玳玳紅茶及其窨制方法
2023-06-04 11:09:56 3
玳玳紅茶及其窨制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公開了一種玳玳紅茶及其窨制方法,其特徵在於利用「藥食同源」的玳玳花與紅茶通過高溫窨制工藝進行製備。通過本發明製作的玳玳紅茶,不僅具有紅茶在外形上條索緊細苗秀、色澤烏潤、金毫顯露,在內質上湯色紅豔明亮、香醇鮮嫩、甜爽回甘的特點,而且增加了玳玳花溫厚的香氣和開胃通氣的藥理作用。
【專利說明】玳玳紅茶及其窨制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玳玳紅茶及其窨制方法,屬於茶葉飲料加工【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紅茶屬於全發酵茶類,是以茶樹的芽葉為原料,經過萎凋、揉捻(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衝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紅茶的抗菌力強,用紅茶漱口可防濾過性病毒引起的感冒,並預防蛀牙與食物中毒,降低血糖值與高血壓。香氣物質比鮮葉明顯增加。所以紅茶具有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特徵。
[0003]玳玳花花蕾含揮髮油,油中主要含檸檬烯、芳樟醇、櫳牛兒醇、香茅醇、纈草酸等。尚含新橙皮甙和柚皮甙。具有疏肝、和胃、理氣等功效,可鎮定心情,解除緊張不安,此外,也有助於緩和壓力所致的腹瀉,能清血、促進循環,還有減脂瘦身美容的效果。其內質香氣濃鬱,滋味醇厚,聞之令人忘倦。
[0004]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市場社會對功能飲料的需求也迅速增長,紅茶與玳玳花相結合,是一種新的功能茶飲料,它即提高了紅茶味和香的口感,又提高了人們日常保健養身的需求。
【發明內容】
[0005]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之處,提供一種玳玳紅茶及其窨制方法。並按照以下步驟⑴至(5)的順序配製。
[0006](I)備料:a.選料:選上等紅茶為茶坯;b.擇花:選擇晴天集中人工採摘玳玳花蕾。
[0007](2)攤涼:每一次窨花前先將玳玳花攤涼2?3小時,讓花蕾自然走水。
[0008](3)乾燥:用90?140°C溫度烘乾紅茶茶坯至含水率5?7%。
[0009](4)窨制:第一次高溫窨制:紅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4?8的比例,拌勻堆高30?60公分窨制,溫度為45?50°C,通花時間10?15小時,通花後4?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14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3?6的比例,拌勻堆高30?60公分窨制,溫度為40?45°C,通花時間8?12小時;通花後4?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14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2?4的比例,拌勻堆高30?60公分窨制,溫度為40?45°C,通花時間6?10小時;通花後4?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130°C,含水率6?8%起花,進行茶、花分離。
[0010](5)精選:將茶、花分離後的茶進行平園、風選、均堆、裝箱。
[0011]本發明提供的玳玳紅茶及其窨制方法有以下優點:
[0012]一.本發明的玳玳紅茶既有紅茶香甜味醇的口感,又具備玳玳花的疏肝、和胃、理氣、解鬱等功效。其香氣濃鬱,滋味醇厚,聞之令人忘倦。是一種集嗅覺、味覺和保健於一身的功能型茶飲料。[0013]二.本發明的玳玳紅茶的窨制方法,原料採集方便,工藝簡單,成本低廉,且易於進行規模化工業生產。
【具體實施方式】
[0014]實例一:
[0015](I)備料:a.選料:選上等紅茶為茶坯;b.擇花:選擇晴天集中人工採摘玳玳花蕾。
[0016](2)攤涼:每一次窨花前先將玳玳花攤涼2小時,讓花蕾自然走水。
[0017](3)乾燥:用120°C溫度烘乾紅茶茶坯至含水率5%。
[0018](4)窨制:第一次高溫窨制:紅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4的比例,拌勻堆高30公分窨制,溫度為40°C,通花時間10小時,通花後4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3的比例,拌勻堆高40公分窨制,溫度為45°C,通花時間8小時;通花後5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10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2的比例,拌勻堆高30公分窨制溫度為50°C,通花時間7小時;通花後4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C,當含水率下降到6%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
[0019](5)精選:將茶、花分離後的茶進行平園、風選、均堆、裝箱。
[0020]實例二:
[0021](I)備料:a.選料:選上等紅茶為茶坯;b.擇花:選擇晴天集中人工採摘玳玳花蕾。
[0022](2)攤涼:每一次窨花前先將玳玳花攤涼3小時,讓花蕾自然走水。
[0023](3)乾燥:用140°C溫度烘乾紅茶茶坯至含水率6%。
