鏈輪座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13:27:06 2
專利名稱:鏈輪座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機械構件,特別是一種鏈輪座。
背景技術:
已知的鏈輪座結構可參考公告號為1308528的中國臺灣專利,如該專利第8圖所示,已知的鏈輪座是利用一 C形彈性圈將齒塊壓抵於齒槽中,且該該齒塊可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擺動。然而,一般鏈輪座具有複數齒塊,在更換其中一齒塊時須將彈性圈以及所有齒塊取出,待更換完成後由一手將所有齒塊抓固在齒槽中,再由另一手組設彈性圈。 操作者若稍不注意或未抓穩齒塊,只要有一齒塊掉落就必須再重複一次組設動作,在操作組設動作時確實為操作者帶來了困擾,令維修及組裝複雜度及困難度增加,此為已知鏈輪結構尚待改進之處。再者,相對於組裝複雜度及困難度增加,即使用者必須花費更多時間完成組設動作,如此,為了要更換齒塊此類小零件耗費許多時間,工作效率也無法有效提升,對於操作便利性而言,確實仍有待改善之處。最重要一點,上述專利或目前市售的任一款鏈輪座的齒塊彈性限位設計,皆由單一 C形彈簧對齒塊彈性限位,以致單一 C形彈簧同時承受三個(甚至六個)齒塊的彈性抗力, 以致C形彈簧短時間內即會產生彈性疲勞問題,造成C形彈簧的使用壽命普遍過短,且往往在使用上已經出問題後使用者才知道要更換,此時對於使用者不僅造成騎乘自行車的危險,以長時間而言,使用者更須常常拆組鏈輪座以更換C形彈簧,實為不便。於是,本設計人針對上述鏈輪座的缺失,本著鍥而不捨的精神與精益求精的目的, 積極不斷的加以研究改良,並經長期的努力與試驗,終於開發設計出本實用新型。
發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延長使用壽命的鏈輪座。本實用新型的次要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可以提升齒塊更換效率及方便性的鏈輪座。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於提供一種騎乘安全性更佳的鏈輪座。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採取以下技術方案一種鏈輪座,它包含一個鏈輪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表面環設有複數個限位件,該第二端形成有一棘齒部,該棘齒部表面至少凹設有一環凹槽及複數個齒槽,該環凹槽將棘齒部分隔出一內棘齒部及一外棘齒部,且該環凹槽與各該齒槽呈垂直關係;複數個齒塊,設置於所述棘齒部的齒槽;複數個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設於所述棘齒部,且所述固定件與所述環凹槽呈垂直方向設置;以及複數個彈性件,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彈性件為組設於環凹槽並彈性壓抵各該齒塊,各該齒塊可以相對齒槽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間樞擺,所述彈性件第一端及第二端則跨設於相鄰的兩個固定件之間。所述棘齒部表面開設有複數個連通內、外棘齒部的供插銷態樣的固定件穿組的穿槽。所述棘齒部表面開設有複數個連通內、外棘齒部的缺槽,且該缺槽並未完全貫穿所述內棘齒部,該缺槽中央形成一凸柱態樣的固定件。所述彈性件具有一環圈態樣的第一端及線狀第二端,該第一端以可相對所述固定件改變位置的方式固設於其中一固定件,該第二端則穿抵於另一端固定件的下方。所述彈性件具有一環圈態樣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該環圈態樣的第一、第二端分別以可相對固定件改變位置的方式與相鄰的兩個固定件相互固結。所述固定件中段開設有一貫孔,所述彈性件具有環圈狀的第一端及線狀的第二端,該環圈狀第一端以可相對固定件改變位置的方式相互固結,該線狀第二端則穿過該固定件的貫孔固結。所述固定件中段開設有一貫孔,所述彈性件具有線狀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該線狀第一端、第二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個固定件貫穿呈穿固關係。