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的製作方法
2023-06-11 11:49:16 1
專利名稱: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容積泵,特別是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它適用於輸送各種流體。
背景技術:
泵是一種通用機械的總稱,它是受原動力機控制,驅使介質運動,是將原動力機輸出的能量轉換為介質壓力能的能量轉換裝置。通常,在輸送各種流體時採用的泵種類很多, 齒輪泵就是其中的一種,它屬於齒輪嚙合運劫方式,它由泵殼及其內設置的齒輪傳動機構構成。這種泵雖然有利於降低機構摩擦損耗,但是它存在著流量和壓力脈動較大,震動噪聲大,排量不可變等缺陷。並且,由於承受不平衡徑向力,長期運行時泵殼內齒輪容易磨損,洩漏大。不適用於輸送含有固體顆粒的流體及高揮發性、低閃點的流體,且輸送介質流量較小。還有一種螺杆泵,它屬於螺旋運動方式。主要由泵殼及其內設置的螺杆構成。該泵製造加工技術要求高。工作特性是對介質粘度變化比較敏感,輸送介質流量較小,工作範圍受到限制。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它集齒輪嚙合運動方式和偏心輪旋轉方式的共同優點於一身,具有噪聲及震動小,壓力高而均勻,壓力和流量範圍寬, 輸送液體物料的種類和粘度範圍廣的特點,並且運轉平穩,不會出現「困油」現象。其解決方案是與泵殼連接的左端蓋上設置有泵殼入流道及與其連通的散流道和左環形腔,與泵殼連接的右端蓋上設置有泵殼出流道及與其連通的集流道和右環形腔。在泵殼內設置有與其轉動連接的外轉子,該外轉子由左外轉子和右外轉子組成,於該外轉子內設有定子和內轉子,設置在定子上的定子隔板把左外轉子和右外轉子分隔開,定子及定子隔板與左外轉子壁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左外轉子工作腔,而定子及定子隔板與右外轉子內壁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右外轉子工作腔。而內轉子由上轉子、左轉子、右轉子組成,它們三者分別均與外轉子內切轉動連接,又與穿過定子並與左、右端蓋轉動連的主軸呈行星狀布置,且又分別均與該主軸外切轉動連接,還分別均與定子連接並與定子保持面接觸。上轉子與定子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上轉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分隔成上轉子左工作腔和上轉子右工作腔兩部分,而左轉子與定子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左轉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分隔成左轉子左工作腔和左轉子右工作腔兩部分,右轉子與定子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右轉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分隔成右轉子左工作腔和右轉子右工作腔兩部分。在泵殼內還設置有流體進出管路系統,該流體進出管路系統由分別均與泵殼入流道及泵殼出流道相連通的上轉子流體進出管路、左轉子流體進出管路及右轉子流體進出管路。所述上轉子內設置有上轉子入流道和上轉子出流道,它們二者由上轉子隔板分隔開,還設置有上轉子入流導流孔和上轉子出流導流孔,而上轉子上設置有上轉子左、右兩凸齒,上轉子左凸齒把上轉子左工作腔分隔成上轉子左工作腔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 而上轉子右凸齒把上轉子右工作腔分隔成上轉子右工作腔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在CN 102536793 A
