓盤玻璃30被原稿蓋17覆蓋的狀態。
原稿蓋17被連接到殼體16的後表面側,且原稿蓋17能夠圍繞沿著左右方向9設置的旋轉軸旋轉。如在圖1中所示,原稿蓋17抵靠殼體16的上表面,並且因此原稿蓋17維持在壓盤玻璃30被覆蓋的狀態(鄰接狀態)中。原稿蓋17的前表面側如從圖1所示狀態開始地被向上提起,並且因此原稿蓋17旋轉且壓盤玻璃30暴露(分離狀態)。原稿蓋17可以設置有自動文件進給器(adf),該自動文件進給器(adf)用於一張接一張地拾取並輸送被執行圖像讀取的多張原稿或者文件。原稿蓋17對應於第二殼體。
將在下面詳細地解釋印表機單元11的結構。
供紙盤20具有如下外形,即,沿著前後方向8和左右方向9的長度比沿著上下方向7的長度長,並且供紙盤20具有上部被打開或者釋放的盒形形式。排出盤21被布置在供紙盤20的前側上。例如,具有例如基於日本工業標準的a4尺寸和被用於照相記錄(photographrecording)的l尺寸的各種大的和小的尺寸的記錄紙片可以被布置在供紙盤20上。供紙盤20被容納在與殼體14的開口13連通的內部空間中。供紙盤20能夠經由開口13相對於殼體14沿著前後方向8前後地移動。
如在圖5中所示,進給單元15設置有進給輥25、進給臂26、驅動傳遞機構27和分離墊片23。進給單元15設置在供紙盤20的上方和記錄單元24的下方。進給輥25被進給臂26的前端部分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進給臂26能夠圍繞設置在近端部分處的軸28的中心沿著箭頭29的方向旋轉。相應地,進給輥25能夠抵靠供紙盤20的底表面,並且進給輥25能夠被從該底表面分離。進給輥25能夠抵靠布置在供紙盤20上的記錄紙張。分離墊片23在供紙盤20的底表面上被設置在與進給輥25相對的位置處。分離墊片23是具有比供紙盤20的底表面的摩擦係數大的摩擦係數的部件。
馬達(未示出)的驅動力藉助於驅動傳遞機構27被傳遞到進給輥25。驅動傳遞機構27利用環形帶向進給輥25的軸傳遞被傳遞到軸28的旋轉。進給輥25以如下狀態被旋轉,即,進給輥25被允許抵靠布置在供紙盤20的底表面上堆疊的記錄紙片的最上側上的記錄紙片,並且因此記錄紙片被進給到輸送路徑65。當記錄紙張被進給到輸送路徑65時,記錄紙張的前端抵靠設置在供紙盤20沿著前後方向8的後側上的分離部件35。相應地,布置在下側上的記錄紙片被保持在供紙盤20上而不被布置在最上側上的記錄紙片拖動。當進給正好在分離墊片23上布置的記錄紙片時,由於相對於分離墊片23產生的摩擦力,布置在最下側上的記錄紙片不被拖動。
如在圖5中所示,設置在殼體14的內部空間中的輸送路徑65在被彎曲時延伸,以從供紙盤20的後側向上地實現u形轉彎。此外,輸送路徑65從印表機單元11的後側朝向前側彎曲以大致筆直地延伸,並且輸送路徑65到達排出盤21處。輸送路徑65被粗略地分類成實現u形轉彎的彎曲通道65a和筆直的筆直通道65b。
彎曲通道65a由在被片材能夠通過的空間分離時彼此相對的外引導部件18、內引導部件19和引導部件31形成。筆直通道65b由記錄單元24和壓盤42、引導部件32和引導部件33形成,該記錄單元24和該壓盤42在被片材能夠通過的空間分離時彼此相對。
被供紙盤20的進給輥25進給到輸送路徑65的記錄紙張沿著彎曲通道65a被從下向上引導,並且因此輸送方向被反轉。在這之後,在不反轉輸送方向時,記錄紙張沿著筆直通道65b被從後向前地輸送。
外引導部件18是構成彎曲通道65a的外引導表面的部件。內引導部件19是構成彎曲通道65a的內部引導表面的部件。引導表面中的每一個可以由一個表面構造,或者引導表面中的每一個可以由多個肋狀件的前端構造。
引導部件31相對於第一輸送輥對54在沿著輸送方向的上遊側上(在後側上)被布置在內引導部件19的上方。外引導部件18和引導部件31也是用於限定在後面描述的旁路線路66的部件。
後表面蓋22是支撐外引導部件18的部件,以構成殼體14的後表面的一部分。後表面蓋22在下側上在左端和右端處被殼體14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如在圖8中所示,關於後表面蓋22,上側圍繞在下側上沿著左右方向9設置的旋轉軸向後地落下,並且因此後表面蓋22使得打開或者釋放輸送路徑65和在以後描述的旁路線路66成為可能。
以與後表面蓋22相同的方式,外引導部件18也在下側上在左端和右端處被殼體14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關於外引導部件18,在後表面蓋22打開的狀態中,上側圍繞在下側上沿著左右方向9設置的旋轉軸向後地落下,並且因此彎曲通道65a還能夠被打開或者釋放。如在圖5中所示,當後表面蓋22被允許直立並且後表面蓋22被關閉,然後外引導部件18被後表面蓋22從後支撐時,外引導部件18被維持在直立狀態中,且外引導部件18與內引導部件19相對以限定彎曲通道65a。
如在圖5中所示,第一輸送輥對54在輸送路徑65中相對於記錄單元24被設置在沿著輸送方向(沿著前後方向8的向前取向)的上遊側上。第一輸送輥對54具有第一輸送輥60和夾持輥61。第二輸送輥對55在輸送路徑65中相對於記錄單元24被設置在沿著輸送方向的下遊側上。第二輸送輥對55具有第二輸送輥62和齒輥63。通過傳遞馬達(未示出)的旋轉,第一輸送輥60和第二輸送輥62被旋轉。在記錄紙張被插入用於構造第一輸送輥對54和第二輸送輥對55的分別的輥之間的狀態中,第一輸送輥對54和第二輸送輥對55通過旋轉第一輸送輥60和第二輸送輥62而輸送記錄紙張。第一輸送輥對54和第二輸送輥對55對應於輸送單元。
