託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
2023-09-22 13:09:40 2
《安娜·卡列尼娜》在藝術表現方面是最具功力的小說,就藝術的完美與和諧而言,託翁三大長篇中最成功的,它以其藝術上所達到的高度,產生的巨大的藝術魅力,歷來受到文學家的眾口讚譽。下面為大家提供小說讀後感,希望對你有幫助。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一
列夫·託爾斯泰的名著《安娜·卡列尼娜》,這個給予我深刻感受的作品,以悲劇結局,讓人震憾回味。《安娜·卡列尼娜》在列夫·託爾斯泰的所有作品中,是寫得最好的。《戰爭與和平》也許更波瀾壯闊、更雄偉、更有氣勢,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麼純粹、那麼完美。
一個曾經賢惠的貴族婦女安娜,帶著她那熄滅的虛無,曾不顧一切痴迷追求的夢幻,奔走在絕望、孤獨、褪去美好的末路,最終倒向奔馳而來的火車。她那美麗的面龐、天真的愛情煙滅在呼嘯而去的火車鐵軌間,消逝在貴族們的唏噓聲中。
這樣讓人痛心的結局,讓我為安娜的天真、美麗、善良感到痛惜不值,為花花公子渥倫斯基對安娜態度由痴情、討好到欺騙、另尋新歡感到憤慨、厭惡。
《安娜·卡列尼娜》體現的主題是複雜多元的,列夫·託爾斯泰作為一代文學巨匠,他筆下矛盾集中的體現、情感的衝擊在《安娜·卡列尼娜》中得以深刻表達。大多數人們剖析安娜的死是貴族社會死板、禁錮的思想制度造成的結果,而在我看來,她個人的情慾是錯誤的根源,她那禁不住誘惑的輕信與不經深思熟慮隨自己的欲望行事的個性,一步步葬送了自己,可以說,她的天真也叫愚昧。
《安娜·卡列尼娜》引發了我的思考:面對誘惑,理智需要臨駕於情感之前,光是鬆懈、漏洞迭出的抵禦是無法讓人免於走入歧途的,唯有徹底的、堅定的理智才能讓一個人根基牢固,不被情感、欲望的洪流衝走,也不隨波逐流。一般來說,一時的快感、暫時的欲望滿足往往是招致不幸結局的導火索,《安娜·卡列尼娜》中泛濫的情慾讓獲得短暫快樂的安娜最終對生活失去信心而葬送生命,在走出書本的現實生活中又有多少人相繼墜入欲望的陷阱,為了追求那一時的光輝而抹黑未來的人生路呢…看來,理智的完備是一人條漫長的徵程,需要人們博覽群書,洞悉事物本質,豐富人生閱歷,從而達到應對世事安之若素、穩若泰山的人生境界。
我曾想:假如安娜擁有牢固的理智,完全屏蔽掉花花公子的殷情,抵抗世俗的誘惑,結局必會是另一番風景。這樣也許不能解放天性、不叫自由、不叫愛情,但是,安娜也能在原有的人生軌道裡過她正常愜意的人生。然而,書中也許會有假如,但人生中絕無假如,一個人一旦失足,那便是必然…
以此讀後感警示自己在以後人生路上理智慎行。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二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麗的,她如同蕪草叢中的奇葩,她的美不僅溢於言表,更富於內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熱烈真摯,一種嫵媚卻真誠,充滿活力而且輕盈,聰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熱情感性,八年不懂愛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愛時可以不顧一切,斷然放棄名譽家庭甚至兒子。安娜,她追求屬於自己的愛情,她正直不放蕩。當她一經接受弗龍斯基的愛情以後,她勇敢地向丈夫跟舊生活決裂,她說:「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騙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這樣一個人,我要愛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摯的愛情,她也曾對弗龍斯基說:「愛,我所以不喜歡那個字眼,就正因為它對於我有太多的意義,遠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誠單純的,愛變愛的轟轟烈烈,無所遮掩,寧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騙。
卡列寧,這個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勳章和官爵。在他看來,他之所以需要一個家庭,並非出於愛情的需要,而是因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這樣一個點綴品。
