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
2023-10-11 13:13:24 2
專利名稱: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是一種運用鄉土紅樹 植物木欖對外來速生樹種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林相改造的方法。屬於林業改造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木欖(Bruguiera gymnorrhiza),紅樹科,木欖屬,是一種常綠真紅樹喬木,在非洲 東部到東南亞及大洋洲均有分布;是我國分布最廣的紅樹植物之一。在我國海南、廣東、廣 西、香港及福建南部等均有天然分布。是良好的海岸防護樹種,樹皮可藥用,收斂止瀉。我國自1979年由南京大學從美國引進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miflora,原產 於北美大西洋岸,是潮間帶灘涂生長的一種多年生禾本科植物),用作保灘護提植物,先是 在江蘇試種成功,1980年又引入福建,1982年擴種到江蘇、廣東、廣西、浙江和山東等地。由 於適應性廣、抗逆性強、繁殖速度快,同時又缺乏天敵,迅速在全國沿海各地滋生蔓延,對近 岸環境、生物多樣性和水產養殖業等造成危害,在許多地方已大規模入侵到原生紅樹林區, 導致沿海紅樹林生態系統衰退,因此,在2003年列入十六種中國第一批外來入侵種名單。近年來,人們為控制互花米草的入侵,先後採用化學防除(杜文琴等,2006;許 華美等,2006 ;王蔚等,2003)、物理防除(李賀鵬等,2007 ;黃麗,2007)以及生物防治 (Silliman & Zieman,2001)等方法對互花米草進行控制,但是效果很不理想,主要表現為 用物理方法控制互花米草,效率低、成本高,難以根除;用化學方法容易帶來環境汙染;利 用天敵動物的生物防治方法,則可能帶來生態風險。之後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研究人員利用生物替代方法,即速生紅 樹林喬木樹種無瓣海桑(Sonneratia apetala,於1985年從孟加拉國引進,樹高可達20m以 上,幼樹期年生長速度可達1. 5m以上,耐寒性較好,從福建至海南均可生長)來控制互花米 草,獲得成功(陳玉軍等,2002)。2005年對2000 2003年人工種植無瓣海桑控制互花米 草生長的效果進行了詳細調查研究,結果表明利用無瓣海桑生物替代互花米草的方法不會 對當地環境或鄉土植物造成不良影響。2001 2005年申請者等人專門對其生物生態學特 性及引進後的生態影響進行跟蹤研究,還沒有證據表明會造成生態入侵。綜上所述,雖然無瓣海桑生長迅速,可有效控制互花米草,但是大量栽植後造成華 南沿海形成大面積無瓣海桑人工純林,該林分結構單一,易遭到病蟲危害,且生長一定年限 後有退化的趨勢;同時無瓣海桑屬外來物種,在面對極端氣象條件時,不具備鄉土樹種那樣 的耐受性,有大面積受害的潛在可能。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為了解決利用外來速生樹種無瓣海桑控制入侵物種互花米草 後,形成的無瓣海桑人工純林結構單一、穩定性差、生長退化的問題,提供一種增加生物多 樣性、提高林分穩定性和防護效應的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本發明的目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達到
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首先利用無瓣海桑的速 生性控制互花米草,其次利用無瓣海桑給木欖提供的鬱閉環境、促進所述木欖的生長,從而 形成復層林分,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對無瓣海桑林進行預處理對於鬱閉度大於0. 6的無瓣海桑林分,進行砍枝處理,使枝下高達到2. 5m ;對於鬱 閉度不足0. 6,並且林下有互花米草或雜草、雜灌存在的無瓣海桑林分,每隔1. Om 1. 5m形 成0. Im 1. Om寬的通道(可以通過砍割方式),把所述通道內的互花米草或雜草、雜灌清 除乾淨(對於鬱閉度不足0.6,且林下無互花米草或雜草、雜灌存在的無瓣海桑林分,可以 不作預處理);2)準備木欖苗木選擇苗高40cm 60cm、無病蟲害的健壯木欖袋苗,或選擇無病蟲害的健壯木欖胚 軸,作為木欖苗木;3)種植木欖苗木在步驟1)中形成的通道種中植步驟2、所述的木欖苗木,種植時確定袋苗種植規 格為行距χ株距=1.5m 2. OmXO. 5m 1. 0m,或確定胚軸種植規格為行距X株距= 1. 