如在圖5中所示,記錄單元24設置在筆直通道65b的上側上,同時在第一輸送輥對54和第二輸送輥對55之間與壓盤42相對。記錄單元24設置有滑架41和記錄頭39。滑架41被設置在壓盤42的後側和前側上的導軌43、44支撐。為導軌44提供了已知的皮帶機構。滑架41被連接到皮帶機構的環形帶。滑架41能夠隨著環形帶的旋轉沿著導軌43、44沿左右方向9移動。
在滑架41上攜帶記錄頭39。多個噴嘴(未示出)在記錄頭39的下表面上形成。墨水被從墨水盒(未示出)供應到記錄頭39。記錄頭39從所述多個噴嘴選擇性地排出墨水作為微小墨滴。當滑架41沿著左右方向9移動時,墨滴被從噴嘴排出到由壓盤42支撐的記錄紙張。排出的墨滴附著到在壓盤42上的記錄紙張,並且因此圖像被記錄在記錄紙張上。
開口64在殼體14的後表面上被設置在後表面蓋22的上方。從開口64延伸到第一輸送輥對54的旁路線路66在殼體14的內側處形成。旁路線路66是沿著前後方向8從後向前向下傾斜地延伸的路線。旁路線路66的上引導表面由引導部件31形成,並且下引導表面由外引導部件18和後表面蓋22形成。輸送路徑65的彎曲通道65a和筆直通道65b這兩者均被布置在旁路線路66之下或者下方。關於外引導部件18和後表面蓋22,上側被旋轉從而上側被向後地落下,並且因此旁路線路66被與輸送路徑65一起地打開或者釋放。
布置在以後描述的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上的記錄紙片經由旁路線路66被向下傾斜地引導,並且記錄紙片中的每一張進入輸送路徑65的筆直通道65b。在由第一輸送輥對54輸送記錄紙張時,由記錄單元24執行圖像記錄,並且記錄紙張被排出到排出盤21。以此方式,經由具有大致筆直形狀的路線輸送了布置在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上的記錄紙片。
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被設置在多功能機10的後表面側上。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獨立於供紙盤20地支撐記錄紙張。旁路盤70在多功能機10的後表面側上被以沿著上下方向7對準的方式布置,同時允許在旁路盤70之上或者上方布置手動供紙盤80。旁路盤70對應於片材支撐單元。手動供紙盤80對應於輔助片材支撐單元。
如在圖1和6中所示,固定單元68在掃描器單元12的殼體16的後表面側上形成,該固定單元68向下地延伸從而開口64被固定單元68覆蓋。固定單元68構成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的在沿著輸送方向的下遊側上的部件。可移動單元69被以可旋轉的方式設置在固定單元68的上側上。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由固定單元68和可移動單元69構造。
如在圖4和9中所示,沿著左右方向9延伸的狹縫形開口67在固定單元68的上表面上形成。從開口67朝向旁路線路66形成通道。形成手動供紙盤80的支撐表面81的支撐部件82被設置在通道的下側上。支撐表面81傾斜,從而相對於放置有多功能機10的安放面,下端被更向前引導。與支撐表面81相對的引導部件83被設置在通道的上側上。由支撐部件82和引導部件83限定的通道從開口67向下傾斜地延伸,並且該通道被連接到旁路線路66。支撐部件82的下端在旁路線路66的上側上形成引導表面的一部分。在該實施例中布置有多功能機10的安放面是沿著左右方向9和前後方向8伸展的表面。
在固定單元68中,分離翼片72被設置在支撐部件82之下或者下方。分離翼片72位於與開口64的沿著上下方向7的下端周緣的高度相等的高度處。分離翼片72從開口64的下端周緣向下傾斜地延伸。分離翼片72的上表面是由旁路盤70支撐的記錄紙張的前端抵靠的表面。多個齒73在沿著前後方向8布置在分離翼片72的上表面上的同時,從該上表面向上突出。由旁路盤70支撐的多張記錄紙片的前端被齒73解開或者散開。
被從開口64向後地分離並形成旁路盤70的支撐表面74的支撐部件75被設置在分離翼片72的上方。支撐表面74相對於放置有多功能機10的安放面傾斜。支撐表面74基本平行於手動供紙盤80的支撐表面81。
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進給輥76的驅動軸77的軸承單元71在支撐部件82的上端側上被設置在與支撐表面81相對的相對側上。通過從未圖示的馬達經由驅動傳遞單元79(見圖3和4)傳遞驅動力以使由軸承單元71支撐的驅動軸77旋轉。
如在圖3和4中所示,由多個小齒輪構成的驅動傳遞單元79被設置在固定單元68的沿著左右方向9的右側上。驅動力被從設置在印表機單元11的殼體14的內側處的馬達(未示出)傳遞到驅動傳遞單元79。驅動軸77(參見圖6至9)沿著左右方向9延伸,並且其一端與構成驅動傳遞單元79的小齒輪嚙合。驅動軸77的另一端延伸到在固定單元68的沿著左右方向9的中央。