[0024](4)窨制:第一次高溫窨制:紅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5的比例,拌勻堆高50公分窨制,溫度為50°C,通花時間12小時,通花後5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115°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5的比例,拌勻堆高50公分窨制,溫度為50°C,通花時間10小時;通花後5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12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3的比例,拌勻堆高40公分窨制,溫度為45°C,通花時間8小時;通花後5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100°C,當含水率下降到7%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
[0025](5)精選:將茶、花分離後的茶進行平園、風選、均堆、裝箱。
[0026]實例三:
[0027](I)備料:a.選料:選上等紅茶為茶坯;b.擇花:選擇晴天集中人工採摘玳玳花蕾。
[0028](2)攤涼:每一次窨花前先將玳玳花攤涼2-3小時,讓花蕾自然走水。
[0029](3)乾燥:用100°C溫度烘乾紅茶茶坯至含水率7%。
[0030](4)窨制:第一次高溫窨制:紅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8的比例,拌勻堆高60公分窨制,溫度為50°C,通花時間15小時,通花後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14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6的比例,拌勻堆高60公分窨制,溫度為50°C,通花時間12小時;通花後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14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4的比例,拌勻堆高60公分窨制,溫度為50°C,通花時間10小時;通花後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130°C,當含水率下降到8%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
[0031](5)精選:將茶、花分離後的茶進行平園、風選、均堆、裝箱。
【權利要求】
1.一種玳玳紅茶,其特徵是:將採集到的新鮮玳玳花蕾和紅茶茶坯進行高溫窨制,並按照以下步驟⑴至(5)的順序配製。 (1)備料:a.選料:選上等紅茶為茶坯;b.擇花:選擇晴天集中人工採摘玳玳花蕾。 (2)攤涼:每一次窨花前先將玳玳花攤涼2?3小時,讓花蕾自然走水。 (3)乾燥:用90?140°C溫度烘乾紅茶茶坯至含水率5?7%。 (4)窨制:第一次高溫窨制:紅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4?8的比例,拌勻堆高30?60公分窨制,溫度為45?50°C,通花時間10?15小時,通花後4?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14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3?6的比例,拌勻堆高30?60公分窨制,溫度為40?45°C,通花時間8?12小時;通花後4?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14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2?4的比例,拌勻堆高30?60公分窨制,溫度為40?45°C,通花時間6?10小時;通花後4?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130°C,含水率6?8%起花,進行茶、花分離。 (5)精選:將茶、花分離後的茶進行平園、風選、均堆、裝箱。
2.根據權利I所述的一種玳玳紅茶窨制方法,其特徵是:所述的窨制為高溫通花,通花溫度為40?50°C。
3.根據權利I所述的一種玳玳紅茶窨制方法,其特徵是:所述的通花後4?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140°C
4.一種玳玳紅茶窨制方法,其特徵是:將採集到的新鮮玳玳花蕾和紅茶茶坯進行高溫窨制,並按照以下步驟⑴至(5)的順序配製。 (1)備料:a.選料:選上等紅茶為茶坯;b.擇花:選擇晴天集中人工採摘玳玳花蕾。 (2)攤涼:每一次窨花前先將玳玳花攤涼2?3小時,讓花蕾自然走水。 (3)乾燥:用90?140°C溫度烘乾紅茶茶坯至含水率5?7%。 (4)窨制:第一次高溫窨制:紅茶茶坯和玳玳花按10: 4?8的比例,拌勻堆高30?60公分窨制,溫度為45?50°C,通花時間10?15小時,通花後4?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14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二次窨制:用第一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3?6的比例,拌勻堆高30?60公分窨制,溫度為40?45°C,通花時間8?12小時;通花後4?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140°C,然後起花,進行茶、花分離;第三次窨制:用第二窨玳玳紅茶與玳玳花按10: 2?4的比例,拌勻堆高30?60公分窨制,溫度為40-45°C,通花時間6?10小時;通花後4?6小時帶花上機熱烘,溫度為90?130°C,含水率6?8%起花,進行茶、花分離。 (5)精選:將茶、花分離後的茶進行平園、風選、均堆、裝箱。
5.根據權利4所述的一種玳玳紅茶窨制方法,其特徵是:所述的窨制為高溫通花,通花溫度為45?50°C。
6.根據權利4所述的一種玳玳紅茶窨制方法,其特徵是:所述的通花後的烘培為高溫乾燥,烘培溫度為90?140°C。
【文檔編號】A23F3/40GK103798425SQ201210444405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6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6日
【發明者】李際明 申請人:李際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