所述凸柱態樣固定件的軸心開設有一孔槽,所述彈性件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皆呈線狀,在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各垂直拗折出一垂直段,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的垂直段與所述凸柱的孔槽相互插接固結。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過上述相對環凹槽垂直向設置的數個固定件,彈性件兩端組設有彈性壓抵齒塊的設計,可令彈性件不易產生彈性疲勞,進而獲得彈性件使用壽命延長的預期功效;再者獨立的齒塊與彈性件設計,可確保其一或兩個彈性件損壞時,仍可通過未損壞的彈性件對應齒塊提供騎乘時的安全性。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分解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的立體圖。圖2A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與花轂組合的剖視圖。圖2B為圖2A的局部放大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的剖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的剖視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立體圖。圖5A為圖5的剖視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的另一實施態樣剖視圖。圖6A為圖6的局部放大圖。圖6B為圖6的剖視圖。圖7為本實用新型與花轂組合的立體外觀圖。附圖標號1、鏈輪部;11、限位件;12、棘齒部;121、環凹槽;1211、內棘齒部; 1212、外棘齒部;122、齒槽;123、缺槽;124、穿槽;2、齒塊;3、固定件;31、貫孔;4、彈性件; 41、第一端;42、第二端;100、輪軸;101、內齒部。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以較佳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徵及其預期達成的功效,然並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欲保護的範疇,合先敘明。請參考圖1至圖7,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鏈輪座,該鏈輪座包含至少一個鏈輪部1、 複數個齒塊2、至少三個固定件3及至少三個彈性件4。如圖1所示,該鏈輪部1具有一個第一端及一個第二端,該第一端表面環設有複數個凸塊態樣的限位件11,該第二端形成有一棘齒部12,該棘齒部12表面至少凹設有一個環凹槽121及與該環凹槽121呈垂直關係的複數個齒槽122,該環凹槽121則將棘齒部分隔出一個內棘齒部1211及一個外棘齒部1212,且各齒塊2設置於該棘齒部12的各齒槽122,該齒塊2與一個輪軸100的內齒部101相互嚙合。請參考圖1、圖2及圖2A,固定件3設於該棘齒部12,且各固定件3與該環凹槽121 呈垂直方向設置。最佳者,是在該棘齒部12表面貫穿六個連通該內、外棘齒部1211、1212 的穿槽124,供插銷態樣的六個固定件3穿設於該穿槽124。三個彈性件4 (數量可依實際需求增、減),較佳者,各彈性件4為一個細長的彈性條,該彈性件4具有第一端41及第二端42,各彈性件4為對應組設於該環凹槽121並彈性壓抵各齒塊2,使各齒塊2相對齒槽122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間樞擺,齒塊脫離齒槽的第一位置時,恰與輪軸的內齒呈嚙合關係,齒塊靠近齒槽的第二位置時,恰與輪軸的內齒呈非嚙合關係。在本實用新型的第一實施例中,如圖2所示,三個彈性件4的第一端及第二端則跨設於相鄰的兩個固定件3之間。更明確的說,第一條彈性件兩端分別組設於第一、第二個固定件之間,第二條彈性件兩端分別組設於第三、第四個固定件之間,第三條彈性件兩端分別組設於第五、第六個固定件之間,且各彈性件4至少一端是與其中一個固定件3相互固結 (有關「固結」定義包含彈性件與固定件間無法改變相對位置,或者彈性件與固定件可改變相對位置卻不會相互脫離),使各彈性件4不會脫出環凹槽121,各彈性件4另一端則穿過各該固定件3下方,通過各固定件3防止各彈性件第二端42的回彈力限制。本實施例所揭示的該彈性件4呈線狀,其第一端41卷繞呈環圈態樣,第二端42則保持線狀,通過該環圈態樣的第一端41內徑大於固定件的直徑,以致第一端41與其中一固定件3相互圈合時,即形成可改變相對位置的固結實施例,如圖2A所示。