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顆粒和散的製作方法
2023-10-26 01:08:42
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顆粒和散的製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顆粒和散的製備方法:將黨參、黃芪、焦白朮、茯苓、香附、佛手、木香、草寇、良姜、畢澄茄、乾薑、炙甘草混合後,加8倍、6倍水煎煮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合併提取液濃縮,乾燥製成幹膏,將兩次幹膏合併後共粉碎成細粉加入奶粉、蔗糖、糊精、食用香精、植脂末、蛋白蜜混合後,加輔料澱粉做成顆粒,或製成散裝袋即成。
【專利說明】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顆粒和散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顆粒和散的製備方法。本發明涉及的原料屬純天然植物具有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作用。
技術背景
[0002]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節奏的加快,人們暴飲暴食使胃腸倍受傷害,目前臨床應用於防治胃病的藥物很多,但這些品種毒副作用較大,而且不方便服用,迄今為止,人們正在尋找一種製作簡單,服用方便的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中藥顆粒和散,我採用古代驗方,又結合我多年臨床的有效方劑,研究出具有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中藥顆粒和散,現貢獻給人類,有利於人類健康事業的發展。
【發明內容】
[0003]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單方技術存在的不足之處,而提供一種製作簡單,服用方便,具有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中藥顆粒和散,(商品名:快樂牌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顆粒和散)。
[0004]本發明的目的可通過以下措施達到:它是由以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成:黨參、黃芪各1.5-150份、焦白朮、茯苓、香附各1.2-120份、佛手0.3-30份、木香、草寇、良姜、畢澄茄、乾薑、炙甘草各0.2-20份、奶粉3-60份、蔗糖3-60份、糊精0.3-30份、食用香精
0.1-9份、植脂末0.3-30份、蛋白蜜0.3-30份。
[0005]本發明的目的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顆粒和散,是由以下述最佳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成:黨參、黃芪各15份、焦白朮、茯苓、香附各12份、佛手3份、木香、草寇、良姜、畢澄茄、乾薑、炙甘草各2份、奶粉6份、蔗糖6份、糊精3份、食用香精0.2份、植脂末3份、蛋白蜜3分。
[0006]製備方法:將黨參、黃芪、焦白朮、茯苓、香附、佛手、木香、草寇、良姜、畢澄茄、乾薑、炙甘草混合後,加8倍、6倍水煎煮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合併提取液濃縮,乾燥製成幹膏,將兩次幹膏合併後共粉碎成細粉加入奶粉、蔗糖、糊精、食用香精、植脂末、蛋白蜜混合後,加輔料澱粉做成顆粒,或製成散裝袋即成。
[0007]優點:效果明顯、服用簡單,美味可口,無任何毒副作用。
【具體實施方式】
[0008]下面列舉實施例,對本發明加以進一步說明。
[0009]實施例1:
[0010]將黨參、黃芪各15克、焦白朮、茯苓、香附各12克、佛手3克、木香、草寇、良姜、畢澄茄、乾薑、炙甘草各2克混合後,加8倍、6倍水煎煮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合併提取液濃縮,乾燥製成幹膏,將兩次幹膏合併後共粉碎成細粉加入奶粉6克、蔗糖6克、糊精3克、食用香精0.2克、植脂末3克、蛋白蜜3克混合後,加輔料澱粉做成顆粒,或製成散裝袋即成。[0011]用法:顆粒每服一袋,散每服一袋,一日兩次。
[0012]主要功能: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健胃消食、促進消化、
[0013]臨床分析:用於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18例,有效16例,無效2例,均無不良 反應。
【權利要求】
1.一種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顆粒和散,其特徵在於是由以下述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成:黨參、黃芪各1.5-150份、焦白朮、茯苓、香附各1.2-120份、佛手0.9-90份、木香、草寇、良姜、畢澄茄、乾薑、炙甘草各0.6-60份、奶粉3-60份、蔗糖3-60份、糊精0.3-30份、食用香精0.1-9份、植脂末0.3-30份、蛋白蜜0.3-30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顆粒和散,其特徵在於是由以下述最佳重量份配比的原料組成:黨參、黃芪各15份、焦白朮、茯苓、香附各12份、佛手9份、木香、草寇、良姜、畢澄茄、乾薑、炙甘草各6份、奶粉6份、蔗糖6份、糊精3份、食用香精0.2份、植脂末3份、蛋白蜜3份。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防治胃竇炎及十二指腸球部潰瘍的顆粒和散,的製備方法:其特徵在於將黨參、黃芪、焦白朮、茯苓、香附、佛手、木香、草寇、良姜、畢澄茄、乾薑、炙甘草混合後,加8倍、6倍水煎煮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合併提取液濃縮,乾燥製成幹膏,將兩次幹膏合併後共粉碎成細粉加入蘇打粉、奶粉、蔗糖、糊精、食用香精、植脂末、蛋白蜜混合後,加輔料澱粉做成顆 粒,或製成散裝袋即成。
【文檔編號】A61P1/14GK103800863SQ201210496660
【公開日】2014年5月21日 申請日期:2012年11月20日 優先權日:2012年11月20日
【發明者】李永勝 申請人:李永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