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進給輥76的臂78被設置在驅動軸77的另一端側上。臂78從驅動軸77朝向支撐部件75的支撐表面74向下地延伸。臂78被布置在在固定單元68的沿著左右方向9的中央處。臂78被構造成能夠圍繞驅動軸77旋轉。
進給輥76被設置在臂78的旋轉的前端側上。進給輥76利用未圖示的環形帶而被連接到驅動軸77。驅動軸77的旋轉利用環形帶而被傳遞到進給輥76,並且使進給輥76旋轉。當在進給輥76抵靠布置在由旁路盤70的支撐表面74支撐的記錄紙片的最上側上的記錄紙片的狀態中進給輥76被旋轉時,相關的記錄紙片由此被進給到旁路線路66。被布置在下側上的記錄紙片被分離翼片72的齒73解開或者散開,並且記錄紙片被保持在旁路盤70中而不被布置在最上側上的記錄紙片拖動。以此方式,由進給輥76、驅動軸77和臂78構造的進給單元在殼體14的外側處被布置在由支撐表面74、81限定的空間中。
增強部件84被設置在支撐部件82的上端側上在與支撐表面81相對的相對側上。形成相對於支撐表面81的臺階或者高度差的凹部85被設置在支撐部件82的上端側上。增強部件84被設置在凹部85中。增強部件84是通過摺疊並彎曲金屬板而獲得的部件,並且設置增強部件84從而增強支撐部件82的剛度。增強部件84沿著支撐表面81沿著支撐部件82的左右方向9延伸,並且增強部件84的兩端到達置於支撐部件82的兩端附近的位置處。增強部件84所延伸的左右方向9與記錄紙張的相對於手動供紙盤80的輸送方向垂直。
如在圖2和7中所示,可移動單元69被以可旋轉的方式連接在固定單元68的下側上。可移動單元69能夠在可移動單元69如圖1和6中所示地沿著上下方向7直立的直立狀態(第一狀態)和可移動單元69如在圖2和7中所示地相對於上下方向7傾斜的傾斜狀態(第三狀態)之間旋轉。直立狀態是如下狀態,即,該狀態被設置成使得當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未被使用時在殼體14的後表面側上用於可移動單元69的空間減少。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可移動單元69具有與殼體14的後表面大致平行的後表面。傾斜狀態是如下狀態,在該狀態中,通過使可移動單元69朝向殼體14的外側斜向上地傾斜,支撐表面74、81分別地被傾斜,並且能夠使用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可以根據用戶的操作任意地選擇允許可移動單元69處於直立狀態中還是處於傾斜狀態中。
側壁86、87被設置在可移動單元69的沿著左右方向9的兩側上。側壁86、87覆蓋固定單元68的沿著左右方向9的兩側的部分。設置在固定單元68沿著左右方向9的右側上的驅動傳遞單元79被可移動單元69的側壁86覆蓋。
支撐部件88和支撐部件89被設置成跨越可移動單元69的側壁86、87。在傾斜狀態中,是支撐部件88的上表面的支撐表面90形成與支撐表面74齊平的平坦表面。換言之,由支撐表面74和支撐表面90形成的表面支撐在旁路盤70中的記錄紙張。此外,在直立狀態中,支撐表面90垂直於用於多功能機10的安放面,即,支撐表面90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延伸。
沿著可移動單元69的支撐表面90的輸送方向設置的長度l1比沿著固定單元68的支撐表面74的輸送方向設置的長度l2長(l1>l2)。通過將長度l1和長度l2相加而獲得的長度被與能夠由旁路盤70支撐的記錄紙張的尺寸相符合地設定。
如圖2中所示,支撐部件89設置成跨過可移動單元69的側壁86和87之間的空間。支撐部件89由固定單元68在支撐部件89的下端側處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且支撐部件89能夠獨立於可移動單元69旋轉。支撐部件89能夠在支撐表面91沿著上下方向7直立的直立狀態與支撐表面91相對於安放面傾斜的傾斜狀態之間變化。當支撐部件89處於傾斜狀態中時,支撐部件89由為固定單元68設置的輔助部件120沿著左右方向9而支撐。
當支撐部件89處於傾斜狀態中時,作為支撐部件89的上表面的支撐表面91形成用於與支撐表面81一起支撐記錄紙張的支撐表面。即,由支撐表面81和支撐表面91形成的支撐表面支撐在手動供紙盤80中的記錄紙張。此外,在直立狀態中,支撐表面91垂直於多功能機10的安放面,即,支撐表面91沿著上下方向7和左右方向9延伸。
支撐部件89的支撐表面91的沿著輸送方向設置的長度l3比固定單元68的支撐表面81的沿著輸送方向設置的長度l4短(l3<l4)。通過將長度l3和長度l4相加獲得的長度被設定為與能夠由手動供紙盤80支撐的記錄紙張的尺寸相符合。
支撐部件88設置有側引導件92。側引導件92沿著左右方向9相互分離以形成一對,並且側引導件92從支撐表面90向上突出。側引導件92具有沿著旁路盤70的輸送方向延伸的引導表面,並且側引導件92利用該引導表面沿著輸送方向引導由支撐表面90支撐的記錄紙張的端緣。所述一對側引導件92沿著左右方向9相互分離的距離是可變的。相應地,側引導件92能夠引導由支撐表面90支撐的具有各種尺寸的記錄紙片的端緣。
