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方法及其系統與流程
2023-10-19 09:08:57 1

本發明涉及數據存儲的技術領域,更具體地說是指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方法及其系統。
背景技術:
應用程式,指為完成某項或多項特定工作的電腦程式,它運行在用戶模式,可以和用戶進行交互,具有可視的用戶界面。應用程式通常又被分為兩部分:圖形用戶接口(GUI)和引擎(Engien)它與應用軟體的概念不同。應用軟體指使用的目的分類,可以是單一程序或其他從屬組件的集合,例如Microsoft Office、OpenOffice。應用程式指單一可執行文件或單一程序,例如Word、Photoshop。日常中可不將兩者仔細區分。一般視程序為軟體的一個組成部分。
當前的所有應用程式都必須依賴於外部網絡來訪問伺服器,以獲取對應的信息,目前的做法是,多個應用程式同時直接訪問伺服器,這樣容易使得應用程式出現卡殼的現象,影響用戶的體驗感,有時伺服器的數據更新時,數據變化的周期較長,應用程式也會立即更新從伺服器下載的數據,造成伺服器的崩潰以及應用程式的卡殼。
因此,有必要設計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方法,實現從數據緩存方面避免應用程式出現卡殼的現象,同時提高應用程式的穩定性,讓用戶有較好的體驗感。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明的目的在於克服現有技術的缺陷,提供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方法及其系統。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將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
用戶對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進行操作,本次操作反饋至應用程式的雲計算平臺;
雲計算平臺發送調用數據請求至數據伺服器;
雲計算平臺調用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反饋計算結果轉化成用戶界面的對應的變化,顯示在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上。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雲計算平臺調用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反饋計算結果轉化成用戶界面的對應的變化,顯示在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上之後,還包括數據伺服器在規定時間發送下發更新數據的請求至伺服器,伺服器將指定的數據伺服器內對應的更新的數據下發至數據伺服器內。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將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具體包括:
預先獲取應用程式當前的相關數據;
將獲取的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在將獲取的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還包括將獲取的數據同步存儲到伺服器中。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將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之前,還包括判斷數據伺服器內是否有剩餘空間存儲相關數據,若數據伺服器內有剩餘空間存儲相關數據,則將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或者,若數據伺服器內沒有剩餘空間存儲相關數據,啟動另一臺數據伺服器,存儲對應的相關數據。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在雲計算平臺發送調用數據請求至數據伺服器之後,還包括數據伺服器反饋相關數據至雲計算平臺,雲計算平臺篩選所需的數據進行計算。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系統,包括數據緩存模塊、界面操作模塊、發送請求模塊以及計算反饋模塊;
所述數據緩存模塊,用於將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與所述發送請求模塊連接;
所述界面操作模塊,用於用戶對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進行操作,本次操作反饋至應用程式的雲計算平臺,與所述發送請求模塊連接;
所述發送請求模塊,用於雲計算平臺發送調用數據請求至數據伺服器,與所述計算反饋模塊連接;
所述計算反饋模塊,用於雲計算平臺調用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反饋計算結果轉化成用戶界面的對應的變化,顯示在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上。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系統還包括更新數據模塊;
所述更新數據模塊,用於數據伺服器在規定時間發送下發更新數據的請求至伺服器,伺服器將指定的數據伺服器內對應的更新的數據下發至數據伺服器內,與所述計算反饋模塊連接。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數據緩存模塊包括獲取數據子模塊、同步數據子模塊以及緩存子模塊;
所述獲取數據子模塊,用於預先獲取應用程式當前的相關數據,與所述緩存子模塊連接;
所述緩存子模塊,用於將獲取的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與所述發送請求模塊連接;
所述同步數據子模塊,用於將獲取的數據同步存儲到伺服器中,與所述獲取數據子模塊連接。
其進一步技術方案為:所述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系統還包括判斷模塊;
所述判斷模塊,用於判斷數據伺服器內是否有剩餘空間存儲相關數據,與所述獲取數據子模塊連接。
本發明與現有技術相比的有益效果是:本發明的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方法,通過數據緩存在一個數據伺服器,依賴於本地網絡,數據伺服器與應用程式的雲計算平臺進行數據傳輸和計算,同時數據伺服器在規定的時間上發請求,依靠外部網絡上傳至伺服器,進行數據的更新,實現從數據緩存方面避免應用程式出現卡殼的現象,同時提高應用程式的穩定性,讓用戶有較好的體驗感。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作進一步描述。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方法的流程框圖;
