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體用閥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23:16:51 1
專利名稱:粉體用閥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閥門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於粉體截斷和密封的粉體用閥。
背景技術:
粉體是粉末狀固體的總稱,粉體幾乎涉及所有輕重工業生產和製造領域;傳統粉體設備上所使用的用於粉體截斷和密封的閥,其主要通過閥杆控制閥瓣與閥座配合實現閥門的啟閉控制,存在閥門結構複雜和閥門內存在衛生死角,不易清洗的缺陷,如蝶閥,碟板與密封圈連接所產生的縫隙,易成為衛生死角,很多較難清洗,且蝶板與密封圈摩擦,會使摩擦掉的密封圈的材料,汙染物料,同時閥杆上也易粘附物料影響閥杆處密封,也容易產生較難清洗的衛生死角。
發明內容針對現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結構簡單、無摩擦,無衛生死角,清洗方便的粉體用閥。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術方案:一種粉體用閥,包括有閥體,閥體內設有介質進、出口以及閥腔,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閥腔內安裝有可彈性變形的密封套,密封套設有由密封套變形後內壁貼合或分離實現通斷控制的介質通道,所述密封套兩端與閥腔內壁密封連接,密封套上的介質通道連通介質進、出口,密封套將閥腔分隔形成控制密封套變形的控制腔,控制腔位於密封套外側且與介質通道相互獨立設置。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密封套安裝在閥腔內,並將閥腔分隔成相互獨立的介質通道和控制腔,通過控制腔實現控制密封套變形,密封套變形後其內壁貼合或分離實現介質通道的通斷控制,即閥門的啟閉控制,解決了傳統介質通道內設置閥瓣實現閥門啟閉控制,所帶來的介質易粘附在閥瓣上不易清洗、閥瓣安裝介質通道內與閥體易形成衛生死角以及閥門啟閉過程中閥瓣與 閥座存在摩擦的缺陷,具有無衛生死角,清洗方便以及無摩擦的優點,同時,本實用新型的閥門結構簡單。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控制腔為可充入壓力氣體的氣體壓力腔,閥體上設有與控制腔連通的氣嘴。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通過向控制腔內引入壓力氣體,在壓力氣體的壓力作用下,密封套變形,其內壁貼合實現介質通道截斷,即閥門關閉,將控制腔內壓力氣體釋放,密封套還原,其內壁分離是實現介質通道打開,即閥門開啟,通過壓力氣體控制閥門啟閉,閥門結構簡單易行,控制安全可靠。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閥體包括有設置閥腔的筒體、設置介質進口的左接頭及設置介質出口的右接頭,左、右接頭安裝在筒體兩端部,所述閥腔內的兩端設置有左、右防滑卡圈,所述密封套兩端形成左、右密封平墊圈,密封套上左密封平墊圈嵌裝在左接頭與左防滑卡圈之間,密封套上右密封平墊圈嵌裝在右接頭與左防滑卡圈之間。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閥門結構簡單,通過左右接頭以及左右防滑卡圈的配合實現密封套密封裝配在筒體內,裝配簡單方便。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左、右接頭安裝在筒體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相應在筒體兩端設置內螺紋,左、右接頭旋接在筒體兩端。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左、右接頭與筒體之間採用螺紋連接,具有連接安裝方便,同時在安裝時借用螺紋推力將密封套上左、右密封平墊圈壓緊在左、右防滑卡圈上,密封套兩端壓緊密封安裝可靠。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設置為:所述的密封套中間部分為軸截面呈外凸圓弧形狀設置。通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密封套的彈性變形量大,有助於密封套的彈性變形以及恢復。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圖1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的粉體用閥開啟位置狀態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例的粉體用閥關閉位置狀態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附圖1、附圖2,本實用新型公開的一種粉體閥,包括有閥體,閥體包括有筒體1,左、右防滑卡圈·2、3以及左、右接頭4、5 ;左、右接頭4、5安裝在筒體I兩端,其中左、右接頭4、5螺紋旋裝在筒體I兩端部,當然左、右接頭4、5可以採用其它連接方式,如焊接、螺栓固定等,但螺紋連接具有安裝拆卸快速方便以及連接密封性好的優點,本具體實施例中,在左、右接頭4、5與筒體I連接一端設置外螺紋,相應在筒體I兩端開設內螺紋,採用這樣設置,左、右接頭4、5安裝最為方便。