支撐部件89設置有側引導件93。側引導件93沿著左右方向9相互分離以形成一對,並且側引導件93從支撐表面91向上突出。側引導件93具有沿著手動供紙盤80的輸送方向延伸的引導表面,並且側引導件93利用引導表面沿著輸送方向引導由支撐表面91支撐的記錄紙張的端緣。該一對側引導件93沿著左右方向9以此相互分離的距離是可變的。相應地,側引導件93能夠引導由支撐表面91支撐的、具有各種尺寸的記錄紙片的端緣。
盤蓋94被設置在支撐部件88的上端處。盤蓋94相對於支撐部件88以可旋轉的方式設置。盤蓋94是能夠在上端側上密封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的開口的平板形部件。如在圖1和6中所示,盤蓋94能夠旋轉以到達如下位置,對於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可移動單元69,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的在上端側上的開口在該位置處被覆蓋。此外,如在圖2和7中所示,盤蓋94能夠旋轉以到達如下位置,對於處於傾斜狀態中的可移動單元69,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的在上端側上的開口在該位置處被打開。在此位置處,盤蓋94的內表面與旁路盤70的支撐表面90平行地向上傾斜地延伸,並且能夠支撐記錄紙張的從支撐表面90突出的上端側。
為固定單元68和可移動單元69設置圖10和11所示的聯鎖機構101。聯鎖機構101如下通過利用設置在可移動單元69的直立狀態和傾斜狀態之間的中間狀態(第二狀態)的邊界來推壓可移動單元69。即,聯鎖機構101在從直立狀態到中間狀態的範圍內朝向直立狀態推壓可移動單元69,而聯鎖機構101在從中間狀態到傾斜狀態的範圍內朝向傾斜狀態推壓可移動單元69。聯鎖機構101對應於推壓單元。
聯鎖機構101被分別地設置在可移動單元69的側壁86、87附近。聯鎖機構101沿著左右方向9線性對稱地構造。因此,以下將僅解釋一個聯鎖機構101的構造。
如在圖10中所示,聯鎖機構101具有為固定單元68設置的凸輪102、為可移動單元69設置的凸輪隨動件103和朝向凸輪102推壓凸輪隨動件103的卷簧104。卷簧104對應於彈性部件。卷簧104在凸輪隨動件103和為可移動單元69設置的彈簧座108之間以沿著左右方向9可伸展/可收縮的方式設置。凸輪隨動件103和卷簧104隨著可移動單元69相對於固定單元68的旋轉而移動。
如在圖11中所示,凸輪102具有如下突出形狀,即,朝向可移動單元69突出的寬度是沿著可移動單元69的旋轉軌跡而可變的。傾斜表面105、106被設置在凸輪102的突出前端處。傾斜表面105、106中的任意一個都是沿著上下方向7延伸的表面。
傾斜表面105是如下平坦表面,該平坦表面位於沿著前後方向8的與傾斜表面106相比的前側上,並且該平坦表面具有沿著左右方向9的與後端相比遠離彈簧座108地布置的前端。換言之,傾斜表面105是後側被傾斜以沿著左右方向9朝向彈簧座108隆起或者突出的平坦表面。傾斜表面106是如下平坦表面,該平坦表面位於沿著前後方向8的與傾斜表面105相比的後側上且接續到傾斜表面105,並且該平坦表面具有沿著左右方向9的與後端相比靠近彈簧座108地布置的前端。換言之,傾斜表面106是後側傾斜以從彈簧座108沿著左右方向9分離的平坦表面。
傾斜表面105沿著前後方向8的長度比傾斜表面106沿著前後方向8的長度長。換言之,傾斜表面105相對於前後方向8傾斜的角度小於傾斜表面106以此相對於前後方向8傾斜的角度。因此,由傾斜表面105相對於凸輪隨動件103形成的傾斜比由傾斜表面106形成的傾斜平緩。
在傾斜表面105和傾斜表面106之間的邊界形成具有突出形狀的脊線109。凸輪隨動件103位於脊線109上(抵靠脊線109)的狀態是可移動單元69的中間狀態。因此,在可移動單元69的旋轉範圍中在直立狀態和中間狀態之間設置的旋轉角度大於在中間狀態和傾斜狀態之間設置的旋轉角度。
凸輪隨動件103能夠沿著凸輪102的傾斜表面105、106移動。凸輪隨動件103具有抵靠傾斜表面105、106的輥107。雖然未詳細地在各個圖中示出,但是輥107的軸或者軸線垂直於可移動單元69的旋轉軌跡。輥107在隨著可移動單元69的旋轉而被旋轉時沿著傾斜表面105、106移動。
卷簧104在彈簧座108和凸輪隨動件103之間被壓縮,並且凸輪隨動件103利用卷簧104的恢復力朝向凸輪103被推壓。能夠進一步隨著凸輪隨動件103沿凸輪102的移動在彈簧座108和凸輪隨動件103之間壓縮卷簧104。
當輥107位於脊線109上(抵靠脊線109)時,即,當可移動單元69處於中間狀態中時,卷簧104被最大程度地壓縮。當輥107抵靠傾斜表面105時,卷簧104的推壓力用作用於使輥107沿著斜面向前移動的力,即,用於使可移動單元69從中間狀態朝向直立狀態旋轉的力。當輥107抵靠傾斜表面106時,卷簧104的推壓力用作用於使輥107沿著傾斜向後移動的力,即,用於使可移動單元69從中間狀態朝向傾斜狀態旋轉的力。換言之,通過使用中間狀態作為邊界,可移動單元69在選擇性地朝向直立狀態或者傾斜狀態被推壓時旋轉。