反之,若環圈態樣第一端41與該固定件3呈綁固態樣或無法位移者,則屬相對固定件無法改變位置的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鏈輪座,捨棄傳統單一 C形彈簧(或C形扣)對齒塊彈性限位設計,改以三個線狀彈性件並配合與環凹槽垂直向的固定件相互固結,施以齒塊彈性限位的新穎設計,預期達到的結構功效包括第一、提供彈性件第一、第二端固結的固定件為相對環凹槽垂直向設置,換言之, 該固定件是橫跨該環凹槽,以致固結或穿抵兩個固定件間的彈性件兩端,皆線性位於環凹槽內,加上一個齒塊對應一個彈性件,以及環圈態樣的第一端內徑大於固定件直徑而保有一定裕度,該裕度則可抵消該齒塊對該彈性件的彈性抗力,令鏈輪座上用來固定該齒塊的彈性件,更不易產生彈性疲勞,進而延長了鏈輪座上的彈性件的使用壽命。
5[0045]第二、本實用新型的鏈輪座用以固定該齒塊的彈性件,只要固定件穿組於該穿槽中,即可同時與彈性件環圈態樣的第一端呈可改變位置的固結關係,第二端則只需穿抵於另一固定件下方,此種組裝方式不僅前所未見,更具備易組裝、易拆卸的特性。另外,本實用新型鏈輪座用來彈性限位齒塊的彈性件與固定件的組合態樣,尚包括有一、本實用新型的第二實施例,如圖3所示,該內棘齒部1211、該外棘齒部1212表面開設三個連通穿槽,供三個插銷態樣的固定件3穿組,再配合三個呈條狀的彈性件4,將第一條彈性件的環圈態樣第一端41套設於第一個固定件,第二端則穿抵於第二個固定件下方,第二條彈性件的環圈態樣第一端41再套設於第二個固定件,第二端則穿抵於第三個固定件下方,第三彈性件的環圈態樣第一端41,復套設於第三個固定件上,第二端則穿抵於第一個固定件下方,也可獲得第一實施例的彈性件不易疲勞的高壽命功效,同時更較第一實施例省略了三個穿槽及三個固定件的應用,結構更精簡、組裝更快速。二、如圖4所示,本實用新型的第三實施例是基於第一實施例的六個固定件基礎下,各固定件中段開設有一貫孔31,該貫孔31的實施態樣如圖6A所示。三條彈性件第一端 41及第二端42則分別穿過該固定件的貫孔31獲得固結關係。除此實施態樣,該第一端41 也可呈環圈態樣與固定件3套設,第二端42則穿過固定件的貫孔31,仍具有相同的齒塊彈性限位功能。三、再請配合參考圖5及圖5A,即本實用新型的第四實施例,該實施例與第一實施例結構大致相同,相同結構元件名稱、符號延用之,且不就結構關係贅言,如下僅就差異點加以說明第四實施例的鏈輪座1,將原本於內、外棘齒部表面開設三或六個連通的穿槽,再供對應數量且呈插銷態樣的固定件穿組設計,改為在內、外棘齒部表面開設六個相互連通的缺槽123,只是內棘齒部1211的各缺槽123未完全貫穿,令內棘齒部1211相對各缺槽123 中央保留一凸柱態樣的固定件3,六個缺槽123內的六個凸柱態樣固定件3,再配合三條彈性件4的第一端41、第二端42,且該第一端41、第二端42皆採用環圈態樣設計,而可以固結於凸柱態樣固定件3,令每一條彈性件對應該齒槽122內的齒塊2,因此各齒槽122對各齒塊2有彈性限位的功能。再請配合參照圖6與圖6A,即第四實施例的另一實施態樣,該彈性件4第一端41 及第二端42各呈環圈及線狀態樣,且各固定件3呈凸柱態樣。該第二端42則穿過中段設有貫孔31的各固定件3,也能獲得相同的齒塊彈性限位功效。當然,若在凸柱態樣固定件的軸心開設一孔槽,再將彈性件的線狀兩端垂直拗折出一垂直段,將兩端的垂直段插入凸柱的孔槽,也可獲得齒塊的彈性限位功效,此種設計仍屬本實用新型精神所保護。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通過相對環凹槽垂直向設置的固定件,配合三條線狀彈性件組設以彈性限位齒塊設計,另一優點在於當更換某一損壞的齒塊時,僅需針對該齒塊的彈性件,將其可滑動的第二端抽出,即可方便地更換齒塊,更換完成後再將抽出的一端插置於預設位置即可。因此,使用者不須再將C形彈性件及所有齒塊取下,齒塊更換完成後再用一手固定齒塊,另一手將慣用的C形彈性圈組設於環凹槽中。藉此,繁複的齒塊更換步驟不僅被簡化,同時加強了本實用新型的操作便利性。[0054]承上,由於僅需將彈性件可滑動的一端抽出即可達成更換齒塊的目的,使用者可快速完成更換步驟,在操作更換步驟時,也不會產生齒塊抓固不易甚至掉落的問題,如此, 工作效率將可有效提升。另一方面,相較於一般C形彈性圈一次壓抵多個齒塊於齒槽中,各彈性件是分別對應抵壓一齒塊於齒槽,使三個齒塊具有獨立運作的功效,在使用上較不易彈性疲勞而造成須經常更換彈性圈的困擾,因此該彈性圈的使用壽命可延長更久,更重要一點,獨立的齒塊與彈性件的設計,可確保其中一條彈性件損壞時,其他兩個齒塊仍可維持安全運作,以確保騎乘時的安全性。總結上述,本實用新型的鏈輪座新穎且賦予產品實用、好用的功能,同時並能達維修及組裝便利的目的,極具進步的功效。
