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的製作方法
2023-09-22 03:20:35
專利名稱: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的製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明涉及一種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
背景技術:
客運專線是通過咽喉進出車場的。咽喉為客運專線進出車場之前的一段區
域,如圖l、圖2所示,目前咽喉包括進站線1和出站線2,進站線上沿進站方 向依次設有第一道叉3、第二道叉4和第三道叉5和第四道叉6,出站線上沿出 站方向依次設有第八道叉10、第七道叉9、第六道叉8和第五道叉7,第一道叉 3和第五道叉7之間通過第一渡線11連接,第二道叉4和第六道叉8之間通過 第二渡線12連接,第一渡線ll和第二渡線12成正八字形或倒八字形布置設置, 第三道叉5連接第一到發線束13,第四道叉6連接第二到發線束14,第七道叉 9連接第三到發線束15,第八道叉IO連接第四到發線束16。當第一渡線11和 第二渡線12成正八字形時(如圖l所示),當第一到發線束13接車時,列車依 次通過第一道叉3、第二道叉4、第三道叉5進入第一到發線束13,此時,第二 到發線束14不能同時發車,因第二到發線束14的發車進路為第四道叉6、第三 道叉5、第二道叉4、第一道叉3、第一渡線ll、第五道叉7,因第二道叉4和 第三道叉5被第一到發線要接的列車佔用。兩樣地,當第一渡線ll和第二渡線 12成倒八字形時(如圖2所示),當第四到發線束15接車時,列車依次通過第 一道叉3、第一渡線11、第五道叉7、第六道叉8、第七道叉9和第八道叉10進 入第四到發線束16,此時,第三到發線束15不能同時發車,因第三到發線束15 的發車進路為第七道叉9、第六道叉8和第五道叉7,而第七道叉9、第六道叉8 和第五道叉7被第四到發線要接的列車佔用。
由此可知,目前咽喉平行線路偏少,咽喉通過能力受到限制,加之機車走行、 車底出入庫、貨物列車通過或待避、站內調車等作業的交叉,致使大部分客運站 接發列車能力受咽喉通過能力不足的限制。尤其是客運專線大型客運站要滿足客流大進大出的需要,以及具有列車快進快出能力;在技術設備方面,客運專線普 遍採用動車組,啟動快、制動快、轉線方便,對信聯閉設備及列車運行安全提出 了更高的要求;客運專線普遍採用CTCS-2級及以上標準的列控系統,能夠可靠 地傳遞各種線路和控制信息,較大幅度地縮短了列車追蹤時間;列車小編組高密 度,在車站形成密集到發;客運專線車站要處理大量的折返作業,大多數是本線 立折,部分是轉線立折。本創作是通過改進我國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結構來滿足 列車高密度、高速度、高正點率、高可靠行性、高運營效率、高折返比例等要求 的。
發明內容
本發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高提咽喉通過能力的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明採取以下設計方案
一種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它包括進站線和出站線,所述進站線上沿進站方 向依次設有第一道叉、第二道叉和第三道叉和第四道叉,所述出站線上沿出站方 向依次設有第八道叉、第七道叉、第六道叉和第五道叉,所述第一道叉和第五道 叉之間通過第一渡線連接,所述第二道叉和第六道叉之間通過第二渡線連接,所 述第一渡線和第二渡線成八字形,所述第三道叉連接第一到發線束,所述第四道 叉連接第二到發線束,所述第七道叉連接第三到發線束,所述第八道叉連接第四 到發線束,其特徵在於,所述進站線和出站線之間設有第三渡線,所述第三渡線 位於所述第二渡線外端並與所述第二渡線成八字形設置。
所述第一渡線和第二渡線成正八字形,所述第三道叉與第四道叉之間的進站 線上設有第九道叉,所述第六道叉與第七道叉之間的出站線上設有第十道叉,所 述第三渡線連接所述第九道叉和第十道叉。
所述第一渡線和第二渡線成倒八字形,所述第二道叉與第三道叉之間的進站 線上設有第十一道叉,所述第七道叉與第八道叉之間的出站線上設有第十二道 叉,所述第三渡線連接所述第十一道叉和所述第十二道叉。
本發明的優點是
本發明一種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它包括進站線和出站線,進站線上沿進站方向依次設有第一道叉、第二道叉和第三道叉和第四道叉,出站線上沿出站方向 依次設有第八道叉、第七道叉、第六道叉和第五道叉,第一道叉和第五道叉之間 通過第一渡線連接,第二道叉和第六道叉之間通過第二渡線連接,第一渡線和第 二渡線成八字形,第三道叉連接第一到發線束,第四道叉連接第二到發線束,第 七道叉連接第三到發線束,第八道叉連接第四到發線束,進站線和出站線之間設 有第三渡線,第三渡線位於第二渡線外端並與第二渡線成八字形設置。第三渡線 的設置,增加了平行進路,使客運站在接車的過程中,多條到發線可同時發車, 提高了客運站接發車能力。
圖1為現有技術中的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
