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皇塘老街現狀(曾是丹陽最繁華的地方...)
2023-07-12 16:31:45 1
是什麼時候開始熱衷於尋找丹陽的古街老巷大概是在燈紅酒綠的城市中靜待消逝的時候在這裡看到了久違的生命張力一座偌大的城市之中,總要有一些具有人情味的市井弄堂來彌補高樓的疏離感,西門老街就是其中之一。
西門大街建立於明朝,是從西門進入丹陽城的主要通道。過去的縣衙門在西門,丹陽東南西北門數西門最繁華。
從谷口街進入,先過三思橋。雖然這裡叫三思橋街,但一般來說,三思橋也是西門老街重要組成部分。
三思橋,原名叫慎思橋。橋脊上,那雜樹掩映中,一塊石板上有著模模糊糊的陰文楷書——「慎思橋」,而且留有題款。
從三思橋下來進西門大街,首先看到警鐘樓,它是過去的城西救火會。往通俗說,就是舊時候的消防大隊。
左拐就是西門大街,2003年被列為丹陽文保單位。所謂的大街,也就三米左右寬。
往裡走先看到「福音堂」,記得小時候周末經過,都會聽到裡面傳來禮拜的歌聲。據說它原來是家豆腐店,先改成「光學儀器廠」,後來才變成「福音堂」,不過現在福音堂也搬到北門去了。
西門幼兒園,便是舊時丹陽老縣衙所在地。
再往前走,一些老店鋪躍然眼前,棋牌室、服裝店..只有旁邊斑駁殘舊的水泥牆面在提醒路人這裡隱藏著舊時光。
走在西門大街上,兩側又有很多小巷伸出,構成了當年城市的平面圖。
隨意從一個小弄堂裡進入,蜿蜒向前,走到盡頭看到銘牌才知道,這是個文保民宅。
民宅裡已被駁蝕的磚瓦,纏繞頭頂的亂電線,依然有著最曼妙的姿色。
時間在這裡大肆破壞,碾碎磚土,卻不能磨滅他們對生活的熱情。
廢棄的電線、鏤空的窗戶成了天然晾乾,拖把、衣服隨處可見。
老宅裡的藤椅太有年代感了,仿佛依稀還能看到往日老宅的主人坐在藤椅上閒談的身影。生活的柔情,總是在這些不起眼的小物件裡。
在宅子裡納涼的老奶奶笑呵呵地說,這房子已經有100多年了。老一輩的人都在踏實的守著光陰過日子,不知情懷為何物,卻在漫漫長夜中,為我們保留著最後的老街舊事。
從老宅出來,順著河邊往東走,就是土橋了。有個老大爺在釣魚,很佛系,願者上鉤?
老巷是一個「回」形結構,從另一家老宅穿過,順著小道蜿蜒而出,便又回到了這條「大道」。
再往前走幾步從65弄進入,是被列為丹陽文保單位的 「林家大院」 ,民國18年(1929年)建。
雖然年代悠久、大院已經歷史斑駁,但依然能看出其門窗雕刻精美。
堂門框上方為水磨磚拼圖,屋簷四周為仿木結構,院中鋪設長條石,是典型的民國時期建築。
老宅的特點,就在於共鳴感。儘管是第一次去,但一磚一瓦都仿佛存在於某個兒時的場景裡。竹子做成的柜子?知道這是什麼嗎?
從林家大院出來不遠處,一座石坊站立在街中心——正儀坊,為明代所建。牌坊為三門式,上刻「黼黻文明」四字,意即經過此坊時,要衣冠整齊,注意禮儀。坊上依稀可見「文明」二字,「黼黻」已經看不清楚了。
再往前,這裡過去就是聚寶園茶館,大門已被拆除,裡面僅留下「茶館」兩字。
走到街道盡頭,有幾家小鋪在經營著,至此,生活才不會過於空虛。
翻新後的雲陽樓氣勢恢宏,已成如今丹陽一景。
路盡頭右拐,又是一家文保單位——胡家住宅。門已經封了。
西門老街的石圈老井、石頭門檻、參天古樹、木頭椽子、小橋流水……都一直在心頭銘刻著……
時代不斷變遷,高樓大廈拔地而起,外面車水馬龍、燈紅酒綠,但是這裡,依舊保持著最初的靜謐。它的內裡仍被老一代人住著,生活樸實。
西門老街這一遭走下來,恍然如夢,似乎對「從前的日色變得慢,車馬郵件都慢」這句話理解又多了幾分。
閒暇之時,何不再走一遍老街,放慢節奏,細細品嘗這跨越時間的韻味,享受那一份靜謐。
版權聲明
本文由「 丹陽翼網 」爆料一姐製作
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聯繫微信
kf212300
,