上轉子上還設置有與上轉子左工作腔和上轉子入流道相連通的上轉子入流凹槽,以及與上轉子右工作腔和上轉子出流道相連通的上轉子出流凹槽。所述左轉子內設置有左轉子入流導流孔和左轉子出流導流孔,還設置有左轉子入流道和左轉子出流道,它們二者由左轉子隔板分隔開,左轉子上設置有左轉子左、右兩凸齒,左轉子左凸齒把左轉子左工作腔分隔成左轉子左工作腔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 而左轉子右凸齒把左轉子右工作腔分隔成左轉子右工作腔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在左轉子上還設置有與左轉子左工作腔和左轉子入流道相連通的左轉子入流凹槽,以及與左轉子右工作腔和左轉子出流道相連通的左轉子出流凹槽。所述右轉子內設置有右轉子入流導流孔和右轉子出流導流孔,還設置有右轉子入流道和右轉子出流道,它們二者由右轉子隔板分隔開,右轉子上設置有右轉子左、右兩凸齒,右轉子左凸齒把右轉子左工作腔分隔成右轉子左工作腔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 而右轉子右凸齒把右轉子右工作腔分隔成右轉子右工作腔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在右轉子上還設置有與右轉子左工作腔和右轉子入流道相連通的右轉子入流凹槽,以及與右轉子右工作腔和右轉子出流道相連通的右轉子出流凹槽。所述的左外轉子內壁上分布有左外轉子凸脊以及分布有與左外轉子工作腔相連通的左外轉子凹槽,而右外轉子內壁上分布有右外轉子凸脊和分布有與右外轉子工作腔相連通的右外轉子凹槽。所述的上轉子流體進出管路由上轉子入流道,它通過散流道和左環形腔與泵殼入流道連通,以及與上轉子入流道相連通的上轉子入流凹槽,上轉子左工作腔,左外轉子工作腔,上轉子入流導流孔;上轉子右工作腔,右外轉子工作腔,上轉子出流導流孔,上轉子出流凹槽,上轉子出流道構成,而上轉子出流道經集流道和右環形腔與泵殼出流道連通。所述的左轉子流體進出管路由左轉子入流道,它通過散流道和左環形腔與泵殼入流道連通,以及與左轉子入流道相連通的左轉子入流凹槽,左轉子左工作腔,左外轉子工作腔,左轉子入流導流孔,左轉子右工作腔,右外轉子工作腔,左轉子出流導流孔,左轉子出流凹槽,左轉子出流道構成,而左轉子出流道經集流道和右環形腔與泵殼出流道連通。所述的右轉子流體進出管路由右轉子入流道,它通過散流道和左環形腔與泵殼入流道連通,以及與右轉子入流道相連通的右轉子入流凹槽,右轉子左工作腔,左外轉子工作腔,右轉子入流導流孔,右轉子右工作腔,右外轉子工作腔,右轉子出流導流孔,右轉子出流凹槽,右轉子出流道構成,而右轉子出流道經集流道和右環形腔與泵殼出流道連通。本發明採用上述技術方案,由於上轉子、左轉子、右轉子與外轉子之間保持內切接觸,可增大它們之間的接觸面積,而上轉子、左轉子、右轉子與定子之間保持面接觸,外轉子與定子之間保持面接觸,從而可有效地提高泵的密封性能;由於上轉子、左轉子、右轉子及外轉子均做定軸運動,而主軸與上轉子、左轉子、右轉子及外轉子的運動方向相反,可使轉動體系保持平衡,故運轉平穩、震動及噪音小。並且泵的流量僅與主軸的轉速有關,進出流體均沿軸向水平傳輸,方便使用,佔地面積小。該泵可與電動機直接連接,不僅操作可靠,管理和使用方便,還轉速較高,又能避免「困油」現象的發生。且該泵的主軸既可以正轉又可以反轉,可實現泵的進流口與出流口的功能互換。該泵的用途廣泛,可輸送各種流體,具體可應用在如下領域、應用於內燃發動機、水力發動機、液壓馬達、氣動馬達或氣體膨脹機、計量泵、液壓旋轉車輪上,可把流體的能量轉變成機械能。、應用於可壓縮流體加壓泵上,包括風機、壓縮機、空壓機和真空泵;應用於液體加壓泵上,包括水泵、油泵或適於其他液相介質的容積泵;應用於定比配流泵上;應用於二相流熱泵壓縮機上,包括二相流冰箱壓縮機、二相流空調壓縮機、二相流冷庫壓縮機、二相流熱泵熱水器壓縮機等;應用於優化空燃比內燃機配流增壓泵及燃氣灶定比配流器上。 可把機械能轉變為流體能。、可應用於「水力馬達-水泵機組」,能把流體能轉變為機械能,再轉變為流體能。、應用於如液壓減速器或液壓增速器、液壓變扭器傳動裝置,可把機械能轉變為流體能,再轉變為機械能。
