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及其使用方法與流程
2023-06-11 21:32:41

本發明涉及一種發動機制動控制裝置,屬於車輛發動機制動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及其使用方法,具體適用於增強制動油路的控制效果,提高制動穩定性。
背景技術:
發動機制動系統是一種柴油機缸內製動技術,一般為壓縮釋放式,通過液壓驅動一個或兩個排氣門在發動機壓縮衝程末端打開,利用發動機在倒拖過程中產生的壓縮阻力、內摩擦力和進排氣阻力形成制動的技術。壓縮釋放式制動器的實現方式一般包括外加式、專用搖臂式、集成搖臂式三種,通過一套液壓組件配合機油通斷或機油壓力變化實現制動活塞高壓油腔的形成,直接或間接的在壓縮衝程末端實現排氣門的開啟,形成制動。
專利公開號為cn101526018a,公開日為2009年9月9日的發明專利申請公開了一種四衝程內燃發動機壓縮制動裝置,在搖臂安裝象腳一端有平行安裝的控制閥機構和補償間隙量為制動凸起的升程的間隙補償機構;在排氣門橋連接兩排氣門位置的中點上有補償間隙量為氣門間隙的升程的間隙補償機構,象腳同軸連接在前一間隙補償機構下端下,後一間隙補償機構的上端與象腳下端始終接觸,該間隙補償機構的彈簧彈力小於制動油壓大於象腳自重。雖然該發明在發動機壓縮制動工作時能同時開啟兩個排氣門,以提高發動機的制動效果,但其仍舊具有以下缺陷:
該設計在制動時,是通過主動關閉進油路的方式禁止機油的繼續流入,但同時,對卸油路則不加限制,卸油仍舊在進行,難以在前一間隙補償機構內形成封閉腔,阻礙制動的順利實現,即使能實現了,由於卸油路並不是直接關閉的,導致前一間隙補償機構內油壓波動較大,穩定性較弱,也會降低制動效果。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是克服現有技術中存在的制動效果較差、穩定性較弱的缺陷與問題,提供一種制動效果較佳、穩定性較強的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及其使用方法。
為實現以上目的,本發明的技術解決方案是:一種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包括制動室及其內部設置的制動油腔、制動活塞,所述制動油腔的側部與搖臂內的制動油路、卸油路相通,制動活塞的底部與位於其正下方的象足相連接,象足中球窩的底部與位於其正下方的氣閥軛之間形成有氣門間隙;
所述制動執行機構還包括調整螺栓、球閥、球閥彈簧、球閥彈簧座與制動彈簧,所述調整螺栓的底端位於制動室的內部,調整螺栓的頂端依次穿經制動室、搖臂後與搖臂的外壁固定連接,調整螺栓底端的側面、底面上分別開設有對應的側面油孔、底面油孔,制動油路經側面油孔後與底面油孔相通,底面油孔的下方正對設置有球閥,球閥的下方正對設置有球閥彈簧,球閥彈簧的底端與球閥彈簧座底部的彈簧座底孔相通,球閥彈簧座的內部包容有球閥、球閥彈簧,球閥彈簧座的外部套裝有制動彈簧,制動彈簧的外部套裝有制動活塞,制動活塞的外壁在制動油腔內沿制動室的內壁上下滑動,制動油腔側壁上位於制動活塞、球閥彈簧座之間的部位開設有制動卸油孔以與卸油路相通,制動活塞的底部上位於制動室下方的部位與象足相連接。
所述調整螺栓的頂端通過調整螺母與搖臂的外壁固定連接。
所述調整螺栓為t型結構,包括相互垂直的螺固定部與螺通油部;所述螺通油部為腰型結構,包括依次連接的通油頂部、通油腰部與通油底部,通油頂部的頂面與螺固定部的底部垂直連接,通油頂部的底面、通油底部的頂面與通油腰部共圍成一個半開口的環型的通油槽,通油腰部上均勻開設有至少兩個側面油孔以與螺通油部內部開設的底面油孔相通。
所述底面油孔的頂部高於側面油孔設置,底面油孔的底部與通油底部的底面相平齊,且側面油孔的最低點與通油底部的頂面相交。
所述底面油孔內與通油底部相交接的部位開設有通油倒角。