當原稿蓋17從如在圖14中所示地原稿蓋17對於掃描器單元12關閉的狀態開始而如在圖15中所示地被打開時,原稿蓋17的上表面抵靠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可移動單元69。換言之,原稿蓋17的上表面與關閉狀態相比較隨沿著打開方向的旋轉被向後移動。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可移動單元69與處於關閉狀態中的原稿蓋17的上表面相鄰地布置。因此,當原稿蓋17的上表面被向後移動時,那麼原稿蓋17的上表面抵靠可移動單元69,並且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可移動單元69朝向傾斜狀態被向下推動。
隨著可移動單元69的旋轉,凸輪隨動件103的輥107從傾斜表面105的前端側向後端側即朝向傾斜表面106移動。隨著該移動,在卷簧104的推壓力的作用下,凸輪隨動件103被移動到相對於左右方向9內側,即,可移動單元69的相對於左右方向9的中央側。輥107如在圖12中所示地從脊線109向前移動,並且在原稿蓋17如在圖15中所示地完全打開的狀態中輥107抵靠傾斜表面105。換言之,可移動單元69直至到達中間狀態才被旋轉。因此,在原稿蓋17完全打開的狀態中,利用卷簧104的推壓力,可移動單元69被推壓到直立狀態,並且可移動單元69被維持在可移動單元69抵靠原稿蓋17的上表面的狀態中。
當從原稿蓋17完全打開的狀態關閉原稿蓋17時,被推壓到直立狀態的可移動單元69在跟隨原稿蓋17時被恢復到直立狀態。以此方式,隨著原稿蓋17的打開/關閉操作,可移動單元69在跟隨原稿蓋17的同時在直立狀態和中間狀態之間被旋轉。
當在原稿蓋17如在圖16中所示地被關閉的狀態中,可移動單元69被用戶從直立狀態超過中間狀態而旋轉到傾斜狀態時,那麼凸輪隨動件103的輥107從脊線109向後移動,並且凸輪隨動件103的輥107如在圖13中所示地抵靠傾斜表面106。因此,利用卷簧104的推壓力,可移動單元69被推壓到傾斜狀態,並且可移動單元69被維持在傾斜狀態中。
當在原稿蓋17被關閉的狀態中,可移動單元69被用戶從傾斜狀態超過中間狀態而旋轉到直立狀態時,那麼凸輪隨動件103的輥107從脊線109向前移動,並且凸輪隨動件103的輥107如在圖11中所示地抵靠傾斜表面105。因此,利用卷簧104的推壓力,可移動單元69被推壓到直立狀態,並且可移動單元69被維持在直立狀態中。
下面對關於印表機單元11的當分別使用供紙盤20、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時執行的操作進行解釋。
當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未被使用時,可移動單元69如在圖1和6中所示處於直立狀態中。相應地,可移動單元69的凸出區域被減少。因此,能夠減少在多功能機10的後表面側上的空間。此外,盤蓋94被旋轉到在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的上端處的開口在此處關閉的位置。如果在多功能機10的後表面側上設置了足夠的空間,則還容許即使當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未被使用時可移動單元69也仍然處於傾斜狀態中。
當使用供紙盤20時,具有所期尺寸的記錄紙張被設定於供紙盤20。具體地,在多張記錄紙片被堆疊的狀態中,該多張記錄紙片被布置在供紙盤20上。放置有記錄紙片的供紙盤20被允許處於通過開口13插入殼體14中的狀態中。在這種狀態中,進給輥25抵靠布置在供紙盤20上的該多張記錄紙片中的最上記錄紙片。印表機單元11基於例如用戶輸入和/或列印數據來確定或者決定從供紙盤20進給記錄紙張。
如果開始列印的指令被接受,則印表機單元11驅動未圖示的馬達使進給輥25、第一輸送輥對54,和第二輸送輥對55以預定的定時旋轉。響應於進給輥25的旋轉,最上記錄紙片從紙張供紙盤20被進給到輸送路徑65。記錄紙張受到輸送路徑65的彎曲通道65a引導,並且記錄紙張到達第一輸送輥對54。墨滴從記錄頭39被排出,並且所期圖像被記錄在通過由第一輸送輥對54插入而輸送到記錄單元24的記錄紙張上。利用第二輸送輥對55,已經完成圖像記錄的記錄紙張被排出到排出盤21。
當使用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時,可移動單元69被允許處於如在圖2和7中所示的傾斜狀態中。相應地,支撐表面74、90在旁路盤70中形成一個平坦表面,並且支撐表面81、91整體地形成在手動供紙盤80中的記錄紙張的支撐表面。盤蓋94被旋轉到在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的上端側上的開口在此處被打開的位置。
