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四季網

我們三楊絳讀後感800字

2023-09-23 09:21:30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範深深感動著我。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我們三楊絳讀後感,歡迎大家閱讀!

  【我們三楊絳讀後感_範文1】

  我們仨》的故事讀完,讓我久久不能放下。為他們的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之家的風範深深感動著我。真希望現世安穩,歲月靜好,每一個「我們仨」的故事都讓人回味綿長…

  認識楊絳緣於錢鍾書先生,讀書年代,讀《圍城》曾被我們視作為一種時尚,仿佛不讀《圍城》就不是文學愛好者。由此,也進一步了解了錢鍾書先生和他的家人,這樣的了解畢竟不同於歷史課本中的簡單介紹,這樣的家庭也畢竟不同於我們。但是,一直以來卻從未讀過楊絳先生的文字,也許當時的讀書更多的是追隨潮流吧。

  說實話,開始是以一種淡淡然讀楊先生的《我們仨》。這樣一本紀實文集,輕鬆的展示了一家三口走過的六十幾年歲月。從兩口之家的小甜蜜,到兩人去到牛津,在圖書的海洋裡徜徉,再到小圈圈的降生,成才,總也找不到什麼喧譁的聲音,找不出任何幹擾項去打破這片寧靜,老人像是在輕輕的對自己言語,在親人墓前一起回憶那逝去的日子。在女兒錢瑗,丈夫錢鍾書相繼過世的沉痛打擊下,楊先生只用平淡的文字裡記錄著生活裡點滴記憶,也許這是她對逝去的人的最好緬懷方式,也是她在痛苦中得以解脫的唯一途徑吧!

  對於八十高齡的鐘書夫婦而論,獨女錢媛的離去,讓老人的心從此成為了乾枯的老井。楊絳說:「生了獨女錢媛這麼多年,也就牽掛了這麼多年。而今她走了,就再也不用牽掛了。」古人云:「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這是莫大的不幸,可白髮人送黑髮人又該如何的哀傷?所幸的是,這個時候,還有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他可以相偎相伴。但是,總有一天,他們之間也必有一人要先行離去,風風雨雨相扶持著走過了這麼多年,而突然間要接受摯愛的永遠離去,從此在茫茫人海中再也沒有了一生中最牽掛自己的人、自己最牽掛的人,餘下的漫漫長夜,再多的風風雨雨也只得自己一人走過。午夜從噩夢中驚醒,身邊已空無一人,那個在身旁睡了六十多年的人再也沒有回來。一個人守著孤單的身影,對著寂寞的檯燈嘆息。

  楊先生在文中不曾想把人生描繪得多麼壯麗,多麼繽紛,卻在不經意間告訴我們,她愛著她的丈夫,女兒,她有著普天之下女人所有的那份熱忱,那份牽掛。她的文字裡透出來的儘是黑白底色,年輕時候的含苞待放,大家閨秀,到老年時候的沉著堅毅。在這片田地裡,你何處去尋找市儈氣息?又有什麼比這無聲的坦然更有份量?

  「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

  楊絳說:「人間沒有單純的快樂。」但是她還是願意「我一個人思念我們仨」,因為她的心裡已經裝滿了「我們仨」的情和愛。

  是的,有情、有愛,何嘗擔心沒有幸福呢?

  【我們三楊絳讀後感_範文2】

  這本書是那種古樸莊重的裝楨,一如老一輩學人嚴謹樸實的為人,又仿佛是久藏窖底的陳年佳釀,讓人望而生敬,聞之欲醉.

  決定買這本書是因為看了幾本雜誌上的介紹,買前幾日,我有種渴望見到久別的戀人那樣迫切的心情;買下後挑燈夜讀一口氣看完,感慨頗多.

  書中文字皆從肺腑流出,行文用筆皆由情牽繫,讓我也為之而牽腸掛肚.我感觸最深的是主人公的深摯親情,永恆戀情和愛書痴情以及淡泊名利的性情.