所述通油頂部上開設有與側面油孔相對應的通油缺口,該通油缺口的內底邊位於所對應的側面油孔的正上方,該側面油孔的底部與通油底部的頂面相連接,且側面油孔、通油底部的交接處與通油底部的側圍之間形成有一個孔圍間距。
所述螺固定部的側圍上近其頂端的部位設置有外螺紋以與調整螺母螺紋連接,所述螺固定部的頂端的內部開設有螺連接孔,該螺連接孔的橫截面為多邊形。
所述球閥彈簧座包括底座筒部與至少兩個底座爪部,所述底座爪部為l型結構,其包括橫爪部、豎爪部,豎爪部的頂端與橫爪部的內端相連接;所述底座筒部的中部開設有貫通的底座通孔以與彈簧座底孔相通,底座筒部的頂部周邊與豎爪部的底端相連接,豎爪部繞底座筒部的頂部周邊均勻設置。
所述制動執行機構還包括下述技術特徵中的任意一個或兩個或三個:橫爪部的外端與向下延伸的倒爪邊相連接;相鄰的豎爪部之間開設有間隔爪隙;底座通孔的直徑大於彈簧座底孔的直徑,且底座通孔的底邊與彈簧座底孔的頂邊之間設置有限位環面。
一種上述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氣門間隙調整工藝、制動工況控制工藝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
所述氣門間隙調整工藝是指:先鬆開調整螺母,再對調整螺栓在垂直方向的高度進行調整,然後調整球窩與氣閥軛之間的距離,即調整氣門間隙的寬度,調整完畢後,再擰緊調整螺母以鎖住調整螺栓,此時,氣門間隙調整工藝結束;
所述制動工況控制工藝是指:先關閉卸油路,隨後,制動油路內的機油依次經側面油孔、底面油孔進入球閥彈簧座,並下壓球閥,同時,進入球閥彈簧座內的機油再經彈簧座底孔流入制動活塞內部,並逐漸填滿制動油腔,再經制動卸油孔流入卸油路,由於卸油路不再導通,制動油腔內的機油不斷進入而不能流出,致使制動油腔形成一個封閉腔,伴隨機油不斷進入的同時,象足內的球窩因搖臂、搖臂滾子的運動而受反作用力,該反作用力經象足、制動活塞作用於制動油腔,以增高制動油腔內的油壓,增高后的油壓會由下至上壓縮球閥彈簧,受力的球閥彈簧上頂球閥以使球閥上行,直至球閥堵死底面油孔,制動油路被堵死,制動油路內的機油不再進入制動油腔,此時,制動開啟;隨後,若需解除制動,只需重新導通卸油路以使制動油腔內的機油經卸油路流出,制動解除。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明的有益效果為:
1、本發明一種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及其使用方法中,在制動時,只關閉卸油路,而不關閉制動油路,不直接妨礙機油的進入,如此,易在制動油腔內形成一個穩定的封閉腔,不僅利於制動的實現,而且制動效果較好,穩定性較強;其次,直接作用於制動油路,易感受進入的機油壓力,便於對機油壓力進行調控以控制卸油路的開啟與否,如通過機油壓力來控制卸油路的開閉,直觀性更強,靈敏度更高,控制效果更好。因此,本發明不僅制動效果較好、穩定性較強,而且直觀性更強、靈敏度更高。
2、本發明一種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及其使用方法中,在實現制動時,是先通過關閉卸油路以使制動油腔變成封閉腔,再利用搖臂、搖臂滾子運動時對制動油腔的反作用力以進一步增強制動油腔內的油壓,使得球閥上下兩端的壓力不斷增強,直至球閥上行以封閉制動油路,使得制動油腔變成高壓腔,開啟制動,該種實現方式既利用了機油的壓力,又利用了搖臂運動的反作用力,使得可從這兩個方面對制動效果進行調控,不僅制動效果較好,方便快捷,而且可調性較強,應用範圍較廣。因此,本發明不僅制動效果較好,而且可調性較強。
3、本發明一種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及其使用方法中,在沒有機油的條件下,可以通過制動執行機構內的調整螺栓、調整螺母(與調整螺栓進行螺紋配合以將調整螺栓的頂部固定在搖臂的外壁上)以對調整螺栓在垂直方向的高度進行調整,從而調整象足的高度,進而利於在象足內球窩的底部設置一定的間隙,以實現氣門間隙的調整。因此,本發明的氣門間隙的調節效果較好。
