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代名臣張浩簡介 如何評價張浩這個人?
2023-10-12 13:32:35 1
張浩生於公元1102年,去世於公元1163年,遼陽渤海人,為金朝一代非常著名的大臣。他歷經了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五朝,為海陵王和世宗統治時期的宰相。
女真文化是借鑑於契丹、漢文化而開啟的,而讓女真人最先接觸到這類文化的,是一些在遼國為官的漢文化程度很深的渤海人。張浩就是這些官員之中的一員,產品呢他曾祖父開始就在遼國任職,傳播了許多漢文化。
張姓是渤海大姓中十分顯貴的一家,是遼東望族。從曾祖張霸開始,祖父張祁、父親張行願到張浩這一輩都是遼朝的官吏。
渤海一帶本來就因為移民的一些原因,受漢文化影響極大。特別是張家是官宦世家,不僅自幼學習儒家文化,而且對於中原的文化制度都十分的了解。而這些知識的累積,使得張浩能在女真族的封建制度改革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受到當時統治者的重用。
遼朝被金朝滅亡之後,張浩前去投奔得到太祖賞識,金太祖命其為「承應御前文字」,主管文字事務。
金太宗八年,張浩得賜進士出身,授秘書郎一職,後又受命修宮室、定朝儀、「管勾御前文字」。金熙宗一朝,由戶、工、禮三部侍郎升為禮部尚書,對熙宗一朝的改革起了一定的作用。
公元1149年,大權在握的海陵王最終殺熙宗自立。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他開始打壓女真貴族,朝中許多重要職位都啟用漢人、契丹人以及渤海人。張浩是被海陵王重用的一批人中的一位,在海陵王繼位之後就為戶部尚書,拜參知政事。第二年又拜尚書左丞,貞元元年為平章政事,貞元二年拜尚書右丞兼中書令,三年二月,又進拜左丞相兼侍中。貞元六年,已經為太傅、尚書令、司徒。
可以毫不客氣的說,在海陵王統治時期,張浩因為海陵王的重用得以進入金朝統治的最高領導階層。也因為此,他的才能得以最大限度的法會,對於金朝的發展也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
天德三年,海陵王準備將金朝的都城從上京遷到燕京。燕京雖然是戰略重地,但是並不是一個非常富有的國都之地。海陵王遷都燕京,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京城的營建。當時張浩被海陵王看重,擔任起營建燕京的重任,增廣燕京、營建宮室。
「中門繪龍,兩偏繪鳳,用金釘釘之,中門惟車駕出入乃開,兩偏分雙單日開一門」,內城內建宮殿九重,共三十六殿,皇帝宮殿居於正中,其後為皇后宮殿。內城之南,東邊建太廟,西邊是尚書省。內城之西,還建有同樂園、瑤池等皇室貴族遊樂之所。
在張浩的政治生涯中,營建燕京是他非常重要的一個階段和政績。而海陵王之所以選擇遷都燕京,很大一部分都是為了進一步打擊女真貴族,進而鞏固自己的統治。遷都燕京帶來的影響不止於此,這一舉措大大推動了金朝的封建化進程,同時也奠定了金、元兩代京都規模。
金世宗繼位之後,張浩被任命為太師、尚書令。在金世宗一朝,張浩最大的成就在與反對廢黜科舉制度。
金世宗一朝,有人主張罷黜科舉制度。世宗以此問到張浩,張浩以秦始皇二代而亡為例子,反面印證了文人科舉在一國政治中的重要性,廢除科舉的議論遂止。張浩一生為金朝推薦了許多的人才,這些人後來無一例外都成為了當朝名臣。這也是張浩對金朝政治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
張浩在金朝歷史上有著較為重要的影響,歷仕太祖、太宗、熙宗、海陵王、世宗五朝的他,是一位很會明哲保身的官僚,算是一個投機分子。
在他任職期間,經歷了遼朝到金朝的過渡,又經歷了熙宗到海陵王的政權轉變。在這些局勢動蕩之時,他不僅沒有受到影響,同時還逐漸起勢,受到重用。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於他識時務的舉措。遼國被金朝滅亡之後,主動投金。海陵王殺熙宗自立後,又轉入海陵王旗下,為海陵王的政治革新貢獻力量。當然也因為如此,各大統治者對其只是欣賞其才,而不信任其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