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讀後感4篇精選
2023-10-23 12:40:52 2
目送,是送別離去的親人和友人,也是送別過往難忘的記憶和美好的時光。下面精心整理提供了目送的讀後感,希望你喜歡。
《目送》讀後感一:
龍應臺的《目送》是本生死筆記,它深邃,憂傷而美麗,在她的文章中我讀懂了什麼叫孝敬。這世上總有一群人:當我們披著霞光呱呱墜地時,他們喜悅而泣;當我們學步不穩摔倒在地上時,他們急切心疼;當我們背起書包憧憬未來時,他們日夜操勞;當我們躊躇滿至打拼事業時,他們獨守空巢或孤老而終。目送了時間,語言和生命,讓我知道了因為有自己的命運,長大後我們不得不離開家鄉,離開父母我們身為子女也是如此失落常常在人生盡絕時默默流下思鄉的眼淚,每一次回家,總覺得如此衰老,為何父母總是如此的漸漸離去,總是在告別式微笑的說一聲再見,在上車時獨自的在心中流淚
很多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單方面的給予,只要給予長輩足夠的物資,就是孝敬,殊不知,孝敬其實只是一種陪伴;又有多少人認為孝敬只是一種動作,只要今天孝敬了這份溫馨就能在長輩心裡封存很久,殊不知,孝敬還是一種延續的狀態,長輩們需要的不只是隻言片語的零碎的關懷,而是呢喃細語的嘮叨與問候。孝敬不是絕對的服從,它是一種心,一種情,一種內心的思念。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業。時間,永恆得把一些東西帶走,帶不走的,隨著時間,也便成了永恆。然而,這種永恆到底是兩個人的不悔的歡笑,還是兩個人遺憾的淚水,完全取決於你對孝敬的態度!現在的我常常看到爺爺奶奶衰老的痕跡,很害怕突然有一天他們就不見了。任憑我怎麼呼喊,他們都不會回來了。而有過多少年,那昔日健朗的爸爸媽媽也將步入風殘燭年,也將從此消失,無處尋覓呢?
愛父母,孝敬他們,就是愛30年後的自己;愛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就是愛五十年後的自己。孝在心中,心存敬意。
《目送》讀後感二:
這個寒假,我讀了臺灣著名女作家龍應臺的散文集《目送》。它,是一本適合三代人共讀的人生之書。
《目送》收錄的七十三篇散文,寫了父親的逝世,母親的老去,兒子的成長單飛,朋友親人的離散牽掛,兄弟的重逢攜手……整個寒假,我雖然只讀了其中二十六篇,卻已經深深感動。
同名主打篇《目送》,給我的感受最深。這篇文章分成兩個段落,第一段作為母親,龍應臺敘述了兒子華安從第一天上小學起到中學、直至出國上大學十多年間的幾個感人片段,她一次次目送孩子的背影離去,一次次目送他成長。第二段,龍應臺作為女兒,追憶自己成長的歲月中,與父親的一次次別離:總是目送父親的背影漸行漸遠,直到有一天,在殯儀館熊熊爐火裡永遠地消逝……所以她說:「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
由此,我想到自己。當我第一次踏進小學的校門時,也曾一次次回頭注視父母離去的背影;當爸爸或者媽媽出差離家時,我也曾趴在窗口,目送他們的背影消失在小區的拐角。當我第一次離開父母遠赴甘肅黃羊川,參加南京電視臺的那次拍攝活動時;當我邁入南外大門,參加人生第一次入學考試時,我也都能感到背後目送我的那兩雙熱切的眼神……
對於13歲的我來說,人生才剛剛起步,還不能完全體會龍應臺「目送」中飽含的深意;但是我想,那些路我一定會走,那些目送背影的瞬間我一定也都會經歷。只是我希望以後,自己也能有龍應臺的那顆感動的心,那支感恩的筆。
《目送》讀後感三:
相傳盤古開天地,女媧造人,人類開始了漫長的繁衍和進化,直至二十一世紀,科技飛躍,人心卻趨向複雜,迷惘,黑暗,扭曲......
本書闡述了一位母親的人生中的一段歷程,看到的是作者對時間的無言,生命的目送。命的長度,不過短暫幾十年,電光火石,僅是享受著自然吝嗇地賜予。降世,成長,結婚,生子,入土,僅此而已,可能平淡,也可能悲愴,但一切,只能面對。太疼的傷口,你不敢觸碰;太深的憂傷,你不敢去安慰;太殘酷的殘酷,有時候,你不敢去注視。承受著壓力,黑暗,你早已負荷;處在忙碌的弦上,你幾近崩潰;鐵錚錚的事實提醒著你,得向前看。每個人一輩子都在努力幹事,「沒事幹」是件可怕的事。忙碌的同時就意味著你在珍惜時間,因為你不感覺無聊。忙碌是幸福的中另一種體現,如果學會享受,你就真正成為了時間的主人。時間的沙漏·也就不復存在。當然,也有一種世界,我們肉身觸不到,眼睛看不到,可能存在,不能輕忽,--那是慢的境界,可以按摩不安的心臟。任性道遙,隨緣放曠,但盡凡心,無別勝解......