4、本發明一種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及其使用方法中,在制動活塞內部設置制動彈簧,利於時刻保持象足與氣門(或氣門橋、氣閥軛),以及搖臂滾子與凸輪軸的接觸,有助於減小機構運行中的噪聲。因此,本發明利於降低機構運行中的噪聲。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明在非制動工況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明在制動充油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明在制動工況下的結構示意圖。
圖4是圖1中調整螺栓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4的剖視圖。
圖6是圖1中球閥彈簧座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7是圖6的剖視圖。
圖8是本發明應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制動執行機構1、調整螺栓2、側面油孔21、底面油孔22、通油倒角221、調整螺母23、螺固定部24、螺連接孔241、螺通油部25、通油頂部251、通油腰部252、通油底部253、通油槽254、通油缺口26、內底邊261、孔圍間距27、球閥彈簧座3、彈簧座底孔31、底座筒部32、底座通孔321、底座爪部33、橫爪部331、豎爪部332、倒爪邊333、間隔爪隙34、限位環面35、搖臂4、搖臂滾子41、滾子銷42、制動油路5、斜向油路51、縱向油路52、卸油路6、控制閥7、控制室71、控制活塞72、控制彈簧73、控制彈簧座74、控制卸油孔75、搖臂軸8、軸內油路81、制動室9、球閥10、球閥彈簧11、制動彈簧12、制動油腔13、制動活塞14、象足15、球頭151、球窩152、制動卸油孔16、氣閥軛17、氣門間隙18。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說明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參見圖1至圖8,一種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包括制動室9及其內部設置的制動油腔13、制動活塞14,所述制動油腔13的側部與搖臂4內的制動油路5、卸油路6相通,制動活塞14的底部與位於其正下方的象足15相連接,象足15中球窩152的底部與位於其正下方的氣閥軛17之間形成有氣門間隙18;
所述制動執行機構還包括調整螺栓2、球閥10、球閥彈簧11、球閥彈簧座3與制動彈簧12,所述調整螺栓2的底端位於制動室9的內部,調整螺栓2的頂端依次穿經制動室9、搖臂4後與搖臂4的外壁固定連接,調整螺栓2底端的側面、底面上分別開設有對應的側面油孔21、底面油孔22,制動油路5經側面油孔21後與底面油孔22相通,底面油孔22的下方正對設置有球閥10,球閥10的下方正對設置有球閥彈簧11,球閥彈簧11的底端與球閥彈簧座3底部的彈簧座底孔31相通,球閥彈簧座3的內部包容有球閥10、球閥彈簧11,球閥彈簧座3的外部套裝有制動彈簧12,制動彈簧12的外部套裝有制動活塞14,制動活塞14的外壁在制動油腔13內沿制動室9的內壁上下滑動,制動油腔13側壁上位於制動活塞14、球閥彈簧座3之間的部位開設有制動卸油孔16以與卸油路6相通,制動活塞14的底部上位於制動室9下方的部位與象足15相連接。
所述調整螺栓2的頂端通過調整螺母23與搖臂4的外壁固定連接。