圖2為本發明具體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系統的結構框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充分理解本發明的技術內容,下面結合具體實施例對本發明的技術方案進一步介紹和說明,但不局限於此。
如圖1~2所示的具體實施例,本實施例提供的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方法,可以運用在任何應用程式的使用過程中,實現從數據緩存方面避免應用程式出現卡殼的現象,同時提高應用程式的穩定性,讓用戶有較好的體驗感。
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S1、將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
S2、用戶對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進行操作,本次操作反饋至應用程式的雲計算平臺;
S3、雲計算平臺發送調用數據請求至數據伺服器;
S4、雲計算平臺調用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反饋計算結果轉化成用戶界面的對應的變化,顯示在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上。
在上述的S3中,雲計算平臺發送請求至數據伺服器,調用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再反饋計算結果轉化成用戶界面的對應的變化,顯示在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上,這裡的雲計算平臺發送請求至數據伺服器是依靠本地網絡完成的。
在上述S4,雲計算平臺調用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反饋計算結果轉化成用戶界面的對應的變化,顯示在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上之後,還包括數據伺服器在規定時間發送下發更新數據的請求至伺服器,伺服器將指定的數據伺服器內對應的更新的數據下發至數據伺服器內。
具體的,在數據伺服器在規定時間發送下發更新數據的請求至伺服器,伺服器將指定的數據伺服器內對應的更新的數據下發至數據伺服器內,這裡的數據伺服器在規定時間發送下發更新數據的請求至伺服器,主要依靠外部網絡完成。
上述的將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大大降低伺服器讀寫壓力和網絡負載。
對於所述S1,將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具體包括:
S10、預先獲取應用程式當前的相關數據;
S11、將獲取的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
在所述S11中,還包括將獲取的數據同步存儲到伺服器中。
上述的S1,將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之前,還包括判斷數據伺服器內是否有剩餘空間存儲相關數據,若數據伺服器內有剩餘空間存儲相關數據,則進行S1,將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或者,若數據伺服器內沒有剩餘空間存儲相關數據,啟動另一臺數據伺服器,存儲對應的相關數據。
在上述的啟動另一臺數據伺服器,存儲對應的相關數據的過程中,存儲同一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的數據伺服器的服務一致。
在S3,雲計算平臺發送調用數據請求至數據伺服器之後,還包括數據伺服器反饋相關數據至雲計算平臺,雲計算平臺篩選所需的數據進行計算。
上述的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方法,通過數據緩存在一個數據伺服器,依賴於本地網絡,數據伺服器與應用程式的雲計算平臺進行數據傳輸和計算,同時數據伺服器在規定的時間上發請求,依靠外部網絡上傳至伺服器,進行數據的更新,實現從數據緩存方面避免應用程式出現卡殼的現象,同時提高應用程式的穩定性,讓用戶有較好的體驗感。
本發明還提供了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系統,包括數據緩存模塊、界面操作模塊30、發送請求模塊40以及計算反饋模塊60;所述數據緩存模塊,用於將應用程式的相關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與所述發送請求模塊40連接;所述界面操作模塊30,用於用戶對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進行操作,本次操作反饋至應用程式的雲計算平臺,與所述發送請求模塊40連接;所述發送請求模塊40,用於雲計算平臺發送調用數據請求至數據伺服器,與所述計算反饋模塊60連接;所述計算反饋模塊60,用於雲計算平臺調用相關數據進行計算,反饋計算結果轉化成用戶界面的對應的變化,顯示在應用程式的用戶界面上。
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系統還包括更新數據模塊70,所述更新數據模塊70,用於數據伺服器在規定時間發送下發更新數據的請求至伺服器,伺服器將指定的數據伺服器內對應的更新的數據下發至數據伺服器內,與所述計算反饋模塊60連接。
所述數據緩存模塊包括獲取數據子模塊20、同步數據子模塊21以及緩存子模塊22;所述獲取數據子模塊20,用於預先獲取應用程式當前的相關數據,與所述緩存子模塊22連接;所述緩存子模塊22,用於將獲取的數據緩存於數據伺服器中,與所述發送請求模塊40連接;所述同步數據子模塊21,用於將獲取的數據同步存儲到伺服器中,與所述獲取數據子模塊20連接。
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系統還包括判斷模塊10,所述判斷模塊10,用於判斷數據伺服器內是否有剩餘空間存儲相關數據,與所述獲取數據子模塊20連接。
另外,一種提高應用程式穩定性的系統還包括篩選模塊,所述篩選模塊,用於數據伺服器反饋相關數據至雲計算平臺,雲計算平臺篩選所需的數據進行計算,與所述發送請求模塊40以及所述計算反饋模塊60連接。
上述僅以實施例來進一步說明本發明的技術內容,以便於讀者更容易理解,但不代表本發明的實施方式僅限於此,任何依本發明所做的技術延伸或再創造,均受本發明的保護。本發明的保護範圍以權利要求書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