圖2為現有技術中的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明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實施例一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明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實施例二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為便於進一步了解本發明之目的手段,茲附以較佳實施例圖詳細說明如後 如圖3、圖4所示,本發明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它包括進站線l和出站線 2,進站線1上沿進站方向依次設有第一道叉3、第二道叉4和第三道叉5和第 四道叉6,出站線2上沿出站方向依次設有第八道叉10、第七道叉9、第六道叉 8和第五道叉7,第一道叉3和第五道叉7之間通過第一渡線11連接,第二道叉 4和第六道叉8之間通過第二渡線12連接,第一渡線11和第二渡線12成八字 形,第三道叉5連接第一到發線束13,第四道叉6連接第二到發線束14,第七 道叉9連接第三到發線束15,第八道叉IO連接第四到發線束16,進站線l和出 站線2之間設有第三渡線17,第三渡線17位於第二渡線12的外端並與第二渡 線12成八字形設置。
本發明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實施例一,其中,第一渡線11和第二渡線12 成正八字形(如圖3所示),第三道叉5與第四道叉6之間的進站線1上設有第九道叉18,第六道叉8與第七道叉9之間的出站線l上設有第十道叉19,第三 渡線17連接第九道叉18和第十道叉19。採用本實施例,當第一到發線束13接 車時,列車依次通過第一道叉3、第二道叉4、第三道叉5進入第一到發線束13, 此時,第二到發線束14可以同時發車,因第二到發線束14的發車進路為第四道 叉6、第九道叉18、第三渡線17、第十道叉19、第六道叉8和第五道叉7,與 第一到發線要接的列車所用線路不同,提高了咽喉通過能力。
本發明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實施例二 (如圖4所示),其中,第一渡線ll 和第二渡線12成倒八字形(如圖4所示),第二道叉5與第三道叉6之間的進 站線1上設有第十一道叉20,第七道叉9與第八道叉10之間的出站線2上設有 第十二道叉21,第三渡線17連接第H^—道叉20和第十二道叉21。採用本實施 例,當第四到發線束15接車時,列車依次通過第一道叉3、第二道叉5、第十一 道叉20、第三渡線17、第十一道叉20、第七道叉9進入第四到發線束16,此時, 第三到發線束15可以同時發車,因第三到發線束15的發車進路為第七道叉9、 第六道叉8和第五道叉7,與第四到發線要接的列車所用線路不同,因此提高了 咽喉通過能力。
權利要求1、一種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它包括進站線和出站線,所述進站線上沿進站方向依次設有第一道叉、第二道叉和第三道叉和第四道叉,所述出站線上沿出站方向依次設有第八道叉、第七道叉、第六道叉和第五道叉,所述第一道叉和第五道叉之間通過第一渡線連接,所述第二道叉和第六道叉之間通過第二渡線連接,所述第一渡線和第二渡線成八字形,所述第三道叉連接第一到發線束,所述第四道叉連接第二到發線束,所述第七道叉連接第三到發線束,所述第八道叉連接第四到發線束,其特徵在於,所述進站線和出站線之間設有第三渡線,所述第三渡線位於所述第二渡線外端並與所述第二渡線成八字形設置。
2、 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渡 線和第二渡線成正八字形,所述第三道叉與第四道叉之間的進站線上設有第九道 叉,所述第六道叉與第七道叉之間的出站線上設有第十道叉,所述第三渡線連接 所述第九道叉和第十道叉。
3、 根據權利要求l所述的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其特徵在於,所述第一渡 線和第二渡線成倒八字形,所述第二道叉與第三道叉之間的進站線上設有第十一 道叉,所述第七道叉與第八道叉之間的出站線上設有第十二道叉,所述第三渡線 連接所述第十一道叉和所述第十二道叉。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客運專線客運站咽喉,包括進站線和出站線,進站線上沿進站方向依次設有第一道叉、第二道叉和第三道叉和第四道叉,出站線上沿出站方向依次設有第八道叉、第七道叉、第六道叉和第五道叉,第一道叉和第五道叉之間通過第一渡線連接,第二道叉和第六道叉之間通過第二渡線連接,第一渡線和第二渡線成八字形,第三道叉連接第一到發線束,第四道叉連接第二到發線束,第七道叉連接第三到發線束,第八道叉連接第四到發線束,進站線和出站線之間設有第三渡線,第三渡線位於第二渡線外端並與第二渡線成八字形設置。第三渡線的設置,增加了平行進路,使客運站在接車的過程中,多條到發線可同時發車,提高了客運站接發車能力。
文檔編號B61B1/00GK201371810SQ200920160659
公開日2009年12月30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29日 優先權日2009年6月29日
發明者何華武, 劉啟鋼, 徐利民, 亮 朱, 博 李, 杜旭升, 旭 楊, 楊文韜, 王相平, 偉 花 申請人: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運輸及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