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載操作機構及千斤頂的製作方法
2023-06-19 17:22:26

本發明涉及一種卸載操作機構及千斤頂。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中,千斤頂上都設有卸載閥,在卸載閥上設置操作機構,通過控制操作機構即可將卸載閥打開或者關閉,實現對千斤頂卸載的控制。例如公告號為CN 203833547 U,公告日為2014.08.17的中國專利公開的一種防堵的千斤頂回油速度可調裝置,該裝置包括開關手柄,即卸載閥驅動軸,卸載閥驅動軸一端設有用於操作的操作端,另一端通過螺紋轉動裝配在千斤頂基體上,轉動卸載閥驅動軸使其後退,鋼球就會脫離閥孔,此時卸載閥打開,千斤頂開始卸載;相反,反方向轉動卸載閥驅動軸使其前進即可關閉卸載閥。但是,在狹小複雜的環境中,卸載閥驅動軸的操作端很容易被環境中的某一部件遮擋,這樣就無法直接操作卸載閥驅動軸,造成千斤頂對環境適應性差的問題。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適應範圍廣的千斤頂;同時,本發明還提供一種使用一種卸載操作機構。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的千斤頂的技術方案是:千斤頂,包括千斤頂基體,千斤頂基體上設有卸載閥,卸載閥上連接有卸載閥驅動軸,還包括卸載操作機構,所述卸載操作機構包括與卸載閥驅動軸傳動連接的操作軸,操作軸的兩端均為操作端且分別處於千斤頂基體的兩側;或者操作軸一端為操作端,另一端通過傳動結構連接有聯動軸,聯動軸背離操作軸的一端也為操作端且與操作軸上的操作端分別處於千斤頂基體的兩側。
所述操作軸的兩端均為操作端且分別處於千斤頂基體的兩側,操作端上設有操作手柄,操作軸與千斤頂基體之間設有使操作軸復位的彈性復位件。
所述彈性復位件為扭簧。
所述操作軸與卸載閥驅動軸之間通過連杆機構傳動連接。
本發明的卸載操作機構的技術方案是:卸載操作機構,所述卸載操作機構包括用於與卸載閥驅動軸傳動連接的操作軸,操作軸的兩端均為操作端;或者操作軸一端為操作端,另一端通過傳動結構連接有聯動軸,聯動軸背離操作軸的一端也為操作端。
所述操作軸的兩端均為操作端,操作端上設有操作手柄,操作軸與相應千斤頂基體之間設有使操作軸復位的彈性復位件。
所述彈性復位件為扭簧。
所述操作軸與相應卸載閥驅動軸之間通過連杆機構傳動連接。
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千斤頂的卸載閥驅動軸與卸載操作機構的操作軸傳動連接,操作軸的兩端均為操作端且分別處於千斤頂基體的兩側,或者操作軸一端為操作端,另一端通過傳動結構連接有聯動軸,聯動軸背離操作軸的一端也為操作端且與操作軸的操作端分別處於千斤頂基體的兩側,這樣,在狹小複雜的環境中,當一個操作端被環境中的部件遮擋時,可以操作另一個操作端以帶動卸載閥驅動軸動作,將卸載閥打開,實現千斤頂的卸載,增強了千斤頂對環境的適應性。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的千斤頂的具體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圖1中C向視圖;
圖3為圖1中D向視圖;
圖4為圖1中F處的局部放大圖;
圖5為圖1的正向視角的立體圖;
圖6為圖1的背向視角的立體圖。
圖中:1、千斤頂基體,2、柱塞驅動機構,4、活塞機構,5、卸載機構,6、安全閥,11、磁性過濾銷,14、連接孔,101、油箱,104、卸載閥出油通道,105、活塞腔油道,106、組合閥閥腔,107、柱塞腔出油通道,21、撳手,22、撳手底座,24、手柄,31、柱塞,41、活塞缸體,42、活塞,51、卸載閥驅動軸,52、操作軸,53、卸載手柄,54、卸載閥驅動軸連接套,55、卸載閥驅動軸連接板,56、卸載閥驅動軸中間板,57、操作軸連接板,501、卸載閥閥杆,502、卸載閥閥座,503、卸載閥閥球,504、彈簧座,505、組合閥彈簧,506、活塞單向閥閥球,511、卸載閥驅動軸密封座,521、操作軸復位彈簧。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明的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
本發明的千斤頂的具體實施例,如圖1~6所示,千斤頂包括千斤頂基體1、柱塞驅動機構2、柱塞泵、活塞機構4、卸載機構5和安全閥6。活塞機構4設在千斤頂基體1的前端且向前延伸,千斤頂基體1的後端向後延伸設有油腔,該油腔形成油箱101。油箱101的外壁上左右相對設有兩個連接孔14,連接孔14用於與相應的架體連接,內壁上嵌裝有磁性過濾銷11,可吸附油液中的鐵屑,提升油液的清潔度。柱塞驅動機構2設在千斤頂基體1的上方,卸載機構5設在千斤頂基體1的左右兩側,並通過操作軸52實現聯動。