  作者以母性的慈愛訴說一生對女兒的牽掛,還有生女兒時的艱難,以及伴著女兒的成長的撫育教化,時時處處流露著一位母親對晚輩的深情厚愛.父女倆的親情加友情使我除了感動還有驚訝.女兒長大後對父母的關心呵護,都讓我想到為人子女的責任.他們一家三口同甘共苦,風雨同舟,榮辱與共的人生歷程讓我感慨良多,羨慕不已.他們的相處既有各不相擾的專心讀書,又有融洽愉悅,妙趣橫生的溫馨幸福,這真是一個不同尋常的遇合.三人艘歷經坎坷與磨難,卻音問一起的彼此寬慰,共同承擔,從而創造樂趣和甜潤.這樣的家庭,這樣的人生,真讓人羨慕!

  錢鍾書和楊絳的戀情更是永恆深摯,歷久彌新,讓我感慨萬端,不由的想起了古詩裡說的:"只羨鴛鴦不羨仙".兩位攜手走過六十餘年的坎坷人生路,彼此互相支持,成就卓著,情深意重.錢先生人生的最後四年臥床不起,楊絳先生也已高齡,但仍侍奉湯藥,悉心照料,使他平靜的走完最後的人生歲月.這種永恆的愛情,這樣莫逆於心的人生伴侶,可感天地日月,讓普天下的人們由衷生羨!而這永恆愛情的源頭是兩人對書的熱愛.正是志同道合成就了這一對文學大師夫妻.

  生活的困苦,因為有書香的沁潤而變得甜美快樂;時局的動蕩,因為有閱讀的充實而保持著內心的寧靜鎮定.正因為沉入書海的濡染,造就了他們的博學多才和聰明睿智;修養成了淡泊名利,不憂不懼的仁者氣概.因為讀書著述,而卓然挺立於世間,道德文章,深受世人的尊崇與愛戴.先生不朽,先生永生.先生的不要名聲,但其著作的魅力在崇敬的心中永遠留下了鼎鼎聲名.先生雖未期,身後人緬懷,我在讀書的過程中深深地喜歡上了這一家人,並慶幸自己也是一個純正的書痴,這一點上可以靠近先生.此生此世,能向先生靠近一點點將是我永生的追求!

  先生淡泊名利的性情實為古今少有,讓人肅然起敬.楊絳先生在書中寫道:"嚶其鳴兮,求其友聲.友聲可遠在千裡之外,可遠在數百年之後.錢鍾書先生是坐冷板凳的,他的學問也是冷門.他曾和我說,有名氣就是多些不相知的人.我們希望多幾個知己,不求有名有聲."

  達觀的智者甘坐冷板凳,深知名氣之累,但求幾個琴瑟相和的知音.張學良有詩云:"白髮催人老,虛名誤人深"蔡元培說:"縱留萬古名何用?但求霎那心太平"此皆久負盛名之人的切身體會,中說:"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知否心靈自由人.知音是骨子裡相互體諒,深切理解,旗鼓相當的朋友,多求不得,也不可求,有幾個就足矣.正所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錢鍾書個性鮮明,也讓人尊敬,不見蔣介石,從不炫耀曾翻譯,不參加國宴,不當文學所顧問,不社會科學院的副院長,這些都是多少世人夢寐以求而不可得的光環與榮耀,先生卻惟恐避之而不及.這是何等的心胸?其卓爾不群之狀怎能不折服?

  書末有兩段話也讓我深思.

  "人世間沒有單純的快樂,快樂總是夾帶著煩惱和憂慮."

  "人間也沒有永遠.我們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個可以安頓的居所,但老病相催,我們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盡頭了."