圖1為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的結構示意主剖視圖。
圖2為圖1中的A-A剖面圖。
圖3為圖1中的B-B剖面圖。
圖4為圖1中的C-C剖面圖。
圖5為圖1中的D-D剖面圖。
圖6為圖1中的E-E剖面圖。
圖7為圖1中的F-F剖面圖。
圖8為圖1中的G-G剖面圖。
圖9為圖1中的H-H剖面圖。
圖10為圖1中的I-I剖面圖。
圖11為圖1中的J-J剖面圖。
圖12為圖1中的K-K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結合附圖詳細描述本發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圖1至圖12中,在泵殼5內設置有與其內切軸承連接的外轉子,位於該外轉子內的定子20上有定子隔板22,它把外轉子分隔成左外轉子4和右外轉子10兩部分,左外轉子4與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間形成的環形腔室構成左外轉子工作腔23,而右外轉子10 與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間形成的環形腔室構成右外轉子工作腔21,在左外轉子4的內腔壁上設置有內齒輪以及均布有3個左外轉子凸脊53、42和48,與該3個凸脊相鄰處布置有左外轉子凹槽M、43和49 ;於右外轉子10內壁上設置有內齒輪以及均布有3個右外轉子凸脊61、65和71,與該3個右外轉子凸脊相鄰處布置有3個右外轉子凹槽76、64和70。 位於外轉子內並與其內齒輪傳動連接的內轉子包括上轉子8、左轉子33和右轉子34,它們三者與主軸觀之間呈行星狀布置,並通過連接在上轉子8上又穿過定子20兩端面的上部左、右兩孔且與該兩孔保持面接觸的上轉子左齒輪3和上轉子右齒輪11,與主軸觀兩端上的主軸左齒輪25和主軸右齒輪18相嚙合;通過連接在左轉子33上並穿過定子20兩端面的左側左、右兩面孔且與該兩孔保持面接觸的左轉子左齒輪40和左轉子右齒輪77,與主軸28兩端上的主軸左齒輪25和主軸右齒輪18相嚙合;通過連接在右轉子34上並穿過定子 20兩端面的右側左、右兩孔且與該兩孔保持面接觸的右轉子左齒輪39和右轉子右齒輪78, 與主軸28兩端上的主軸左齒輪25和主軸右齒輪18相嚙合。而主軸28穿過定子20及連接在泵殼5兩端上的左端蓋1和右端蓋12,並與左、右端蓋1和12軸承連接。主軸左齒輪 25和主軸右齒輪18分別位於定子20兩端面中部的左、右兩中間孔內並與其保持面接觸。 在左端蓋1上設置有泵殼入流道四及與其連通且均布的3個散流道30和左環形腔27,而右端蓋12上設置有泵殼出流道14及與其連通且均布的3個集流道15和右環形腔17。在泵殼5內還設置有流體進出管路,它包括分別均與泵殼入流道四和泵殼出流道14相連通的上轉子流體進出管路、左轉子流體進出管路和右轉子流體進出管路。所述上轉子8上連有隔板,於該隔板左側的上轉子8內設有上轉子入流道6,及與其連通的上轉子入流道凹槽44,以及上轉子左凸齒41,在上轉子入流道6的入流口處設有上轉子左蠶型擋板2,使上轉子入流道6的入流口形成上轉子半月形入流孔沈,左外轉子凸脊53和42與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上轉子左工作腔對,上轉子左凸齒41把該上轉子左工作腔M分隔成上轉子左擴張空間和上轉子左壓縮空間;而在該隔板右側的上轉子內設有上轉子出流道9及與其連通的上轉子出流凹槽62,以及上轉子右凸齒 63,該上轉子出流道9的出流口處設有上轉子右蠶型擋板13,使上轉子出流道9的出流口形成上轉子半月形出流孔16,右外轉子凸脊61和65與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上轉子右工作腔19,而上轉子右凸齒63把上轉子右工作腔19分隔成上轉子右擴張空間和上轉子右壓縮空間;在上轉子8內還設置有與上轉子左工作腔對連通的上轉子出流導流孔56,以及與上轉子右工作腔19連通的上轉子入流導流孔55。