如圖1~6所示,卸載機構5包括卸載閥及其操作機構,操作機構包括設在千斤頂基體1右側的卸載閥驅動軸51,卸載閥驅動軸51的前端設有與千斤頂基體1螺紋連接的外螺紋,當卸載閥驅動軸51相對於千斤頂基體1轉動時,卸載閥驅動軸51會產生軸向上的位移。卸載閥驅動軸51在靠近其後端的位置上套設有密封座511,以對卸載閥驅動軸51密封。操作軸52可轉動地穿過千斤頂基體1設在卸載閥驅動軸51的下方,且操作軸52的兩端穿過千斤頂基體1並向各自兩邊延伸一定的長度。操作軸52的兩端均設有卸載手柄53,這樣從任意一邊都可以對操作機構進行操作。操作軸52在靠近右端的位置上設有操作軸復位彈簧521,操作軸復位彈簧521是扭簧,該扭簧的一端與千斤頂基體1相對固定,另一端通過擋銷與操作軸52固定,扭簧可以使操作軸52復位,使用扭簧減小安裝空間,使千斤頂結構簡單。
卸載閥驅動軸51後端頭上止轉裝配有卸載閥驅動軸連接套54,卸載閥驅動軸連接套54通過緊固螺釘止轉固定在卸載閥驅動軸51上,卸載閥驅動軸連接套54上固設有卸載閥驅動軸連接板55,操作軸52在與卸載閥驅動軸連接板55上下對應的位置上止轉轉配有操作軸連接板57,操作軸連接板57和卸載閥驅動軸連接板55的自由端處於卸載閥驅動軸51和操作軸52的同一側,並通過卸載閥驅動軸中間板56鉸接,此時卸載閥驅動軸連接板55、卸載閥驅動軸中間板56、操作軸連接板57以及千斤頂基體構成四連杆機構,該四連杆機構分別以卸載閥驅動軸51和操作軸52為兩個軸,當操作軸52轉動時,通過上述的四連杆機構帶動卸載閥驅動軸51轉動,實現對卸載閥的控制,採用四連杆機構降低成本。
如圖1和圖4所示,卸載閥閥芯502通過其外周的外螺紋旋裝在千斤頂基體1上的螺紋孔中並固定,該螺紋孔與卸載閥驅動軸51在千斤頂基體上的螺紋孔為同一螺紋孔,卸載閥閥芯502與卸載閥驅動軸51在軸向上設有一定的間隙,以便卸載閥驅動軸51可以與卸載閥閥芯502產生軸向上的位移。卸載閥閥芯502同軸設有中心孔,中心孔的前端設有與卸載閥閥球503配合的錐孔,卸載閥閥杆501同軸固設在卸載閥驅動軸51的前端,且其前端插入卸載閥閥芯502的中心孔中。卸載閥閥杆501的外徑小於卸載閥閥座502的中心孔的內徑,以使油液可以從兩者之間的間隙中通過。當卸載閥閥杆501在卸載閥驅動軸51的帶動下向前移動時,其前端面會頂起卸載閥閥球503,使其脫離卸載閥閥座502,將卸載閥打開。
卸載閥閥座502的前端的千斤頂基體上開設有用安裝彈簧座504的安裝孔,該安裝孔構成卸載閥和活塞單向閥組成的組合閥的組合閥閥腔106,組合閥閥腔106的前端設有縮口結構,該縮口結構構成與活塞單向閥閥球506配合的活塞單向閥閥座,在本實施例中該縮口結構為錐面結構。組合閥閥腔106中的兩個彈簧座504處於卸載閥閥球503和活塞單向閥閥球506之間,且兩個彈簧座之間安裝有組合閥彈簧505,組合閥彈簧505通過兩個彈簧座將上述兩個閥球定壓到各自的閥座上,使卸載閥和活塞單向閥關閉。兩個彈簧座與組合閥閥腔之間設有用於油液流通的間隙。當卸載閥閥杆501將卸載閥閥球503頂開時,此時活塞單向閥關閉,活塞腔油道105中的油液進入組合閥閥腔106中,然後通過卸載閥進入卸載閥出油通道104後流入油箱101中,實現活塞的卸載。
柱塞31上行時,油箱中101的低壓油液流經柱塞泵進油通道,頂開柱塞泵單向閥閥球進入柱塞腔中;柱塞31下行時,此時柱塞泵單向閥閥球關閉,使柱塞腔中的油液變為高壓油液,高壓油液柱塞腔出油通道107時,頂開活塞單向閥閥球506,進入活塞機構4的活塞缸中。
本發明的千斤頂為適應臂舉式或桁架式負載掛裝車的掛裝需要而設計,使用時,千斤頂的油箱外壁上的兩個連接孔將千斤頂與相應的架體的一端連接,活塞機構的活塞與架體的另一端連接,通過手柄上下扳動手柄,以驅動柱塞機構為千斤頂提供高壓油液。在因操作空間狹小造成無法扳動手柄時,轉動千斤頂的柱塞驅動機構,即可將手柄轉動到便於操作的位置;需要卸載時,通過手柄轉動操作軸,操作軸通過連杆機構帶動卸載閥驅動軸在與千斤頂基體的螺紋配合作用下向千斤頂內側旋入,同時帶動卸載閥閥杆打開卸載閥,實現卸載。操作軸的兩端均安裝有卸載手柄,當因操作空間狹小一側不便操作時,對另一側的卸載手柄操作即可,同時,通過控制卸載手柄的轉動的角度的大小,即可實現卸載速度的調整。
在本發明的上述實施例中,操作軸的兩端均為操作端,這樣使操作軸結構簡單,在本發明的其他實施例中,操作軸的一端為操作端,另一端通過齒輪或者法蘭盤等傳動結構與聯動軸連接,聯動軸背離操作軸的一端也為操作端,此時操作軸的操作端與聯動杆的操作端分別處於千斤頂基體的兩側;還可以沒有操作手柄,此時在操作軸的操作端上設置與扳手適配的連接結構,通過扳手對操作軸進行操作;操作軸復位彈簧還可以使拉簧,拉簧連接在操作軸與千斤頂基體之間,此時拉簧構成使操作軸復位的彈性復位件;操作軸還可以通過齒輪與卸載閥驅動軸傳動連接。
本發明的卸載操作機構的具體實施例,所述卸載操作機構與上述千斤頂的具體實施例中的卸載閥的操作機構的結構相同,不再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