5m 2. OmXO. 0. 5m(可根據立地條件、無瓣海桑密度和互花米草的濃密程度進行種 植);4)種植後管理種植木欖苗木後,從第二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對木欖幼苗進行撫育管理,即清除 木欖周圍互花米草以及雜草、雜灌和垃圾。本發明的目的還可以通過以下技術方案達到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是步驟幻種植時環境條件可以為退潮後露出水面的灘 塗,所述灘涂土壤的海水鹽度小於25%。,環境溫度高於或等於15°C。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是在步驟幻中所述的袋苗可以採用塑料薄膜袋裝載,塑 料薄膜袋的大小為20cmX18cm。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是在步驟幻種植袋苗時,可以將塑料薄膜袋連同苗木一 同種植地灘涂土壤中,或者將塑料薄膜袋撕開再種植(對於較厚的塑料薄膜袋將塑料薄膜 袋撕開再種植,對於較薄的塑料薄膜袋不撕開直接種植)。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是在步驟幻種植胚軸時,可以直接將胚軸的2/3部分插 入土中。本發明的一種實施方式是在步驟幻所述的立地條件為影響樹木或林木的生長 發育、形態和生理活動的地貌、氣候、土壤、水文、生物等各種外部環境條件。本發明具有如下突出的有益效果1、本發明運用鄉土紅樹植物木欖針對外來速生樹種無瓣海桑純林結構單一、穩定 性差的狀況進行林相改造的方法,關鍵點在於首先利用無瓣海桑的速生性控制互花米草, 其次利用無瓣海桑給木欖提供一定的鬱閉環境(鬱閉度0. 6),從而有利於木欖的生長,在 形成結構較為複雜的復層林分後,不僅增加了生物多樣性,同時提高了系統的穩定性和防 護效應。2、經過運用鄉土紅樹植物木欖、秋茄(Kandelia candel)和紅海欖(Rhizophorastylosa)對無瓣海桑林分進行林相改造的實驗證明,本發明所運用的木欖不僅成活率較 高,且其生長量也較高,適宜用於無瓣海桑純林的改造。
具體實施例方式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首先利用無瓣海桑的速生性控制互花 米草,其次利用無瓣海桑給木欖提供的鬱閉環境、促進所述木欖的生長,從而形成復層林 分,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對無瓣海桑林分進行預處理對於鬱閉度大於0. 6的無瓣海桑林分,進行砍枝處理,使枝下高達到2. 5m ;對於 鬱閉度不足0. 6,且林下有互花米草或其他雜草、雜灌存在的無瓣海桑林分,則每隔1. Om 1.5m,通過砍割方式形成0. Im 1.0m寬的通道,即把通道內的互花米草或其他雜草、雜灌 砍割清除乾淨;對於鬱閉度不足0. 6,且林下無互花米草或其他雜草、雜灌存在的無瓣海桑 林分,不作預處理;2)準備木欖苗木選擇苗高40cm 60cm,苗木健壯、無病蟲害的木欖袋苗,所述的袋苗採用塑料薄 膜袋裝載,塑料薄膜袋的大小為20cmX 18cm。或選擇健壯、無病蟲害的木欖胚軸;3)種植木欖苗木在步驟1)中形成的通道種植步驟幻準備的木欖苗木,種植時根據立地條件、 無瓣海桑密度和互花米草的濃密程度,確定袋苗種植規格為行距X株距=1.5m 2. OmXO. 5m 1.0m,種植袋苗時,將塑料薄膜袋連同苗木一同種植地灘涂土壤中,對於較 厚的塑料薄膜袋,就將該塑料薄膜袋撕開再種植,而對於較薄的塑料薄膜袋,不撕開直接種 植;或確定胚軸種植規格為行距X株距=1. 5m 2. OmXO. 2m 0. 5m,種植胚軸時,直接 將胚軸的2/3部分插入土中。種植時的環境要求為海水鹽度小於25%。、溫度等於或高於 15°C (即冬季不宜種植)以及退潮後灘涂露出水面。所述的立地條件(亦稱森林立地或立 木生境)為影響樹木或林木的生長發育、形態和生理活動的地貌、氣候、土壤、水文、生物等 各種外部環境條件。所述種植規格,在灘涂風浪較大、互花米草較密的場所應密些。4)種植後管理種植木欖苗木後,從第二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對木欖幼苗進行撫育管理,清除木 欖周圍互花米草以及其他雜草、雜灌和垃圾。本發明的特點是利用速生先鋒樹種無瓣海桑為木欖提供一定的遮陰條件,利用鄉 土樹種木欖的優良適應性提高混交林分的穩定性、生物多樣性以及防護效應。本發明所述的「鬱閉度」是指無瓣海桑對其周圍的遮蓋程度,具體是指對無瓣海桑 樹下周圍的遮蔭、採光及通風的遮蓋程度。本發明應用於實踐的實施例2007年7月,採用鄉土紅樹植物木欖、秋茄(Kandelia candel)和紅海欖 (Rhizophora stylosa)對2001 2003年人工種植的用於控制互花米草的無瓣海桑林分進 行林相改造,並於2010年11月進行栽植效果檢驗,主要結果如下(1)栽植的紅海欖在初期雖然成活率較高,但是隨著時間的增長,成活率逐漸下 降,且紅海欖幼苗無法抵禦冬春的低溫危害,被證明不適宜用於無瓣海桑純林改造。