  這真是智者將歷盡滄桑後體悟出來的人生箴言,聽著這些伴著淡淡的憂傷的訴說,我也受到些引導和啟發.沒有永遠這才是真切實在的人生."永遠"只能在永遠的追求中,沒有長久的永遠,只有永恆的短暫,快樂也罷,憂傷也罷,都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歸於淡漠.這都是教人正視世間的悲歡和人生的坎坷磨難.平靜的面對,坦然的接受.儘管快樂總是夾雜著煩惱和憂傷,我們還是心甘情願的憂傷並快樂著,同時,積極追求美好的人生,追求的結果都將是老病和死亡,而重要的是追求時體驗生命的過程和充實心靈的過程.曾經經歷的,就是曾經擁有的.體驗,感悟,擁有,這就是充實自我生命的過程,也就不曾虛度此生,也就沒有辜負父母和歲月賜予的生命!

  【我們三楊絳讀後感_範文3】

  這是一個尋尋覓覓的萬裡長夢,一個單純溫馨的學者家庭,他們相守相助,相聚相失。

  ——題記

  「1997年早春,阿瑗去世。1998年歲末,鍾書去世。我們仨就此失散了。就這麼輕易地失散了。現在,就只剩下了我一個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當做『我們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棧而已。我一個人懷念我們仨。」

  《我們仨》,2003年由楊絳女士於九十二歲高齡時所作,是以紀念其先生錢鍾書和愛女錢媛的散文般的傳記圖書。這本書紀錄了這個平凡而又不平凡的學者家庭長達近一個世紀的成長跋涉。

  楊絳先生的敘述,含蓄、節制、內斂、細膩,卻有那難以言表的親情和憂傷瀰漫在字裡行間,讀下來會覺得心裡有股暖暖的涓流在徐緩間流動,烘得全身都有說不出的共鳴感覺。平和自然的風格,行雲流水般的語句,一位失去老伴和女兒的老婦,在經歷了「相守相助,相聚相失」之後,將這淡淡的悲哀和懷念娓娓道來。平淡、平靜、平和的文字,卻如此深刻地震撼著我的心,讓我的心思跟隨楊先生的回憶一起走過了這個家庭已經經歷過的那幾十年的風風雨雨、聚散離合。

  全書一共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只有短短五百多字,由楊先生先前所做的一個夢入手,引出了第二部分老伴與女兒住院治療到彌留之際以及第三部分對Mom、Pop、圓o這一家人幸福生活的回憶。

  第二部分,是全書的靈魂所在。以意識流的寫法,講述了最後幾年中一家三口相依為命的情感體驗,從鍾書突然接到一道神秘的而不可違抗的命令離家前往某地開會,到一家人在古驛道相聚,再到阿園離家住院治療,最後到阿圓去世,鍾書去世,楊先生一人迷失在三裡河的寓所,雖然內心痛楚隻字未提,但那種痛楚卻簡直是傾瀉紙面,源源不絕,讀起來字字是血,聲聲是淚,令人盪氣迴腸,誰能不為之動容!這一部分以夢境的形式,避免直接面對失去兩位至親的苦痛,這樣卻帶給我一種更加深沉、更加深刻的綿綿的傷悲。

  阿圓住院期間,「很堅強,真堅強。只是她一直在惦著她的爹媽,說到媽媽就留眼淚。」於是楊先生感覺「自己的心上給捅了一下,綻出一個血泡,像一隻包含著熱淚的眼睛。」而阿園聽從爸爸的吩咐,回「她自己的家去了」以後,楊先生「心上蓋滿了一隻一隻飽含熱淚的眼睛,這時一齊流下淚來。」「我的心已結成一個疙疙瘩瘩的硬塊,居然還能按規律勻勻的跳動,每跳一跳,就牽連著肚腸一起痛。」而這時的鍾書,「眼睛是乾枯的,只會心上流淚。鍾書眼裡是灼熱的痛和苦,我知道他心上也在流淚。我自以為已經結成硬塊的心,又張開幾隻眼睛,潸潸流淚。」讀到這裡,我似乎感同身受,也淚如雨下。