當使用旁路盤70時,具有所期尺寸的記錄紙張被設定於旁路盤70。具體地,在多張記錄紙片被堆疊的狀態中,該多張記錄紙片由旁路盤70的支撐表面74、90支撐。在這種狀態中,旁路盤70的進給輥76抵靠由支撐表面74、90支撐的該多張記錄紙片中的最上記錄紙片。此外,該多張記錄紙片的下端抵靠分離翼片72。印表機單元11基於例如用戶輸入和/或列印數據來確定或者決定從旁路盤70進給記錄紙張。
如果開始列印的指令被接受,則印表機單元11驅動未圖示的馬達使進給輥76、第一輸送輥對54和第二輸送輥對55以預定的定時旋轉。響應於進給輥76的旋轉,最上記錄紙片從旁路盤70被進給到旁路線路66。記錄紙張從旁路線路66進入輸送路徑65的筆直通道65b,並且記錄紙張到達第一輸送輥對54。在這個過程期間,形成旁路線路66和筆直通道65b的外引導部件18、後表面蓋22和引導部件31朝向第一輸送輥對54引導記錄紙張。墨滴從記錄頭39排出,並且所期圖像被記錄在通過由第一輸送輥對54插入而被輸送到記錄單元24的記錄紙張上。利用第二輸送輥對55,已經完成圖像記錄的記錄紙張被排出到排出盤21。
當使用手動供紙盤80時,具有所期尺寸的記錄紙張被設定於手動供紙盤80。具體地,一張記錄紙片被布置在手動供紙盤80的支撐表面81、91上,並且記錄紙片沿著支撐表面81、91被插入在第一輸送輥對54和旁路盤70的進給輥76之間的空間中。具體地,記錄紙片被插入從而該記錄紙張的前端從旁路線路66進入輸送路徑65直至該記錄紙張的前端抵靠第一輸送輥對54。在記錄紙張被插入直至記錄紙張的前端抵靠第一輸送輥對54的狀態中,手動供紙盤80的支撐表面81、91在較低位置處支撐記錄紙張。印表機單元11基於例如用戶輸入和/或列印數據來確定或者決定從手動供紙盤80進給記錄紙張。基於布置在沿著第一輸送輥對54的輸送方向的上遊側上的傳感器56檢測在手動供紙盤80中設定的記錄紙張的事實,印表機單元11可以確定或者決定從手動供紙盤80進給記錄紙張。
如果開始列印的指令被接受,則印表機單元11驅動未圖示的馬達使第一輸送輥對54和第二輸送輥對55以預定的定時旋轉。隨著第一輸送輥60的旋轉,被設定於手動供紙盤80的記錄紙片由第一輸送輥對54插入。墨滴從記錄頭39排出,並且所期圖像被記錄在輸送到記錄單元24的記錄紙張上。利用第二輸送輥對55,已經完成圖像記錄的記錄紙張被排出到排出盤21。
[實施例的效果]
根據本實施例,可移動單元69在跟隨待打開/關閉的原稿蓋17時在直立狀態和中間狀態之間被旋轉。因此,實現了具有由經歷狀態變化的可移動單元69和原稿蓋17構造的旁路盤70的小型多功能機10。
聯鎖機構101由為固定單元68設置的凸輪102、為可移動單元69設置的凸輪隨動件103和朝向凸輪102推壓凸輪隨動件103的卷簧104構造。因此,通過簡單和方便的構造實現了聯鎖機構101。
關於可移動單元69,在直立狀態和中間狀態之間的旋轉角度大於在中間狀態和傾斜狀態之間的旋轉角度。因此,可移動單元69能夠跟隨原稿蓋17的範圍增加。相應地,能夠增加原稿蓋17的旋轉範圍。
原稿蓋17被布置在殼體14、16之上或者上方。因此,易於操作原稿蓋17。此外,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被布置在原稿蓋17的後方處,並且原稿蓋17的旋轉軸(旋轉軸線)也被設置在後部處。因此,用戶能夠通過打開原稿蓋17而從原稿蓋17的前部來達到殼體16,即,壓盤玻璃30。此外,在跟隨原稿蓋17時旋轉的可移動單元69不朝向從前方操作原稿蓋17的用戶被旋轉。此外,記錄紙張從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朝向殼體14的前部被輸送。因此,在從殼體14的前部輸送之後,用戶能夠接觸記錄紙張。
相對於如向根據本發明的實施例的多功能機10提供地設置具有較高使用頻率的平板式掃描器的構造,在原稿蓋17的旋轉範圍中布置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是可能的。
關於可移動單元69,在直立狀態中,在接近殼體14的後表面時,支撐表面74、81、90、91直立,並且在傾斜狀態中,支撐表面74、81、90、91沿著從殼體14的後表面進行分離的方向傾斜。因此,能夠有效地使得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可移動單元69是小型的。
可移動單元69設置有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因此,在原稿蓋17的旋轉範圍內布置這些構件是可能的。
固定單元68設置有向旁路線路66進給由旁路盤70支撐的記錄紙張的進給輥76、臂78和驅動傳遞單元79。因此,傳遞到進給輥76的驅動力得以穩定。
盤蓋94被設置成覆蓋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可移動單元69的上端側。因此,防止了任何塵土經由開口67進入殼體14的內部。
[第二實施例]
以下將解釋本發明的第二實施例。第二實施例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不同之處在於,提供了聯鎖機構110代替聯鎖機構101。相應地,以下將主要解釋聯鎖機構110的結構,並且將省略其它部件的解釋。在第二實施例中,具有與上述第一實施例的結構相同或等價的結構的部件由相同的附圖標記指示。
