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車用乘員安全防護裝置製造方法
2023-10-22 05:34:07 1
一種車用乘員安全防護裝置製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明涉及一種車用乘員安全防護裝置,包括安全服、線圈、鐵芯、供電控制模塊、制動傳感器、撞擊傳感器。所述的安全服,後背部分應為鐵粉混合橡膠材質製成,汽車座椅靠背內置線圈,線圈中心安置金屬鐵芯,線圈通過供電控制模塊與汽車電瓶電源輸出端電連接,供電控制模塊受制動傳感器與撞擊傳感器控制。僅當踩下制動踏板或車體受到外力撞擊時,線圈通電,車輛座椅靠背瞬時產生磁力,將穿著安全服的司乘人員吸附在座椅靠背上,在車輛正常行駛狀態下,司乘人員可自由活動,沒有系安全帶的束縛感,另外由於磁力安全服與人體的接觸面積大以及磁力緩衝的特點,可在緊急情況下把因外力牽拉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
【專利說明】一種車用乘員安全防護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明涉及一種安全防護裝置,尤其是一種在汽車制動或受到撞擊時為司乘人員提供瞬時保護的車用乘員安全防護裝置。
【背景技術】
[0002]目前,車用安全帶是為車輛司乘人員提供安全保護的最基本裝置,可在車輛緊急制動或出現事故時將車輛司乘人員固定在座位上,以此提供安全保護。但車用安全帶要求司乘人員在車輛正常行駛狀態下一直扣緊,給人帶來強烈的束縛感,舒適性差,以致有人心存僥倖不系安全帶,從而埋下安全隱患,同時由於安全帶和人體的接觸面積小且沒用緩衝作用,往往會導致在車輛緊急制動或受到撞擊時,巨大的作用力將人們拉傷的情況。現有技術中沒有對上述問題的妥善解決辦法。
【發明內容】
[0003]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明提供了一種車用乘員安全防護裝置,有效的克服或避免上述現有技術中存在的缺點或不足。僅當車輛制動或受到撞擊時,本裝置啟動並通過電磁作用力吸附司乘人員穿著的安全裝置使司乘人員貼合在座椅上,以達到安全保護的目的。
[0004]本發明是通過如下技術方案實現的:車用乘員安全防護裝置包括:安全服、線圈、鐵芯、供電控制模塊、制動傳感器、撞擊傳感器。所述的安全服,後背部分應為鐵粉混合橡膠材質製成,汽車座椅靠背內置線圈,線圈中心安置金屬鐵芯,線圈通過供電控制模塊與汽車電瓶電源輸出端電連接,供電控制模塊受制動傳感器與撞擊傳感器控制。
[0005]車輛司乘人員穿好安全服。當車輛正常行駛並未踩下制動踏板或未受撞擊時,制動傳感器或撞擊傳感器控制供電控制模塊不工作,不向汽車座椅靠背感應線圈供電,汽車座椅靠背不產生磁力;當車輛踩下制動踏板或受到外力撞擊時,制動傳感器或撞擊傳感器控制供電控制模塊工作,向汽車座椅靠背內置的線圈供電,線圈通電後由於中心鐵芯的作用瞬時產生強大磁力,吸附穿著安全服的司乘人員貼合在汽車座椅靠背上,從而起到了安全保護的作用。
[0006]本發明所述的安全服,其材質應具有堅固、柔韌、輕便的特點,同時考慮穿著的舒適性應設計成網格結構。車座椅靠背內置線圈匝數應儘量密集,以便在緊急情況時,能夠產生足夠大的作用力吸附磁力安全服。制動傳感器或撞擊傳感器可分別根據踩下制動踏板的或車體受到撞擊的力度來向供電控制模塊發送不同電信號,以使供電控制模塊相應調節供電電流的強弱,力度越大供電電流越強,其【具體實施方式】,本領域人員在現有技術中已有多種公知解決方案,此處不詳述。
[0007]本發明的有益效果是,僅當踩下制動踏板或車體受到外力撞擊時,車輛座椅靠背瞬時產生磁力,將穿著安全服的司乘人員吸附在座椅靠背上,在車輛正常行駛狀態下,司乘人員可自由活動,沒有系安全帶的束縛感,另外由於安全服與人體的接觸面積大以及磁力緩衝的特點,可在緊急情況下把因外力牽拉對人體造成的傷害降到最低。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8]圖1是本發明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0009]圖2是圖1中的安全服放大示意圖。
[0010]圖3是本發明的供電控制模塊控制流程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1]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明進一步說明。
[0012]圖1中,汽車電瓶I,通過供電控制模塊2與座椅靠背內置線圈3連接,吸附安全服4,制動傳感器5和撞擊傳感器6與控制電源控制模塊2連接。
[0013]圖2中,磁力安全服正面I為網格結構,磁力安全服背面2上有鐵粉混合橡膠材質的磁力吸附面板3。
【權利要求】
1.一種車用乘員安全防護裝置,包括安全服、線圈、鐵芯、供電控制模塊、制動傳感器、撞擊傳感器,所述的安全服,穿著在司乘人員身上,汽車座椅靠背內置線圈,線圈中心安置金屬鐵芯,線圈通過供電控制模塊與汽車電瓶電源輸出端電連接,供電控制模塊受制動傳感器與撞擊傳感器控制。
2.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車用乘員安全防護裝置,其特徵在於:所述的安全服後背部分的磁力吸附面板應為鐵粉混合橡膠材質製成。
【文檔編號】B60R21/01GK104260685SQ201410535172
【公開日】2015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14年10月13日 優先權日:2014年10月13日
【發明者】李敏 申請人:遼寧石油化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