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和京劇區別,秦腔的歷史有多久
2023-10-12 12:16:19
秦腔與京劇都是我國;古老的戲劇,同樣都有臉譜(秦腔臉譜與京劇臉譜。)它們也都深受廣大人們的喜愛,俗話說「一方水土樣一方人」地域上的差異也造成了文化上的差異,那麼秦腔與京劇的區別在哪裡呢?本期的秦腔戲曲帶你了解。
同源異流的秦腔與京劇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山川地貌不同,則風物人情迥異。大抵北人豪放而南人精細。秦腔與京劇之所以能流傳到現在,跟它們內在的文化蘊涵有著深刻的關係。秦腔更多的是一種大喜大悲,痛快淋漓的悲劇精神,一種求「過」的思想;而京劇雖是建立在昆弋秦徽漢諸劇的基礎上,卻被封為清政府的「內廷供奉」,所以它是《雅》是《頌》,是貴人們雅化後的東西。
看上去,秦腔與京劇是兩種迥然不同的藝術形式。但是,包括程硯秋先生在內的很多研究聲腔藝術的權威人士,卻提出了秦腔與京劇同源異流的觀點。在我看來,在現今非物質文化遺產熱的潮流中,這種對秦腔和京劇源流的追溯和對它們藝術特色的比較,是尤其有意義的。
一、秦腔與京劇的歷史源流
秦腔產自大西北黃土高原。八百裡秦川莽莽蒼蒼,東有黃河之九曲迴腸,西嶽華山雄奇峻險。「長安自古帝王都」,「周秦漢唐競風流」,一部漫漫中華文明史,大半都發生在這塊土地上。史書裡邊記載關中「民質直而尚義」,「長安險絕之士,民多剛強」「大抵誇尚氣勢,多遊俠輕薄之風,甚者好鬥輕死」「關陝之地,風氣剛勁,俗尚武節」。孕育於這樣一種環境裡的秦腔,自然是高亢激越,粗獷豪壯的,而且善演歷史劇。
最早見於文獻記載的秦腔資料是明萬曆四十八年(1620年)的傳奇劇本《缽中蓮》,裡邊已經出現[西秦腔二犯]的曲子,曲詞結構為七言句式,上下對句,已經合乎後世的板式變化規範。到了清代,秦腔見於文獻資料的情況就多了起來,如李調元《劇話》:「俗傳錢氏綴白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稱為『梆子腔』,蜀謂之『亂彈』。」由此可見,秦腔至少在明代已經比較成熟了,到了清代便昌盛起來。
京劇的歷史就短得多。乾隆十五年,借弘曆帝慶壽之機,江南的地方戲徽班進京。到嘉慶、道光年間,徽班已控制了北京的舞臺,致使先前紅火異常的秦腔也衰落了下來,許多秦腔演員因之失業。而徽班乃聘其入班,就形成了「徽秦合流」,從而奠定了京劇形成的基礎。
而京劇的真正成形則要等到另一家「弟兄」的入夥才告完成,那就是漢調。它是流行於湖北漢水一帶的地方戲種,吸收了來自安徽的二簧和來自陝西的秦腔(在漢調中演變為「西皮」)而發展起來的。由於安徽、湖北地方相鄰,在入京之前即已有頻繁往來,因此近似之處頗多。
而此前的徽秦合流,已為漢班加入徽班同臺表演奠定了基礎(因為漢調的西皮實即秦腔變來,二簧則與徽戲的二簧有著密切的聯繫),因而「徽漢合流」也就水到渠成。唯其如此,京劇才最終形成。
你可能也喜歡:
維吾爾族的風俗習慣有哪些?
滿族有多少人口,滿族的分布情況
京劇臉譜六分臉,六分臉在劇中的樣子
京劇臉譜十字門臉,十字門臉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