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應臺野火集讀後感
2023-09-23 05:02:05
龍應臺常常針對一種社會現象,一類具體事物,甚至於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給予無情的透視和直接的批評,馬上讓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下面就來看看龍應臺的野火集讀後感吧,希望對你有幫助。
野火集讀後感一
剛開始讀《野火集》便找到了魯迅的感覺,也難怪,因為《野火集》中收錄的是作者龍應臺80年代的十幾篇雜文。我又沒有什麼高深的文化造詣,自然覺得二者的作品風格相似,又加上都是雜文批判的風格。然而,《中國時報》副主編楊澤卻在《『天真女俠』龍應臺——走過野火時代》中闡述了二者的不同。在此不做贅述。
在《野火集》中,作者對臺灣、或者說對全中國及其人民進行了深刻的批判,涉及民族劣根性、教育體制、政治體制等多個方面。還因言辭激烈而引來質疑「你難道不會讚美臺灣嗎?」對此她的回答是「我無法對臺灣進行讚美,是因為我心急如焚。」正是因為這理性而強硬的批判才總能或引人深思、或惹人怒火。
全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當屬《生氣,沒有用嗎?》。原因很簡單,它引起了我的共鳴。龍應臺提倡人民不能總是寬容和氣,如果遇到侵犯自己合法權利的情況要以激烈的方式採取行動,即文中所說的「生氣」。然而「生氣」這種方式還是不能夠解決問題,對此龍應臺給出自己的結論——造成「生氣」失敗的原因大致有三個:第一,這個社會有太多暴戾的人,不可理喻。第二,我們的法令不全。第三,執法的人姑息。然而最主要的原因是「生氣」的人太少。我們總在說「不要忽視個體的力量,匯聚細微的力量就可以形成強大的力量。」但前提是這些力量可以匯聚到一起啊!總是一個人在努力的話,他遲早會疲憊會無力的。
依稀記得高中三年只交過5塊錢的班費,但是我們班並不是沒有的支出,聯歡我們每次都是熱熱鬧鬧的,吃喝玩樂從不比別的班少。那我們的班費是從哪裡來的呢?是賣廢品賺來的。那廢品每個班都有啊?我們班的廢品主要是塑料瓶。並不是我們班的同學有多麼愛喝飲料,而是我們從校園裡撿來的。當我聽到班主任讓我們在校園裡撿回空瓶子的時候我很詫異,總覺得高中生了,還去做這種事情多丟人啊。可是我卻做了三年,可能是因為班裡的同學都很單純,大都按照老師的要求去做,隨手帶回在校園裡撿到的瓶子。細小的力量匯聚就會成為很大的力量,大家都在這樣做,我這樣做又有什麼丟人的呢?我記得高二會考的時候有好多同學留宿,於是作為生活委員和宿舍長的我就組織大家轉樓層,收集瓶子,三天的時間收集了整整七麻袋的瓶子,每個瓶子只有五分錢,我們那一天大概有八十塊錢進帳。每個人都很累,但是都很開心。在每個周日的下午,我和上鋪都會去轉校園,邊聊天兒,邊檢瓶子。現在想想也不知道哪裡來的那麼大的勇氣,對啊,勇氣,班主任說「重要的不是你們靠撿瓶子攢了多少班費,而是你敢不敢彎腰去撿」。就好像車棚的自行車到了一列,你敢扶起來嗎?當初我敢,而現在我一點勇氣都沒有了。是不是越長大,人的顧慮就會越多?即使是正確的事情也缺少了堅持的勇氣。說到底我還只是俗人一個,因此我無法忽視世俗的眼光與束縛。或許龍應臺「生氣」的就是我這樣的人太多了。
龍應臺的《野火集》之所以會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可能不僅僅是因為她理性的分析,與強有力的批判。恐怕與她在憤怒之中流露出的希望也有很大的關聯。這世上最容易做的事情就是「說」,推之於寫作,批判就成了比較簡單的事情,隨便拎出來一個中學生都能義憤填膺地批判得天花亂墜。但是我們需要的並不只是批判,解決方法不是更具有實際意義嗎?龍應臺的《野火集》並不只是著眼於批判,她還在盡她最大的努力來影響人們的行為,進而形成一股強大的正能量。
她總是對那些「生氣」了的人大加讚賞——「真是大快人心的一場戲。我為每一個寫過信、打過電話、表過意的高雄市民喝彩」。因為他們在扎掙著去行使自己的權利。他在多篇雜文中反覆提到「幾流的人民就配幾流的政府」。他在努力的引導廣大人民為了一個更好的生活環境,一個包括了更好的自然環境和政治環境的生活環境而奮鬥。
野火集讀後感二
第一次看到「龍應臺」的名字是她的《孩子你慢慢來》,這本書放在育兒圖書區,所以對龍應臺沒什麼感覺,最多覺得她是一個「有文化的媽」。2011年,年末的時候微博上「方韓」兩家吵得火熱,我沒興趣,只覺得那段時間中國好平靜,只有兩個人在吵架。不過「韓三篇」引出來的關於「自由」「民主」的討論倒讓我略有興致,並從此了解到「龍應臺」和「翁山蘇姬」。
咦?龍應臺,不是那個很有文化的媽麼?跟民主、自由有什麼關係?於是在上學期購的最後一批書中,選了一本《野火集》。這部集子二十多年前就出來了,由於寡陋現在才讀到,可是書裡的每一句說的不就是所有我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麼?