所述左轉子33上連有左轉子隔板,於該隔板左側的左轉子33內設有左轉子入流道37及與其連通的左轉子入流道凹槽51,以及左轉子左凸齒50,在左轉子入流道37的入流口處設有左轉子左蠶型擋板32,使左轉子入流道37的入流口形成左轉子半月形入流孔 31,而左外轉子凸脊53和48與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左轉子左工作腔52,左轉子左凸齒50把該左轉子左工作腔52分隔成左轉子左擴張空間和左轉子左壓縮空間;而在左轉子隔板右側的左轉子內設有左轉子出流道73及與其連通的左轉子出流凹槽72,以及左轉子右凸齒74,在左轉子出流道73的出流口處設有左轉子右蠶型擋板82,使左轉子出流道73的入流口形成左轉子半月形出流孔81,而右外轉子凸脊61和71與定子 20和定子隔板22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左轉子右工作腔75,左轉子右凸齒74把該左轉子右工作腔75分隔成左轉子右擴張空間和左轉子右壓縮空間;在左轉子內還設有與左轉子左工作腔52相連通的左轉子出流導流孔58和與左轉子右工作腔75連通的左轉子入流導流孔57。所述右轉子34上連有右轉子隔板,於該隔板左側的右轉子33內設有右轉子入流道38及與其連通的右轉子入流凹槽47,以及右轉子左凸齒46,在右轉子入流道38的入流口處設有右轉子左蠶型擋板36,使右轉子入流道38的入流口形成右轉子半月形入流孔35, 而左外轉子凸脊48和42與定子20和定子隔板22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右轉子左工作腔 45,右轉子左凸齒46把該右轉子左工作腔45分隔成右轉子左擴張空間和右轉子左壓縮空間;而在右轉子隔板右側的右轉子內設置有右轉子出流道68及與其連通的右轉子出流凹槽67,以及右轉子右凸齒69,在右轉子出流道68的出流口處設有右轉子右蠶型擋板79,使右轉子出流道68的出流口形成右轉子半月形出流孔80,而右外轉子凸脊71和65與定子 20和定子隔板22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右轉子右工作腔66,右轉子右凸齒69把該右轉子右工作腔66分隔成右轉子右擴張空間和右轉子右壓縮空間;在右轉子內還設置有與右轉子左工作腔45相連通的右轉子出流導流孔60和與右轉子右工作腔66相連通的右轉子入流導流孔59。所述上轉子流體進出管路由經上轉子半月形入流孔沈及相應的散流道30和左環形腔27與泵殼入流道四相連通的上轉子入流道6,以及與該上轉子入流道6依次相連通的上轉子入流凹槽44、上轉子左工作腔M擴張空間及與其連通的左外轉子凹槽M和左外轉子工作腔23,上轉子入流導流孔55、上轉子右工作腔19的壓縮空間及其連通的右外轉子凹槽64和右外轉子工作腔21、上轉子出流導流孔56、上轉子出流凹槽62、上轉子出流道9構成,上轉子出流道9經上轉子半月形出流孔16及相應的集流道15和右環形腔17與泵殼出流道14相連通。所述左轉子流體進出管路由經左轉子半月形入流孔31及相應的散流道30和左環形腔27與泵殼入流道四相連通的左轉子入流道37,以及與該左轉子入流道37依次相連通的左轉子入流凹槽51、左轉子左工作腔52的擴張空間及與其連通的左外轉子凹槽49和左外轉子工作腔23,左轉子入流導流孔57、左轉子右工作腔75的壓縮空間及其連通的右外轉子凹槽76和右外轉子右工作腔21、左轉子出流導流孔58、左轉子出流凹槽72、左轉子出流道73構成,而左轉子出流道73經左轉子半月形出流孔81及相應的集流道15和右環形腔 17與泵殼出流道14相連通。所述的右轉子流體進出管路由經右轉子半月形入流孔35及相應的散流道30和左環形腔27與泵殼入流道四相連通的右轉子入流道38,以及與該右轉子入流道38依次相連通的右轉子入流凹槽47、右轉子左工作腔45的擴張空間及與其連通的左外轉子凹槽43和左外轉子工作腔23,右轉子入流導流孔59、右轉子右工作腔66的壓縮空間及與其連通的右外轉子凹槽70和右外轉子右工作腔21、右轉子出流導流孔60、右轉子出流凹槽67及右轉子出流道68構成,而右轉子出流道68經右轉子半月形出流孔80及相應的集流道15和右環形腔17與泵殼出流道14相連通。