人活著,必定存在著信仰,不分善惡,你的理解定格了它;蒼茫的世界,很多東西過於朦朧,但你不必費力去揭開它的面紗,朦朧美也是一種淡淡的幸福,凡事不必過於計較,淡然就好。有些事,心知肚明卻不一定要點明;有些人,埋在心底但卻不必等,做個「醒」的沉默者以利於混沌之世。至於相信,似乎只是一廂情願的嚮往,相信會走向不相信,不相信會逐漸相信,我,會站立在中立線,不會尷尬的地界。
豪華的表面,繁囂的喧鬧,底下都有死的影子。走的慌忙迅速,導致步伐不穩,所以道德的缺失,自然而然,前路似乎幽邃空洞,可真正的光明絕不是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蒙蔽罷了。看懂一切,也就可以安然走向死亡,處事不驚的目送他人,自己的人生,同時也在他人的目送下走著,走著......
《目送》讀後感四:
回望是目送最好的回答—讀《目送》有感
是時間教會我們只能目送光陰流逝嗎?
是歷史告訴我們只能目送歷史蒼茫嗎?
以至於我們只記得目送親人遠去而忘了回望親情。
在文章裡,作者的兒子在漸漸長大的過程中,用自己的時間無形的抵擋了母親的靠近,當作者一寸一寸目送他遠行企盼他回頭時,他只自顧自的離開了。
在我抱怨作者兒子的同時,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每周末返校時,總要出現送別的情景,母親那不厭其煩的囑咐聲總要跟到自己踏上校車臺階的那一刻。每次都是這樣,已經和母親說再見了,她的話還是會鋪天蓋地的過來。我越嫌她嘮叨她越說不停,我走的越遠她說的就越大聲,"記得每天都要吃維生素片"這是我每次進校車聽到的最後一句話。我有時甚至不懂事的認為母親的話像『機關槍』,『咻咻的掃來』,而我像是『落荒而逃』。
我突然想起,我從來沒有一次回過頭,看著她說:「好的,我知道了媽媽。」母親肯定像作者一般「用眼睛跟著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和作者一樣「一直等待著他消失前的回頭一瞥」,而我也和作者的兒子一樣一次也沒回頭,一次也沒有。我為自己的行為感到自責,也絲毫不敢想像母親那是心中的落寞。只要是對你好的,哪怕重複過千遍萬遍的,母親也還會對你說。你以為她不煩嗎?她也會煩。原來不單是離別是需要回望,父母的心思也需要你的回望。
「一件事的畢業是另一件事的開始」,生命也是這樣,一個終點聯繫著另一個起點。或許母親在囑咐我的同時腦海裡會想起外婆對她離開時的囑咐,如同我身後的背影一樣,母親的身後也有一個背影。
外婆的突然離世,對母親來說無疑是一個沉重的打擊。母親強忍著痛楚準備著外婆的葬禮,而父親帶過的一句話讓母親更加自責:「葬禮是給活人看的,人在的時候不多孝順一點。現在人沒了,做些表面文章有意思嗎?」後來閒聊時,母親常和我提及:年輕時和我一樣,想要什麼就突然要了。也不管外婆辛苦,然後外婆就大街小巷的去找去買,現在你外婆走了,輪到我遇到你這個「小祖宗」。
我想母親和外婆也是這樣的,在母親成長的過程中。外婆對母親如同母親對我一樣百般呵護,但也少不了母親長大後對她一次又一次的目送,直到母親目送外婆離開。母親也有回望,也有感激,只是她總自責說晚了些。當我們在人生道路上行走時,千萬要記得及時回望,及時回應那束渴望的目光。
龍應臺說:「所謂父女母子一場,便是今生今世不斷目送他背影漸行漸遠。而他用背影告訴你,不必追。」不必追,生命的腳步是無法追逐的。但也不能忘記回望啊!對自己來說,那是一種學會感恩的發現,如同朱自清回望,看到自己老父親翻欄艱辛的背影。不知我們回望,有會發現一個如何艱辛付出的背影。對於父母來說,那一回望。則是內心對自己所付出的肯定,是內心不知名的喜悅與安心吧。
如果說目送是父母眼底止不住的淚珠,那回望就是替他們拭去淚痕的雙手;如果說目送是父母心底無聲的嗚咽,那回望便是使他們釋懷的安慰。回望永遠是目送最好的回答,感恩永遠是親情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