書裡有兩篇是龍應臺的自序《新的野火從哪裡開始---寫給21世紀的學生》《80年代這樣走過》。僅僅兩篇自序已經讀得我熱淚盈眶,羞愧萬分。自己對社會問題的漠不關心,對生活的狹隘態度,和薄弱到幾乎沒有的獨立思考能力,簡直到了可恥的地步,我真不敢說我是接受過教育,是正在接受大學教育的年輕人(如果中國的教育,還能稱之為教育的話)。
序言有一段是這樣寫的:「在威權時代,統治者有一套籠絡年輕人的辦法······設計種種「育樂」活動讓年輕人參加,同時將政治意識形態,像把糖置入咖啡一樣融入歌舞昇平,歡樂光明的活動裡,很容易就贏得青年人對執政者的好感、信賴和忠誠,對統治者的愛戴裡有很大一部分是真誠的。」「該不該有文藝活動,不是看文化發展的內在需要,而是看政治人物的政治需要。」
趕巧,我讀高一的堂弟發了一條說說「他們卸任了,中國的政治該何去何從?」乍一看這句式怎麼這麼熟悉。「毛爺爺走了,我們該怎麼辦?」對毛一個人的崇拜,變成了對「他們」的崇拜,人數增加了,本質不變。堂弟為什麼會這樣呢?政治課上支離破碎的理論,歷史課上滿篇的謊言,一年一度的「紅歌比賽」和cctv的欣欣向榮,堂弟接觸到的最多最直接的教育,來自課堂的,來自電視的,哪一個沒有承擔塑造意識形態的任務,而且這個任務還是那麼明確和單一。再加上領導人天衣無縫的演技,社會各界,強強聯手,他當然會自然而然地接受「偉大,光明,正確的襠」。我的堂弟是這樣,我其他的兄弟姊妹呢?你的兄弟姊妹呢?在接受了幾十年的「灌輸教育後」我們沒有學到厚實的知識,沒有獲得學習能力,沒有培養出獨立處事的本領,卻成了某部分政治野心家真誠的粉絲,我們從不會質疑他們那麼完美的人格,從來理解支持他們的一切口號,不容許別人對他們有一絲不敬,我們甚至懷疑他們是不是不會拉屎放屁。
野火集讀後感三
《野火集》使得龍應臺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也因此成就了她源源不絕的理性而犀利的文章,漸漸贏得廣大讀者的喜愛,以致使她的那片火燃燒了整個中國,而終於有今日我們所見的足跨海峽三岸的一個社會的良心、醬缸文化的諫諍者--龍應臺。
龍應臺常常針對一種社會現象,一類具體事物,甚至於一個人、一句話、一件事,給予無情的透視和直接的批評,馬上讓人心有戚戚焉,激起大家的同感。這些事,就發生在周圍,看得見,摸得著,那麼具體、實在、確切;而內中的緣由、涵義、影響、作用,常人似乎無所感,一經點破;立時豁然開朗。
這個學習英美文化的偉大女性,在她深深熱愛的臺灣土地上,揮灑自己的筆墨,道出了多少人敢想不敢言的心聲。龍應臺所擁有的魄力和勇氣,是她震懾文壇的銳利武器;精闢獨到的言語,一針見血。
單單選取了這三篇文章來敘述我的感想,因為這文章,都是龍應臺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話語。句句獨到。
《野火集》,龍應臺,都是文學對這個世界最無與倫比的饋贈。
更多讀後感相關文章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