這麼一個冷酷的政界高官,一個從小便是孤兒不懂得愛只會追逐名利的人,一個讓安娜八年後想起便會哆嗦的丈夫!他是現實卑劣的,為了前程娶下毫無感情基礎的妻子,冷漠對待安娜與自己唯一的兒子。他,無疑不能給安娜帶來她所心心念念的愛情。他和安娜的結合,在我看來,自始至終都是個錯誤。安娜心中對愛情的渴求與可列寧的冷酷無情完全無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後才會如飛蛾撲火式的深愛弗龍斯基,因為他能帶給她所謂的愛情。
我想在我看來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終不悔自己選擇的道路:「假使一切要從頭再來,也還是會一樣的。」她鄙視那班貴族男女墮落虛偽的生活,在劇院裡她向整個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麗的頭。
愛,只有簡單筆畫,卻比想像複雜。安娜跟弗龍斯基的愛情,到最後可以說只是單行線。
安娜性格自身有著不可彌補的局限性,她曾對弗龍斯基說:「你要明白,自從我愛上你以後,在我一切都變了。在我只有一件東西,一件東西----那就是你的愛!」「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麼都沒有了。請記住這個吧!」她變成了攀扶在弗龍斯基這棵樹上的一條青藤,樹倒藤亡。弗龍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義,一旦失去他的愛,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飛煙滅。可是後來弗龍斯基對她的愛已愈走愈遠。她內心永無休止的矛盾與痛苦,她對生活對自己目前處境的迷惘與恐懼。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個平衡的支點,找不到前進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著一切的衝擊。她愛得愈深便愈沒有安全感。到了最後,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婦女使用的靠姿色與服裝去吸引弗龍斯基的視線。企圖牽住他日益冷淡的愛情。
安娜,這個美麗而又孤獨的靈魂,在無盡的遺憾之中香消玉殞。人都是為希望而活,因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氣。而愛情,最絢爛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禮物,最大的快樂和最大的幸福最終將安娜帶入了痛苦的深淵。如同飛蛾撲向野火,註定這場愛情要將她毀滅。安娜因為羨慕光明,愛上了外表俊美,內心空虛的伏倫斯基。對愛情,對幸福的無限渴望是她忘卻了一切煩惱和恐懼,在幻想之中只為了愛情而活。而一種虛妄的狂熱也籠罩了弗龍斯基,他對安娜一見鍾情,沉迷於她的美麗和獨特氣質,但更為重要的是,他與安娜的特殊關係帶給他有一種徵服感,榮辱感。這種虛榮之心決定了他對安娜的愛情十分膚淺。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龍斯基對她來說,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託,就是她的一切。這種純潔無暇的愛使伏倫斯基自慚形穢,推動著他不得不重新認識與安娜的關係,對自己的膚淺和輕率表示自責,並在精神上強迫自己進一步愛這個女人。被愛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幸福,而快樂始終贈與那些無私的愛者。可是,「水滿則溢,說盈則虧」,這個世界從來只有更美,而沒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時刻。始終靠幻想活著的人終會有幻滅的一天。
當迎面撲來的火車碾過安娜輕柔弱的身軀,突然發現,原來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體,而是人的靈魂。當被寄託所有的愛情消失不見,若愛最後只是單行,一切都失去了意義。
哥賽特說的很好「在看這部作品的時候,我的心中滿是欣喜,也由衷的升起了讚嘆。不管是安娜、基蒂還是卡列寧、渥倫斯基,還是杜麗、列文……他們都是人,在現實生活中扮演著自己的角色。」不能把這部書當成瓊瑤劇或者小人書來看,名著的偉大一方面就在於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飽滿,讓人深深體會到,這是一個人,一個生活中實實在在存在著的人。列文最後找到了有關生命問題的答案,不是像電影所描述的那樣皈依了宗教。實質上列文便是託爾斯泰意志的體現,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信仰,真理與善美。
《安娜·卡列尼娜》讀後感三
也許是列夫.託爾斯泰的名氣太大,也許是這部小說太長,厚厚的一本,幾次拿起又都放回去。
從書的名字上就能知道這是有關於一部女士的小說,猜測自然是關於愛情的故事。
這種題材的小說,古今中外很多。作為中國人熟悉我們的國家,但能否從大師的名著中熟悉一下外國的情況呢?
