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耐高溫經編三維除塵織物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15:10:01 1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耐高溫經編三維除塵織物。
背景技術:
現有的用於除塵的織物往往是在兩塊布之間填充海綿,使之成為立體結構,然而這種結構的織物在高溫條件下海綿容易脫落而使織物變形,縮短除塵織物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不易變形的耐高溫經編三維除塵織物。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採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耐高溫經編三維除塵織物,包括上表層、下表層和連接上表層與下表層的連接線,織物的上表層和下表層均由經編形成的若干串套在一起的線圈組成;
所述織物的連接線通過線圈與上表層和下表層交叉連接形成中間層;
所述織物的經向截面中僅具有一束連接線,所述連接線在織物的經向截面中呈波浪形,所述波浪形的波峰處與上表層的線圈連接,所述波浪形的波谷處與下表層的線圈連接,且所述連接線與上表層的所有線圈和下表層上的所有線圈均進行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串套在一起的線圈之間由多根延展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上表層和下表層由分子量為100~600萬的聚乙烯或芳綸纖維經編而成,所述聚乙烯或芳綸纖維的線密度為222~889dtex。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線採用線密度為33~167dtex的滌綸或錦綸單絲。
進一步的,所述中間層的厚度為4~10mm。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織物的經向截面中僅具有一束連接線,通過該連接線將上表層和下表層織在一起,上表層、下表層和中間層的織造同時進行,形成的織物其中間層耐高溫,不易脫落。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耐高溫經編三維除塵織物的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耐高溫經編三維除塵織物的經向截面的示意圖。
標號說明:
1、上表層; 11、上表層的線圈; 2、下表層; 21、下表層的線圈;
3、中間層; 31、連接線。
具體實施方式
為詳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內容、所實現目的及效果,以下結合實施方式並配合附圖予以說明。
本實用新型最關鍵的構思在於:織物的經向截面中僅具有一束連接線,通過該連接線將上表層和下表層織在一起,上表層、下表層和中間層的織造同時進行,形成的織物其中間層耐高溫,不易脫落。
請參照圖1和圖2,一種耐高溫經編三維除塵織物,包括上表層1、下表層2和連接上表層與下表層的連接線31,織物的上表層和下表層均由經編形成的若干串套在一起的線圈組成;
所述織物的連接線通過線圈與上表層和下表層交叉連接形成中間層3;
所述織物的經向截面中僅具有一束連接線,所述連接線在織物的經向截面中呈波浪形,所述波浪形的波峰處與上表層的線圈11連接,所述波浪形的波谷處與下表層的線圈21連接,且所述連接線與上表層的所有線圈和下表層上的所有線圈均進行連接。
從上述描述可知,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於:織物的經向截面中僅具有一束連接線,通過該連接線將上表層和下表層織在一起,上表層、下表層和中間層的織造同時進行,形成的織物其中間層耐高溫,不易脫落。
進一步的,所述串套在一起的線圈之間由多根延展線連接。
進一步的,所述上表層和下表層由分子量為100~600萬的聚乙烯或芳綸纖維經編而成,所述聚乙烯或芳綸纖維的線密度為222~889dtex。
進一步的,所述連接線採用線密度為33~167dtex的滌綸或錦綸單絲。
進一步的,所述中間層的厚度為4~10mm。
請參照圖1和圖2,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為:一種耐高溫經編三維除塵織物,包括上表層1、下表層2和連接上表層與下表層的連接線31,織物的上表層和下表層均由經編形成的若干串套在一起的線圈組成;所述織物的連接線通過線圈與上表層和下表層交叉連接形成中間層3;所述織物的經向截面中僅具有一束連接線,所述連接線在織物的經向截面中呈波浪形,所述波浪形的波峰處與上表層的線圈11連接,所述波浪形的波谷處與下表層的線圈21連接,且所述連接線與上表層的所有線圈和下表層上的所有線圈均進行連接。所述串套在一起的線圈之間由多根延展線連接。所述上表層和下表層由分子量為100~600萬的聚乙烯或芳綸纖維經編而成,所述聚乙烯或芳綸纖維的線密度為222~889dtex。所述連接線採用線密度為33~167dtex的滌綸或錦綸單絲。所述中間層的厚度為4~10mm。
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提供的耐高溫經編三維除塵織物的的有益效果在於:織物的經向截面中僅具有一束連接線,通過該連接線將上表層和下表層織在一起,上表層、下表層和中間層的織造同時進行,形成的織物其中間層耐高溫,不易脫落。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並非因此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範圍,凡是利用本實用新型說明書及附圖內容所作的等同變換,或直接或間接運用在相關的技術領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範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