工作時,主軸觀在電動機的帶動下轉動,並通過齒輪傳動帶動上轉子8、左轉子33 和右轉子;34轉動,而上轉子8、左轉子33、右轉子34又通過齒輪嚙合、迫使左外轉子4和右外轉子10轉動。當上轉子8、左轉子33和右轉子34與左、右外轉子筒4和10同時做順時針旋轉時,上轉子左、右工作腔M和19的壓縮空間及左轉子左、右工作腔52和75的壓縮空間和右轉子右工作腔45和66的壓縮空間分別均受到擠壓,容積變小;而上轉子左、右工作腔24 和19的擴張空間及左轉子左、右工作腔52和75的擴張空間和右轉子左、右工作腔45和66 的擴張空間均受到拉伸,容積擴大。由於上述各轉子的擴張空間受到拉伸而容積擴大,而上述各轉子的壓縮空間受到擠壓而容積變小,從而可使來自泵殼入流道四中的流體經相應的散流道30及左環形腔27,而後分別經上轉子半月形入流孔沈,上轉子入流道6、上轉子入流凹槽44流入上轉子左工作腔M的擴張空間,並經上轉子入流導流孔55流入上轉子右工作腔19的擴張空間後,經上轉子出流導流孔56流入上轉子右工作腔19的壓縮空間,再經上轉子出流凹槽62,上轉子出流道9、上轉子半月形出流孔16及相應的集流道15及右環形腔17,由泵殼出流道14流出泵外;經左轉子半月形入流孔31、左轉子入流道37、左轉子入流凹槽51流入左轉子左工作腔52的擴張空間,並經左轉子入流導流孔57流入左轉子右工作腔75的擴張空間後,經左轉子出流導流孔58流入左轉子右工作腔75的壓縮空間,再經左轉子出流凹槽72、左轉子出流道73、左轉子半月形出流孔81、及相應的集流道15和右環形腔17,由泵殼出流道14流出泵外;經右轉子半月形入流孔35、右轉子入流道38、右轉子入流凹槽47流入右轉子左工作腔45的擴張空間,並經右轉子入流導流孔59流入右轉子右工作腔66的擴張空間後,經右轉子出流導流孔60流入右轉子右工作腔66的壓縮空間,再經右轉子出流凹槽67、右轉子出流道68、右轉子半月形出流孔80及相應的集流道15及右環形腔17,由泵殼出流道14流出泵外。當上轉子左、右凸齒41和63,左轉子左、右凸齒50和74及右轉子左、右凸齒46和 69分別都轉到12點鐘方向時,均布的三個左外轉子凹槽M、43和49及均布的三個右外轉子凹槽76、64和70也恰好分別都轉到12點鐘方向。此時,上轉子左、右凸齒41和43分別插入左外轉子一凹槽M和右外轉子一凹槽76,而左外轉子一凸脊插入上轉子入流凹槽44, 右外轉子一凸脊61插入上轉子出流凹槽62 ;左轉子左、右凸齒50和74分別插入左外轉子另一凹槽49和右外轉子另一凹槽70,而左外轉子的另一凸脊48插入左轉子入流凹槽51, 右外轉子另一凸脊71插入左轉子出流凹槽72 ;右轉子左、右凸齒46和69分別插入左外轉子第三凹槽43和右外轉子第三凹槽64,而左外轉子第三凸脊42插入右轉子入流凹槽47, 右外轉子第三凸脊65插入右轉子出流凹槽67。此時,上轉子8的壓縮空間和擴張空間相通,左轉子33的壓縮空間和擴張空間相通,右轉子34的壓縮空間和擴張空間相通,該泵進入工作間歇期,而此時上轉子蠶型左擋板2恰好可以把上轉子入流道6堵住,上轉子蠶型右擋板13恰好可以把上轉子出流道9堵住,可防止流體自上轉子出流道9回流到上轉子入流道6 ;同時,左轉子蠶型左擋板32恰好可以把左轉子入流道37堵住,左轉子蠶型右擋板82 恰好可以把左轉子出流道73堵住,可防止流體自左轉子出流道73回流到左轉子入流道37 ; 右轉子蠶型左擋板36恰好可以把右轉子入流道38堵住,右轉子蠶型右擋板79恰好可以把右轉子出流道68堵住,可防止流體自右轉子出流道68回流到右轉子入流道38。當上轉子8、左轉子33及右轉子34與左外轉子4和右外轉子10同時做反時針轉動時,其流體流動過程和防止流體回流過程與做順時針轉動時相反。
權利要求
