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氣淨化設備及煙氣淨化系統的製作方法
2023-10-17 16:52:59

本實用新型涉及環保設備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煙氣淨化設備及煙氣淨化系統。
背景技術:
大氣是人類生存最基本的重要環境,它不僅通過自身運動進行熱量、動量和水資源的分布調節過程,並且給人類創造了一個適宜的生活環境,有效地保護人類和地球上的生物。但是,隨著人類生產和社會活動的增加,特別是大量燃料的燃燒,工業廢氣的排放,使大氣環境日趨惡化。在各類大氣的汙染物中,最主要是爐窯燃煤引起的汙染,燃煤是大氣環境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煙塵等汙染物的主要來源。從煤的消耗量來看:煤炭在我國能源消費中的比例保持在70%左右,且短期內難以改變;從煤的使用方式上看:煤炭消費量的80%直接用於燃燒,其中燃煤企業燃煤量佔煤炭消耗量的50%以上。
隨著工業經濟的不斷發展,世界環境日益惡化。尤其是隨著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進程的不斷推進,排向大氣的汙染物絕對量快速增長。人類越來越被因自己而造成的惡果而感到疲於應付、甚至恐懼。燃煤爐窯所排放煙氣中的粉塵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是造成大氣汙染主要的因素之一,它不僅能造成酸雨危害人類,而且據最近世界環境專家斷言,還是破壞大氣臭氧層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粉塵及二氧化硫的治理迫在眉睫。
大氣環境的汙染會給人類的生存、生活、工作、可持續發展帶來災難的,因此控制大氣環境汙染的實用技術設備就顯得相當的重要了。當今科技創新、社會進步和人類生活質量的提高,環境保護質量越來越受重視,環境保護排放標準也越來越高、並向國際環境保護排放標準接軌,為此環保設備產業的技術創新水準也就越來越高。大氣環境汙染(尤其是酸雨)是無國界的,所以給大氣環境汙染控制技術設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隨著我國與國際社會接軌,環境保護越來越引起重視,成為今後投資的一重點,如果不治理這些煙氣中的煙塵和二氧化硫將會造成給大氣和城市造成嚴重汙染。
目前脫硫、脫硝、除塵設備基本都為獨立運行,內部幾乎都裝有各種複雜設施、而大部份煙(粉)塵都具有粘性、會吸附在脫硫除塵設備內部設施上、造成熱態阻力增加、運行費用增加、追使時常要停產清理檢修、造成企業產量減少、直接影響企業的經濟效益。為解決以往脫硫除塵設備長期不高效耐用、阻力大、運行費用高、經常停產維修、造成工廠減產減效等缺點。
技術實現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於提供一種煙氣淨化設備及煙氣淨化系統,以緩解現有技術中存在煙氣淨化塵設備佔地面積大的技術問題。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煙氣淨化設備,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淨化塔和第二淨化塔;
所述第一淨化塔包括自上之下依次設置的脫硫裝置和除塵器,以用於將煙氣內的粉塵和硫化物去除;
所述第二淨化塔包括自上之下依次設置有綜合吸收裝置和脫氮裝置,以用於將煙氣內氮化物和殘留的硫化物去除。
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淨化塔的底端設置有第一進煙口、底端設置有第一排煙口,所述第二淨化塔上底端設置有第二進煙口、頂端設置有第二排煙口;
所述第一排煙口和所述第二進煙口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脫硫裝置和除塵器、所述綜合吸收裝置和脫氮裝置之間分別設置有結構相同的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
所述第一淨化塔內設置有第一排液口,所述第一排液口設置在所述脫硫裝置和所述第一分隔件之間近所述第一分隔件端,第二淨化塔內設置有第二排液口和第三排液口,所述第二排液口設置在所述第二淨化塔下端的側壁上,所述第三排液口設置在所述綜合吸收裝置和所述第二分隔件之間靠近所述第二分隔件的一端。
進一步地,所述脫氮裝置包括:第一旋流噴霧器、多個第一噴淋器和多個旋球混合器;