如圖17至19中所示,聯鎖機構110被提供用於固定單元68和可移動單元69。聯鎖機構110如下通過將設置在可移動單元69的直立狀態與傾斜狀態之間的中間狀態(第二狀態)用作邊界來推壓可移動單元69。即,聯鎖機構110在從直立狀態到中間狀態的範圍內朝向直立狀態推壓可移動單元69,而聯鎖機構110在從中間狀態到傾斜狀態的範圍內朝向傾斜狀態推壓可移動單元69。聯鎖機構110對應於推壓單元。
聯鎖機構110分別設置在可移動單元69的側壁86、87的附近。聯鎖機構110沿著左右方向9被線性對稱地構造。因此,以下將僅解釋一個聯鎖機構110的構造。
聯鎖機構110具有為可移動單元69設置的凸輪102、為固定單元68設置的凸輪隨動件112和朝向凸輪111推壓凸輪隨動件112的卷簧113。卷簧113對應於彈性部件。卷簧113在為固定單元68設置的凸輪隨動件103和彈簧座108之間以沿著上下方向7可伸展/可收縮的方式設置。凸輪111隨著可移動單元69相對於固定單元68的旋轉而移動。
凸輪111沿著前後方向8在可移動單元69中延伸,且沿著前後方向8相對於固定單元68被移位。凸輪111的沿著上下方向7的下表面用作凸輪表面。該凸輪表面由第一凸輪表面115、第二凸輪表面116和第三凸輪表面117按照從前後方向8的後側按此次序布置而形成。
如圖17中所示,在可移動單元69處於直立狀態的狀態中,第一凸輪表面115位於前後方向8的後側上的可移動單元69中。第一凸輪表面115的前端被布置在第一凸輪表面115的後端的上方,且與第一凸輪表面115的後端相比在上下方向7上被更遠離彈簧座114地布置。換句話說,第一凸輪表面115是如下扁平表面,該扁平表面被傾斜使得前端在上下方向7上被最遠離彈簧座114地布置。
第二凸輪表面116位於可移動單元69的沿著前後方向8的中央。第二凸輪表面116的前端布置在第二凸輪表面116的後端的下方,且與第二凸輪表面116的後端相比在上下方向7上被更接近彈簧座114地布置。換句話說,第二凸輪表面116是如下扁平表面,該扁平表面被傾斜使得第二凸輪表面116的前端在上下方向7上被最接近彈簧座114地布置。第一凸輪表面115的前端與第二凸輪表面116的後端接續,並且第一凸輪表面115與第二凸輪表面116之間的邊界形成沿著上下方向7向上突出的脊線118。在第一凸輪表面115和第二凸輪表面116中,脊線118被距彈簧座114最遠地布置。
第三凸輪表面117在可移動單元69中位於在前後方向8的前側上。與第三凸輪表面117的後端相比,第三凸輪表面117的前端在前後方向8上被距彈簧座114最遠地布置。在可移動單元69處於直立狀態的狀態中,第三凸輪表面117的前端和後端被布置在沿著上下方向7的大致相同的位置處。在可移動單元69處於傾斜狀態的狀態中(參見圖19),第三凸輪表面117是如下扁平表面,該扁平表面被傾斜使得第三凸輪表面117的前端在上下方向7上距距彈簧座114最遠地布置。第二凸輪表面116的前端與第三凸輪表面117的後端接續,並且第二凸輪表面116與第三凸輪表面117之間的邊界形成沿著上下方向7向下突出的脊線119。在第二凸輪表面116和第三凸輪表面117中,脊線119被距彈簧座114最近地布置。凸輪隨動件112位於脊線119上(抵靠脊線119)的狀態是可移動單元69的中間狀態。第三凸輪表面117的前端延伸直到可移動單元69的內壁。
凸輪隨動件112能夠沿著凸輪117的第一凸輪表面115、第二凸輪表面116和第三凸輪表面117移動。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是圓形的呈拱頂形狀。
卷簧113在彈簧座114與凸輪隨動件112之間被壓縮,並且凸輪隨動件112藉助於卷簧113的恢復力而被朝向凸輪111推壓。卷簧113能夠隨著凸輪隨動件112沿凸輪111的移動在彈簧座114與凸輪隨動件112之間被進一步壓縮。
當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抵靠第一凸輪表面115和第二凸輪表面116且被布置為面對脊線118時,卷簧113被最大程度地擴展。當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位於脊線119上(抵靠脊線119)時,卷簧113被最大程度地壓縮。當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抵靠第二凸輪表面116時,卷簧113的推壓力起用於使可移動單元69從中間狀態朝向直立狀態旋轉的力的作用。當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抵靠第三凸輪表面117時,卷簧113的推壓力起用於使可移動單元69從中間狀態朝向傾斜狀態旋轉的力的作用。換句話說,可移動單元69被旋轉,同時通過將中間狀態用作邊界而被朝向直立狀態或傾斜狀態選擇性地推壓。
如圖2中所示,支撐部件89被設置為跨越可移動單元69的側壁86與87之間的空間,但是支撐部件89未在圖17和19中示出。支撐部件89被固定單元68在支撐部件89的下端側處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且能夠獨立於可移動單元69旋轉。支撐部件89能夠在支撐表面91沿著上下方向7直立的直立狀態與支撐表面91相對於安放面傾斜的傾斜狀態之間變化。當支撐部件89處於傾斜狀態中時,支撐部件89由為固定單元68設置的輔助部件120沿著左右方向9支撐。側引導件93在支撐表面91的側面上被設置用於支撐部件89。
