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武雙全的帝師孫承宗 孫承宗和袁崇煥有什麼關係?
2023-10-15 11:31:25
說到孫承宗可能大家不是很熟悉,但是說到袁崇煥大家應該都認識。而孫承宗是袁崇煥的老師,換句話說他比袁崇煥厲害。不止如此,他文武雙全,還是天啟皇帝的老師,號稱明朝帝師之楷模。孫承宗,字稚繩,別號愷陽,保定高陽人。生於公元1563年,去世於公元1638年,是明末著名大臣、抗清將領、戰略家、軍事家?,他一手締結了關寧防線。孫承宗,萬曆三十二年中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後升任中允,歷諭德、洗馬。泰昌元年也就是公元1620年,以左庶子充日講官,進少詹事。瀋陽、遼陽相繼失陷,孫承宗因為了解用兵打仗,因此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東閣大學士。上任後督理薊遼、天津、登、萊諸處軍務,上疏前任遼東總務熊延弼在軍事體制上的改革不利於戰鬥,結合明朝軍隊的實際情況,制定出了一套適合明軍對付後金彪悍鐵騎的一套方案,令後金不敢輕舉妄動。在位期間,後金尺寸未範。並且整頓邊防提拔了一大批明朝末年能徵善戰的高級將領,其中包括了後來的薊遼督師,兵部尚書扥高級職位負責統領大明末年半數兵馬的袁崇煥將軍。從這裡我們就可以看出他的經世致略和識人之才。應該說,有他在的時候,滿清軍隊不敢與明朝開戰,後來更是一手締結了關寧防線。
大力整頓了關門防務。那個時候,邊關的士兵雖然記載有七萬名之多,但多是沒有紀律冒領軍餉之人。孫承宗先是召見士兵,親自審閱,將不合格的弱兵疲兵淘汰。後來又重定兵制,使得關門守軍的戰鬥力大大提升,軍內面貌也為之一清。「乃定兵制,立營房,五人一房,三千一營,十五營為三部,而將帥以營部為署。兵不離將,將不離帥,教肄分而稽核便。」
在關門防務上,他「並夾城之役,修築關城,南防海口,北防角山。水則從望海臺出芝麻灣,三面環海,安大炮為橫擊。陸則三道關之石城,可頓萬人,開突門力夜擊。北水關外,有峻岭築號臺十一,置炮以防外瞰」。由此挽救了遼東頹勢,鞏固了邊防。
是修築寧遠城。孫承宗命祖大壽修復寧遠,召遼人回故居,墾荒屯田,重建家園。又發展採煤、煮鹽、海運等事業,以充實民力。這樣慢慢經營下,使得遼東經濟開始復甦,遼東的面貌也為之一新。
確保軍中所需。寧遠城竣工後,孫承宗調袁崇煥鎮守寧遠。自己則帶兵坐守山海關,並備前屯,充當其後盾。如此之下,寧遠「商旅輻輳,流移駢集,遠近望為樂土」,成為一座進可攻、退可守的軍事重鎮。兵力強盛,經濟恢復,軍備完善,軍需充足,滿清官兵自然不敢輕易攻打遼東。使得大明王朝已走向深淵的腳步,又收回了一步。
可惜可嘆,最後他被魏忠賢誣陷,氣不過罷官而走。後來再次出山後,抵不過歷史的車輪碾壓,帶領全家力戰而亡,壯烈殉國。
孫承宗是袁崇煥的老師,他一手提拔了袁崇煥,就是他見識到袁崇煥的過人之處,將他調到寧遠城坐鎮,這才使得寧遠經濟恢復,遼東面貌一新。不過後來,袁崇煥被閹黨陷害,孫承宗因為想的太多,而沒有對袁崇煥及時施予援手,最終袁崇煥冤屈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