所述第一旋流噴霧器貼靠在所述第二分隔件的下端;
多個所述第一噴淋器和多個所述旋球混合器自上而下依次間隔設置;
多個所述第一噴淋器的進液管用於與氧化劑罐體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綜合吸收裝置包括第二旋流噴霧器、多個第二噴淋器和多個旋球混合器;
所述第二旋流噴霧器設置在所述排煙口的下端;
多個所述第二噴淋器和多個所述旋球混合器自上而下依次間隔設置;
多個所述第二噴淋器的進液管用於與第一鹼液罐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旋球混合器包括:筒體、多個旋流片和若干懸浮球,所述筒體的內部設置有芯管,所述芯管的軸線與所述筒體的軸線平行;
所述旋流片的一個短邊側與所述芯管的外壁固定連接,所述旋流片的另一個短邊側與所述筒體的內壁固定連接;
相鄰兩個旋流片之間形成供煙氣通過的通道,所述通道的寬度由所述旋流片的一個短邊側向所述旋流片的另一個短邊側逐漸增大;
所述筒體上設置有封閉網,所述封閉網的邊框用於與脫氮裝置的殼體的內壁固定連接,若干所述懸浮球位於所述封閉網與所述旋流片之間。
進一步地,所述除塵器包括:除塵管、支撐架和收集漏鬥;
所述支撐架活動連接在第一淨化塔的內壁上;
所述除塵管為多個;多個所述除塵管活動連接在所述支撐架上,所述收集漏鬥可拆卸的連接在所述支撐架的下端。
進一步地,所述脫硫裝置包括:旋流混合器、第三噴淋頭和第三旋流噴霧器;
所述旋流混合器和所述第三噴淋頭均為多個;所述第三旋流噴霧器、多個所述第三噴淋頭和多個所述旋流混合器在第一淨化塔內自上至下依次間隔設置;
所述第三噴淋頭的一端與第二鹼液罐連通。
進一步地,所述旋流混合器包括:混流板、轉盤和多個導流片;
所述混流板的一端與第一淨化塔的內壁密封連接,所述混流板的另一端通過喉管與所述轉盤連接,多個所述導流片同向間隔設置在所述轉盤內,相鄰所述導流片之間形成煙氣通道,以迫使煙氣從煙氣通道內經過。
一種煙氣淨化系統,包括煙氣淨化設置、風機、控制單元、PH 檢測單元、第一電磁閥和第二電磁閥和氮化物檢測儀;
所述引風機設置在煙囪和第一進煙口之間的管道內,管道內還設置有配風閥,配風閥一端與管道連通,另一端連接冷空氣;
所述PH檢測單元設置在第一排液口處,第一電磁閥設置在第一鹼液罐與第二噴淋器連通的管道之間,以用於調控第二噴淋頭噴灑鹼液的量;
第二電磁閥設置在第二鹼液管與第三噴淋頭連通的管道之間,以用於調控第三噴淋頭噴灑鹼液的量;
所述氮化物檢測儀設置在第二排煙口與煙囪連通的管道之間,所述控制單元分別與所述PH檢測單元、配風閥、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和引風機電連接。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煙氣淨化設備,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淨化塔和第二淨化塔;所述第一淨化塔包括自上之下依次設置的脫硫裝置和除塵器,以用於將煙氣內的粉塵和硫化物去除;所述第二淨化塔包括自上之下依次設置有綜合吸收裝置和脫氮裝置,以用於將煙氣內氮化物和殘留的硫化物去除。脫硫裝置、除塵器、綜合吸收裝置和脫氮裝置將煙氣內的有害物質儘量去除,從而減小了其佔地面積。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實用新型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具體實施方式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實用新型的一些實施方式,對於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煙氣淨化設備的主視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煙氣淨化設備的第二淨化塔的主視圖;
圖3為圖2實施例提供的第二淨化塔內旋球混合器的主視圖;
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煙氣淨化設備的第二淨化塔的第一淨化塔的主視圖;
圖5為圖4實施例提供的第一淨化塔內旋流混合器的主視圖;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煙氣淨化系統的主視圖。