當從如圖17中所示原稿蓋17對於掃描器單元12關閉的狀態開始,原稿蓋17被如圖18中所示地打開時,原稿蓋17的後表面側抵靠處於直立狀態的可移動單元69。換句話說,與關閉狀態相比,原稿蓋17的後表面隨著沿打開方向的旋轉而被向後移動。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可移動單元69與處於關閉狀態中的原稿蓋17的後表面被相鄰地布置。因此,當原稿蓋17的後表面被向後移動時,那麼原稿蓋17的後表面抵靠可移動單元69,並且處於直立狀態中的可移動單元69朝向傾斜狀態被向下推動。
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隨著可移動單元69的旋轉從面對脊線118的位置被朝著第二凸輪表面116的前端側移動,即,朝向脊線119移動。隨著該移動,凸輪隨動件112在卷簧113的推壓力的作用下沿著上下方向7被朝下移動。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位於脊線119的後方,且在如圖18所示原稿蓋17被完全打開的狀態中抵靠第二凸輪表面116。換句話說,可移動單元69沒有被旋轉直到達到中間狀態。因此,在原稿蓋17完全打開的狀態中,可移動單元69藉助於卷簧113的推壓力而被推壓成直立狀態,並且在可移動單元69抵靠原稿蓋17的後表面的狀態中可移動單元69被維持。
在原稿蓋17完全打開的狀態中,原稿蓋17抵靠為在傾斜狀態中的支撐部件88設置的側引導件93。因此,原稿蓋17沒有抵靠布置在手動供紙盤80上的記錄紙片。在原稿蓋17完全打開的狀態中,原稿蓋17由固定單元68經由側引導件93和輔助部件120支撐。
當原稿蓋17從原稿蓋17完全打開的狀態被關閉時,朝向直立狀態被推壓的可移動單元69在跟隨原稿蓋17的同時恢復到直立狀態。通過此方式,隨著原稿蓋17的打開/關閉操作,可移動單元69在跟隨原稿蓋17的同時在直立狀態與中間狀態的後側之間旋轉。
如圖19中所示,當在原稿蓋17關閉的狀態中可移動單元69被用戶從直立狀態越過中間狀態而旋轉到傾斜狀態時,那麼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從脊線119被向前移動,且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抵靠第三凸輪表面117。因此,可移動單元69藉助於卷簧113的推壓力而被朝向傾斜狀態推壓,並且可移動單元69被維持在傾斜狀態中。
當在原稿蓋17關閉的狀態中可移動單元69被用戶從傾斜狀態越過中間狀態而旋轉到直立狀態時,那麼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從脊線119被向後移動,並且凸輪隨動件112的上端如圖17中所示地抵靠第二凸輪表面116。因此,可移動單元69藉助於卷簧113的推壓力而被推壓到直立狀態,並且可移動單元69被維持在直立狀態中。
[改進實施例]
前面的實施例示出具有如下構造的多功能機10,即,為殼體16以可旋轉的方式設置的原稿蓋17抵靠可移動單元69,並且可移動單元69跟隨原稿蓋17的打開/關閉。然而,能夠應用本發明的設備的構造不限於此。例如,在一個實施例中,該設備可以被如下地構造,在該構造中,沒有設置掃描器單元12,並且圖像記錄設備僅僅由印表機單元11構造。即,在殼體14的上側上作為上蓋而布置的殼體16能夠旋轉,使得殼體14的上側能夠被打開或者釋放,從而解決塞紙和/或執行維護。在如上所述的實施例中,實現了該構造從而可移動單元69被布置在殼體16的旋轉範圍中,並且可移動單元69跟隨殼體16的旋轉。
此外,例如,掃描器單元12可以被設置為能夠相對於印表機單元11移動,用於處理印表機單元11中的卡紙和印表機單元11的維護。在這種結構中,不需要使掃描器單元12能夠相對於印表機單元11旋轉,並且掃描器單元12可以被構造成能夠相對於印表機單元11移動。例如,如圖20中所示,掃描器單元12可以被構造成能夠與印表機單元11平行地沿著上下方向7向上和沿著前後方向8向後移動。在掃描器單元12的平行移動中掃描器單元12抵靠可移動單元69的實施例中,能夠成功地實現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相同的效果。
聯鎖機構的構造不限於前面的實施例。只要該聯鎖機構是如下機構,使得推壓力隨著可移動單元的移動沿著可移動單元朝向直立狀態和傾斜狀態中的任意一個移動的方向而被施加,則可以採用除了前面的實施例的構造之外的任何構造。
在前面的實施例中,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由固定單元68和可移動單元69構造。然而,可移動單元69可以由殼體16直接地以可旋轉的方式支撐,並且旁路盤70和手動供紙盤80可以僅由可移動單元69構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