所述調整螺栓2為t型結構,包括相互垂直的螺固定部24與螺通油部25;所述螺通油部25為腰型結構,包括依次連接的通油頂部251、通油腰部252與通油底部253,通油頂部251的頂面與螺固定部24的底部垂直連接,通油頂部251的底面、通油底部253的頂面與通油腰部252共圍成一個半開口的環型的通油槽254,通油腰部252上均勻開設有至少兩個側面油孔21以與螺通油部25內部開設的底面油孔22相通。
所述底面油孔22的頂部高於側面油孔21設置,底面油孔22的底部與通油底部253的底面相平齊,且側面油孔21的最低點與通油底部253的頂面相交。
所述底面油孔22內與通油底部253相交接的部位開設有通油倒角221。
所述通油頂部251上開設有與側面油孔21相對應的通油缺口26,該通油缺口26的內底邊261位於所對應的側面油孔21的正上方,該側面油孔21的底部與通油底部253的頂面相連接,且側面油孔21、通油底部253的交接處與通油底部253的側圍之間形成有一個孔圍間距27。
所述螺固定部24的側圍上近其頂端的部位設置有外螺紋以與調整螺母23螺紋連接,所述螺固定部24的頂端的內部開設有螺連接孔241,該螺連接孔241的橫截面為多邊形。
所述球閥彈簧座3包括底座筒部32與至少兩個底座爪部33,所述底座爪部33為l型結構,其包括橫爪部331、豎爪部332,豎爪部332的頂端與橫爪部331的內端相連接;所述底座筒部32的中部開設有貫通的底座通孔321以與彈簧座底孔31相通,底座筒部32的頂部周邊與豎爪部332的底端相連接,豎爪部332繞底座筒部32的頂部周邊均勻設置。
所述制動執行機構還包括下述技術特徵中的任意一個或兩個或三個:橫爪部331的外端與向下延伸的倒爪邊333相連接;相鄰的豎爪部332之間開設有間隔爪隙34;底座通孔321的直徑大於彈簧座底孔31的直徑,且底座通孔321的底邊與彈簧座底孔31的頂邊之間設置有限位環面35。
一種上述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氣門間隙調整工藝、制動工況控制工藝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
所述氣門間隙調整工藝是指:先鬆開調整螺母23,再對調整螺栓2在垂直方向的高度進行調整,然後調整球窩152與氣閥軛17之間的距離,即調整氣門間隙18的寬度,調整完畢後,再擰緊調整螺母23以鎖住調整螺栓23,此時,氣門間隙調整工藝結束;
所述制動工況控制工藝是指:先關閉卸油路6,隨後,制動油路5內的機油依次經側面油孔21、底面油孔22進入球閥彈簧座3,並下壓球閥10,同時,進入球閥彈簧座3內的機油再經彈簧座底孔31流入制動活塞14內部,並逐漸填滿制動油腔13,再經制動卸油孔16流入卸油路6,由於卸油路6不再導通,制動油腔13內的機油不斷進入而不能流出,致使制動油腔13形成一個封閉腔,伴隨機油不斷進入的同時,象足15內的球窩152因搖臂4、搖臂滾子41的運動而受反作用力,該反作用力經象足15、制動活塞14作用於制動油腔13,以增高制動油腔13內的油壓,增高后的油壓會由下至上壓縮球閥彈簧11,受力的球閥彈簧11上頂球閥10以使球閥10上行,直至球閥10堵死底面油孔22,制動油路5被堵死,制動油路5內的機油不再進入制動油腔13,此時,制動開啟;隨後,若需解除制動,只需重新導通卸油路6以使制動油腔13內的機油經卸油路6流出,制動解除。
本發明的原理說明如下:
本發明中的象足15是球頭151、球窩152的總稱,球頭151的底部與球窩152內部的凹槽相互配合。本發明在應用時,其從外部流入的機油的壓力由電磁閥進行控制,即由電磁閥控制機油壓力的大小。
氣門間隙調整:氣門間隙可以保障氣門的正常工作,間隙過小會造成氣門關閉不嚴,影響起動和動力性能,並會增加氣門搖臂和凸輪軸的磨損,氣門間隙過大會造成進、排氣不足,並且會產生較明顯的敲擊聲。
制動工況:制動工況下,象足會受到來自於氣門橋(或氣閥軛)的反作用力,該反作用力會依次經象足、制動活塞作用於制動油腔,從而增高制動油腔內的油壓,增高的油壓會先壓縮球閥彈簧,再經球閥彈簧推動球閥上行以堵住調整螺栓下的底面油孔,從而堵住機油的繼續流入,使得制動油腔內形成一個高壓油腔,開啟制動。除此之外,制動活塞內部的制動彈簧能保證球頭與球窩,球窩與氣門橋在任何工況下都保持接觸,若沒有這個彈簧,球窩與氣門橋在運轉過程中會出現間隙,間隙會導致碰撞,碰撞就會增大噪音。