所述筒體I內設有閥腔,閥腔靠近左、右接頭4、5處設有左、右安裝臺階10、11,左、右防滑卡圈2、3分別安裝在左、右安裝臺階10、11上;當然左、右防滑卡圈2、3也可以由筒體延伸形成,但這樣存在加工不便的缺陷;所述左、右接頭4、5內分別設有與閥腔連通的介質進、出口 40、50,閥腔內固定安裝有密封套6,密封套6設有由密封套6變形後內壁貼合或分離實現通斷控制的介質通道12,密封套6包括有中間部分60以及位於中間部分兩端的左、右密封平墊圈61、62,左密封平墊圈61嵌裝在左防滑卡圈2與左接頭4之間,即左接頭4旋裝在筒體I上並將左密封平墊圈61壓緊在左防滑卡圈2上實現密封安裝,右密封平墊圈62嵌裝在右防滑卡圈3與右接頭5之間,即右接頭5旋裝在筒體I上並將右密封平墊圈62壓緊在右防滑卡圈3上實現密封安裝;這樣實現密封套6兩端密封安裝在閥腔內,密封套6將閥腔隔開形成與介質進、出口連通的介質通道12 (密封套6上的通孔)以及控制密封套中間部分60變形的控制腔13,控制腔13位於密封套6外側且與介質通道12相互獨立設置;其中控制腔13為可充入壓力氣體的氣體壓力腔,筒體I外壁上設有與控制腔13連通的氣嘴7,氣嘴7經氣壓控制閥8連接到控制氣壓源,氣壓控制閥8的出氣孔與氣嘴7連接,氣壓控制閥8為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所熟知的公知技術,故本實用新型不作贅述;當然控制腔13內也可設置機械結構或通入其它液壓介質進行對密封套6變形的控制,採用氣壓控制最為簡單方便。[0019]本實用新型的粉體用閥,經氣嘴7向控制腔13內通入氣體,在氣體壓力的作用下,密封套中間部分60擠壓變形,其內壁相互貼合,將密封套6上介質通道12截斷,閥門關閉;將控制腔13內的氣體經氣嘴7釋放,密封套6還原,介質通道12打開,閥門開啟。為進一步的控制方便,所述密封套6的中間部分60為軸截面呈外凸圓弧形狀設置;這樣,密封套6的彈性變形量大,有助於密封套6的彈性變形以及恢復。本實用新型的粉體用閥,改變傳統閥瓣與閥座配合設置,採用密封套6形成介質通道12,並經密封套6的變形實現介質通道12啟閉控制(即閥門啟閉控制),具有如下優點:I)結構大大簡化,閥門結構簡單,便於設置裝配;2)全通徑,無衛生死角,清潔方便;3)閥門啟閉過程中無摩 擦,不會因摩擦密封材料落入物料中,汙染物料。
權利要求1.一種粉體用閥,包括有閥體,閥體內設有介質進、出口以及閥腔,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閥腔內安裝有可彈性變形的密封套,密封套設有由密封套變形後內壁貼合或分離實現通斷控制的介質通道,所述密封套兩端與閥腔內壁密封連接,密封套上的介質通道連通介質進、出口,密封套將閥腔分隔形成控制密封套變形的控制腔,控制腔位於密封套外側且與介質通道相互獨立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粉體用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控制腔為可充入壓力氣體的氣體壓力腔,閥體上設有與控制腔連通的氣嘴。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粉體用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閥體包括有設置閥腔的筒體、設置介質進口的左接頭及設置介質出口的右接頭,左、右接頭安裝在筒體兩端部,所述閥腔內的兩端設置有左、右防滑卡圈,所述密封套兩端形成左、右密封平墊圈,密封套上左密封平墊圈嵌裝在左接頭與左防滑卡圈之間,密封套上右密封平墊圈嵌裝在右接頭與左防滑卡圈之間。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粉體用閥,其特徵在於:所述左、右接頭安裝在筒體的一端設置有外螺紋,相應在筒體兩端設置內螺紋,左、右接頭旋接在筒體兩端。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粉體用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密封套中間部分為軸截面呈外凸圓弧形狀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粉體用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密封套中間部分為軸截面呈外凸圓弧形狀設置。
7.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粉體用閥,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密封套中間部分為軸截面呈外凸圓弧形狀 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閥門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用於粉體截斷和密封的粉體用閥。本實用新型採用方案為一種粉體用閥,包括有閥體,閥體內設有介質進、出口以及閥腔,所述的閥腔內安裝有可彈性變形的密封套,密封套設有由密封套變形後內壁貼合或分離實現通斷控制的介質通道,所述密封套兩端與閥腔內壁密封連接,密封套上的介質通道連通介質進、出口,密封套將閥腔分隔形成控制密封套變形的控制腔,控制腔位於密封套外側且與介質通道相互獨立設置。本實用新型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結構簡單,全通徑,無衛生死角及清潔方便的優點。
文檔編號F16K7/07GK203146900SQ20132013103
公開日2013年8月21日 申請日期2013年3月21日 優先權日2013年3月21日
發明者孫建維 申請人:浙江維蘭特流體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