1.一種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包括泵殼及其內設置的轉動機構,其特徵在於,在泵殼 (5) 一端連接的左端蓋(1)上設置有泵殼入流道09)及與其連通的散流道(30)和左環形腔(27),另一端連接的右端蓋(1 上設置有泵殼出流道(14)及與其連通的集流道(15)和右環形腔(17),於泵殼(5)內設置有與其轉動連接的外轉子,該外轉子由左外轉子(4)和右外轉子(10)組成,在所述外轉子內設置有定子00)和內轉子,定子OO)上有定子隔板 (22)把左外轉子(4)和右外轉子(10)分隔開,定子(20)及定子隔板(22)與左外轉子(4) 內壁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左外轉子工作腔(23),定子OO)及定子隔板02)與右外轉子 (10)內壁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右外轉子工作腔01),而內轉子由上轉子(8)、左轉子(33) 和右轉子(34)組成,且上轉子(8)、左轉子(3 和右轉子(3 分別均與外轉子內切轉動連接,又與穿過定子OO)並與左端蓋(1)和右端蓋(1 轉動連接的主軸08)呈行星狀布置, 且又分別均與該主軸08)外切轉動連接,還分別均與定子OO)連接並定子OO)保持面接觸,上轉子(8)與定子OO)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上轉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02)分隔成上轉子左工作腔04)和上轉子右工作腔(19)兩部分,而左轉子(3 與定子OO)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左轉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02)分隔成左轉子左工作腔(52)和左轉子右工作腔(75)兩部分,右轉子(34)與定子OO)之間形成的空腔構成右轉子工作腔,它由定子隔板0 分隔成右轉子左工作腔0 和右轉子右工作腔(66)兩部分,在泵殼(5)內還設置有流體進出管路系統,該流體進出管路系統由分別均與泵殼入流道09)和泵殼出流道(14)相連通的上轉子流體進出管路、左轉子流體進出管路和右轉子流體進出管路構成。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其特徵在於,所述上轉子(8)內設置有上轉子入流導流孔(5 和上轉子出流導流孔(56),還設置有上轉子入流道(6)和上轉子出流道(9),它們二者由上轉子隔板分隔開,上轉子(8)上設置有上轉子左凸齒Gl)和上轉子右凸齒,上轉子左凸齒Gl)把上轉子左工作腔04)分隔成上轉子左工作腔的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上轉子右凸齒(6 把上轉子右工作腔(19)分隔成上轉子右工作腔的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而在上轉子(8)上還設置有與上轉子左工作腔04)和上轉子入流道(6)相連的上轉子入流凹槽G4),以及與上轉子右工作腔(19)和上轉子出流道(9) 相連通的上轉子出流凹槽(62)。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其特徵在於,所述左轉子(33)內設置有左轉子入流導流孔(57)和左轉子出流導流孔(58),還設置有左轉子入流道(37)和左轉子出流道(73),它們二者由左轉子隔板分隔開,左轉子(3 上設置有左轉子左凸齒(50)和左轉子右凸齒(74),左轉子左凸齒(50)把左轉子左工作腔(5 分隔成左轉子左工作腔的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左轉子右凸齒(74)把左轉子右工作腔(7 分隔成左轉子右工作腔的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在左轉子(33)上還設置有與左轉子左工作腔(52) 和左轉子入流道(37)相連通的左轉子入流凹槽(51),以及與左轉子右工作腔(7 和左轉子出流道(73)相連通的左轉子出流凹槽(72)。