側面油孔21的數量優選為四個,且繞同一圓周均勻設置。底座爪部33的數量也優選為四個,且繞同一圓周均勻設置。
實施例1:
參見圖1至圖8,一種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包括制動室9及其內部設置的制動油腔13、制動活塞14,所述制動油腔13的側部與搖臂4內的制動油路5、卸油路6相通,制動活塞14的底部與位於其正下方的象足15相連接,象足15中球窩152的底部與位於其正下方的氣閥軛17之間形成有氣門間隙18;所述制動執行機構還包括調整螺栓2、球閥10、球閥彈簧11、球閥彈簧座3與制動彈簧12,所述調整螺栓2的底端位於制動室9的內部,調整螺栓2的頂端依次穿經制動室9、搖臂4後與搖臂4的外壁固定連接,調整螺栓2底端的側面、底面上分別開設有對應的側面油孔21、底面油孔22,制動油路5經側面油孔21後與底面油孔22相通,底面油孔22的下方正對設置有球閥10,球閥10的下方正對設置有球閥彈簧11,球閥彈簧11的底端與球閥彈簧座3底部的彈簧座底孔31相通,球閥彈簧座3的內部包容有球閥10、球閥彈簧11,球閥彈簧座3的外部套裝有制動彈簧12,制動彈簧12的外部套裝有制動活塞14,制動活塞14的外壁在制動油腔13內沿制動室9的內壁上下滑動,制動油腔13側壁上位於制動活塞14、球閥彈簧座3之間的部位開設有制動卸油孔16以與卸油路6相通,制動活塞14的底部上位於制動室9下方的部位與象足15相連接。所述調整螺栓2的頂端優選通過調整螺母23與搖臂4的外壁固定連接。
一種上述用於發動機制動油路的制動執行機構的使用方法,所述使用方法包括氣門間隙調整工藝、制動工況控制工藝中的任意一種或兩種;
所述氣門間隙調整工藝是指:先鬆開調整螺母23,再對調整螺栓2在垂直方向的高度進行調整,然後調整球窩152與氣閥軛17之間的距離,即調整氣門間隙18的寬度,調整完畢後,再擰緊調整螺母23以鎖住調整螺栓23,此時,氣門間隙調整工藝結束;
所述制動工況控制工藝是指:先關閉卸油路6,隨後,制動油路5內的機油依次經側面油孔21、底面油孔22進入球閥彈簧座3(機油可在關閉卸油路6之前或之後進入),並下壓球閥10,同時,進入球閥彈簧座3內的機油再經彈簧座底孔31流入制動活塞14內部,並逐漸填滿制動油腔13,再經制動卸油孔16流入卸油路6,由於卸油路6不再導通,制動油腔13內的機油不斷進入而不能流出,致使制動油腔13形成一個封閉腔,伴隨機油不斷進入的同時,象足15內的球窩152因搖臂4、搖臂滾子41的運動而受反作用力,該反作用力經象足15、制動活塞14作用於制動油腔13,以增高制動油腔13內的油壓,增高后的油壓會由下至上壓縮球閥彈簧11,受力的球閥彈簧11上頂球閥10以使球閥10上行,直至球閥10堵死底面油孔22,制動油路5被堵死,制動油路5內的機油不再進入制動油腔13,此時,制動開啟;隨後,若需解除制動,只需重新導通卸油路6以使制動油腔13內的機油經卸油路6流出,制動解除。
實施例2: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於:
所述調整螺栓2為t型結構,包括相互垂直的螺固定部24與螺通油部25;所述螺通油部25為腰型結構,包括依次連接的通油頂部251、通油腰部252與通油底部253,通油頂部251的頂面與螺固定部24的底部垂直連接,通油頂部251的底面、通油底部253的頂面與通油腰部252共圍成一個半開口的環型的通油槽254,通油腰部252上均勻開設有至少兩個側面油孔21以與螺通油部25內部開設的底面油孔22相通。所述底面油孔22的頂部高於側面油孔21設置,底面油孔22的底部與通油底部253的底面相平齊,且側面油孔21的最低點與通油底部253的頂面相交。所述底面油孔22內與通油底部253相交接的部位開設有通油倒角221。
實施例3: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2,不同之處在於:
所述通油頂部251上開設有與側面油孔21相對應的通油缺口26,該通油缺口26的內底邊261位於所對應的側面油孔21的正上方,該側面油孔21的底部與通油底部253的頂面相連接,且側面油孔21、通油底部253的交接處與通油底部253的側圍之間形成有一個孔圍間距27。所述螺固定部24的側圍上近其頂端的部位設置有外螺紋以與調整螺母23螺紋連接,所述螺固定部24的頂端的內部開設有螺連接孔241,該螺連接孔241的橫截面為多邊形。
實施例4: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於:
所述球閥彈簧座3包括底座筒部32與至少兩個底座爪部33,所述底座爪部33為l型結構,其包括橫爪部331、豎爪部332,豎爪部332的頂端與橫爪部331的內端相連接;所述底座筒部32的中部開設有貫通的底座通孔321以與彈簧座底孔31相通,底座筒部32的頂部周邊與豎爪部332的底端相連接,豎爪部332繞底座筒部32的頂部周邊均勻設置。
實施例5: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4,不同之處在於:
所述制動執行機構還包括下述技術特徵中的任意一個或兩個或三個:橫爪部331的外端與向下延伸的倒爪邊333相連接;相鄰的豎爪部332之間開設有間隔爪隙34;底座通孔321的直徑大於彈簧座底孔31的直徑,且底座通孔321的底邊與彈簧座底孔31的頂邊之間設置有限位環面35。
實施例6:
基本內容同實施例1,不同之處在於本發明所應用的發動機制動油路控制裝置及其控制工藝如下所示:
一種發動機制動油路控制裝置,包括搖臂4、制動執行機構1、搖臂軸8、搖臂滾子41與控制閥7,所述控制閥7包括控制室71及其內由上至下依次布置的控制活塞72、控制彈簧73、控制彈簧座74,所述控制活塞72沿控制室71的內壁上下移動,控制活塞72的底部經控制彈簧73與控制彈簧座74的中部相連接,控制彈簧座74內位於控制彈簧73下方的部位開設有貫通的控制卸油孔75,控制室71的側壁上位於控制活塞72、控制彈簧座74之間的部位與卸油路6相通;所述制動油路5包括相交的斜向油路51、縱向油路52,所述斜向油路51的低埠與搖臂軸8的軸內油路81相通,斜向油路51的高埠經側面油孔21後與底面油孔22相通,制動油腔13側壁上位於制動活塞14、球閥彈簧座3之間的部位開設有制動卸油孔16以與卸油路6相通,控制室71的頂端開口與縱向油路52的底部相通,縱向油路52的頂部穿經斜向油路51後延伸至其上方。
上述發動機制動油路控制裝置的控制工藝包括非制動工況、制動工況兩種,具體如下所示:
非制動工況下,通過搖臂軸8進入制動油路5內的機油的壓力小於控制彈簧73的彈簧力,進入縱向油路52的機油無法壓縮控制彈簧73,控制彈簧73處於伸展狀態,此時,進入制動油路5內的機油依次經斜向油路51、制動油腔13、卸油路6、控制室71後,最終從控制卸油孔75流出。
制動工況下,通過搖臂軸8進入制動油路5內的機油的壓力大於控制彈簧73的彈簧力,進入縱向油路52的機油不斷壓縮控制彈簧73,直至下行的控制活塞72堵住卸油路6以使卸油路6中的機油不再進入控制室71,此時,斜向油路51流入制動油腔13的機油不再經卸油路6流出,制動油腔13形成一個封閉腔,伴隨機油不斷進入的同時,象足15內的球窩152因搖臂4、搖臂滾子41的運動而受反作用力,該反作用力經象足15、制動活塞14作用於制動油腔13,持續增高制動油腔13內的油壓,直至制動油腔13形成高壓油腔,斜向油路51被堵死,不再有機油進入制動油腔13,此時,制動開啟;隨後,若需關閉制動,只需降低通過搖臂軸8進入制動油路5內的機油的壓力,直至機油壓力小於控制彈簧73的彈簧力,控制活塞72在控制彈簧73的反彈力作用下上行,直至導通卸油路6、控制室71,此時,制動油腔13內的機油依次經卸油路6、控制室71、控制卸油孔75流出,制動解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