權利要求1.一種鏈輪座,其特徵在於,它包含一個鏈輪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表面環設有複數個限位件,該第二端形成有一棘齒部,該棘齒部表面至少凹設有一環凹槽及複數個齒槽,該環凹槽將棘齒部分隔出一內棘齒部及一外棘齒部,且該環凹槽與各該齒槽呈垂直關係;複數個齒塊,設置於所述棘齒部的齒槽;複數個固定件,所述固定件設於所述棘齒部,且所述固定件與所述環凹槽呈垂直方向設置;以及複數個彈性件,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所述彈性件為組設於環凹槽並彈性壓抵各該齒塊,各該齒塊可以相對齒槽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間樞擺,所述彈性件第一端及第二端則跨設於相鄰的兩個固定件之間。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鏈輪座,其特徵在於,所述棘齒部表面開設有複數個連通內、外棘齒部的供插銷態樣的固定件穿組的穿槽。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鏈輪座,其特徵在於,所述棘齒部表面開設有複數個連通內、外棘齒部的缺槽,且該缺槽並未完全貫穿所述內棘齒部,該缺槽中央形成一凸柱態樣的固定件。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其中任一項所述的鏈輪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件具有一環圈態樣的第一端及線狀第二端,該第一端以可相對所述固定件改變位置的方式固設於其中一固定件,該第二端則穿抵於另一端固定件的下方。
5.根據權利要求1至3其中任一項所述的鏈輪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彈性件具有一環圈態樣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該環圈態樣的第一、第二端分別以可相對固定件改變位置的方式與相鄰的兩個固定件相互固結。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鏈輪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件中段開設有一貫孔,所述彈性件具有環圈狀的第一端及線狀的第二端,該環圈狀第一端以可相對固定件改變位置的方式相互固結,該線狀第二端則穿過該固定件的貫孔固結。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鏈輪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固定件中段開設有一貫孔,所述彈性件具有線狀的第一端及第二端,該線狀第一端、第二端分別與相鄰的兩個固定件貫穿呈穿固關係。
8.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鏈輪座,其特徵在於,所述凸柱態樣固定件的軸心開設有一孔槽,所述彈性件包含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皆呈線狀,在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各垂直拗折出一垂直段,該第一端及該第二端的垂直段與所述凸柱的孔槽相互插接固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鏈輪座,該鏈輪座包含至少一鏈輪部、複數個齒塊、至少三固定件及至少三彈性件。該鏈輪部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該第一端表面環設有複數個限位件,該第二端形成有一棘齒部,該棘齒部表面至少凹設有一環凹槽及複數個齒槽,該些固定件設於該棘齒部,且各該固定件與該環凹槽呈垂直方向設置。各該彈性件具有第一端及第二端,各該彈性件系組設於環凹槽並彈性壓抵各該齒塊,各該彈性件第一端及第二端則跨設於相鄰的兩個固定件之間。據此結構,使用者可以更便利地更換齒塊,有利於使用者有效提升工作效率。
文檔編號B60B37/00GK202242786SQ20112033632
公開日2012年5月30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8日 優先權日2011年9月8日
發明者蔡杜淑姿 申請人:蔡杜淑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