圖標:1-第一淨化塔;2-第二淨化塔;3-引風機;4-配風閥;11- 第一進煙口;12-第一排煙口;13-第一排液口;21-第二進煙口;22 第二排煙口;23-第三排液口;24-第二排液口;110-除塵管;120-收集漏鬥;130-旋流混合器;140-第三噴淋頭;150-第三旋流噴霧器; 210-第一旋流噴霧器;220-第一噴淋器;230-旋球混合器;240-第二噴淋器;250-第二旋流噴霧器;1301-導流片;1302-轉盤;1303-混流板;2301-旋流片;2302-懸浮球;2303-芯管;2304-封閉網。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將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顯然,所描述的實施例是本實用新型一部分實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實施例。基於本實用新型中的實施例,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在沒有做出創造性勞動前提下所獲得的所有其他實施例,都屬於本實用新型保護的範圍。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術語「中心」、「上」、「下」、「左」、「右」、「豎直」、「水平」、「內」、「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為基於附圖所示的方位或位置關係,僅是為了便於描述本實用新型和簡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裝置或元件必須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構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為對本實用新型的限制。此外,術語「第一」、「第二」、「第三」僅用於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為指示或暗示相對重要性。
在本實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說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確的規定和限定,術語「安裝」、「相連」、「連接」應做廣義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連接,也可以是可拆卸連接,或一體地連接;可以是機械連接,也可以是電連接;可以是直接相連,也可以通過中間媒介間接相連,可以是兩個元件內部的連通。對於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具體情況理解上述術語在本實用新型中的具體含義。
實施例1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煙氣淨化設備的主視圖。如圖1 所示,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煙氣淨化設備,包括:相互連通的第一淨化塔1和第二淨化塔2;
所述第一淨化塔1包括自上之下依次設置的脫硫裝置和除塵器,以用於將煙氣內的粉塵和硫化物去除;
所述第二淨化塔2包括自上之下依次設置有綜合吸收裝置和脫氮裝置,以用於將煙氣內氮化物和殘留的硫化物去除。
本實施例中,相互連通的第一淨化塔1和第二淨化塔2;所述第一淨化塔1包括自上之下依次設置的脫硫裝置和除塵器,以用於將煙氣內的粉塵和硫化物去除;所述第二淨化塔2包括自上之下依次設置有綜合吸收裝置和脫氮裝置,以用於將煙氣內氮化物和殘留的硫化物去除。脫硫裝置、除塵器、綜合吸收裝置和脫氮裝置將煙氣內的有害物質儘量去除,從而減小了其佔地面積。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淨化塔1的底端設置有第一進煙口11、底端設置有第一排煙口12,所述第二淨化塔2 上底端設置有第二進煙口21、頂端設置有第二排煙口22;
所述第一排煙口12和所述第二進煙口21連通。
本實施例中,所述第一淨化塔1的底端設置有第一進煙口11、底端設置有第一排煙口12,所述第二淨化塔2上底端設置有第二進煙口21、頂端設置有第二排煙口22;所述第一排煙口12和所述第二進煙口21連通,以保障煙氣是從第一淨化塔1和第二淨化塔2的下端進入,以使得淨化塔內部是逆流對煙氣進行淨化。