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其特徵在於,所述右轉子(34)內設置有右轉子入流導流孔(59)和右轉子出流導流孔(60),還設置有右轉子入流道(38)和右轉子出流道(68),它們二者由右轉子隔板分隔開,右轉子(34)上設置有右轉子左凸齒G7)和右轉子右凸齒(69),右轉子左凸齒07)把右轉子左工作腔0 分隔成右轉子左工作腔的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右轉子右凸齒(69)把右轉子右工作腔(66)分隔成右轉子右工作腔的擴張空間和壓縮空間兩部分,在右轉子(34)上還設置有與右轉子左工作腔G5) 和右轉子入流道(38)相連通的右轉子入流凹槽G7),以及與右轉子右工作腔(66)和右轉子出流道(68)相連通的右轉子出流凹槽(67)。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筒狀四轉子容積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左外轉子(4)的內壁上分布有左外轉子凸脊0幻、(48)和(53),以及分布有與左外轉子工作腔相連通的左外轉子凹槽(43)、(49)和(M),右外轉子(10)的內壁上分布有右外轉子凸脊(65)、(71) 和(61),以及分布有與右外轉子工作腔(21)相連通的右外轉子凹槽(76)、(70)和(64)。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其特徵在於,所述的上轉子流體進出管路由上轉子入流道(6),它通過散流道(30)和左環形腔、2Τ)與泵殼入流道09)連通,以及與上轉子入流道(6)相連通的上轉子入流凹槽(44)、上轉子左工作腔(M)、左外轉子工作腔03)、上轉子入流導流孔(55)、上轉子右工作腔(19)、右外轉子工作腔、上轉子出流導流孔(56)、上轉子出流凹槽(62)、上轉子出流道(9)構成,而上轉子出流道(9)通過集流道(1 和右環形腔(17)與泵殼出流道(14)連通。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筒狀四轉子容積泵,其特徵在於,所述左轉子流體進出管路由左轉子入流道(37),它經散流道(30)和左環形腔、2Τ)與泵殼入流道09)連通,以及與左轉子入流道(37)相連通的左轉子入流凹槽(51)、左轉子左工作腔(52)、左外轉子工作腔 (23)、左轉子入流導流孔(57)、左轉子右工作腔(75)、右外轉子工作腔(21)、左轉子出流導流孔(58)、左轉子出流凹槽(72)、左轉子出流道(7 構成,而左轉子出流道(7 經集流道 (15)和右環形腔(17)與泵殼出流道(14)連通。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其特徵在於,所述右轉子流體進出管路由右轉子入流道(38),它經散流道(30)和左環形腔、2Τ)與泵殼入流道09)連通,以及與右轉子入流道(38)相連通的右轉子入流凹槽(47)、右轉子左工作腔(45)、左外轉子工作腔、右轉子入流導流孔(59)、右轉子右工作腔(66)、右外轉子工作腔、右轉子出流導流孔(60)、右轉子出流凹槽(67)、右轉子出流道(68)構成,而右轉子出流道(68)經集流道(1 和右環形腔(17)與泵殼出流道(14)連通。
全文摘要
一種內切筒狀四轉子容積泵,主要是在泵殼內有與其轉動連接的外轉子,外轉子內有定子和內轉子,內轉子由均與定子連接又均與外轉子內切轉動連接的上、左、右三轉子構成,該三轉子與穿過定子並與泵殼連接的左、右端蓋軸承連接的主軸呈行星狀布置,又均與主軸外切轉動連接,泵殼內還有流體進出管路,包括與泵殼入、出流道均相連通的上、左、右三轉子流體進出管路。該泵具有自吸能力、承載能力大、效率高而損失小,壓力高、壓力和流量範圍寬、輸送液體物料種類和粘度範圍廣的特點,對進入的氣體和汙物不太敏感,不易產生「困油」現象。可與電動機直接連接,既操作可靠、轉速高、密封性能好、運轉平穩、震動和噪聲小,又用途廣泛,可輸送各種流體介質。
文檔編號F04C2/08GK102536793SQ201210039780
公開日2012年7月4日 申請日期2012年2月17日 優先權日2012年2月17日
發明者李國棟, 海駿嬌, 王品, 王琳, 秦明周, 童海濱, 黃錦秀 申請人:河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