  鍾書彌留之際,「還問我做夢不做。我只是明白了。我曾做過一個小夢,怪他一聲不響的忽然走了。他現在故意慢慢兒的走,讓我一程一程送,儘量多聚聚,把小夢拉成一個萬裡長夢。」他對她說的最後一句話是:「絳,好好裡。」在古驛道上,他們三人往返奔波,格外的辛苦,格外的漫長。在這古往今來人人必經的人生的最後旅程中,他們三人相聚、相守、相失。

  第三部分,以平實感人的文字記錄了自1935年伉儷二人赴英國留學,並在牛津喜得愛女,直至1998年錢先生逝世63年間這個家庭鮮為人知的坎坷歷程.他們的足跡跨過半個地球,穿越風雲多變的半個世紀:戰火,疾病,政治風暴,生離死別……他們相濡以沫,相敬如賓,美好的家庭已經成為楊先生一家人生最安全的庇護所:

  Mom拍著胸脯說:「沒關係,我會修。」

  Pop自豪的說:「我會劃火柴了!」

  圓o說:「我和爸爸最哥們兒,我們是媽媽的兩個頑童,爸爸還不配做我哥哥,只配做弟弟。」

  Pop說:「這是我的女兒,我喜歡的。」

  圓o對mom說:「媽媽,你不害怕麼?」

  圓o對pop說:「這是我的媽媽,你的媽媽在那邊」

  Mom對pop說:「你太吃虧了,我的字能見人麼?」

  圓o對mom說:「爸爸,好好休息。」

  圓o對pop說:「我一生出來就認識,你是長大了認識的。」

  有人說:「你們一家呀,圓圓頭最大、鍾書最小。」

  Mom說:「阿圓雖然結了婚,在我看來,她總像煞是個沒出嫁的女兒,老是和爺娘粘在一起。」

  圓o對mom說:「媽媽,該撮煤了。煤球裡的貓屎我都摳乾淨了。」

  Mom曾說:「錢瑗長大了,會照顧我,像姐姐;會陪我,像妹妹;會管我,像媽媽。」

  Pop和園o對Mom說:「媽媽有點笨哦!」

  Pop說:「她愛教書,像爺爺,剛正,像外公。」

  ……

  Mom說:「自從生了阿圓,永遠牽心掛腸肚,以後就不用牽掛了。」

  Pop說:「我知道她是不放心。她記掛著爸爸,放不下媽媽。」

  圓o對mom說:「娘,你曾經有一個女兒,現在她要回去了。爸爸叫我回自己家去。」

  Pop對mom說:「絳,好好裡。」

  Mom說:「現在,只剩了我一個人,懷念著我們仨。」

  ……

  他們三人在「古驛道」上散失,又在《我們仨》中重新聚首。我在這裡,想要安慰楊絳老先生的是,珍寶在哪裡,心就在哪裡,愛在心中,家便在心中。他們三人在這裡詩意地居住,在這無邊無垠、永恆長存的時空之中,生生世世不再分離。

  後記:早在1996年,錢鍾書和女兒錢瑗先後生病住院期間,楊絳就起意撰寫這部回憶錄。這年年底,錢瑗病重,請求母親由她來寫《我們仨》。在護士的扶持下,錢瑗躺在病床上用顫抖的手開始一篇一篇地寫。到1997年2月底,她已經寫了5篇。楊絳看重病在身的女兒寫得實在辛苦,勸她停一停。沒想到5天之後,也就是1997年3月4日,錢瑗就去世了。楊絳接著忙著照顧錢先生。1998年12月19日錢鍾書去世後,她才開始動筆,完成了這部回憶錄。

同类文章

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讀後感

  【範例1】  在一個美好的下午,我閒著沒事就看了一本書,書名是《「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很奇怪:為什麼要用這樣的兩句話作為文章的題目呢?  我靜下心來慢慢的欣賞著這篇文章,原來作者在七八歲的時候就寫了第一首詩,我很吃驚,這不可能吧!一個只有七八歲的小孩子就會寫這樣好的詩?真的很難

兩隻螞蟻讀後感400字(優秀)