(2)栽植的秋茄成活率有隨著無瓣海桑林分鬱閉度增加而降低的趨勢,且在一定 的鬱閉度下,隨著生長時間的增長,成活率也呈下降趨勢,因此也被證明不適宜用於無瓣海 桑純林改造。(3)栽植的木欖不僅成活率較高,且其生長量也較高,適宜用於無瓣海桑純林的改造。從以上結果來看,木欖可以更好的在無瓣海桑林下生長,有效地增加林分生物多 樣性,提高林分穩定性和防護效應。另外,本發明亦可用於華南沿海灘涂中其它外來速生紅樹樹種純林的林相改造。2007年 2011年,運用鄉土紅樹樹種木欖對珠海市淇澳島大面積無瓣海桑純林 林相進行改造,獲得良好的效果,成功增加了林分的物種多樣性,提高了林分的穩定性和防 護效應。
權利要求
1.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首先利用無瓣海桑的速生 性控制互花米草,其次利用無瓣海桑給木欖提供的鬱閉環境、促進所述木欖的生長,從而形 成復層林分,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對無瓣海桑林進行預處理對於鬱閉度大於0. 6的無瓣海桑林分,進行砍枝處理,使枝下高達到2. 5m ;對於鬱閉度 不足0. 6,並且林下有互花米草或雜草、雜灌存在的無瓣海桑林分,每隔1. Om 1. 5m形成 0. Im 1. Om寬的通道,把所述通道內的互花米草或雜草、雜灌清除乾淨;2)準備木欖苗木選擇苗高40cm 60cm、無病蟲害的健壯木欖袋苗,或選擇無病蟲害的健壯木欖胚軸, 作為木欖苗木;3)種植木欖苗木在步驟1)中形成的通道種中植步驟幻所述的木欖苗木,種植時確定袋苗種植規格為 行距X株距=1. 5m 2. OmXO. 5m 1. Om,或確定胚軸種植規格為行距X株距=1. 5m 2. OmXO. 2m 0. 5m ;4)種植後管理種植木欖苗木後,從第二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對木欖幼苗進行撫育管理,即清除木欖 周圍互花米草以及雜草、雜灌和垃圾。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步 驟3)種植時環境條件為退潮後露出水面的灘涂,所述灘涂土壤的海水鹽度小於25%。,環 境溫度高於或等於15°C。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步 驟2)中所述的袋苗採用塑料薄膜袋裝載,塑料薄膜袋的大小為20cmX18cm。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步 驟3)種植袋苗時,將塑料薄膜袋連同苗木一同種植地灘涂土壤中,或者將塑料薄膜袋撕開 再種植(對於較厚的塑料薄膜袋將塑料薄膜袋撕開再種植,對於較薄的塑料薄膜袋不撕開 直接種植)。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步 驟3)種植胚軸時,直接將胚軸的2/3部分插入土中。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其特徵在於步 驟3)所述的立地條件為影響樹木或林木的生長發育、形態和生理活動的地貌、氣候、土壤、 水文、生物等各種外部環境條件。
全文摘要
本發明涉及運用木欖對無瓣海桑純林進行改造的方法,其特徵在於首先利用無瓣海桑的速生性控制互花米草,其次利用無瓣海桑給木欖提供的鬱閉環境、促進所述木欖的生長,從而形成復層林分,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對無瓣海桑林進行預處理;2)準備木欖苗木,選擇苗高40cm~60cm、無病蟲害的健壯木欖袋苗,或選擇無病蟲害的健壯木欖胚軸;3)種植木欖苗木,種植時袋苗種植規格行距×株距=1.5m~2.0m×0.5m~1.0m,或胚軸種植規格為行距×株距=1.5m~2.0m×0.2m~0.5m;4)種植後管理,從第二年開始連續三年每年對木欖幼苗進行撫育管理。本發明有利於木欖生長,在形成結構複雜的復層林分後,增加生物多樣性及提高系統的穩定性和防護效應。
文檔編號A01G17/00GK102144520SQ20111010033
公開日2011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2011年4月21日 優先權日2011年4月21日
發明者廖寶文, 李玫, 管偉, 陳玉軍 申請人:中國林業科學研究院熱帶林業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