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煙氣淨化設備的第二淨化塔的主視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煙氣淨化設備的第二淨化塔的第一淨化塔的主視圖。如圖2和圖4所示,在上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所述脫硫裝置和除塵器、所述綜合吸收裝置和脫氮裝置之間分別設置有結構相同的第一分隔件和第二分隔件;
所述第一淨化塔1內設置有第一排液口13,所述第一排液口13 設置在所述脫硫裝置和所述第一分隔件之間近所述第一分隔件端,第二淨化塔2內設置有第二排液口24和第三排液口23,所述第二排液口24設置在所述第二淨化塔2下端的側壁上,所述第三排液口23 設置在所述綜合吸收裝置和所述第二分隔件之間靠近所述第二分隔件的一端。
本實施例中,第一分隔件阻隔脫硫裝置內的鹼液進入到除塵器內,第二分隔件阻隔綜合吸收裝置內的液體進入到脫氮裝置內,從而提高各個裝置的淨化效率;並且在脫硫裝置、綜合吸收裝置和脫氮裝置內分別設置了排液口,以有效的保障反應之後的液體快速的流出第一淨化塔1和第二淨化塔2,以減小反應液對塔體的損害。
在上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所述脫氮裝置包括:第一旋流噴霧器210、多個第一噴淋器220和多個旋球混合器230;
所述第一旋流噴霧器210貼靠在所述第二分隔件的下端;
多個所述第一噴淋器220和多個所述旋球混合器230自上而下依次間隔設置;
多個所述第一噴淋器220的進液管用於與氧化劑罐體連通。
本實施例中,煙氣通過進煙口進入到氧化脫氮裝置內,第一噴淋頭開始噴灑氧化劑,氧化劑附著在旋球混合器230內部,煙氣通過在上升的過程中,透過旋球混合器230進行向外排放,這樣,煙氣就可以與氧化劑進行充分的接觸,使煙氣內的氮化物和氮化物被儘可能的氧化。
在上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所述綜合吸收裝置包括第二旋流噴霧器250、多個第二噴淋器240和多個旋球混合器230;
所述第二旋流噴霧器250設置在所述排煙口的下端;
多個所述第二噴淋器240和多個所述旋球混合器230自上而下依次間隔設置;
多個所述第二噴淋器240的進液管用於與第一鹼液罐連通。
其中,第二噴淋頭和旋球混合器230可以依次間隔的設置,又或者一個第二噴淋頭的下方設置有兩個旋球混合器230和兩個第二噴淋頭下方設置有一個旋球混合器230。
本實施例中,當煙氣從氧化脫氮裝置內排出之後進入到綜合吸收裝置內,綜合吸收裝置內的第二噴淋頭噴灑鹼液,鹼液從旋球混合器 230的上方進入到旋球混合器230內,煙氣從旋球混合器230的下方進入到旋球混合器230內,使得煙氣和鹼液在旋球混合器230內進行充分的接觸反應,以使煙氣內的有害氣體被儘可能多的去除。
圖3為圖2實施例提供的第二淨化塔內旋球混合器的主視圖。如圖3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所述旋球混合器230 包括:筒體、多個旋流片2301和若干懸浮球2302,所述筒體的內部設置有芯管2303,所述芯管2303的軸線與所述筒體的軸線平行;
所述旋流片2301的一個短邊側與所述芯管2303的外壁固定連接,所述旋流片2301的另一個短邊側與所述筒體的內壁固定連接;
相鄰兩個旋流片2301之間形成供煙氣通過的通道,所述通道的寬度由所述旋流片2301的一個短邊側向所述旋流片2301的另一個短邊側逐漸增大;
所述筒體上設置有封閉網2304,所述封閉網2304的邊框用於與脫氮裝置的殼體的內壁固定連接,若干所述懸浮球2302位於所述封閉網2304與所述旋流片2301之間。
本實施例中,旋球混合器230包括:筒體、多個旋流片2301和若干懸浮球2302,所述筒體的內部設置有芯管2303,所述芯管2303 的軸線與所述筒體的軸線平行;煙氣從相鄰兩個旋流片2301之間形成供煙氣通過的通道通過,由於,通道的寬度由所述旋流片2301的一個短邊側向所述旋流片2301的另一個短邊側逐漸增大,這樣可以使煙氣通過旋流片2301之後呈旋向的進入到懸浮球2302所在的空間,使懸浮球2302呈順時針或者逆時針旋轉,同時,在筒體上設置有封閉網2304,若干所述懸浮球2302位於所述封閉網2304與所述旋流片2301之間,以使懸浮球2302在限定的位置進行旋轉,可以增加懸浮球2302表面的液體與煙氣的接觸,從而提高煙氣的淨化率。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所述除塵器包括:除塵管 110、支撐架和收集漏鬥120;