  【範例1】  今天,我在語文課本上讀了一篇文章——《兩隻螞蟻》。主要寫的是兩隻螞蟻要去完成一項任務,但是有一塊大石頭擋住了它們的去路。一隻螞蟻毫不猶豫地往上爬,一次,兩次,三次........累得氣喘籲籲,最後,他終於爬了過去。另一隻螞蟻試了一次,兩次,爬不上去,便繞道而行,也完成了任務

《落花生》讀後感500字

  【範例1】  今天,我讀了《落花生》後,受到了很大的教育。這篇文章是通過一家人收花生時議論花生的好處,並以花生的可貴之處——藏而不露,向人們闡明一個道理: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講體面,而對別人沒有好處的人。  的確,一個人如果處處想著自己,而不顧別人的利益,那麼他就不會受到大家的尊敬。

名著《茶花女》讀後感500字

  【範例1】  自古以來愛情是一個永恆的文學主題,每一個人都盼望領有一份純潔的愛情,可是在殘暴的道德觀點和虛假的殘害之下,那一段高貴純潔的愛情卻幻滅了,那段愛情就是出自《茶花女》這本書中。書中講述的是,一個漂亮仁慈的煙花女子,瑪格麗特與誕生名門的男子阿芒彼此相愛,可終極卻陰陽永隔,天各一方

輸贏讀後感(精選)

  【範例1】  《輸贏》這本書帶給我的不僅是文學上的享受,更多的是對即將參加工作的我心靈的啟迪和知識的學習積累,與其去評價其文學價值,倒不如去研究它的實用價值,特別是對我這個即將在銷售領域裡摸爬滾打的在校學生。  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主人公周銳臨危不懼,選擇了忍辱負重,接受重任。成為了低靡

小學生綠野仙蹤讀後感300字

  【範例1】  初次翻開這本帶著油墨香氣的的書時,就被一個稀奇古怪的小題目所吸引住了。「空中旅行」。咦?空中怎麼會旅行呢?作者該不會腦子壞掉了吧?空中「旅行」這簡直是天方夜譚。就是這一個疑惑,使我走進了《綠野仙蹤》······  《綠野仙蹤》這本書是由美國作家萊曼·弗蘭克·鮑母撰寫的。這本

課文《烏塔》讀後感400字

  【範例1】  烏塔,你真勇敢,你都敢自己去遊歐洲。烏塔,你真細心,,旅遊前都準備了三年,在家裡都設計好了旅行路線,還閱讀了與這些國家有關的書籍。烏塔,你真懂事,為了掙旅費,每個周末去幫餐館或超級市場分發廣告單,假期還到別人家裡陪小孩玩,但你也不問爸爸媽媽要一分錢,到一個地方就給家裡打個電

關於稻草人讀後感400字【精編】

  【範例1】  今天,我和媽媽一起讀了葉聖陶爺爺的《稻草人》,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我知道了稻草人的骨架是用竹子做的,肌肉是用黃稻草做的,帽子是用荷葉做的。他站在田裡,用來趕走那些飛來的小雀。  一天晚上,稻草人遇見了三件讓人傷心的事。第一件事是:一位眼睛模糊的老太太八九年前死了丈夫,她只

愛的藝術讀後感【經典】

  篇一:  讀完了弗洛姆的《愛的藝術》,很好的一本薄薄的書。  人的孤獨感是無法迴避的事情,克服的辦法一是創造,主動去改造自然,實現自我和外部世界直接的聯通;另一個就是愛,分享自己的生命力,實現自我和人群之間的聯通。無論是創造還是愛,都是主動性的行為;所以弗洛姆提倡「創造性的人格」。  通

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讀後感

  【第1篇】  周恩來從小就熱愛學習,所以他的成績在班裡一直名列前茅。有一天,校長問他們:「你們為什麼而讀書?」有的說為父母而讀書,有的說為做官而讀書,有的說為掙錢而讀書,有的說為明理而讀書。輪到周恩來時,他大聲的說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校長聽後大為滿意,後來實踐證明,這是他長期以來樹立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