讀完後,大家對女主人公安娜的褒貶不一。我小時候看電影,總會問大人:「這個人是好人,還是壞人?」在孩子的眼裡,人,非好即壞。
我們長大後,換了看法去認識人,現在就能區分出真假?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開篇的一句話。多麼經典的話。家庭雖小,這個在人類社會中最小的「組織」,愛將我們聚集一個屋簷下。但當出現裂痕,漠視、侮辱卻將原本幸福的家拆散。
通過閱讀,我對安娜的認識加深。開始安娜的出現是「救火員」,挽救哥哥的家庭危機。給我第一印象是「善良的好人!」
但就是這樣的一位賢妻良母,遇到伏倫斯基,他慷慨救助落難的人,是不是安娜為此留下了好的印象?感情這種複雜的東西不好說。
環境會改變一個人,一個壓抑的家庭,安娜的丈夫只顧得向上追求個人的仕途,從年齡上有差異,性格上也差別很大。他們的夫妻之間卻是毫無感情可言。
伏倫斯基第一次見到安娜,就為她的美麗,她的舉止高雅深深吸引。拋棄對吉蒂的追求,專注與安娜。兩個人有著共同的話題,安娜被父母包辦的婚姻,在此時浪漫的追求下,她平靜的心就開始起伏。
到兩個人走到一起,到此,我對安娜的印象還不錯,是一個敢愛敢恨的人。
作者對平常的家庭生活描寫很到位,很成功,除了安娜,還有陶麗,一個丈夫有外遇,普通女性在這種情況下的痛苦,為了孩子,重新與丈夫和好。有吉蒂,一個單純的女孩,在伏倫斯基和列文之間,不知道選擇誰好,虛榮心使得她愛慕虛榮,不願意接受心地善良、從鄉下來的列文。期望收穫美麗的愛情,卻因為伏倫斯基移情安娜,被拋棄。
這些人之間除了親情,有愛情,有友情。愛與矛盾並存。
伏倫斯基與安娜,尤其安娜的所作所為不為上流社會接受,成為眾矢之的。安娜的丈夫卡列文知道安娜的出軌,先自欺欺人,後無比痛苦,他先考慮這件事對自己的地位的影響。他以兒子要挾安娜,以為這樣就會留住安娜,保住面子。極端的做法,無助於問題的解決,加劇了矛盾。
卡列文的做法,當今社會許多不幸的家庭,也多是如此。沒有孩子倒也罷了,但有了孩子,這類矛盾的解決,有多少人顧及對孩子的影響?安娜開始就不捨得孩子,不願意丈夫的離婚條件。
矛盾不解決,就只能加深,安娜與伏倫斯基逃離。為了幸福地長相守,安娜最後只能放棄自己親愛的孩子,想離婚。但此時的卡列文卻被別人挑唆,堅決不同意離婚。
悲劇就此在向深淵滑去。安娜原來打算去鄉下,逃離原來的生活,可現在的情人伏倫斯基卻依舊迷戀上流社會。安娜為此也曾經努力,想回到上流社會,但此時卻被別人唾棄,被別人侮辱。她只能蝸居在家裡,獨自忍受寂寞、孤獨帶來的打擊。她現在沒有了一切。而伏倫斯基依舊像以往一樣,活躍在上流社會,出入俱樂部、賽馬、喝酒與朋友聚會,兩個人之間的矛盾在加深。
尤其安娜的猜忌讓她的心開始扭曲。我開始不喜歡此時的安娜,她的變壞,讓我痛心:勾引列文,刺激吉蒂,尖酸刻薄的話,預示著不幸的到來!所以我對安娜此時的做法,感覺到她變得討厭起來。
對伏倫斯基的猜疑,爭吵,已經讓她「精神錯亂」,時時刻刻想到自殺。她不去弄清楚事情真相,臥軌自殺,我想到在安娜與伏倫斯基初次見面的火車站,那時就遇到一個人被火車撞死,此時安娜臥軌。難道這是命運?
再看看同樣為命運困擾的列文,他在不斷思考中成熟。婚前甚至懷疑吉蒂是否真的愛自己,婚後繁瑣的家務讓他感覺喪失自由。一場暴風雨,他擔心自己的孩子,從心底湧出的偉大的愛,讓他找到了自己思考的答案。
愛是這部長篇小說所要表達的主題,安娜追求的夢被火車碾碎。伏倫斯基後悔晚矣。他曾經那麼的愛著安娜,得到幸福後,他沒有與安娜交流,沒有考慮安娜精神世界的需要。尤其在矛盾剛出現時,為什麼不想辦法去解決?小矛盾變成大矛盾。
現實生活中就有許多這樣的人,這樣的故事在我們身邊發生。為錢的有之;為情的有之;為性格差異的有之;但離婚就是唯一解決問題的辦法?真正離婚後,這些人就能找到幸福?過去永遠無法忘記,帶著壓力的生活,像玻璃一樣易碎。
所以,我們若能像作品塑造的列文,過普通人的生活真好!真真實實的幸福,才是最幸福。
安娜沒想明白的問題,我們從列文身上學會了。
「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大師精闢的話,警示著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