所述支撐架活動連接在第一淨化塔1的內壁上;
所述除塵管110為多個;多個所述除塵管110活動連接在所述支撐架上,所述收集漏鬥120可拆卸的連接在所述支撐架的下端。
本實施例中,煙氣進入到除塵管110中,除塵管110將煙氣內的粉塵分離,由於,在除塵管110的下端設置有收集漏鬥120,這樣,粉塵在被分離之後進入到收集漏鬥120中,可以有效的減小粉塵在被分離之後的處置難度,利於粉塵的收集。
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所述脫硫裝置包括:旋流混合器130、第三噴淋頭140和第三旋流噴霧器150;
所述旋流混合器130和所述第三噴淋頭140均為多個;所述第三旋流噴霧器150、多個所述第三噴淋頭140和多個所述旋流混合器 130在第一淨化塔1內自上至下依次間隔設置;
所述第三噴淋頭140的一端與第二鹼液罐連通。
本實施例中,煙氣從脫硫裝置的底端進入,第三噴淋頭140和第三旋流噴霧器150噴出鹼性液體,鹼性液體,煙氣與霧氣進行混合,以去除煙氣中的硫化物,並且,由於旋流混合器130的設置,霧氣在會附著在旋流混合器130上,煙氣通過旋流混合器130時,旋流混合器130表面上的霧氣形成的水霧也會與煙氣進行反應,以提高對煙氣的淨化效果。
圖5為圖4實施例提供的第一淨化塔內旋流混合器的主視圖;如圖5所示,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進一步地,所述旋流混合器130 包括:混流板1303、轉盤1302和多個導流片1301;
所述混流板1303的一端與第一淨化塔1的內壁密封連接,所述混流板1303的另一端通過喉管與所述轉盤1302連接,多個所述導流片1301同向間隔設置在所述轉盤1302內,相鄰所述導流片1301之間形成煙氣通道,以迫使煙氣從煙氣通道內經過。
本實施例中,混流板1303的一端與第一淨化塔1的內壁密封連接,混流板1303的另一端通過喉管與所述轉盤1302連接,多個所述導流片1301同向間隔設置在所述轉盤1302內,相鄰所述導流片1301 之間形成煙氣通道,煙氣從煙氣通道內通過,使煙氣形成旋流,並且,煙氣通過煙氣通道可以使煙氣充分的與導流片1301上的水霧接觸,從而提高了脫硫裝置對煙氣的淨化效果。
實施例2
圖6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提供的煙氣淨化系統的主視圖。如圖6 所示,一種煙氣淨化系統,包括煙氣淨化設置、引風機3、控制單元、 PH檢測單元、第一電磁閥和第二電磁閥和氮化物檢測儀;
所述引風機3設置在煙囪和第一進煙口11之間的管道內,管道內還設置有配風閥4,配風閥4一端與管道連通,另一端連接冷空氣;
所述PH檢測單元設置在第一排液口13處,第一電磁閥設置在第一鹼液罐與第二噴淋器240連通的管道之間,以用於調控第二噴淋頭噴灑鹼液的量;
第二電磁閥設置在第二鹼液管與第三噴淋頭140連通的管道之間,以用於調控第三噴淋頭140噴灑鹼液的量;
所述氮化物檢測儀設置在第二排煙口22與煙囪連通的管道之間,所述控制單元分別與所述PH檢測單元、配風閥4、第一電磁閥、第二電磁閥和引風機3電連接。
本實施例中,煙氣通過引風機3被引入到第一進煙口11內,從而第一淨化塔1開始工作,第一電磁閥處於打開狀態,使第一鹼液罐中的液體進入到第二噴淋器240內,第二電磁閥也處於打開狀態,第二鹼液罐中的液體進入到第三噴淋頭140內,PH檢測單元檢測出PH信號輸送到控制單元,控制單元對第一電磁閥進行調節以控制鹼液的流量,氮化物檢測儀將檢測出的信號發射到控制單元中,控制單元即對第二電磁閥進行調節,從而以減小鹼液的浪費,提高淨化系統的淨化效率。
最後應說明的是:以上各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對其限制;儘管參照前述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的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其依然可以對前述各實施例所記載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對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術特徵進行等同替換;而這些修改或者替換,並不使相應技術方案的本質脫離本實用新型各實施例技術方案的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